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猛编著的《陌生的中国人》是一本人文纪实作品,记录了不同人群的乡愁。有异乡求学的学生,外出打工的青年,出门在外的生意人,漂泊在他乡的艺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对故乡的怀念,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生活的态度,都让我们对生活和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本书是一本让我们读懂乡愁,热爱生活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陌生的中国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猛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猛编著的《陌生的中国人》是一本人文纪实作品,记录了不同人群的乡愁。有异乡求学的学生,外出打工的青年,出门在外的生意人,漂泊在他乡的艺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对故乡的怀念,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生活的态度,都让我们对生活和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本书是一本让我们读懂乡愁,热爱生活的作品。 内容推荐 杨猛编著的《陌生的中国人》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它道出了大国盛世背后的欢笑与悲歌。 它讲述了大地震后一对小同学的故事,一个成为了国家英雄,另一个失去胳膊为明天的生计发愁;它讲述了一群被人遗忘的弃婴的生活,婴儿被亲生父母抛弃,在收留者那里成为得到社会资本的筹码,并最终死于一场大火;它讲述了到西欧的8万青田人建立的商业王国;它讲述了广西上林乡淘金者在非洲遭驱逐的故事;它讲述了互联网如何启发了苏北一个村庄的民主冲动…… 作者希望借助笔下的人和故事,可以带来一些思考:国家发展的时候,如何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感,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光照。 目录 1 经济动物 八仙过海 金奴 淘宝村的冬天 2 摇摆的信仰 赞美诗 隐士 3 田园将芜 发现莫言 荒野淘金 回家 最后的眷村 4 幽暗心灵 命若垃圾 双头女婴存世录 同桌的你 5 国家囚徒 国家敌人 陌生的中国人 换偶者 6 帝国的边缘 夺宝奇兵 澳门大佬 开往平壤的火车 试读章节 1995年10月初,一个清冷之夜,19岁的郑建茂离开家乡青田,踏上偷渡之路。 郑建茂先乘火车从上海到哈尔滨,换乘国际列车穿过西伯利亚,经莫斯科进入乌克兰,在基辅潜伏了两个星期后,进入匈牙利。随后,蛇头带他趟过第聂伯河、德涅斯河,翻过冷杉覆盖的克喀尔巴阡山,横穿斯洛文尼亚,12月13日进入意大利边境城市乌迪内,这是青田人通往富裕西欧的第一站。 过去300年出现了一连串重大的移民事件,郑建茂的冒险之旅只是沧海一粟。18到19世纪,1 200万西非黑人被迫迁移到新大陆做奴隶。奴隶制瓦解之后,数量达150万之巨的印度劳工涌入欧洲。从19世纪50年代直到20世纪30年代,数以百万计的欧洲工人逃离经济萧条的国家进入美国。联合国将在常住国以外滞留至少一年的人定义为国际移民。根据这一定义,2005年,联合国估计全球共有2亿国际移民——这意味着,每35人中就有一个是国际移民。 郑建茂的家乡青田,毗邻温州,50万人口,有25万人侨居海外,其中约60%采用像郑建茂这样的非法途径出国。郑建茂在意大利“黑”了6年,2001年他来到西班牙并取得永久居留权。随后,郑建茂相继带出了家乡的6个哥姐,如今这个家族有近百人散居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 2012年8月初,经人介绍,我在马德里结识了从家乡神秘消失17年后的郑建茂。36岁的郑建茂身材魁梧,肤色黝黑,短发,头略前倾,言辞恳切,身上亡命天涯的痕迹早已完全被岁月洗净了。 看起来,郑建茂混得还不错。他在马德里北部一座小城拥有一家l 400平方米的超市,在马德里老市区有一家手机店,买了2栋房子。他2000年娶了老婆(也是偷渡来的青田人),老婆为他生了5个孩子,前4个都是女儿,最后一个是儿子。 我随郑穿过GranVia大街,向北深入一处迷宫般的街区,他告诉我,“这里曾经是中国人的地盘”。我眼前所见就像科恩兄弟电影中某个超现实主义的场景:GranVia大街上那些拥有木质转门、充满透视感走廊的典型西班牙店铺顷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宏达手机店”、“青田美食”、“吃吃看小吃店”、“美美理发店”,诸如此类的繁体字招牌,曲曲折折绵延了好几个街区。 这是中国势力在欧洲扩张的有力证据,最近20年变得尤其显著。该街区位于马德里老城与北部富人区的交界地带,中国人喜欢选择这种交通方便的边缘地带聚居。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制造”:裹着金色锡纸的圣诞节小饰品、山寨版的任天堂游戏机、总是比竞争对手便宜几分钱的移动电话卡,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出来。西边街角曾经有一家专营盗版影碟的店铺,那是郑建茂在西班牙开的第一家店。东行500米有一家“青田肉铺”,继续往东是“海外情缘俱乐部”和玻璃上贴着“好消息:新到特白面粉”广告的万通商场。街区北面,Noviciado地铁站附近一栋古旧建筑物的半地下室里,还隐藏着一家中国人开的地下服装厂。