各位篮球大咖鼎力推荐!《篮球先锋报》总编辑、央视著名篮球评论员苏群倾情作序;“头号湖蜜”、央视著名篮球评论员张卫平,央视著名篮球评论员于嘉,《体坛周报》副总编辑、央视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前中国男篮队员、央视著名篮球评论员霍楠鼎力推荐。
看科比,就看这本《湖人王朝》!全景展示科比完整职业生涯,从选秀到退役,紫金王朝之灵魂从未变更。
科比极为熟悉,同时也是极为熟悉科比的中国记者!前《体坛周报》记者沈知渝呕心沥血之作,常驻洛杉矶多年,贴身报道湖人赛事,与科比、加索尔、费舍尔等湖人明星结下不解之缘。贴身采访花絮、多角度人物侧写一应俱全。
超级内幕!“科比加盟CBA”事件始末曝光!作者沈知渝以翻译身份亲历事件全程,讲述“科比加盟CBA山西队”事件背后的故事。
随书附赠科比“紫金之魂”精美海报。
一切故事都从1996年的盛夏开始:在纽约举行的选秀大会上,科比·布莱恩特在第13顺位被黄蜂队选中,随即被交易至湖人队;沙奎尔·奥尼尔以自由球员身份与湖人队签下一张为期7年、价值1。2亿美元的天价合同,入主紫金军团。就此,随着科比、奥尼尔这两位至今二十载中球队极为重要二人的加盟,洛杉矶湖人队正式开启了他们新的王者之路。
沈知渝著的《湖人王朝》以1996年科比进入NBA作为故事起点,讲述湖人队在科比、奥尼尔、加索尔等一千球星的带领下,取得辉煌五冠的背后故事。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湖人队在近20年每个经典瞬间的故事,是每位球迷必备的湖人队珍藏宝典。
菲尔·杰克逊站在玛丽安德尔湾(MarinaDelRey)的居所前,远眺太平洋,深蓝色的海浪,起伏翻滚,洛杉矶六月的阳光,投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杰克逊深吸一口气,头隐隐作痛,昨夜的睡眠,还带着死亡的气息,失败是狰狞的死神,在迷迷糊糊中,杰克逊能感受到痛苦的窒息,胸口有针刺般的疼,几十种念头,在他的脑海里翻滚。
“我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
“第四节我叫的那个暂停是不是糟糕透了?”
“我是不是应该换个别的战术?”
“我是不是应该在第三节换个球员上?”
……
赢过11枚戒指,失败仍然是一条吞噬人心的毒蛇,洛杉矶的夜晚,就像是黑色的陪衬,灯火辉煌是黑夜里讽刺的冷光。就算修读了无数本佛学和哲学经典,参禅多年,在胜负之间,即使面对镜头,他脸上还刻意写着“胜固可喜,败亦欣然”,“禅师”依旧难以淡然。
“天界凡间,只差毫厘。”杰克逊突然想起了佛教圣人曾说过,“篮球何尝不是如此?”他想。
2011年,洛杉矶湖人队这艘远洋巨轮,毫无征兆地撞向命运的冰山。15年的大牛市,变熊也就是眨了一下眼。
如果“禅师”真有圣人洞穿世态的眼睛,他可以看到,这是逃不掉的命。但他毕竟是凡人,他还想带着湖人队搏一把,三连冠的诱惑,超出了任何金钱能赋予的意义。
第一轮和新奥尔良黄蜂队(现新奥尔良鹈鹕队)的激战中,湖人队的失利已经露出了端倪。一件件小事,听起来无足挂齿,却似乎在释放崩盘的信号。
克里斯·保罗的妖异突破,是庖丁的刀,湖人队就是一头麻木的牛,首场比赛,黄蜂队在洛杉矶逆袭湖人队。科比绝不容许主场被践踏,倾力出击,追回了两场。就在此时,所有湖人队的教练组成员,都接到了总经理库普切克的电话。
所有的电话,都是一个内容:“本赛季结束后,您的合同就将到期,请做好准备,下一赛季我们不会和您续约,请尽早寻找工作。”这不是库普切克的意思,这是新老板小巴斯的口谕。“你们都可以卷铺盖了,一明年的湖人队,没你们什么事儿了,赶紧找下家吧。”除了还剩一年合同的首席体能师加里·维蒂,每个人都接到了这样的电话,每个人放下电话,心里都有一阵惶惑。
