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
杨春雷编著的《魔幻救世主(达利画传)》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汇集了大量的世界遗产级名画,使读者既能通过文字了解达利的生平,也能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达利的艺术世界,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书中的赏析文字不但着力介绍画作内容、特点,更着重体现其看点、欣赏角度、欣赏思路以及背景故事,有效地拓展了信息量,既满足绘画专业阅读群体的需求,又可作为休闲阅读,增长知识。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障碍较大的,无疑是美术和古典音乐。就像我们很难有耐心欣赏西方交响乐和歌剧一样,我们也搞不懂那些“不知所云”的美术作品画的是什么。更不可能对那些色彩、造型怪异的画派产生好感。
天才的达·芬奇、孤僻的塞尚、疯狂的梵高、怪诞的达利……他们的人生背后隐藏了孤傲、偏执、冷漠,还是愤怒、扭曲、仇恨?
为什么乱涂乱画也价值连城?为什么草稿也受人追捧?为什么未完成的作品也成为艺术杰作?为什么恶评如潮的作品几年后突然升值?
他们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懂他们的艺术?所有这一切,在本套书中一一解答。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毕加索、达利、梵高、高更、雷诺阿、马蒂斯、马奈、德加、莫奈、塞尚、提香,14位艺术巨匠人生轨迹全记录;全角度解析,局部图解,2000幅世界遗产级名画欣赏指南,揭示其传世恒远的价值。
杨春雷编著的《魔幻救世主(达利画传)》为丛书之一。
杨春雷编著的《魔幻救世主(达利画传)》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最富想象力的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一生和他的伟大艺术。
第二章 初学素描显天分
尽管达利的绘画天才很早就显露出来了,但作为公证人的父亲却害怕达利从事自由职业。熟人都劝父亲让达利学习绘画,父亲却迟迟不做决定,他更愿意让达利学习法律。直到1915年,在皮兹特的劝说下,父亲才把11岁的达利送到努涅斯的素描学校学习。
努涅斯是一位学院派艺术家,他的雕塑作品获得过罗马奖。在努涅斯素描学校学习的经历让达利对明暗法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1916年,达利12岁的时候,他画了《祖母安娜缝纫的肖像》,达利将她的形体处理成一片昏暗,黄昏的阳光从外面照进来,窗外是宽阔的海湾。其画风明显受到印象派的影响。
这一年秋天,达利进人马利亚教会中学,同时继续在菲格拉斯市立素描学校上胡安·努涅斯教授的课,学习素描、雕刻和绘画。
中学时期,强烈的表现欲促使达利做出许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举动。
从教室到操场,他们要从一处很陡的石砌楼梯走下去。一天傍晚,与同学们一起下楼梯时,达利突然发狂地跳到空中,跌落到楼梯台阶上,随后又滚到了下面。他摔得鼻青脸肿,但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快感使他觉得这痛苦无足轻重。
那一年达利13岁。
他总是想方设法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吃惊,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
有一段时间,达利声称自己在数学领域有了惊人发现,这些发现能让他变成富翁。于是他用一些十生丁的硬币兑换同样数量五生丁的硬币。大家根本无法理解这种必然导致破产的游戏。他花掉了钱,又假装在一个秘密存折中存了钱,然后满意地搓着手。
“再来一次,我已经赚了。”就这样,他装出一种并不想流露出来的,但却不由自主流露出的快活神情,仿佛在说,“傻瓜们,我刚才骗了你们。”
同学们喊着:“他真是个疯子。”达利高兴地体会着类似这样的话。
其后,他又发明了一种“袭击”游戏。这个游戏的起因是他的一个同学吃面包和巧克力的方式引起了他的憎恨。达利悄悄走近那个孩子,然后突然使劲打了他一个耳光,使得对方的面包和巧克力飞到了半空中。那个孩子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达利就已经飞跑到老远的地方了。这个孩子在震惊之余没有追赶达利,他弯下腰捡起点心,继续吃起来。
第一次袭击没受到惩罚,这种情况刺激了达利的野心。他再也不能放弃这类袭击,吸引他的是一种极度的不安。
第二次,达利袭击了另一个男孩,并踏碎了对方的小提琴。这一次他不再那么幸运了,被袭击的男孩紧追不舍,拳打脚踢之后还扯下了他的一络头发。
一名文学教师走过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于是达利立即扯了一个谎:“我刚才压碎了他的小提琴,终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绘画优于音乐!”
