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权威的飞天史诗,一份凝重的撼地揭秘!本书首次向公众披露了中国载人飞船发射场从论证到建设的一线内幕,全景式描画了六次飞船发射的第一现场和关键瞬间,重度揭开了中国航天人鲜为人知的真实心动故事。本书作者是“神秘”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员,一张特殊的通行证,使她可以在任何时间、到任何场所去采访和拍摄,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整整七年一直工作在发射一线,真正实录了历次飞天的第一现场和各层次参试人员。她所拥有的是人们完全不知道的大量绝对珍贵的超级内幕,这部权威性的重量级内部报告首次公诸于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舟内部报告--来自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作者 | 王艳梅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权威的飞天史诗,一份凝重的撼地揭秘!本书首次向公众披露了中国载人飞船发射场从论证到建设的一线内幕,全景式描画了六次飞船发射的第一现场和关键瞬间,重度揭开了中国航天人鲜为人知的真实心动故事。本书作者是“神秘”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员,一张特殊的通行证,使她可以在任何时间、到任何场所去采访和拍摄,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整整七年一直工作在发射一线,真正实录了历次飞天的第一现场和各层次参试人员。她所拥有的是人们完全不知道的大量绝对珍贵的超级内幕,这部权威性的重量级内部报告首次公诸于世。 内容推荐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事记 1960年9月,成功用国产燃料发射第一枚苏制近程弹道导弹。 1960年11月,成功发射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1966年10月,成功在中国本土上发射第一枚导弹核武器。 1970年4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1975年11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 1980年5月,成功向南太平洋发射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成功完成中国第一次“一箭三星”发射。 1987年8月,成功完成中国首次为国外卫星提供的发射搭载服务。 1999年11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 2003年1O月,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干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九天,开始了人类探索太空新的征程。 关键词 载人航天,是难度高、规模大、系统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工程。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测试发射模式,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设施设备最齐全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攻克了一系列载人航天发射关键技术,完成了从无人到载人飞行质的飞跃,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红飘带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7年,一代代航天人始终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扎根戈壁,顽强拼搏,成功发射了39颗卫星、6艘飞船和1000多枚各类火箭,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波澜壮阔的“十一个第一”。47年历程,这条红飘带象征着华夏儿女的奋进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目录 第1章 悄然编织飞天梦 1.寻梦额济纳 2.亚洲上空闪惊雷 3.我们也要搞载人航天 4.专家之争 5.载人航天悄然起步 6.王永志:六十花甲再从军 第2章 打造航天第一港 1.选点戈壁滩 2.决策之前 3.质量=生命 4.首长流泪了 5.大漠崛起航天港 6.培养人才也是工程 7.“常胜将军”张建启 8.发射前的大合练 9.垂直转运一次成功 10.科学就是要冒风险 11.零高度逃逸试验 第3章“曙光"尘封出“神舟” 1.折翅的“曙光一号” 2.航天飞机与飞船之争 3.3:2,定下飞船方案 4.袁家军:天降大任于斯人 5.桌面联试首战告捷 6.“争八保九”倒计时 7.“寒门儒将”施金苗 8.“神舟”牵动领袖心_ 第4章 “神舟”一号:初叩天门 1.首飞必胜 2.火箭吊装分毫不差 3.是否打开返回舱 4.“吹毛求疵”查隐患 5.燃料加注有惊无险 6.发射“窗口”是算出来的 7.发射定在6点30分 8.穿云破雾上九霄 9.哪怕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第5章 “神舟"二号:一波三折 1.空运飞船 2.“船箭分离”,好险! 3.一温一火“金搭档” 4.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5.火箭被撞,险象环生 6.备战零下20度 7.航天城今夜无眠 8.飞船返回时,伞绳意外被割断 9.做航天人真不容易 10.查故障就像福尔摩斯探案 11.“飞天”娘子军 第6章 “神舟”三号:好风送我上九天 1.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2.一发动全身 3.戈壁滩上过大年 4.“虎口拔牙”过险关 5.主席专程送“神三” 6.航天人眼中的领导人 第7章 “神舟”四号:超低温下的风险决策 1.借得东风好行舟 2.翻箱倒柜找问题 3.0号“郭大侠” 4.紧急撤离发射场 5.急速抢救王大总师 6.一杯圣土遨天宇 7.低温成了“焦点” 8.一28℃,在百米高的塔架上 9.发射在即,防风拉杆失灵了 10.天上实验室 第8章 “神舟"五号:飞天梦圆 1.零距离看航天员 2.他俩拿到国际航天驾照 3.警钟为谁敲响? 4.编织天地安全网 5.返回舱缓冲着陆试验 6.全城总动员 7.不可原谅的“连环”错 8.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之氧 9.问天阁的见面会 10.首飞梯队公开亮相 11.勇士准时出征 12.明天北京再见 13.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14.心儿和你一起飞 15.好戏刚刚开场 第9章 “神舟”六号:大漠再燃圣火 1.喜迎“神六”进场 2.“神六”实现三大突破 3.一个虚焊点引起的风波 4.会师在“发现号”返回那一天 5.少帅心事当拿云 6.发射推迟10天 7.副着陆场搜救大演练 8.给“金牌火箭”挑“刺” 9.重新“洗牌”,上天有路 10.飞天前的彩排 11.首飞英雄风采依旧 12.凌晨,新华社发布公告 13.发射场:总指挥决断悬疑 14.让国歌响彻太空 15.敢叫天公助我行 16.勇士启程风雪中 17.大漠烽烟传旌旗 18.太空开心五日游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3.我们也要搞载人航天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古希腊早就有伊卡尔飞向太阳的神话,中华民族远古的时候,便有了嫦娥奔月和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敦煌莫高窟429个洞窟中,几乎每一个都有飞天的壁画,共约4500余身。 古往今来,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布满了荆棘和坎坷,许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4世纪末,我国有位叫万户的勇士把自己绑在一个座椅上,座椅上装有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他手持两个大风筝,让人同时点燃,试图借助火箭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在空中飞翔。试验失败了,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 这是人类历史上试图用火箭来摆脱地球引力的第一次尝试。为了纪念这位探索者,人们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但是,人类进军宇宙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因失败而停歇,万户的壮举更激发了人类征服太空的雄心。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首次遨游太空,成为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探秘者。 1969年7月16日,在亿万人的关注下,载着世界第一艘载人登月飞船的“阿波罗11号”飞向月球。飞船上的3名航天员经过数天的长途跋涉,于20日进入月球轨道。