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发明者;物理学界的领袖;一位资深的小提琴手;带着一颗孩童般简单的心;在无限的宇宙中寻找简单法则;对人世的关注和对自然的索求是他永生的追求……
《宇宙与人生(爱因斯坦传)》(作者赵婕)讲述了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宇宙与人生(爱因斯坦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婕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发明者;物理学界的领袖;一位资深的小提琴手;带着一颗孩童般简单的心;在无限的宇宙中寻找简单法则;对人世的关注和对自然的索求是他永生的追求…… 《宇宙与人生(爱因斯坦传)》(作者赵婕)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相对论的发明者。他被誉为科学界的玛丽莲·梦露,是有史以来最流行的科学明星;他也被视为人类总体的代表,生前曾被请求写信给五千年后的人类子孙,去世之后,漫画家把他作为地球的标签在宇宙星系中标示“爱因斯坦曾寓居于此”;他的大脑被科学界保留下来研究其生理结构与超常智力的关系,因此,他也是智慧与高智商的代言人。但他还有更加宝贵的一面,他是不折不扣的人文科学家,思想家,他反思科学的利弊,关心人类和平自由与幸福,提倡个性与自我发展对人的重要性,因此,他也被誉为人类的良心。 《宇宙与人生(爱因斯坦传)》是“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系列之一。 《宇宙与人生(爱因斯坦传)》的作者是赵婕。 目录 序言:阅读他,你就不会孤独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童年痴迷与青春落寞 一、沉默童年 二、往来一人 三、青春落寞 四、奇迹之年 第二章 辗转爱恨与动荡生活 一、学术生涯 二、爱恨德国 三、世界公民 第三章 晚年抉择与小镇老人 一、小镇居民 二、依依惜别 中篇 代表作品 自述 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信 社会和个人 我的世界观 厄运的十年 自由和科学 探索的动机 悼念玛丽·居里 纪念埃伦费斯特 纪念奥列尔·斯托多拉 告欧洲人书 国家和个人良心 道德和感情 保卫言论自由 爱因斯坦语录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爱因斯坦受到的教育及教育方式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 讨论二:爱因斯坦是如何看待科学并区分其两面性的? 讨论三:人性究竟是否孤独?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麦克斯出现之前不久,爱因斯坦已经在叔叔雅各的鼓动下尝试自己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几天辛苦的努力之后,他做到了,这让雅各颇为惊奇,也给少年平添了更多信心。学习了《平面几何》之后,爱因斯坦开始自学微积分,到16岁基本完成,这是后来物理研究必要的技术工具。爱因斯坦对某一课题持久不懈的狂热钻研能力让很多人钦佩,他可以就一个问题思考几个月、几年。麦克斯·陶姆后来回忆说:“这个时期,唯一让他分心的是音乐,他已经能够在母亲的伴奏下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小夜曲。在这段日子里,我从来没有看见他阅读轻松的文学读物,也没有看过他和同学来往。” 赫尔曼兄弟的工厂在慕尼黑这个激烈的商业战场中遭遇了诸多坎坷,经营从1890年起每况愈下,技术更新的速度拖垮了他们这样规模的小工厂。为了维持经营,赫尔曼想尽一切办法,以房产为抵押从银行贷款,但终究未能起死回生。1894年初,他们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彻底排挤出局。这场商业竞争中不排除当时在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反犹因素。少年爱因斯坦亲眼看到家中的财产被搬走,院子中的树木被砍伐。赫尔曼在意大利的一个代理商劝他把工厂搬去那里,在意大利他们还有用武之地。于是,赫尔曼再次将全家迁往意大利帕维亚,雅各则在另一家电气公司谋求了职位。 在意大利,赫尔曼从亲戚手中借来一笔启动资金,开始了新的尝试。他自费为当地的两个城镇安装照明系统,然后向城镇政府收取照明费,同时也向私人客户出售额外电力一这需要很多的前期资本注入,在事业遭遇重大挫折后能执行这样的营销手段也是需要一些魄力的。 15岁的爱因斯坦一个人留在慕尼黑继续读书,寄宿在一个老太太家里。失去温馨的家庭生活,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是艰辛、痛苦的。他想念家人,厌恶学校。另外还有一个更严峻的危机是,按照当时德国的法律,男子在17岁之后必须服兵役,这对爱因斯坦来说是绝不能接受的。他决定在17岁之前离开德国。 但没用那么久,辛辛苦苦挨到4月份他就坚持不下去了。为了能让校方同意自己的退学申请,他从一位医生那儿拿到了一份“神经紧张不安,需要父母陪同休养”的证明。证明所言的情况或许客观存在,但不排除他“智取”的可能。为了对以后去别的学校读书有所助益,他还从比较欣赏他的数学老师那儿拿到了一份具备大学数学能力的证明,然后拿着两份证明去找校长申请退学,而此时由于爱因斯坦在学校中极端消极的表现,校方也早有劝退之意。此前赫尔曼询问老师们爱因斯坦学习情况的时候,希腊语老师德根哈德曾明确表示:不必担心——贵公子必将一事无成。