老师觉得哭笑不得,沉思一会便转身走了。
这种疯疯颠颠的活动和其他怪诞的行为成为人们辩论的一个主题。他疯了还是没疯?他仅仅是半疯吗?他会成为一个杰出而又不正常的人吗?达利非常高兴自己成了焦点人物。
一天早上,达利看到一群学生围成一圈激动地大声叫骂,他们点燃了一面西班牙国旗,抗议前天报纸刊登的威胁卡塔卢尼亚分离主义者的政治消息。达利走近他们时,大家忽然四下奔逃,现场只剩下他一人观看着冒烟的国旗残片,远处,那些仓惶奔逃的同学则怀着恐怖和欣赏的心情注视着他,对此他越发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根本没看到一队士兵的出现。达利对这些突然出现的士兵再三声明自己在场纯属偶然,可没有什么用。他受到控告,被带到法庭上,鉴于年少,法官宣告释放他。于是,达利摇身一变成了英雄。每个人都在讲述士兵来时他不但没逃跑,反而显示出革命者的坚忍精神和令人钦佩的镇定态度的风范。
这件事让他兴奋了好久。为了更多地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达利让头发像少女的头发那样长起来,又从母亲的房间里偷出眉笔描黑自己的眉毛。在街上,他用力舔着双唇,使它们显得更红。他喜欢行人们好奇的目光,喜欢听人们这样说:“这个男孩是公证人达利的儿子,就是他烧了一面国旗!”
尽管在众人的眼里他是英雄,但在内心深处,达利却认为自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
在自我表现与胡闹的同时,达利没有放弃学习绘画。他的老师努涅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画家,他向达利解释明暗的奥秘,解释他拥有的一幅伦勃朗版画原作中不合常规的线条的奥秘,这些都使达利兴奋不已,伟大的艺术抱负使他心潮澎湃。在这段时期,达利养成了用全部生命的热情和专心来画画的习惯。
1918年,14岁的达利在菲格拉斯剧场当地艺术家作品展中首次展出了几幅作品。此时达利已经在绘画上尝试了各种手法,他的天赋让他准确而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绘画技巧,看起来像个绘画的多面手。他的作品题材主要是肖像画和风景画,内容多是家乡的风景和家庭生活,人物主要是家庭成员。
1919年,15岁的达利开始投稿给菲格拉斯国立中学的评论性刊物《竞技场》,专门介绍与讨论画史上的大师。第一期先从戈雅开始,接下去是埃尔·格列柯、丢勒、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委拉斯开兹等。在介绍委拉斯开兹的第六期,也就是最后的一期,达利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诗作《当万籁寂静时》,此时他对写作的兴趣和天才也充分显露出来。
作为一个天分极高的学生,达利总是让努涅斯先生感到震惊。一天,学生们在画一位留着漂亮的雪白卷毛胡子的老乞丐时,努涅斯先生提醒达利应当珍惜白色的效果,素描用铅笔涂得过多,效果不好,无法表现胡须的细丝,让他最好重画,只用一只软铅笔轻轻地在画纸上涂几下就行了。老师走了,达利却投入狂热的激情,变本加厉地继续涂黑,借助对比的作用,终于创造出这个模特的形象,而看上去只不过是一堆结构松散的黑色斑块的组合体。
努涅斯先生绝望了,而达利却拿出小刀开始刮纸,于是耀眼的白色出现在画面上,乞丐的胡子带着惊人的写实性从素描的黑暗中显露出来,浅灰色的调子是达利吐上点唾沫、经过磨擦后得到的效果。作品完成了,乞丐如丝般的胡须被达利完美地描绘出来。
努涅斯先生看着达利的作品,一言不发地呆在那儿。他的困惑影响了自己的赞赏之情,最后他抱住达利,由衷地说道:“看哪!这个达利可真了不起!”
这次经验使达利久久地思考光线的种种特性和再现光线的种种可能性,他得出如下结论:只有精心地堆在画布上的色彩本身的起伏,才能对眼睛产生更为有效的作用。这时是达利的父母称之为“石器时代”的那个时期。
他经常利用石块来获得一种非常明亮的云彩。具体做法是,他把石块粘在画布上,然后给它们涂上希望得到的颜色,其中最为美妙的成果之一,是一幅满天彩霞的落日图。在他的作品里,天空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块,有一些甚至像苹果那么大。
这幅画长久挂在餐厅的墙上,在饭后夜晚的宁静气氛中,脱落的石子掉在石板地上的突然声响,常常让家人大吃一惊,每到这个时候,他的父亲总是说:“这不过是刚从我们孩子的天空中落下的一块石子。”有时他会很自然地添上一句,“这个想法很妙,可谁会买一幅注定要消失的,并且注定要用石子塞满整个住宅的画呢?”
达利此时的油画作品已经显露出非凡的技巧、幻想的气质及自由驾驭色彩的能力,这些潜力,通过印象主义及点彩派的影响,生动地表现出家乡景物,透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大自然以及亲友们的形象。
每次看到达利作画,人们都暗暗地重复:“瞧,现在小达利又往他的画上堆石子了!”