晚上我经过那里,发现几乎找不到入口,窗玻璃上蒙着白色的高丽纸,里面传来机器马达沉重的轰鸣声,热浪从窗口喷涌而出。 我造访之时正逢西班牙深陷经济危机泥潭,然而,这里的中国人却在展示韧力:倒闭了一家店他们就再开一家新的,拉低物价,跟其他族群争地盘,直至全面掌控这个地方。西班牙劳工部2012年3月31日发布的数据称,西班牙取得合法居留的华人有17.3万人,比起2011年6月30日的统计反而上升了5 000人。此间普遍认为西班牙的华人数量在25万到27万之间,两者差额有将近10万——是仍然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的“黑人”。 “警察会经常突击此地核查身份。”郑建茂在行至一个青石板铺就的丁字路口时对我说。 西班牙的失业率已经攀至25%,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2%。西班牙政府加大了对非法劳工的检查,华人社区的失业率也在攀升。在一家中国超市门前,一个肌肉结实的消瘦男子正蹲在地上读一份华文报纸。从他的五官看,是典型的中国南方人。他的目光盯着报纸,用余光打量着来人身体的某一个部位,这是我熟悉的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充满间接和迂回。 “他们经常来这里转一下,看看中文报纸上有没有招聘信息。”郑建茂说。我们在商店门前停住脚步,那人听到陌生人的交谈,不知道什么时候溜走了,只留下一股中国烟草的味道。 P2-4 序言 这本非虚构作品完成于2008年至2013年,跨度5年,都是我在中国各地以及西班牙、缅甸、朝鲜等中国影响力触及之地的游历、见闻,记录了中国崛起的辉煌背后,一些小人物的故事。 1998年,我写了第一篇长故事。在山东泰安的一个县城,有个女孩被继母打死了。我学习做一名侦探,还原事发当天的全貌。在看守所,我获准采访了这位继母,她缓缓道来,脸上带着从容不迫的笑,就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这一幕当时让我困惑,我曾想当然地认为她更应该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辩护。这些经历教会我,要仔细观察,写作不可脸谱化。从那时我喜欢上了写“故事”,这比单一的报道更能传递人性的复杂微妙。 1998年,中国新闻业的操作和传播还很传统。这一年互联网介入新闻工作。我开始用电子邮件联系采访,用QQ和MSN交流信息,但网络只是辅助工具。 到2008年,情况发生巨变。这一年社交媒体开始井喷,影响了新闻业的生产方式。2009年我去湖北石首报道一起群体事件,现场被警察封锁,核心区域很难进入,我得到的有效信息都来自社交网站饭否上一名当地的匿名网友。报道见报后引起了较大反响,神秘网友却消失了,我从未见过他。后来我据此经历写了一篇短评《石首有网吧》,阐述网络已经开始介入中国公共事件,并将发挥更大作用。这篇文章被当年的中国社科院舆情报告引用。情况的发展正如我的判断。2008年之后的中国故事更加复杂和多义,原因就是网络让信息自由流动,信息不再被政府和记者所垄断。同时,捕捉到更准确的中国故事也变得愈加困难。因为噪音太多,人们往往无所适从。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判断哪个故事更值得记录。 我对喧嚣年代里那些沉默的边缘人物情有独钟。2008年发生了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三件大事,促使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搜寻和记录相关的故事。 5月。汶川地震造成7万同胞丧生,对全体国民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我在震后次日出发到灾区采访,记录灾难来临、灾区重建、人的情感怎样碰撞和进发。那些迷失已久的坚韧、柔情、凝聚力,纷纷被唤醒。中国人表现出来的团结、中央政府应对灾难的表现,感动世人。 8月。汶川悲剧结束仅3个月,北京奥运会如期举行。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不可动摇的发展决心和国家意志。欢呼取代灾难,一场集体狂欢终结了那些具体的悲痛。强烈的反差让我无比震撼。我发现中国故事具备了达到极致的戏剧性冲突所需要的一切要素。 岁末。金融风暴把世界带入寒冬。而中国拯救了世界,四万亿投资不但带来了国内经济增长,也带动了世界经济复苏。改革开放进行了30年后,曾积弱不堪的中国经济奇迹般跃居世界前列。中国不光能生产雨衣和圣诞饰品,也有能力建造高铁和发射卫星。出手阔绰的中国人挤满了巴黎的奢侈品商场和澳门赌场的名表店。 一个强大的、陌生的中国突然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热情拥抱市场经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和执行系统。当老旧社区被推倒,崭新楼宇拔地而起,不仅改变了旧有格局,还带来了人对新的空间方向的迷茫感。每个个体的诉求,势必与坚硬如铁的国家意志发生碰撞。过去中国只有一个故事,现在演变成为13亿个故事。一切都必须重新了解、重新认识。 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接触鸟巢烟火照耀不到的地方,它和奥运夜那个光辉灿烂的让GDP和金牌概念化了的中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还是那场地震,将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全面引爆呈现。人们热烈讨论地质突变是否缘自三峡大坝的建设;问责大规模城市化中,粗制滥造的豆腐渣校合让孩子丧生;关注社会保障如何帮助失去孩子的父母在沦为“失独者”后面对老无所依的问题。灾区重建还引发了社会力量培育的议题。