可见少年爱因斯坦已经个性张扬,这既是他对外界敌对信息的反抗,也是忠于内心的自我坦诚,这种品质与他日后在物理学探索中单抢匹马,往来一人的作风也是吻合的。塑造一种品质和摧毁一种品质的外在环境本无差异,全在自我的抉择。总之,这次关于退学的申请双方英雄所见略同。爱因斯坦欣喜雀跃地翻越阿尔卑斯山,去意大利与家人会合。从始至终爱因斯坦在这件事情上都没有征询过父母的意见。 赫尔曼十分生气。有一个青春期的子女想必是辛苦的,父母们总搞不懂为什么一夜之间他们就对一切事情失去掌控。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和自我劝慰之后,他们往往会低姿态地去“妥协”,悲剧的是他们总也摸不准和子女谈话的时机和语气,往往深思熟虑反复排练之后终究还是弄巧成拙。在这点上,犹太家庭和中国家庭颇有些相似之处。最后,赫尔曼还是不甚熟练地表达了自己对爱因斯坦的期望:去攻读工科院校,将来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继承他的衣钵。 此时的爱因斯坦对自己的前途规划也不甚明了,他去日内瓦完成了一次短期旅行,然后回到意大利自学物理学。作为一个阶段总结,他把研究成果写成一篇论文——《关于磁场的以太状态研究》,这也是他生平的第一篇论文。“以太”最初是个宇宙哲学名词,是指充盈于地月之上的宇宙空间的上层大气,它永葆清新,供众神呼吸,而在地月之间的是会腐朽的污浊之气。后来笛卡尔将其引入科学,认为它是天体传导力的媒介,从而引发了物理学界与以太纠结200多年的历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证明了使苹果落地和维系天体旋转的力是同一种力,将以太从天上引入人间。另一方面,光的波动学说以及后来的电磁场理论建立起来之后,人们认为正是以太充当了这两种波的介质。1881—1884年,阿尔伯特·迈克尔孙和爱德华·莫雷利用地球和以太的相对速度进行了著名的迈克尔孙一莫雷实验,证明不同方向上的光速没有差异,也就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但是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试图寻找证据为以太辩护,以证明它的确存在。爱因斯坦这篇论文正是探讨以太在磁场中的形变,从而影响场内电磁波传播速度的问题。这是他的第一次尝试,而此后十年他将就这个问题苦苦求索,也正是从这里出发,他接受了光速不变原理,质疑了牛顿的超距作用,从而最终指向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亲手将以太打入阴间。有趣的是,这篇论文完成之后,他把它寄给了远在比利时的舅舅,而他舅舅并不懂物理学。那么这篇论文也可以理解为爱因斯坦对家人的某种安慰,对自己冲动的决定含蓄地表示歉意。 此后不久,他跟家人表明,去报考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这所学校是当时欧洲著名的工程技术学院。他同时还申明了自己放弃德国国籍的打算。1896年的1月28日,爱因斯坦交纳3马克,从出生地乌尔姆市得到了一张证明,正式放弃德国国籍,同时也成了一个没有宗教从属的人。 1895年10月,爱因斯坦来到瑞士参加苏黎世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此时他比规定的入学年龄小两岁。结果数学和自然科学成绩非常优秀,但文科不及格。他的成绩给该校的物理教授韦伯留下了深刻印象,允许他来自己课堂旁听。但校长赫尔佐格认为爱因斯坦还未准备好开始大学生涯,建议他留在瑞士再读一年中学。于是,爱因斯坦来到了距苏黎世37公里的小城阿劳,开始了他人生中短暂也是最美好的校园生活。P24-27 序言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这种对文明人格的关注正是一切文明得以立足的核心,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古印度的“自度度人”的伟大觉者,到古中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君子人格、圣贤儒行……都说明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东西方文明为此都发展出自家关于爱与正义、关于觉悟与回向、关于明德新民与至善的教导。在古代中国圣哲那里,哲人即哲学,—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须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即使大字不识,也可以成为圣贤,是以慧能那样的文盲可以成为伟大的导师,而中国民间社会众多的武士、拳师、贩夫走卒,在人生的完善阶段,英气霸气内敛,气度华美儒雅。 无论常识意义、心理学意义或法律意义,人格一词都有相当重要性,与我们个人乃至生活的世界密切相关;或品性之不修,或个人特质之不具,或法律人格之不备,则均难以称之为完整的人,难以益人益己,难以为文明世界提供有效的服务。 启蒙运动以来的口号之一,“自由、平等、博爱”,正是在文明的向度上要求个体人格;另一口号,“人是目的”,同样要求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跟中国人一样,西哲有言: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 借用古代中国人的话,人为天地之间三才之一,个体生命可以贯通天地,成其为君子大人人格,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国现代的伟大学者陈寅恪在给另一个学者写下如此赞辞: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也正是这种对人格的自觉和至上信念,现代人类开启了一系列的解放运动,从黑人权利、妇女权利到动物权利……在这些争自由解放的运动里,人格的示范和成就是惊人的。