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成语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华文明的积淀、汉语言文化的精华、祖先丰富智慧的结晶和前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文化园地中的艺术奇葩。张兆端、何长清编著的《说成语话管理(4文化管理管理精神)》包涵着中华传统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意蕴的成语,紧密结合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进行阐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成语话管理(4文化管理管理精神)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成语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华文明的积淀、汉语言文化的精华、祖先丰富智慧的结晶和前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文化园地中的艺术奇葩。张兆端、何长清编著的《说成语话管理(4文化管理管理精神)》包涵着中华传统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意蕴的成语,紧密结合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进行阐释。 内容推荐 张兆端、何长清编著的《说成语话管理(4文化管理管理精神)》主要讲解成语中蕴含的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的意志和气度。成语是一种精巧别致的文化快餐,古老而又崭新,随时翻阅就可以进入一片幽深而宽阔的精神世界,能使人们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人文知识与管理智慧的陶冶。 目录 文化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 百世之师——圣之时者,慧泽千秋 内圣外王——内修文德外塑行为 旗帜鲜明——旗帜就是方向 兼善天下——企业的社会责任 步调一致——首先要统一思想 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同心同德——培育核心价值观 乌合之众——重视价值观认同 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 自觉自愿——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 生机勃勃——充分发挥“鲶鱼效应” 薪尽火传——注意搞好文化传承 承前启后——要做就做百年老店 公生明,廉生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管理精神——管理的意志和气度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励精图治——振奋精神锐意进取 卧薪尝胆——发扬艰苦奋斗作风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大丈夫能屈能伸 任重道远——管理者要有担当意识 愚公移山——催人奋进的故事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锲而不舍——功到自然成 忍辱负重——负重方能行远 慎始慎终——行百里者半九十 矢志不渝——信仰就是力量 习惯成自然——让规范成为习惯 不折不扣——没有任何借口 舍我其谁——敢当勇为者胜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功与风险伴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倡导奉献牺牲精神 勤俭节约——勤奋创业,俭以养德 数典忘祖——不能搞文化虚无主义 百家争鸣——文化繁荣须思想碰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传统管理智慧 兼容并包——借鉴一切文明成果 中西合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树形象 同心断金——人心齐泰山移 马首是瞻——做文化“牧师”和“园丁” 七情六欲——努力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心悦诚服——培育非权力影响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会换位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相处的底线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确对待恩怨 言必信,行必果——树立管理权威 荥辱与共——同甘共苦齐担当 众志成城——没有比团队更强的队 雪中送炭——危难之处显身手 一鼓作气——气可鼓不可泄 乐山乐水——尊重各人爱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熏陶人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团和气——文化需要融合 空谷传声——贯彻工作切忌“空谷效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心想事成——积极心理促健康 诚心诚意——服务到永远 入乡随俗——学会因俗制宜 公生明,廉生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管理精神——管理的意志和气度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励精图治——振奋精神锐意进取 卧薪尝胆——发扬艰苦奋斗作风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大丈夫能屈能伸 任重道远——管理者要有担当意识 愚公移山——催人奋进的故事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锲而不舍——功到自然成 忍辱负重——负重方能行远 慎始慎终——行百里者半九十 矢志不渝——信仰就是力量 习惯成自然——让规范成为习惯 不折不扣——没有任何借口 舍我其谁——敢当勇为者胜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功与风险伴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倡导奉献牺牲精神 勤俭节约——勤奋创业,俭以养德 试读章节 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守位典型是周公,他身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积极辅助武王伐纣;武王病危,他藏《金滕》之书,避居东都;武王逝世后,因侄儿年幼,又不得不出而摄政,制礼作乐,帮助成王治理天下,消灭夺权的管叔、蔡叔;最后还政于周成王。周公的完美守位,让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生奉其为榜样。 在古代儒家看来,孔子也是尊时守位的典范。孟子尽管称颂“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然而孔子却是圣之集大成者,因为他是“圣之时者也”。孔子没有幻想自己是齐桓公、晋文公,也不想成为姜尚、管仲,他“尊时守位”,在春秋末期“世衰道微”的情况下,处在没落贵族的身份地位上,根据自己的能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创立和实践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把始与终、智与圣、巧与力,即智、善、美高度统一起来,“金声而玉振之”,成为“大成至圣先师”。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重视尊时守位,相信“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时位不仅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对于每个行动主体也极为重要,“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吕氏春秋·孝行览》)。