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了性格类型和潜意识理论,他一只脚在西方,一只脚在东方既是一个科学家又广涉哲学、文学、炼金术、占星术、东方宗教,曾追随弗洛伊德,又与之分道扬镳,一度与纳粹主义纠缠不清,他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身心灵运动的先锋和教父,他,就是荣格。
《梦境人生(荣格传)》(作者黄秀丽)讲述了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境人生(荣格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秀丽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了性格类型和潜意识理论,他一只脚在西方,一只脚在东方既是一个科学家又广涉哲学、文学、炼金术、占星术、东方宗教,曾追随弗洛伊德,又与之分道扬镳,一度与纳粹主义纠缠不清,他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身心灵运动的先锋和教父,他,就是荣格。 《梦境人生(荣格传)》(作者黄秀丽)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荣格是人类现代史上的智者。他曾经是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定的“皇储”,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最终“叛出师门”,另创分析心理学。这位敏锐多智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一生热爱东方智慧,他研究炼金术、诺斯替教以及佛教、道教,从神秘主义和宗教之中获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学洞见。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西方心理学甚至西方文明影响巨大。二战时期他和纳粹扑朔迷离的关系,他与妻子、情人长达四十年的三角情爱,又令他丰富多彩的人生更加神秘。 这本《梦境人生(荣格传)》是“现代文明人格丛书”之一。 《梦境人生(荣格传)》的作者是黄秀丽。 目录 序言:难以定义的人生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一个少年的自我分裂 第二章 对上帝产生了怀疑 第三章 走上精神病学的道路 第四章 父亲,为他及时地死去 第五章 改变世界的发现! 第六章 与弗洛伊德的恩恩怨怨 第七章 崩溃边缘,和潜意识对峙 第八章 每个人的心理都可以分类 第九章 与东方文明的相遇 第十章 寻找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第十一章 那些爱他的女人们 第十二章 他是这样一位魅力型的医生 第十三章 他是纳粹主义者吗? 第十四章 不相信上帝的基督徒 第十五章 脱离尘世肉体,回归永恒自性 第十六章 他的追随者们 中篇 代表作品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序言 弗洛伊德与荣格 作为心理关系的婚姻 《太乙金华宗旨》的分析心理学评述 灾难过后 未发现的自性——与群体思维相抗衡的宗教 共时性:非因果性联系原则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荣格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讨论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否可能堕入相对主义和国家主义? 讨论三:荣格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划分是否过于刻板? 讨论四:荣格与妻子艾玛、情人托尼的三角关系关系反映了他怎样的婚姻观? 后记:一次对自我心灵的探索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显然,老荣格身上富于激情和非理性的成分,影响到了他的孙子卡尔。荣格虽然性格内倾,但对生命本源强烈的探索冲动贯穿一生,这一点不能不说来自祖父的遗传。 另一个对荣格的影响是当时有一个传言,称老荣格是歌德的私生子。虽然这看起来更像一个恶作剧的谣言,但是这件事给他的孙子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荣格一生钟情于歌德,而且将浮士德作为他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荣格的外祖父塞缪尔·普里斯沃克则是个奇异的人。据说他可以同鬼魂沟通。他的第一任妻子死后,他在书房里放着一张椅子,以便召唤她的灵魂。母亲家族很多人都具有通灵能力,这一点也遗传到荣格身上。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可以想见幼小的荣格的模样。这是个敏感又孤独,又大胆的孩子。在荣格出生六个月时,一家人搬到菜茵瀑布边的洛枫堡,那时,父亲被任命为这个教区的牧师。他在洛枫堡住到4岁。作为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没有玩伴,总是一个人孤独地玩耍。花园、洗衣房、瀑布、教堂、城堡,这就是他周围的一切。 