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兵孙福地和他的战友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方肇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多年以前,当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朱太春的家长是54军的转业军官,他经常炫耀性地给我们讲些道听途说的战斗故事。由于人家是军人家庭,不管说什么我们都得相信,也正是从朱太春嘴里,我第一次听说了中印战争的民间版本。

我们的军事家同学朱太春如是说——

打印度就是我们54军上的,全军都上了。那边全是喜马拉雅山,雪山。炮兵根本上不去,就得搞人扛。我们炮兵把炮全拆了,拆成小零件,每人背包里装一样(炮管怎么装他没说),给带上山了,然后现场组装。印度兵懒,他们打仗都是挣工分的,干多干少一个样,所以他们不带炮上山,连枪都是雇民工给背上去的。结果一打起来,我军的大炮一响,印度兵全给轰上天了,最后从碉堡里把他们将军给俘虏了。那个将军说:“你们打仗不讲理,你们拿大炮打我们小米加步枪,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嘛!有本事你们把我放回去,我再重新跟你们打。”我们军长说:“没问题,我就放了你,连枪都给你。”后来,我们把印度俘虏全给放了,枪也给他们发回去了,但是印度民工不干了,行军打仗没人给他们扛枪,后来就再也不敢来侵犯了。

但实际上54军并未全上,只是上了其一部130师,但就是这一部,却为成就新建番号的54军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54军是由战绩显赫的44军和45军合并而成,各取一数成54军。能在强兵如林的54军保留番号的部队均非等闲之辈。

这天晚上在李老师家里,令我兴奋异常的是,邵主任与老兵孙福地当年所在的部队,就是54军130师。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就是战友,而且在中印边境冲突打响之前,正在这个王牌部队130师。唯一的区别仅仅是,在中印反击战打响前夕,老兵孙福地从130师上调到54军军部,非常遗憾地错过了这一仗,而邵主任所在的部队,担任了主攻任务。

邵主任如是说——

中印边境是在1962年10月打响的,当时我在130师1营当教导员,在那之前战防炮营刚刚解散,1连上调到军炮团了,另外两个连解散了,营部也解散了。我刚调到师里宣传股去,因为打仗了,又下到迫击炮营,还当教导员。这一仗我们打得非常漂亮,叫作“瓦弄大捷”!印度兵不经打,不过作为炮兵,我们并没有直接跟印度兵交上手,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师步兵打得好。后来撤下来之后,军里一个军副参谋长领着几个先进的典型、战斗英雄、记大功这样的人到各个单位去报告。有关整个战役的其他部分我也是在这里听到他们讲的,另外战友、别人也传说一些。

打印度都是崇山峻岭,道路非常难走,一个连炮拉去了,一个连就是拉一门炮,这门炮,每个人拿着绳子,前面拉、后面推这门跑往前走。还雇了很多的藏民,人都拉不动,炮弹被藏民扛着,许多人肩膀、后背都磨出血、磨出泡来了。

就在往印度那边走上山的途中,389团战防炮连翻了一辆车,那老盘山道,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当时发现车轮掉下去了一半,看不好就都跳车了。苏联的噶斯六三,翻下去了,翻了几个身,落在下面的盘山道上,还挺好,轮子朝下停住了。大家都说万幸万幸,结果一看,妈的连长刘作勤给砸死了!当时都跳车了,他太疲惫,在驾驶室里睡着了,没听见,真是可惜了这个人,真要是打仗,死在战场上,也就没话说了。

到前线之后,全是小路,汽车根本拉不了,就是人扛,肩扛人推,炮往上走。幸亏我们上的还不是大山,大山的话炮是肯定拉不动的,就是馒头山,不是很高,但是也不容易上去。当时是在察隅打的,察隅那是靠着中印边界,到那里去打的,这炮推上去就打。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炮兵,我们没看到几个敌人,距离很远地轰他。但是印度兵基本上都是步兵,他们的炮少、口径小,实战中基本上没发挥什么作用。我们大炮一响,他们的步兵心理就垮了,而我们的步兵,都是在国民党和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下面经历过来的,士气高昂,那仗打的,根本就是一边倒。