以马丁·路德·金为例,他那些与天人争战般的先知演讲道尽了我们众生的梦想、信心和正义感,对争取正义的人们,金曾以雷鸣电闪般的修辞唤醒他们的道义勇气,唤醒他们的人格尊严,金说:“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做的事没有错。……如果我们错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法院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万能的上帝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拿撒勒的耶稣就只是个乌托邦的梦游者,从来也没到地球上来过!如果我们错了,正义就只是一个谎言。” 东西方文明都为此向自己和他人的先知先觉者致意,以感念他们创造的生命价值和文明财富惠泽当时后世。勒石纪事、树碑立传、先贤祠、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等,使这些文明之子永远活在后人心中,激励人们正念、正信、精进努力。中国传统有着大量的月旦、风评人物品格的成果,王朝统治甚至有过“九品中正”来检验人的人生成就。现代文明社会则有着公民人格一类的道德律,以要求每一个体成全自己、服务社会。 今天的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现代化转折阶段。 在这种现代化过程中,文明单向度求新求变的创造力竭衰殆尽,经济学理性或人性自私假设将社会带入到层出不穷的危机之中。关于“西方的没落”、“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等的忧虑延绵至今,无有解决之道。虽然我们中国以一个世纪之久的坎陷和当代艰难的复兴,终于度过了现代社会的温饱阶段,而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但如有识之士看到的,中国人也经受着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中国人失去了想象力”、“社会上下之间贫富之间缺少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当代中国极度缺乏人格力量”…… 我们注意到现代化带来的污染和匮乏,管制和异化。我们理解,文明说到底是个人、家庭、种族,进而人类的生存方式。当代文明,如果不能在人类的经济产能和自然承受之间达致平衡,如果不能在个体的欲望满足和身心承受之间寻求和谐,如果不能在创造和消费之间获得圆满……一句话,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觉”进而文明人格自觉,无论有多少技术或制度的修补之道,这种现代化仍会给人类的个体和整体带来罪苦和灾难。 尽管现代化的成就得益于文明之子们的努力和奉献,但其空前的技术成就、财富积累和制度安排,已经日渐遮蔽了人格的意义,“搭便车”一类的懒汉思想和丑陋意识已经浸入并扎根人心。在管制和异化中,现代人驯服于生态、世态和心态的污染而无愿为力。这种共业已经超迈“人与天地参”的人格德行,我们的傲慢和无知更使得我们以成功的名义,将创造偷换成掠夺和垄断,我们以科学的名义解构了精神,以技术的名义挑战了道德,以人类的名义征服了自然。 我们的生存在除魅中也日益简单化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成为简单的水火世界。砍伐过的山林不再滋润,失去了灵气,成为夏天泥石流和冬天草木自焚的剧场。都市也是火气、水气轮番夹击,它截断江河、打井于地下,从各地调水支援,它仍然缺水;它建立花园、林地,以喷水车、加湿器灭火,它仍然上火。 我们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世界。自然的遭遇也集中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身体深受水火的煎熬。我们化妆,在聚光灯下烘烤,我们吃各种药丸,我们美容,我们做手术,让各种大夫和专家在我们身上刀耕火种,人工降雨。我们很容易上火、发炎,但我们仍酷爱触电,酷爱香烟、美酒,辣椒、超级辣、变态辣,我们也深受水的毒害,一不小心就身染湿毒。去观察或感受我们的脾湿、肾湿,去感受我们的肝郁气滞,去看看我们脸色的灰白或干枯。想象我们身体内的大小河流,那些血脉、经脉、气脉,像污染严重、臭气熏人的水沟、江河一样,有的地方郁结,有的地方断流,有的地方泛滥。水火未济,水火过度,水火轮番侵略。我们小小的年龄就有了糖尿病、肿瘤、高血压、各种炎症和湿症……那些水灵的女子,那些英气勃发的男儿,那些自然天籁的色声香味,似乎都成了传说。 万象昭昭,我们似乎难以活出精气神来,我们难以洞明此生和文明的道理和性情。但只要感知到问题所在,道路就随之展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愿在此浮华的时代静心以尽绵薄,于是有了这套“现代文明人格丛书”。包括哲学史在内的学术史上,人类的思想家们为了寻找出路,不断有“转向”、“回向”、“复兴”之运动,“回到康德去!…‘回到五四去!”“回到古希腊去!”对我们来说,对大众社会来说,则是回到个体的文明人格那里去! 