4岁的时候,全家人搬到巴塞尔附近的村庄小惠宁根,情况并没有好转。他的妹妹直到他九岁时才出生。在这之前,他都是一个人,即使是玩着男孩子的游戏,用砖头砌塔,再毁灭,在本子上涂上很多战役画面,也是一个人完成,不喜欢别人打扰。 荣格幼时有一位朋友叫做阿尔贝特·奥里,那时他的父亲也在莱茵瀑布附近的地方当牧师,两个父亲都希望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然而“卡尔却无动于衷,他坐在屋子中间,独个儿玩着一个小木滚球,对任何人都置之不理”。 荣格有时候也会叫奥里去捉弄他的表弟, “这男孩抱怨不干时,荣格就会开心地发出一阵印第安人那样的狂放的笑声”。 在荣格幼年时留下的照片上,那双略带忧伤的大眼睛和腼腆的微笑看起来更像一个女孩。 、 从小,他就是一个极端内倾的人。是荣格,首次将人的心理类型分为外倾、内倾以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交互而成的八种心理类型。内倾的人,常常从内心的隐秘世界中发掘资源,思考、情感的产生不依赖外在环境的给予。 当然,这是四十多年以后的事了。那时的荣格,常常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这个世界有梦、有幻觉、有鬼魂。他并不以为稀奇,也不感到害怕。他经常看到母亲的房间里,有无头人飘出来;有一次他假性哮喘发作时,金色的天使也飞到了他身边。 他有时会陷入庄周梦蝶似的追问。他们家的花园里有一堵墙,墙的前面有一段斜坡。他常常坐在墙上胡思乱想。先想到自己这个“我”:我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然后想到石头这个“我”: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坐在我上面。这个“我”到底是哪一个呢?是坐在石头上的这个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石头和他的神秘关系令他着迷。 对荣格来说,那个坐在石头上苦思冥想的童年时代是永恒的。它属于黑夜,神秘、自然而然。然而,他却不能永远在这个世界徜徉,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感觉到自己被强行拉出了这个世界,如同他在晚年回忆录《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描述的那样: “坠入不断滚滚向前的时间中,越走越远。那个世界的拉力是那样强大,我只能粗暴地把自己拽走,以免失去对未来的控制。” 从童年到少年、青年,他经历的就是这个“强拉”的过程。那时的他,并不清楚那个夜晚的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是他一直试图弄懂的秘密。 6岁那年,荣格上了小学。班级里有农民、渔夫的孩子。他是牧师的儿子,他学过拉丁文,他和这些孩子不同,他不属于这些孩子的阶层。他第一次感到了白天的、外在世界与黑夜的、内心世界的对抗。那时,有一个农民的儿子,经常欺负荣格,讽刺他耽于幻想的性格。那个孩子辍学之后,才减轻了荣格的苦楚。 即便是这样,他仍然喜欢上学。长期的孤独使他渴望走入这个新的世界,渴望和同类发生联系。他越来越感到那个白日世界的美,那里“金色的阳光透过绿色的树叶”,那是一个很大的,充满吸引力的外在世界。然而他又觉得这个世界是含混的,甚至暗含敌对的,这些孩子强迫“我和我自身分离”。 生命为何如此古怪?白天的世界需要和自身分离,因此无论多么美好他都听得到黑夜的世界的召唤;回到黑夜的世界安全舒适,然而有一种动力驱使他必须走出黑夜的世界。他在二者之间进退两难,他被拉锯,他不知道去哪里好。 10岁那年,他无意识地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当时的他,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他用尺子刻了一个两英寸高的小矮人。小人穿着礼服、高帽、黑靴,很神气。铅笔盒就是床,小人躺在里面,盖着羊毛大衣。他还在莱茵河边找了一块光滑的长方形黑石头,涂上水彩,装进了铅笔盒陪伴小人。铅笔盒被荣格悄悄地藏在阁楼上,那个阁楼是禁止人进去的。 对这个敏感多思的孩子来说,家庭生活的氛围很少让他感到幸福。父亲脾气暴躁,母亲病情沉重,两人长期分居。他很小就知道,父母之间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在当时的瑞士,避孕是一件可耻的事,大多薮家庭都有成群的孩子,而荣格家的孩子少得可怜,直到他9岁,妹妹才出生。父母的关系可见一斑。 每当他心情低落时,他都会想到那个小人和石头。小人和石头具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总是能将他的烦恼一扫而光。这个小人的存在,使他拥有了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能够对抗不那么让人愉快的现实生活。隔几个星期,他还会爬到阁楼上去,看着小人和石头,把写满字的纸片放进去。那些字,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其中的含义。每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他是多么愉快。这真是一个庄严的仪式! 小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幼小的荣格不会知道,他做着这一切,只不过是无意识地寻求一种精神的慰藉。