21日凌晨2时许,飞船指挥长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激动地说出了一句名言:“对于我来讲这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来说,这又是何等巨大的飞跃。” 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了240次载人航天飞行,共将940余人送上九霄,其中有12人登上了月球。但中国,这个远古时代就有飞天梦想的民族,却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这个最早发明火药的故乡,远远地被抛在后面。 如果说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皇冠,那么载人航天技术则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航天高科技领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1983年3月23日,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战”电视演说。这意味着美国将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独占鳌头,抢占21世纪战略制高点。 P9 序言 2005年10月12日9时,就在“神舟”六号腾飞太空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已经注意到了“中国追赶”那雷霆万钧的脚步声!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完全出于和平目的,也是对人类科学与和平事业的贡献。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们在探索太空的伟大征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我国高科技发展新的伟大里程碑。这一伟大胜利,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是难度高、规模大、系统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工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瞄准世界高新科技发展前沿,敢迎挑战,大胆创新,创造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测试发射模式,在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建成了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设施设备最齐全的现代化载人航天发射场;攻克了一系列载人发射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射技术的空白。面对艰苦环境和艰巨任务,东风航天人与各路参试大军风雨同舟,团结协作,以卓越铸就辉煌,用成功报效祖国。从1999年至今,仅用6年时间就完成了6艘“神舟”号飞船发射,实现了从无人到载人飞行质的飞跃,圆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之梦,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在中心47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航天人始终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扎根戈壁,顽强拼搏,成功发射了39颗卫星、6艘飞船和1000多枚各类火箭,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十一个第一”的辉煌业绩,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使发射中心成为展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窗口。 本书作者一直工作在试验一线,参与了历次飞船发射任务,接触采访了各层次参试人员,上至载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下至普通科技人员和点号战士,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她在《神舟内部报告》这部纪实作品中以生动的笔触,真实反映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从论证到建设,特别是六次”神舟”号飞船发射的全部经历,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热情讴歌了航天人征服太空、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为广大关心载人航天工程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视野和窗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来说,既是新的辉煌,更是新的起点、新的契机。我相信,在酒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中国航天人必将创造新的更大的奇迹!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 后记 乘“神舟”,我欲九天揽月,轻轻遥望你啊,我的弱水河…… 每当听到这首由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副总指挥崔吉俊作词的歌曲《我的弱水河》时,我的眼中就会溢满泪水,胸中充满了崇敬与激情,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大漠军营;一篇用来“交差”的调查报告,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1998年,我被时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政治部主任于庆田点名调进宣传处,其时,载人航天发射场刚刚竣工,首次大合练伊始。自此,我有幸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新闻报道工作,见证了中华民族飞天征程上的风风雨雨。 在发射现场、在测试厂房、在前进指挥所,我与载人航天工程决策者和科技人员共同经历了6次飞船发射的艰辛与辉煌。忘不了老专家和普通科技人员为了一个技术参数争得面红脖子粗的生动场景,忘不了老总们精心指挥、大胆决策,在排除一个又一个险情和故障时展现的卓越智慧,忘不了每次“神舟”腾飞时惊天动地的壮观景象,忘不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夺人风采,忘不了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在风雪中携手出征的从容镇定。多少次我在大漠里静坐,在胡杨林穿行,看不够弱水河畔航天港,望不尽古道胡杨舞婆娑;看不够巨龙腾飞雄姿美,望不尽航天儿女挥金戈…… 2001年我在京学习时,曾有一位报社老总嘱咐某军区机关领导:”把小王调到北京来。”我笑着回答:”谢谢您,我在大漠生活得挺好的。”众人觉得不可思议。没有人知道,大漠对我有着无穷的诱惑。多年追踪试验一线,我被中国航天人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情不自禁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向世人讲述飞船发射背后种种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平时接触和采访的人员毕竟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本书未能充分展示发射场系统的全面工作以及各条战线上的精英,这是一个遗憾。不过,这也为后来者留下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有一次,在载人航天发射场,中心主任张育林看见我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被警卫人员拦住时,特意叮嘱一线单位领导:“给小王一个特殊的证件,她可以在任何时间、到任何场所去拍摄和采访。”这,给我的采访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了我莫大的精神鼓舞。 感谢中心领导刘克仁、于本城、李联清、种法孔对我的大力支持,感谢我的父母在每次飞船发射时,不辞辛劳轮番从江南奔赴大漠帮我做好后勤。感谢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们! 王艳梅 2005年10月于东风航天城 书评(媒体评论) 美联社:中国是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将航天员送上太空能力的国家,这对中国这个日益发展的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国家荣誉。 俄罗斯《独立报》:中国“神舟”飞船的性能远远超过俄罗斯的飞船,其动力装备系统也远远胜过“联盟”飞船。从此,太空将多一个中国。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中国人应该为他们的成就深感自豪,只有管理有序的发达工业国才能完成这种活动。 欧洲太空专家布赖恩·7哈维: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他们每次向前迈进一大步,很少重复飞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