2011—2012赛季,旧的劳资协议就会到期,停摆是大概率事件,谁都心知肚明,早点告诉你准备走人,好像出于好意,让你早做准备,可在这个节骨眼上,“这,纯粹是搅事的!”杰克逊的一名助手,愤愤不平。
经历过大风大浪,杰克逊对库普切克的通牒,并没有放在心上。他的身边都是一群老伙计,弗兰克·汉伯伦、吉姆·克莱门斯、布莱恩·肖,几个人忠心耿耿,过去两年的总冠军,离不了他们的谋划和协调。只是俱乐部永远都是老板的生意,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结局,他见得太多,已经能平和地看待,“可惜时机不太好。”他在心里淡淡地说了一句。
杰克逊清楚地记得,那是个周六。那天晚上,湖人队新秀德里克·凯拉克特在一家叫作“世界饼屋”(美国一家连锁餐厅)的餐厅中,因为与一名女性收银员发生肢体冲突,被闻讯赶来的警察戴上了手铐,闪着警灯,送进了新奥尔良的警局。他被控侵袭他人、公共场合醉酒闹事,被拘捕后很快他被保释。他没能赶上第二天的比赛,他是菜鸟,本来季后赛也没他的份,不幸的是,湖人队输了这重要的第四场比赛。
没有人把凯拉克特的闹事和球队的输球捆绑在一起,可队伍里有一种不祥的气氛。(因为此事,湖人队最终放弃凯拉克特,他开始海外漂泊,还曾在中国的NBL和CBA联赛短暂卖命,却有始无终,也让人领教了他恶劣的脾性,这是后话)
而科比,也在第四场比赛后,左脚踝严重扭伤,他要拄着拐杖,才能离开更衣室,登上大巴。
每件事都不是孤立的。
队内的录像分析课,高清电视中,保罗肆意玩弄湖人队的防线,在践踏每个湖人队员的自负。一个挡拆,两个挡拆,一个大个扑出来,两个大个扑出来,正合保罗心意,挥手弹跳间,就破了湖人队的阵法。
焦虑蔓延在湖人队全体队员心中。黄蜂队不算强敌,自己是怎么了?
杰克逊摁下了暂停键,环顾身边这群被沉重打压的子弟兵,眯着眼睛,一字字地问:“好吧,你们说说怎么回事?我们的防守,和失了魂一样。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你们直接把分数交到了他(保罗)手上。”
科比坐在一侧,冷冷地注视着并不存在的远方,好像还沉浸在球场上。加索尔摸着脸颊。最聪明的大个子陷入了深思。最老的首领费舍尔,站出来发言了:“我觉得有问题。咱们这群家伙,经历的事儿够多了,冠军也拿了,总决赛也输过。是,我们有一些伤病,但这都不算借口。输球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态度,也可能是我们的专注程度,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有问题,可问题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除了在金州勇士和犹他爵士的三年,费舍尔是队里资历最老的球员,和科比同期出道。他不是技艺和天赋最好的球员,却是最有威望的球员,也是科比最信赖的朋友。他的话,没人能反驳。如果他说不清,就没有人能说得清。
P2-4
科比就这样弯曲了时空
在这场著名的“全球大趴地”结束之后,科比20年的职业生涯划上了句号。所有的情怀已经被彻底表达,66场球也道尽了别离的祝福,祝福的人和被祝福的人都已经了无遗憾。
作为历史上最有成就同时打的时间最长的外线得分手,科比拥有无比丰富的素材,可以写书、拍电影——他本人的纪录片一直不停地在拍摄之中。关于科比的文字,也贯穿了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因科比的第一次全明星赛已经是我第三次去美国实地采访NBA。我甚至确定了他在中国流传的名字“科比”,而不是“布莱恩特”。