三十五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精神病医生,对炼金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读到有关灵魂石的传说时,猛然想起了小人和石头,才明白小人是一个披着斗篷的小神。原来,他当年的行为和原始人没什么两样。古代的心理因素在他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了他的心灵,并通过仪式,帮助他稳稳地站在了两个世界中间,而不至于被两个世界撕裂。P9-13 序言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这种对文明人格的关注正是一切文明得以立足的核心,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古印度的“自度度人”的伟大觉者,到古中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君子人格、圣贤儒行……都说明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东西方文明为此都发展出自家关于爱与正义、关于觉悟与回向、关于明德新民与至善的教导。在古代中国圣哲那里,哲人即哲学,—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须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即使大字不识,也可以成为圣贤,是以慧能那样的文盲可以成为伟大的导师,而中国民间社会众多的武士、拳师、贩夫走卒,在人生的完善阶段,英气霸气内敛,气度华美儒雅。 无论常识意义、心理学意义或法律意义,人格一词都有相当重要性,与我们个人乃至生活的世界密切相关;或品性之不修,或个人特质之不具,或法律人格之不备,则均难以称之为完整的人,难以益人益己,难以为文明世界提供有效的服务。 启蒙运动以来的口号之一,“自由、平等、博爱”,正是在文明的向度上要求个体人格;另一口号,“人是目的”,同样要求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跟中国人一样,西哲有言: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 借用古代中国人的话,人为天地之间三才之一,个体生命可以贯通天地,成其为君子大人人格,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国现代的伟大学者陈寅恪在给另一个学者写下如此赞辞: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也正是这种对人格的自觉和至上信念,现代人类开启了一系列的解放运动,从黑人权利、妇女权利到动物权利……在这些争自由解放的运动里,人格的示范和成就是惊人的。以马丁·路德·金为例,他那些与天人争战般的先知演讲道尽了我们众生的梦想、信心和正义感,对争取正义的人们,金曾以雷鸣电闪般的修辞唤醒他们的道义勇气,唤醒他们的人格尊严,金说:“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做的事没有错。……如果我们错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法院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万能的上帝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拿撒勒的耶稣就只是个乌托邦的梦游者,从来也没到地球上来过!如果我们错了,正义就只是一个谎言。” 东西方文明都为此向自己和他人的先知先觉者致意,以感念他们创造的生命价值和文明财富惠泽当时后世。勒石纪事、树碑立传、先贤祠、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等,使这些文明之子永远活在后人心中,激励人们正念、正信、精进努力。中国传统有着大量的月旦、风评人物品格的成果,王朝统治甚至有过“九品中正”来检验人的人生成就。现代文明社会则有着公民人格一类的道德律,以要求每一个体成全自己、服务社会。 今天的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现代化转折阶段。 在这种现代化过程中,文明单向度求新求变的创造力竭衰殆尽,经济学理性或人性自私假设将社会带入到层出不穷的危机之中。关于“西方的没落”、“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等的忧虑延绵至今,无有解决之道。虽然我们中国以一个世纪之久的坎陷和当代艰难的复兴,终于度过了现代社会的温饱阶段,而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但如有识之士看到的,中国人也经受着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中国人失去了想象力”、“社会上下之间贫富之间缺少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当代中国极度缺乏人格力量”…… 我们注意到现代化带来的污染和匮乏,管制和异化。我们理解,文明说到底是个人、家庭、种族,进而人类的生存方式。