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寺庙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寺庙文化历经各个时代的不断传承、发展、演变,魅力日渐突出,几乎囊括了各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建筑艺术方面,许多寺庙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在造像艺术方面,有泥塑、蜡塑、石雕、玉雕、铸雕,等等;在书法艺术方面,有诸多书法流派艺术大师亲手挥毫泼墨题写的匾额、楹联,及众多的碑刻;在绘画艺术方面,有造诣颇深的壁画、纸画、帛画、木刻、绘画,等等。此外,还有诗文艺术、法器艺术及佛乐、武功、舞蹈、园林、陈设等艺术,其传统历史文化的蕴藏极其广泛深厚。
杨玉峰编写的《寺庙庵观--中华寺庙文化撷萃》是“中华传统文化书系”的一种,用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示给现代读者,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便于现代读者在短时间里了解中国文化遗产独特的内涵。
杨玉峰编写的《寺庙庵观--中华寺庙文化撷萃》是“中华传统文化书系”的一种,将中国寺庙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形态,从寺庙格局、寺庙变迁、建筑艺术、造型艺术、书法艺术、诗文艺术、绘画艺术、法器艺术、佛乐、舞蹈、陈设等方面,《寺庙庵观--中华寺庙文化撷萃》用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示给现代读者,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便于现代读者在短时间里了解中国文化遗产独特的内涵,是一本介绍寺庙文化的知识通俗性读物。
唐末武宗毁佛,不少宗派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唯禅宗各派散往山林,接近民众,受到的打击较小,恢复较快,反而派系出现得更多。在唐末五代的数十年间,由南岳、青原两系又派生出了五家,使禅宗进入了极盛时期。南岳一系中有湖南沩山灵枯、仰山慧寂形成的“沩仰宗”;有河北临济寺义玄的“临济宗”。
青原一系中,有广东云门山文偃构成的“云门宗”;有江西曹山本寂、洞山良价构成的“曹洞宗”;还有南京清凉山文益大师号“法眼”,被称为“法眼宗”。后来,南岳临济宗又派生出“黄龙”、“杨岐”两宗。因此佛教史中有禅宗“五家七宗”之称。
随着历史的演变,南宋以后,禅宗各家除曹洞、临济两宗继续传承,其他各家也和佛教其他宗派一样门庭冷落。
六祖慧能提倡“心性本觉”、“即心是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顿悟成佛”等顿悟法门,比达摩开创的壁观法门更符合当时中国社会情况,更符合佛教“从一参悟”理论,因此慧能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
慧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公元638年出生于广东新兴。三岁丧父,稍大,家贫靠卖柴养母度日。虽不识字,但天资过人,信仰佛教,二十四岁时听说弘忍大师在黄梅开讲《金刚经》,而赶去投奔参见五祖弘忍。
慧能在弘忍门下以行者身份从学,没有剃度出家,被安排在碓房春米、劈柴,随众听法,很有领会,悟性大开。
八个月后,五祖弘忍准备传宗,对弟子说,你们去作一首超脱生死苦海的偈,谁若悟意就将衣钵传之。当时弘忍大弟子神秀博学多才,人品高尚,受众僧崇敬、拥戴,弘忍大师也很器重他,曾说“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并委任他为门下首座、教授师。神秀晚上在走廊上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二天,弘忍对众门徒说,依此偈去修行,有大利益,可免于坠人恶道。门徒争相背诵,欢喜赞叹。但弘忍却单独对神秀说“此偈未见本性”,只达到佛的门前,用这样的见解求无上的觉悟,是不可能的,叫神秀再作一首偈呈上。
慧能听到了和尚们背诵神秀的偈,觉得未见本性,尚未彻悟,就在该偈的基础上改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请人写在墙上。众人见了议论纷纷,弘忍对大家说:“此偈也未见本性。”暂平风波。晚上弘忍对慧能进行真传密授,讲授《金刚经》,并授予传宗衣钵,叫其赶快回岭南。
传说慧能得衣钵离寺而去,后被人知道,一些人去追赶,想夺回衣钵。后被一武夫慧明追上,慧能只有掷衣于地,慧明用手去取,怎么也拿不动,终于诚服慧能是嫡传接宗之人,此后跟随左右。
慧能至岭南后,没有立即进行传教活动,而是带发专习修炼,韬光养晦,混于平民生活十六年。直到印宗法师到广州光孝寺讲经,其中关于“风吹幡动”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随吐妙语:“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人心动。”满座震惊诚服。谦虚的印宗法师拜慧能为师。这时慧能才在光孝寺戒坛前正式落发受戒,从事佛教活动。
此后,慧能回到韶州,在曹溪宝林寺(今南华禅寺)传授禅法三十多年。在曹溪参学的僧人很多。有一次,韶州刺史请他到州城中的大梵寺讲经和受无相戒,听众达一千多人。其中官吏、文人颇多,无不叹服。后来弟子将他这一天的说法进行记录整理,成为在佛教界影响深远的《六祖坛经》。
坛经主要是叙述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启示教导弟子的语录;慧能禅学的基本教义和思想。中国佛教大师们的著作,书名冠之以‘‘经,,的,只有这一部《坛经》,可见其地位之高。
当时慧能的名气很大,武则天和唐中宗都曾诏他进京,但他没有去,表现出不愿入俗的气度。
慧能在公元713年以七十五岁高龄圆寂。据说他在弥留之际,曾对十位大弟子(从法海到神会)说:“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这可能是后世各立门派的依据。
密宗 密宗称该宗之法得自“法身佛大日如来”密法传授,故称密宗。它开创于唐玄宗时期,也称“唐密”,或“真言宗”、“密教”。该宗由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为实际创始人,人称“开元三大士”。
信徒修持密宗,必须依“三密”进行,即手结印契(特定的手势)为“身密”,口诵真言(咒语)为“口密”,心观大日如来为“意密”,就可以使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就能够和大日如来“三业”相通,就可“即身成佛”。密宗的特征是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和民族信仰。
密宗盛行于唐中晚期,在唐玄宗、肃宗、代宗的直接支持下,通过译经、建坛场、传密法等开展密宗活动,到不空弟子惠果时达到鼎盛。由于密宗传法神秘、繁杂,由师父个别密传,修持灌顶、手印、密咒,等等,法门不易掌握,流传不广,会昌之后就衰微了。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