为此,我们愿意跟关心中国社会和文明世界的众多志者一道,关注我们文明的来处和去处,寻求个体和人类的自处、共处和相处方式。我们希望回向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他们提供的大到现代宇宙观念、时空观念、人类目的观念,生老病死的人性制度发明发现,小到衣食住行的现代样式设计,以及慈善、公益、计算机、娱乐产品,等等,都如此神奇地充实了我们的当代。温习他们的创造性人生,关注他们人格上的成就,将有益于我们获得生存的背景共识,有助于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我们认为,关注文明人格也是现代文明能否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关键。 组织、写作这套丛书,并非简单地呈现传主的人格。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检验自身人格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受到外界名利的诱惑、网络冲浪的快感、社会交往的简单拥有,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流中把握住自己的一段人生,将其奉献给一种还算踏实的事业,仍是一个挑战。对比出版史上的百科全书派运动、丛书启蒙运动,我们这套丛书只能算是一个探路,聊以自慰的是,我们以平实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做到平实。在这样一个信任匮乏的时代,我们愿诚实地向社会介绍人格的可能性。 虽然这一工作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但仍得到了不少朋友和出版界同行的支持。人们说,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但对于社会和读者们是否接受,人们却没有信心。不过,这已经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因为组织者、写作者都从这一工作中受到了教育。一个编委通读书稿,不无感慨地说,像是经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自己的中年生活如此密集地听从传主说法,真是受益,如饮甘泉。我们因此相信,对读者来说,你寻找,你就能找到。作者乃至中外传主都静默地驻留在书页之间,等待跟你的对话,等待着你的呼应、决定和人生创造。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大律师张思之先生受托,请107岁的周有光先生支持时,周先生欣然答应出任主编,对内容、封面和版式设计一再叮嘱如何用心。周先生还回忆他当年见爱因斯坦的印象,他说爱因斯坦的人很好,爱因斯坦向周先生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周先生大概是在世的唯一见过爱因斯坦的中国人了。以百岁老人之身出任主编,督促后生小子们来盘点现代社会的人格成就,这本身即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其中的愿心更让人不敢堕入轻薄。 因此,我们不揣谫陋,向读者呈现这一丛书。古中国人说,立天之道,为阴为阳,立地之道,为刚为柔,立人之道,为仁为义。 是有望焉。谨序。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编委会 后记 本书即将付印前,决定再写几段话,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关于这本书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与出版社签完合同后,很快春节就要到了。春节期间,我重病了一场。病愈之后,约定交稿的时间也快临近。在当时不方便联系出版社的情况下,为了不打乱其出版计划,我唯一能做到按时交稿的变通策略是请到刘乃清先生来参与这本书的合作。乃清拔刀相助,带走我此前准备的不少资料和写作框架以及部分例文,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些章节的文字初稿。乃清作为第二作者,本来应该与我联合署名更合适。但因为种种原因,乃清最后未署名,他对这本书的贡献却不容抹杀。虽然,这一遗憾的结果,乃清也表示过理解,但我十分过意不去,特此说明,并将与他一起分享版税。我非常感激他,如果不是他的帮助,这本书就不会这么快完成。 我也特别向读者致歉,我由于身体原因,乃清由于时间匆忙,这本书的稿子,我们都是不满意的,也许还有我想不到的疏漏,敬请包涵。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此前所有关于爱因斯坦的研究者、著述者、翻译者的文字,对我和乃清写这本书的启发帮助。尤其是有些摘录选编的文章,如果联系不到您本人,您看到了这本书中使用了您译著的文章,请和出版社联系,以便及时支付稿酬。 另外,我要致歉又致谢的人是李黎明先生和与这本书相关的出版界同仁,为这本书的出版,为其中节外生枝的环节,你们担待很多,并耐心沟通。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说,也许最值得纪念的是因此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后的最后,感谢王俊秀先生邀请我来写这本书,由此才让我认识了这些新朋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