当代文明,如果不能在人类的经济产能和自然承受之间达致平衡,如果不能在个体的欲望满足和身心承受之间寻求和谐,如果不能在创造和消费之间获得圆满……一句话,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觉”进而文明人格自觉,无论有多少技术或制度的修补之道,这种现代化仍会给人类的个体和整体带来罪苦和灾难。 尽管现代化的成就得益于文明之子们的努力和奉献,但其空前的技术成就、财富积累和制度安排,已经日渐遮蔽了人格的意义,“搭便车”一类的懒汉思想和丑陋意识已经浸入并扎根人心。在管制和异化中,现代人驯服于生态、世态和心态的污染而无愿为力。这种共业已经超迈“人与天地参”的人格德行,我们的傲慢和无知更使得我们以成功的名义,将创造偷换成掠夺和垄断,我们以科学的名义解构了精神,以技术的名义挑战了道德,以人类的名义征服了自然。 我们的生存在除魅中也日益简单化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成为简单的水火世界。砍伐过的山林不再滋润,失去了灵气,成为夏天泥石流和冬天草木自焚的剧场。都市也是火气、水气轮番夹击,它截断江河、打井于地下,从各地调水支援,它仍然缺水;它建立花园、林地,以喷水车、加湿器灭火,它仍然上火。 我们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世界。自然的遭遇也集中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身体深受水火的煎熬。我们化妆,在聚光灯下烘烤,我们吃各种药丸,我们美容,我们做手术,让各种大夫和专家在我们身上刀耕火种,人工降雨。我们很容易上火、发炎,但我们仍酷爱触电,酷爱香烟、美酒,辣椒、超级辣、变态辣,我们也深受水的毒害,一不小心就身染湿毒。去观察或感受我们的脾湿、肾湿,去感受我们的肝郁气滞,去看看我们脸色的灰白或干枯。想象我们身体内的大小河流,那些血脉、经脉、气脉,像污染严重、臭气熏人的水沟、江河一样,有的地方郁结,有的地方断流,有的地方泛滥。水火未济,水火过度,水火轮番侵略。我们小小的年龄就有了糖尿病、肿瘤、高血压、各种炎症和湿症……那些水灵的女子,那些英气勃发的男儿,那些自然天籁的色声香味,似乎都成了传说。 万象昭昭,我们似乎难以活出精气神来,我们难以洞明此生和文明的道理和性情。但只要感知到问题所在,道路就随之展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愿在此浮华的时代静心以尽绵薄,于是有了这套“现代文明人格丛书”。包括哲学史在内的学术史上,人类的思想家们为了寻找出路,不断有“转向”、“回向”、“复兴”之运动,“回到康德去!…‘回到五四去!”“回到古希腊去!”对我们来说,对大众社会来说,则是回到个体的文明人格那里去! 为此,我们愿意跟关心中国社会和文明世界的众多志者一道,关注我们文明的来处和去处,寻求个体和人类的自处、共处和相处方式。我们希望回向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他们提供的大到现代宇宙观念、时空观念、人类目的观念,生老病死的人性制度发明发现,小到衣食住行的现代样式设计,以及慈善、公益、计算机、娱乐产品,等等,都如此神奇地充实了我们的当代。温习他们的创造性人生,关注他们人格上的成就,将有益于我们获得生存的背景共识,有助于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我们认为,关注文明人格也是现代文明能否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关键。 组织、写作这套丛书,并非简单地呈现传主的人格。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检验自身人格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受到外界名利的诱惑、网络冲浪的快感、社会交往的简单拥有,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流中把握住自己的一段人生,将其奉献给一种还算踏实的事业,仍是一个挑战。对比出版史上的百科全书派运动、丛书启蒙运动,我们这套丛书只能算是一个探路,聊以自慰的是,我们以平实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做到平实。在这样一个信任匮乏的时代,我们愿诚实地向社会介绍人格的可能性。 虽然这一工作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但仍得到了不少朋友和出版界同行的支持。人们说,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但对于社会和读者们是否接受,人们却没有信心。不过,这已经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因为组织者、写作者都从这一工作中受到了教育。一个编委通读书稿,不无感慨地说,像是经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自己的中年生活如此密集地听从传主说法,真是受益,如饮甘泉。我们因此相信,对读者来说,你寻找,你就能找到。作者乃至中外传主都静默地驻留在书页之间,等待跟你的对话,等待着你的呼应、决定和人生创造。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大律师张思之先生受托,请107岁的周有光先生支持时,周先生欣然答应出任主编,对内容、封面和版式设计一再叮嘱如何用心。