最终,国家力量雷厉风行地主导了救灾过程,社会力量原本希望承担更大的责任,最后大部分走向了无声无息。 我的经历则体现出中国故事荒诞的一面。北京奥运会开幕时,我在中俄边境的抚远宾馆,通过电视看到了直播。我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却无法在北京观赏这难得一见的场景。为保证盛会安全举办,官方在奥运会前全面清理非北京户籍人口,很多普通打工者也不例外,离开了北京,北京真成了北京人的北京。此时房东要求我提供暂住证明和单位证明,其用意是借机涨房租敲我一笔。面对这样的黑色幽默,我不胜其烦,于是选择到东北“避运”。改变。一个被宣扬为国家英雄,另一个则因伤残而为生计发愁。我走进河南一群弃婴的生活,他们被亲生父母抛弃,又无法享受国家收养政策的庇护,最终在收留者那里死于一场大火,让人感叹“命若垃圾”。 在澳门,一位堪称中国通的赌场大佬展示商业背后的政治逻辑。在广西农村,被遣返的淘金者讲述中国势力在非洲的挫败。在武汉,我走进一位老者的书房,听他私语历史的教训。在南京,我访问了一个希望获得性爱快乐的孤独的大学教授。 我记录转型期的农村,作为一个传统的集权社会,互联网如何启发了苏北乡村的民主冲动。我去了西班牙,寻找偷渡到西欧的8万青田人建立的商业王国。然后来到中朝边境,记录走私者的冒险生涯,血腥的贸易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换来了市场的固定和信息的流动。 收入本书的18个故事,部分内容曾在《彭博商业周刊》、LENS、《南都周刊》发表,现在重新进行了补充完善。分为六个部分,反映了转型期国人的某些共性特质及现实困境。“经济动物”不只是渲染中国人攫取财富的野心,也探讨商业道德和民间力量的发育。“摇摆的信仰”描写普通人在外部压力面前如何遵从内心的召唤。“田园将芜”聚焦家乡和乡愁,前所未有的经济开发,冲击着所有中国人的心灵原乡。“幽暗心灵”讲述三个孩子的故事,弃婴、双头婴、地震灾童,怎样沦为成人世界的工具。“国家囚徒”讲述三个囚禁者的命运,关注公权力和个人权利的碰撞。最后,“帝国的边缘”是偏远地区的游记,展示国家力量对边缘区域商业生活的深刻影响。 我希望借助笔下的人和故事,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国家发展的时候,如何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感?我担心中国除了经济数据增长、人们更加物质化之外,几乎没什么变化。希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不要陷入一切推倒重来的历史迷途。借用我喜欢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话:“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就是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阳光。” 眼下,人们正在讨论传统媒体何时被新媒体取代。我并不担心记录者这个行当的前途,因为每一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我们还没有做到最好,何谈消亡的恐惧?正如我们没有轰轰烈烈地爱过,就没有资格怀疑爱情这码事。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记录下花花世界,而没有认真倾听来自内心的召唤,对记录者而言就会失去真正的价值。正如我们生活在从上古神话到《聊斋志异》的伟大叙事传承中,如果没有为今日中国留下值得尊敬的肖像,又何谈使命终结?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的18个故事并无直接关联,却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忠实地记录了转型期中国人的命运。它聚焦草根,却力图为一个新旧交替的国家留影;它孕育于社交媒体,却以富有文学意味的笔触,构成传统新闻文体的回响。它甚至令人依稀回想起茨威格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群星闪耀时》。 ——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 《陌生的中国人》告诉世人,“中国故事”并不都是宏大叙事,“国家命运”无法替代个体命运。作为曾经的同事,杨猛的非虚构写作令我感动。他的笔下充满真实的力量,充满人性的力量。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原《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 自尼克松访华到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经久不衰的共同话题。过去中国是一个集体社会的故事,现在已演变成个人主义的故事。关于宏大的中国叙事,不再只有一面;变革的时代,参与变革的也不再只是光鲜的人。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人,杨猛踏访了中国各地以及中国影响力触及的国外一些地区,真实反映了在转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矛盾与激荡。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美籍华人摄影家刘香成 中国故事有两面:一面精彩,一面悲伤。作者用娴熟的非虚构叙事技巧,展示了中国沉默的一群人为创造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作家野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