我在1营,1营是迫击炮,2营是野炮,3营是榴弹炮。战后表扬榴弹炮,说3营打得好,立功还嘉奖。我不服气,发牢骚,替下面的战士喊冤,说我们1营上去炮打得挺好,目标都命中了,给步兵支援那么大,战士们扛炮上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流血牺牲,该表扬不给表扬,该立功不给立功,团里他就偏向!当时我到军里去,遇到孙大炮我还跟他讲,我是发牢骚了,我很不满意的。炮兵就是这样的,战士们平时辛辛苦苦地训练,提高战斗力,真正打起仗来,流血流汗了,牺牲了,可能并没有人看得到你。看不到就是看不到,死了就白死了!步兵就不一样了,后来是团参谋、副参谋长、军副参谋长领着步兵的战斗英雄、功臣来报告。

说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印度兵打起仗来各顾各的,在碉堡里等着,你打这个碉堡,他跟那儿看着,也不支援,你打着我我才打你,你要是不打我,我还不招惹你呢!

第二个特点,他们都是信教的,都说打死了人是犯罪,一般的不往人身上打,放空枪。过去东南亚老挝那帮人那时候都有这现象,一顿炮互相轰,打了一天,最后打死两个人,打一天没打着几个。

第三个,印度兵带家属老婆孩子一起去。他是雇佣兵,给你钱,带家属,供你吃供你喝供你用,干好了长期在那儿干,都是老兵,都是五六十岁、四五十岁的。咱们不是有句话吗,“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不好抓”,印度兵打仗,首先讲的是保自己的命,我看根本没有什么战友观念。

咱们打仗,哪里有困难往哪里上,哪里艰苦就去哪里支援。印度兵可不是这样,见到形势不好,就跑了,不支援,都是花钱雇来的,谁他妈管谁啊?还真替你卖命啊!

第四个,他们武器装备也不行,大部分是英国造的,就像咱们中国的汉阳造的那些老枪,射速慢,故障还多。然后战术素养也差。面对面打仗,他没胆,枪扔了不要了他跑;在背后打黑枪,他又没准儿,基本上打不着咱们的人。

咱们到那儿以后一伸手就知道了。从朝鲜回来以后训练抓得挺紧的,射击跪姿、卧姿、立姿,练得苦啊!一天到黑在那里举枪,就那么用手端着,练习射击。结果到印度打仗全用上了,那边树多,草高,你他妈卧姿能打吗?那时候我们训练都是这么训练的,跪姿、立姿,端着枪架在地上,胳膊肘都给磨破了,当时说的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结果那枪端得稳啊,到那儿以后打起仗来咱们的兵枪打得挺准的,立姿、跪姿很起作用。打碉堡净使火箭筒,一下就炸飞一个。印度兵看着,他事先不打你,快到跟前看你真的是来进攻他的他才打。我们到跟前,碉堡底下爬着过去,那个搞炸药也好,远的火箭筒一推就完了。你炸这个碉堡,他那边的兵跟那儿看着,他不管。这么打,他们哪是个儿啊!

我给你举个例子,在西藏平叛的时候,有一次我下到1连去,正赶上他们那有一只大狼,在碉堡里偷牛腿,离了能有100多米,我拿支步枪,立姿,就打一枪,给打着了,当时没找到,我心里还奇怪呢,怎么就没了呢?第三天他们找到了,那大狼中了弹还跑出去挺老远,死在沟里了。你看看,我们那时候练兵都是怎么练出来的?真正的精兵强将,英雄部队!

P16-18

后记

上小学的时候,每逢“八一”、“十一”这样的节日,学校里总是要请一个战斗英雄来做报告,而那个英雄对我来说,还真不陌生,不是隔壁朱太春他爸,就是对面屋的李叔叔。他们都有着极好的口才和生动的故事,让我们听得热血沸腾,出了校门满大街去找美国鬼子,只恨蒋介石没再多坚持几年,早早去了台湾,让我们革命后代炸谁的碉堡、上哪儿建功立业去?

然而,每每到了这个时候,同学就会顺便问上一句:“你爸不也是军人吗,怎么不来做个报告?”这种问题总是令我尴尬万分,因为我知道,老头儿虽然是军人,但绝不是英雄。即使是英雄,也绝对不会做报告。他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小学都没念完,会讲什么啊?