良好的时机会为事业成功提供有利的条件,关系着个人事业的成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尊时守位这一点上,中国人从不盲目地“乐天知命”,更不只是消极地“安分守己”,而是在遵循历史现实的前提下,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秩序,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坚持“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管子·霸言》)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审时度势”,“时诎则诎,时伸则伸”(《荀子,仲尼》)。在时机未到时,遵养待时,“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传·系辞下》),积蓄力量,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紧紧抓住,“来而不可失者,时也”(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立即行动起来,“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清·洪仁歼《资政新篇》),“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中国人认为,“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战国策·秦策》)。总之,能否自觉尊时守位,是判别圣凡、区分智愚的一条重要标准。管理案例:人类文化突破的“轴心时代” 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公元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之间。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雅斯贝尔斯说:“对我们来说,‘轴心期’成了一个尺度。在它的帮助下,我们衡量各种民族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意义”。“轴心时代”作为一个“唯一性的事件”,在人类历史共同的总进程中清清楚楚地占有它“唯一性”的位置,而且它还具有“交流人性”和“延续人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我国有学者称这是一个创造了“元典”的时代,是一个在它之前都“趋进”它,在它之后都“回味”它的时代;“一个民族的中心价值大体是在这一阶段定型的。(P5-6) 序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成语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华文明的积淀、汉语言文化的精华、祖先丰富智慧的结晶和前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汉语言文化园地中的艺术奇葩。成语是汉民族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提炼而成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作为汉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集成电路”,成语浓缩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积淀、负载、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大多数成语的产生都有一个特定历史背景,蕴含许多精彩的历史瞬间、动人的传奇典故、深刻而丰富的哲理。 汉语成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成语在其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从它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到内容,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语言词汇的序列性体现。汉语成语作为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凝练精警,结构严谨,音律和谐,言约旨远,意蕴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成语,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用于作文或口语;借其典故,以明其论点。久而久之,成为以固定字书,固定排序之辞也。书面用之,能收画龙点睛、意境深奥之效;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之效。 汉语成语的内涵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治国理政、社会管理、智谋韬略等各个领域,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心态、集体经验和智慧结晶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侧面就是五千年的管理史。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历代哲人、学者及各类管理实践者对于如何对人、社会以及人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都做出了各自的回答。其优秀成果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丰富多彩、深邃睿智的画卷,其中有不少优秀的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即被浓缩在成语之中。 本丛书从浩如烟海的汉语成语中精心梳理出近500个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包含中华传统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意蕴的成语,紧密结合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进行阐释。丛书共分为十个分册,分别为管理哲学;民本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管理精神;管理伦理;民主管理·创新管理;学习管理;基础管理·简单管理·精细化管理;权变管理·危机管理;谋略管理。其内容涉及治国理政、经济管理、组织及企业管理、个人人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每个成语均按照先“说成语”(包括释义、出处、故事),后“话管理”(包括管理要旨、管理案例)的体例,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从讲解成语文化入手,落脚于挖掘其管理价值及经验上,从而达到由成语学习管理智慧,借管理知识解读成语的双重目的。本册为第四分册,主要讲解成语中蕴含的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的意志和气度。 近年来,有关管理学理论的一般图书和各种各样的汉语成语词(辞)典多有出版,但尚未发现有探讨汉语成语中蕴含的管理智慧或从管理学角度解读汉语成语的知识读本。无疑编写出版这样一套《说成语话管理》的书,既是一种研究汉语成语文化的新探索,也能够为广大读者学习管理知识提供一种新的趣味性载体。成语是一种精巧别致的文化快餐,古老而又崭新,随时翻阅就可以进入一片幽深而宽阔的精神世界,能使人们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人文知识与管理智慧的陶冶。既然是一种新探索,书中定会有某些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汉语成语词典,借鉴了国内外管理学界的许多理论与案例资料,除在本丛书第十分册(谋略管理)末注明主要参考资料外,在此向有关著译者及编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插图除注明出处者外,其余均为商树春先生所绘,特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1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