因为写科比的文字太多,在他的告别赛即将来临时,我突然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比赛前几天,沈知渝让我给他的新书《湖人王朝》写一个序,我茫然无措,无从下手。那几天爱因斯坦和霍金突然闯入脑海,挥之不去,好像这两个鬼才提醒我,如果不用“广义相对论”,我就无法表达科比这20年的传奇生涯。序写了开头,删掉重写,又写了一半,再删掉,直到最后一天真正来临,科比拿了60分。
沈知渝是我招募的第一个篮球记者。2002年我还在《体坛周报》,他是第一个被我录取的人,中文和英语都漂亮,篮球打得好,性格温和,当年他就去了美国的篮球世锦赛,为此我挨了“老大”一顿臭批,一个毫无经验的“菜鸟”为什么要派他出国采访?后来我离开了《体坛周报》,又做《篮球先锋报》,招募的记者编辑进进出出有几十个人,如今他们中许多仍然是中国篮球新闻界的梁柱,沈知渝后来成了《体坛周报》驻洛杉矶记者,回国后又成功地转型为CBA经纪人,在科比退役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写了科比这本书。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菜鸟”经历,但只有如科比那样有了举办“全球大趴地”的资格,我们才会有兴趣回首,仿佛他的第一年有多么特别。其实,科比的第一年毫无惊奇,他只打了6场首发,平均出场时间不到16分钟,得分7。6、篮板1。9、助攻1。3,表现最好的一场得了24分——好吧,那是他现在的球衣号码,对手是金州勇士。
并不是每一个巨星的出道都是“横空出世”,科比也不是,除了在克利夫兰全明星周末当扣篮冠军、与艾弗森在新秀赛斗法。科比被黄蜂队(现鹈鹕队)选中,换到一支成功的豪门,连续10年进季后赛,即使拿了“三连冠”,球队的老大名字也是奥尼尔。这好像很不符合传奇人物的历史规律,好在科比职业生涯够长,他的职业轨迹最后逞“马鞍型”,初期上升,三连冠后落入低谷,两连冠升至个人巅峰,末期又跌入低谷。这个曲线,很符合男人的口味。
这个曲线,因为太完整,非常接地气。但是如果没有最后一战的60分,这个“马鞍型”的轨迹逃脱不了人类运动寿命的规律,年龄仿佛牛顿的“万有引力”,终究会把科比这样的人拉回地面。按我的“运动年龄×5=人的寿命”理论,打了20年的科比,相当于一个100岁的老人,最后一战的对手爵士队是NBA平均年龄最小的队伍之一,NBA球龄平均4年,这意味着100岁的科比在同一群20岁的年轻人比赛。
但是,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看到的那样,科比拿下了60分:他在上半场拿了22分,下半场38分;他在最后6分钟拿了17分,那个反超比分的跳投如10年前一样“美如画”。在腾讯演播室,赛前我大胆说科比会拿30分,这可能是大多数理智的人预测的上限,但是他在全世界面前一点点拓展欲望的空间:当他得了35分时,我说那就索性得40分吧;直到拿了45分,我们才敢想,要不就来个50分?当51分到手,我已经开始贪婪地想像湖人赢球,60分是在他投进反超比分那个球以后,才真正从我嘴里喊出来。
我们的欲望空间,连同这一天全世界的篮球时空,都被科比扭曲了,而我们身在其中,并无知觉。
10年前,科比连续4场拿个“40+”就如家常便饭,三节比赛也能拿62分;9年前,科比能在连续4场比赛中得225分,单场至少50分而且全胜。但当时的科比用运动年龄来测算才相当于50岁。10年以后,科比在他职业生涯最后一年以35%成为全联盟命中率最低的现役球员,有的比赛投11球只进1个,那些买了高价球票、从全世界赶到洛杉矶的人,只是为了看他一眼,以表达敬意与崇拜。科比有多么大的力量,竟然将时空弯曲,与10年前对接,让所有人来了一次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时空旅行”?