我判断英雄与否的标准非常简单,那就是军功章,你看人家朝鲜画报上的英雄们,那军功章戴的,两片衣襟都不够用!我们家老头儿哪有啊?他倒是有几枚奖章我看过,比如东北解放纪念章、建国解放纪念章、西藏平叛纪念章,还有一个朝鲜政府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等等。老妈说,那是好东西,飞毛铜的呢!其实都是那种“大锅饭”、人手一个的,谁家都有,没什么含金量。我小时候经常翻箱倒柜地偷着检查家里的土制“保险柜”,是想找到点儿可以拿到同学面前炫耀的东西,可总是很失望。除了一堆马列著作、学习笔记,就是炮兵教材、射击指南之类的保密资料,老头儿都当宝贝似的珍藏起来。但是我相信,他当年学习的战略战术、兵器枪炮,现在本·拉登的游击队都不用了,肯定早已经过时了。然而,他都纳入了个人珍藏,装了满满一炮弹箱,还带锁。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看到了他的毕业证书,原来老头儿还是个知识分子呢。刚粉碎“四人帮”那阵子,社会上讲究给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念过大学的都涨一级,中专大概涨半级。我问过老头儿,你怎么没涨上啊?他竟然说:“是吗?我这个不算吧!”见过自觉的,没见过这么自觉的。人民政府给发的正式毕业证,上面还盖着校长林彪、政委罗荣桓的印章,他自己竟然说不算数。后来搬了几次家,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文凭本本儿就再也找不到了,恨得我只想按照电线杆上的“制证”电话找人给他重做一本。

后来看到了萨苏写的老兵列传,忽然心动,很想挖掘一下老头儿身上的战争故事。以往人们讲战争讲英雄,除了董存瑞、黄继光,就是林彪、粟裕,但项羽身边不是还有二十八骑勇士吗?那些最高职务也不过是连排长甚至炊事班长、司务长的人,不也同样为人民流血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马革裹尸了吗?以往几乎没有人写过他们,电影电视里热播的,基本上都是军长司令员们的战斗足迹。当然,他们更是人民功臣,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但是,我还是想说说小人物,我就想记录下来,那么一批人,默默无闻的人,至今不知道坟墓在哪里的人。

这不是为一个人树碑立传,也不是道听途说的野史传闻,老头儿自述的军旅生活,反映的是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一代热血青年的不二选择,是人民解放军这个战斗集体的共同成长经历。“那么多真正的英雄牺牲了,我只是沧海一粟。”老头儿在拒绝接受采访时,曾多次这样说。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本书成书整理的过程中,他的战友伊承祥在庄河县因病去世,这更令人痛感抢救性采访之必要!60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那一个个英雄的名字逐渐远去,再不留下点儿记忆,后世的人们如何记住他们曾经呐喊的声音、冲锋的身姿?劝了很久,老头儿终于答应,讲一讲他们,讲讲那些躺在各个烈士陵园里的战友们。

这不是中国版的《兄弟连》,而是血与火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兄弟军》!司令员林彪,军长吴克华、田维杨,师长左叶、董占林,营长陆则富,教导员邵恩宽,排长郭鸣凤,班长张东青,战友陈树荣、伊承祥、伊承运、伊承训、伊承周、伊承堂、孙德权、孙德宽、孙德庆、伊明章、伊明俊、刘贵吉、小宋、赵金福、刘作勤、柴智勇、曹殿书、陈国栋、张国忠、冯佩松……他们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享尽了天年,有的背叛革命,无论最后归宿如何,他们的故事都一样能够打动你,让你感受到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消逝于瞬间,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这本书之所以称作“纪实小说”,只因为有太多的人物已经无法留下名字,年代久远,老头儿已经不记得了,包括他最初的战友“小宋”,也只记住了姓而忘了名字。最后只能进行合并整理,个别时候,把几个人的事情合并到了一个名字之下,其余全部保持着叙述的原汁原味。尽管未能把名字查全,感觉有些对不住那些九泉之下的烈士,但是起码留下了你们的故事,让后人知道你们曾经来过、走过、战斗过、牺牲过,也够了。

“老兵永远不会死去,他们只是慢慢地消失。”(麦克阿瑟)即使只是一群划过夜空的流星,然而他们的故事,总会有人感动,总会有人铭记。

方肇

2009年7月于北京

目录

序:往事并不如硝烟

老兵履历

第一章 “山寨版”立功证书

第二章 偶遇教导员

第三章 山寨版战友

第四章 被日本人整惨了

第五章 当上民兵睡了一夜

第六章 弄虚作假当上兵

第七章 刀劈张国忠

第八章 伊承运在鞍山没了

第九章 枪毙赵金福

第十章 被国民党打了伏击

第十一章 炮弹落在脑袋上,没响!