周先生还回忆他当年见爱因斯坦的印象,他说爱因斯坦的人很好,爱因斯坦向周先生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周先生大概是在世的唯一见过爱因斯坦的中国人了。以百岁老人之身出任主编,督促后生小子们来盘点现代社会的人格成就,这本身即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其中的愿心更让人不敢堕入轻薄。 因此,我们不揣谫陋,向读者呈现这一丛书。古中国人说,立天之道,为阴为阳,立地之道,为刚为柔,立人之道,为仁为义。 是有望焉。谨序。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编委会 后记 我对荣格忽然产生兴趣是在四年前,那时我的工作和生活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而这一切的发生似乎都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操纵着,作为当事人的我身不由己,只能听任它摆布。 我眼睁睁地看着整个生活被它撕碎,痛不欲生,茫然无路。此时,我忽然在一本占星学书上读到荣格的一句话: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就是他人格的写照。他代表的是某种铸型以及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各个碎片。随着生命的进展。这些碎片将会按照既定的设计——落回原处。这句话让我在毫不了解占星知识的情况下,生吞活剥地读完了整本书。 然后我不可避免地想知道,那些碎片是什么,它们为何会一一落回原处。于是我找到了荣格的书来看。荣格用当时对我来说还略显晦涩的语言一遍一遍地重复着一个道理:一个人若是无法觉知到内在的冲突,那么外在世界就会逼不得已将那份冲突显示出来,并撕裂成对立的两极情况。他讲的其实是“我”是什么,这颗心运作的原理,而对于这些,我们每个人都那么渴望了解,而又十分不易。 对荣格著作的阅读,与我对自我心灵的探索,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对他思想学说的兴趣、对他这个人的兴趣,以及对我自己内在和外在生活的兴趣,从来都密不可分。去年秋天,俊秀忽然对我说,我们要编一套“现代文明人格”丛书,你想不想写一个人?你可以自己选写哪个人。我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脱口而出:我写荣格。 荣格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不同于科学家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的是人类浩瀚无际的心灵。潜意识心理学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他那里,心灵包含着两部分,一部分是无意识心灵,一部分是有意识心灵。人的一生,就是有意识从无意识的海洋中一步步确立自己的过程。人在很大程度是受潜意识心灵支配的,那里有我们的有意识心灵不愿意接纳的“阴影”,也有包含着全部人类,甚至动物、植物,整个宇宙的集体意识,他称之为“原型”。无意识心灵经由意识心灵来经验自身,然而意识心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像佛家所云“流转的心识”。它的演化需要一次一次回到它的来源处——无意识部分,转化、整合、再次呈现。那个“我”永远常新。 写作时的经验就像在验证荣格的学说。动笔时我读过荣格大部分著作,对他人生中的大事小事也不陌生。然而我所知道的一切都藏在无意识心灵里,需要以某种形式转化进入意识心灵当中。这个转化却磕磕碰碰,相当艰难,仿佛一个塞满了饺子的茶壶,就是倒不出来。等我终于倒出来,完成这部书的写作时,我的“我”也完成了与无意识对话的过程,得到了更新。 在写作的中途,和其他几位作者有过讨论。有一位朋友问我:你觉得荣格这个人的人格对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这是个很大的话题,难以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不过最核心的一点是,荣格对外在物质世界保持警惕,而对自己的内心一直敏锐关注。他是一个先知,他预言了建立在启蒙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没落。那个文明过于注重外部的世界,将人类的心灵物质化、狭窄化、碎片化,剥除掉“心灵”最核心的功能——灵性。他又为后人探索出重新拾回灵性的道路,那就是东方智慧中的整体性。他的潜意识心理学就是建立在整体性基础上的,他用一个词来表示:Self,自性。这是一个永远完整且开放的系统,既是意识的起点,也是意识的终点。 感谢所有在这本书的写作中给我提供帮助的人,包括我所阅读的参考书的每一位作者。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给我带来巨大的欢乐和痛苦的人们,我的亲人,我的恋人,我所爱过的,我所恨过的人们。正是你们,帮助我将我内心未觉知的冲突演化出来,从而给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成长。 感谢宇宙给予我如此丰盛的礼物,让我写出了这本小书。 黄秀丽于2012年5月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