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引力大小由质量决定。爱因斯坦借用了牛顿的一部分理论,即质量决定了引力,但他全新的思想是:引力只是一种表现方式,实质是物体的质量弯曲了时空,在大质量物体附近的小质量物体按照惯性沿着直线运行,而所谓的直线其实是弯曲空间的直线,从我们的三维视角来看,好像是被引力吸引,绕轨道飞行。
60分的告别赛结束后,我说:“科比的职业生涯像一个圆周,看上去到达了终点,但其实回到了起点。”我脱口而出的原因,正是这几天爱因斯坦和霍金在脑海挥之不去。为了解释“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概念,霍金借用在地球表面飞行的飞机,看上去是沿直线飞行,实际上是沿测地线做圆周运动,所以我们从北京飞到纽约要经过北冰洋。地球的球面是一个二维面,因为用两个坐标(经纬度)就可以确定位置,从任何一点按直线(测地线)出发,都可以准确地回到原点,而测地线是完美的一维圆周。
我写过很多科比的文章,多有借喻,比如在他得了81分以后,借用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来形容他职业生涯的跌宕起伏。但是爱因斯坦和霍金在脑子里捣乱时,我始终理不出头绪,直到科比最后一战拿了60分。整个赛季,整个联盟,命中率排名倒数第一的人拿到了赛季最高分,难道不是NBA被扭曲了空间? 只有更大质量物体才能拥有更大能力弯曲空间,只有真正拥有“大质量”的人,才可以改变他周围的空间,这个理论可以运用到我们身边的任何事物与人。科比是如此与众不同,能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天让时空倒转,能像黑洞一样,在这一天让所有爱他的人、恨他的人统统跌入他的引力场,丧失了时间和空间效应,无法逃逸。
科比20年的时空,就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在其中任意游走,感受他的高潮与低谷,成功与挫折,但在此时,我们就如霍金眼里的一颗光粒子,永远迷失在科比的引力场中,直到下一次大爆炸的来临。
《篮球先锋报》总编辑
著名篮球评论员
苏群
我现在经常住美国,住的地儿,离“禅师“的住处不远,靠海。洛杉矶,看湖人的球方便,这几年看得也很多。球迷老说我是“湖蜜”,其实我喜欢打法合理的队伍,对“禅师”的三角进攻,我确实很推崇。科比今年退役了,我到现场送别,很幸运,这一天,我就做一回“科蜜”吧。这本《湖人王朝》写了很多科比和奥尼尔的故事,沈知渝跟踪采访过湖人好几年,我们在那几年总决赛老能碰着,这本书写得挺有意思,不光湖蜜,其它的蜜,也可以看看湖人这十几年来的历史。
——张卫平(“头号湖蜜”、央视著名篮球评论员)
湖人是支伟大的球队,从寒冷的明尼苏达波利斯转战温暖的天使之城洛杉矶,他们拥有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荣耀,不但拥有过自己的王朝,更会以强大的实力成为其他球队的试金石。文笔扎实、做人踏实的沈知渝为我们大家记述的湖人王朝,不止于科比,不止于魔术师,更像是一本史书,让我们真正读懂湖人的篮球帝国。
——于嘉(央视著名篮球评论员)
在中国寻找一位湖人队故事的讲述者,尤其是21世纪夺取5座冠军奖杯时代的湖人的讲述者,沈老师一定是好的人选。他曾经是《体坛周报》长期派驻洛杉矶的记者,在湖人队里建立了广泛的人脉,也是科比极为熟悉的中国记者。沈老师细腻的文字,精巧的写作结构,熟练的英语而带来的沟通优势,都让他写出的湖人故事,将是湖人球迷不得不读的故事。
——杨毅(《体坛周报》副总编辑、央视著名篮球评论员)
1996年科比以高中生身份进入NBA,我也第一年进入专业队。他18,我14。他学着适应,我学着融入。在我迷茫的时候,所幸有他指引着我。只有尝过失败的苦涩,才会有追逐胜利的决心。他有超乎常人的强大内心以及坚韧不拔的训练态度,用了两年的时间进入全明星首发阵容,那时我已经把他视为精神领袖,在电视上看完他的比赛,立刻就会去模仿他的经典动作……我把科比奉为生涯导师,不光是球技,更多是精神。科比后一战,当我看完他拿到60分,顿时泪崩。整整20年,科比给了我无数感动和力量,我永远是他的一个小球迷。这本《湖人王朝》,沈知渝写了很多科比和湖人的故事,一定会让大家看得很投入,像我一样的科蜜,一定得看看。
——霍楠(前中国男篮队员、央视著名篮球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