在“石器时代”,人们要求达利准备几幅画参加当地的展览会,当时共有三十来位艺术家参展,一些人甚至来自赫罗纳和巴塞罗那。展览会上,达利的作品最引人注目。两位著名批评家卡洛斯·科斯塔和普依戈·包亚德斯宣称达利未来的艺术生涯是光辉灿烂的。
P6-10
在20世纪画家中,达利是最能继承文艺复兴光辉时代美术遗产的人物。他的绘画认知贯穿着漫长的历史,仍能昂然跨入当代绘画舞台并扮演尖刻的角色,这就是达利超乎凡庸的大师本色。达利的才华进射光芒达半个多世纪,声望、财富与荣耀均在有生之年随着艺术的成就而来。在多彩多姿的一生中,达利创作了种类与数量上都异常可观的作品,也留下了许多令人争论不休的问题。他的一生经历高潮迭起,充满了让人挖掘不完的奇闻妙事。
达利的人生和艺术呈现出矛盾的两大倾向。作为艺术大师,达利的言谈举止与西方传统艺术家格格不入,他追求名利金钱,讲究虚华的排场,善于自我炫耀,喜欢世俗的热闹,为了哗众取宠,不惜放弃尊严,有时几乎像小丑一般可笑。但在艺术创作上,他却坚持执著而严谨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不是人类精神的导师,而是对现实世界的信仰进行反省和不断的迫问者,对于自己选定的题材必须以圣徒般的虔诚全力以赴,运用特有的精致细腻的技法结合精确周密的构图,提炼出震撼人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壮观画面。从这一点看,他又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的画家。
这种现象似乎可以从他倍受溺爱的童年或狂放不羁的青年时代,直到商业社会的刺激和金钱王国的诱惑诸多因素中找到一些答案,但却难以揭示其中全部的奥秘。
一个矢志超凡人圣的心灵,却刻意挂上小丑的脸谱,甘冒“俗不可耐”的指责,其尖锐矛盾之间,寓含着什么意义呢?
达利曾狂妄地说:
“如果世上有2000个毕加索、30个达利、50个爱因斯坦,这个世界将变得非常令人难忘。”
“爱因斯坦去世后,大家必然都知道世界仅存的天才就是达利。”
达利坚信自己的思想与作品是天才的结晶,也是拯救现代艺术走向堕落危机的良方,因此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这是他用尽各种宣传手法出风头的理由,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天才可以不经过宣传而飞黄腾达。达利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无知大众的热烈掌声再加上那些能言善辩却一知半解的人们的传播,天才也不可能取得大的名气,尽管天才的创作非常优异与珍贵。
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者,或多或少都在心理上承受了达达主义的烙印。他们的起点是反抗既有的一切,正如超现实主义第一次宣言所昭示的,要挣脱理性的束缚与一切道德、美学教条的控制。但是达利不同。他的心理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也没有经过达达主义的洗礼,他的出发点不是欧洲的达达主义,而是没落的西班牙与过去的历史衔接并配合现代新趋势的渴望。
达利在1929年加入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时,是带着委拉斯开兹的熏陶及对家乡的浓烈感情而来的,也许正是这些地道的西班牙式的背景素质,才是真正导致达利与浦鲁东等超现实主义成员决裂的潜在原因。法国艺术评论家加艾东·皮贡在他的名著《超现实主义者与超现实主义》里讨论到达利与浦鲁东等人的决裂时说:“是否达利的幽默太丰富而显得他人太贫乏?有人说超现实主义的幽默不足,而幽默却是超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分之一。超现实主义的幽默重点在分隔内在自由与外在的压力,在于挑衅敌人而解除其武装,但是达利挑逗性的幽默对象,却是超现实主义本身。”
达利自己也说:“当我投身于超现实主义与他人一样热心疯狂地探索沉思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怀疑论者,运用马基雅维里(权谋术)打下基础,以便进入永恒传统的下一个阶段。”
这段话一语道破天机。他带着西班牙式的传统热情来到西欧,势必与刚从欧洲大战恶梦中惊醒而心有余悸的艺术家们格格不入。但他又是个特立独行的硬汉,从不会妥协,所以不得不为他的个性付出代价。为了爱情,他遭到父亲的驱逐;为维护创作自由,又被超现实主义组织开除,他失去家庭、团体和社会潮流的支持,要想成功,只有孤军奋战,去革超现实主义的命。聪明过入的达利把战场移到了商业社会,把创作与文化消费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面拼命作画,一面极尽所能地搞商业炒作,目的是把自己搞成一个引人注目的招牌,来推销自己的艺术产品。这大概可以说明达利为什么比毕加索、米罗更热衷于自我宣传。
“天才加宣传”的方略获得极大成功,使他名震欧美。但是他炫目的奇行异迹也使人迷惑和不安,当他的怪诞行径替他带来大量宣传时,他的艺术家身份也同时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人对他艺术本质的了解。但他对艺术的自负并不徒托空言,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了约1200幅油画、数千张素描及许多雕塑巨作。这些天才的结晶当之无愧地成为艺术史上的瑰宝,为后来者树起了一座难以超越的丰碑。
达利,这位具有天才和丰富想像力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了令人激动和震惊的艺术形象,在20世纪的现代艺术家之中,他的地位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