第十二章 陈树荣替我挨了一炮

第十三章 血染的辽河

第十五章 与毛主席擦肩而过

第十六章 伊承堂被枪毙了

第十七章 孙德宽死在了湖南

第十八章 见到军长吴克华

第十九章 冰河救战马,立功入党升官

第二十章 陈学勤开小差

第二十一章 老卢头儿淹死了

第二十二章 谈恋爱受个处分

第二十三章 锦州炮兵学校

第二十四章 当上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第二十五章 从朝鲜到西藏

第二十六章 抓了三个叛军侦察兵

第二十七章 一个排被土匪砍光了

第二十八章 一个与八个

第二十九章 一枪击毙大灰狼

第三十章 军长丁盛骂娘

第三十一章 造反派抢了军火库

第三十二章 离开了大炮的“孙大炮”

后记

序言

硕果仅存的一战老兵亨利·阿林厄姆(Henry Allingham)于2009年7月18日在睡梦中辞世,享年113岁。我曾经在电视上见过这个老头儿,他住在英格兰南部的一家疗养院中,眼睛完全失明,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倾斜着,乘着轮椅,礼服上缀满勋章。

一战的时候,阿林厄姆做的是相当于空军地勤或技师的工作,战后,他回到老家,媒体说他:走过了漫长、非常漫长而且硕果累累的人生之路。此话怎讲?

原来,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阿林厄姆对战争一直三缄其口。他认为,人们需要忘记过去向前行。直到过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当战争的硝烟从人们的意识中褪去,他才开始说起曾经的流血、恐惧和死亡,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唤起人们对逝者的感恩。他撰写了回忆录《基奇纳的最后一名志愿者》(Kitchener's Last Volunteer),希望以此让年轻的一代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实。

“I want everyone to know, They died for us.”(我想让每一个人懂得,他们是为我们而死的)

阿林厄姆的回忆录在亚马逊网上标价15.29欧元,与其他一些重要的战争回忆录、研究著作一起为读者关注,也许很快中文读者就会有幸读到,但是,这个夏天,一位中国老兵——孙福地的自述却让我夜不能寐。

中国人男耕女织的这块土地,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不闻硝烟,古今多少事,都付电视中,战争故事总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收复为时装戏苦情戏侵犯的收视率。即便在鸟语花香的饭局上,话题不知怎么一转就“二野”、“四野”起来,顿时,你总会发现一些荷尔蒙、肾上腺素异动的化学反应。毫无疑问,说话的没有一个上过疆场,甚至未穿过军装,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战争细节的迷恋与对战术的研判,谁说为中国足球笑骂的,必须真的踢过前锋或后卫呢?

但事情也不是都那么绝对,眼前就有这么一位传媒界朋友,既踢球又能将足球评论作得活色生香,既飚车有能把赛车报道做得生龙活虎,剩下的时间,还能变身小说家娱乐大众。这就是《老兵孙福地》的作者方肇。

方肇的创作经历,算起来已经二十几年,初以诗名,而且出手就是当年文学青年景仰的《诗刊》。不过,在一个换工作都要脱层皮的年代,文学尚不能吃饭,出版业当然不是方肇这样的天才少年能够混迹的名利场,于是,青年诗人毅然投身商海。我至今记得一个全新领域带给他的兴奋,他从成都写信给我:说不定哪天,你会在电视上看见穿着红马甲的我!那时,他从事的是期货行业。

我有一个不怎么高雅的比喻:文学就如细菌,一旦感染,便难清除,往往终生为其折磨。顽固的文学幽居在方肇的胃部,也可能是别的地方,即便在他人生最不如意的辰光,亦未能去。与其伴生的另一种细菌,是他对战争传奇的迷恋,算起来,其历史之悠久还在文学之上,而细菌的源头是他的父亲,一位亲历了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内战的老兵。

期货这个行业说到底是基于现实对未来的前瞻,方肇从成都到海口,一路前瞻着,不只是菜籽油、棕榈油、螺纹钢的下一季,还包括了个人的未来。在跋涉中,他无意发现,风化了自己青春的地图,斑斓之中,居然与数十年前父亲的履迹颇多重合。他最后在北京落了脚,开始向后看,父亲的形象从熟悉到陌生,又从陌生到庄严。

于是就有了小说《老兵孙福地》。

主人公孙福地的出场远不像我们在许多电影里看到的那样“帅”,而是头发花白,脸上有几颗老年癍,右手的手指甲基本上都没有了,身上的衬衣也没有熨过,脚上穿了一双款式已经过时的运动鞋,简直就是谁家刚从农村进城串门儿的亲戚。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他的大嗓门,说起话来,整层楼都听得到。  人是环境的产物,孙福地的这些表现,与其说是他的秉性,毋宁说是几十年军旅生涯在他身上刻下的印记。但全篇读罢,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老兵:他南征北战,受过伤、立过功,末了官拜副营,复员后也未获提升。他自己这样总结:

我现在经常想我这一辈子,为什么就不行呢?你看徐惠滋上将,我是47年底参加的,他是48年10月打完锦州解放过来的,32年生人,比我还小1岁。当时解放他过来他还不愿意,想回家种地去。后来也当了副总参谋长,人家怎么就提升得那么快呢?我怎么就提不上去呢?我想主要是我文化低,再一个就是一辈子也不会说个话,要不怎么叫“孙大炮”呢,直来直去,没心眼儿,有炮就放。

孙福地这种质朴的分析不能说没道理,但其实从他的言行看,他并不在意。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简而言之是一部战争史,我们看到的关键词只有两个:胜、败,此外就是一些蓝色、红色的箭头、伤亡与俘虏、战利品的数字,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军事家与将领们的韬略。对于官方的正史,这些的确都是重要的内容,但我们同时也需要了解普通军人的历史,也许这些才会构成宏大军事史动人的细部。

回过来说方肇的小说,具体的故事,读者诸君只要翻过这篇拙文,自会看到,所以无须占用篇幅。我只想提醒,还是要把它当作小说来看,虽然它有时更像口述实录、纪实文学,作者甚至还引入了其他文本来“迷惑”读者,但我们不要忽视,方肇其人从懂事起,便听父亲讲述陈年旧事,后又遍读军史,总有考辨、创造、取舍。英国老兵阿林厄姆辞世时,我注意到美联社的消息中说老爷子自称长寿的秘诀是:“cigarettes, whisky and wild, wild women.”(雪茄,威士忌和极其放荡的女人),而吾国媒体则删掉这一句,变为“洁本”:“The trick is to look after yourself and always know your limitations.”(秘诀是要照顾好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极限)。所以方肇在移花接木中做了哪些手脚,就待细心的读者去发掘了。我能说的是,老兵孙福地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但他又是无数个军人的汇聚,也许可以称为“真实小说”吧。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所写:

那么多人走了,他活着,那么多的声音沉默了,他说着。陈树荣他们的声音,都集中留在了他一个人身上,他有足够的资格粗声大气地叫嚷。老兵孙福地,就是一门大炮,尽管已经不会再开火,但炮兵的嗓门永远不会嘶哑。

中国老兵孙福地与英国老兵阿林厄姆没见过面,但他们都做了同样的事:提醒人们牢记战争中无数人牺牲在战壕里、高空中或大海上了。

2009年7月22日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纪实小说,主人公是炮兵孙福地和他的战友们。东北人孙福地出生于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年代,那时他已经家道中落,成为贫下中农,一家老小受尽日本人和伪满洲国及国民党的压迫。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不可避免地被卷进历史的洪流。从1947年底参军,到解放战争(辽沈战役、北京和平解放),接着跟着四野南下,再抗美援朝,又入藏平叛,经历“文革”,最后退役——这就是炮兵孙福地的军旅生活。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中国版的《兄弟连》,而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兄弟军”!司令员林彪,军长吴克华、田维扬,师长左叶、董占林,营长陆则富,教导员邵恩宽,排长郭鸣凤,班长张东青,战友陈树荣、伊承祥、伊承运、伊承训、伊承周、伊承堂、孙德权、孙德宽、孙德庆、伊明章、伊明俊、刘贵吉、小宋、赵金福、刘作勤、柴智勇、曹殿书、陈国栋、张国忠、冯佩松……他们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颐养天年……无论最后归宿如何,他们的故事都一样能够打动你,让你感受到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