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最值得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卷上下)》由谭旭东主编。
“2011年最值得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力图客观呈现2011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情况,总结儿童文学的创作经验,向读者展示儿童文学作家的实力,并以最新鲜的儿童文学作品,来充实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来引领课外语文的新方向。
这套书中的作品都是刊登在全国各少儿报刊及部分图书上的佳作,经过精心挑选、编辑分类结集起来。其作者有很多是儿童文学名家,如王宜振、常新港、周锐、彭学军、汤素兰、范锡林、章红、谢倩霓、老臣、曾小春、皮朝晖、黄春华、汤汤、余雷、徐玲、曾维惠、龚房芳、段立欣、张菱儿、毛小懋和刘北;此外还有庄大伟、冰夫、彭绪洛、沈习武、李德民和流火等很活跃的中青年作家。这些作家的作品,有多种风格的小说、童话、故事,也有内涵多样的散文、诗歌和寓言。
《2011年最值得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卷上下)》由谭旭东主编。
《2011年最值得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卷上下)》内容如下:
“2011年最值得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精选自2011年报刊上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故事精彩,题材多样,符合少儿喜爱故事的天性。不仅有少儿领域具有导向性作家的作品,比如常新港、老臣、曾小春、谭旭东、范锡林、黄春华、彭学军、余雷、章红、汤素兰、龚房芳、凌仕江等,还有一大批新锐少儿作家,比如曾维惠、两色风景、毛小懋、喻虹、汤汤、麦子、徐玲、贾颖、谢倩霓、李宏声、王宜振、慈琪、何腾江、周锐、杨士兰、贾月珍、吉葡乐、陈亦权等人的作品。可谓2011年度少儿文学领域的权威选本。
我的同桌叫太阳
文/贾颖
一
我想要一个同桌。
全班五十个同学。概念上,应该每个人都有一个同桌。可是,我没有。
我们的座位是这样排列的:一横列七个人。左右各两个人,中间三个人。从前往后数,五十个人,排了八排。有七排是七个人,第八排是我。
我不愿意被班级从形式上分裂出去,虽然我表面上假装不在意一个人守着一张桌子,坐在班级的最前排,心里却在意得很。
我去找班主任安老师。
“安老师,我要一个同桌。”
安老师从作业堆里抬起头,看着我,半天,说:“于一凡,你说,你已经撵走了几个同桌?”
我说:“我没有撵他们,是他们自己要走的。”
安老师瞪大眼睛看着我说:“就算是他们自己要走的。你看,全班五十个人,七个人一排,七七四十九,总有一个人剩下来,没有同桌。”
我说:“我不想剩下来的那个人是我。”
最初我是有同桌的。我们按着大小个儿来排座位。安老师把班长于子姣安排和我坐同桌。可是,于子姣太优秀了,把我显得一无是处。
她每天对我说的话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旬:“于一凡,你不要说话。”“于一凡,你注意听讲。”“于一凡,你再搞小动作我就告诉老师。”
你说,一个五年级的男生,被一个和自己同样高的女生整天居高临下地管来管去,是多么没面子的一件事?
我决定捉弄一下于子姣。上课的时候,我把她的辫子绑到了凳子上。她回答问题的时候,站得太急,“啊”的一声惨叫,惊动了全班同学。当然,也惊动了正在上课的老师。
于是,于子姣说:“即使和一条小狗坐同桌,我也不愿意和于一凡坐在一起。”
我也很强大地说:“我宁肯和一只屎壳郎坐同桌,也不和于子姣坐同桌。”
结果,我们俩各自有了新同桌。她和宋小美坐同桌。我和李约翰坐同桌。我不明白,李约翰的爸爸为什么给他起一个这样的名字?
“你爸是外国人?”我问李约翰。
“不是。”
“你妈是外国人?”
“不是。”
“那你为什么叫李约翰?”
李约翰傲慢地看了我一眼,再不理我。
李约翰三天两头拿一些东西来,说是他爸爸从美国、英国、法国什么的外国带回来的,在同学中炫耀。谁要是说想借过来看一看,他就立刻收起来,不让看,仿佛看一眼也会看坏似的。
我讨厌他这种行为。所以,我偷了他的一个文具盒,据他说,是他爸爸从法国带回来的。我把那个法国文具盒扔到了学校旁边的垃圾箱里。这件事我以为我做得很隐秘,但还是被人发现了。结果,李约翰誓死不和我坐同桌。
之后,我又和五个人坐过同桌。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和我坐上一个星期。最后,我就成了五十个人中没有同桌的那一个人,每天孤独地坐在教室的最前排。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
很多时候,我只是想和我的同桌开一个小玩笑,表示一下亲密。我总以为,在同学关系中,同桌是最亲密最不同的关系。同桌就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分享秘密,当然也共患难什么的。同桌也好像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偶尔吵吵架,拌拌嘴,应该都是正常的。
可是他们都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儿小摩擦就不想再和我坐在一起。我的每个同桌都向老师告我的状,但我从来没有打算不和他们坐在一起。每一次,都是他们去向老师告了状,回来后理直气壮地说:“于一凡,我再也不想和你坐同桌了。”
他们主动要求走开,却弄得全班同学都认为是我撵走了他们。
星期三的上午,安老师让我去教务处搬来一套新桌椅。我很快乐地执行着这项任务,并主动找来抹布,将新桌椅擦得纤尘不染。
安老师说:“下午班级里会来一个新同学,你和他坐同桌。”
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和新同桌处好关系。我没有同桌的孤独尴尬的局面,将因为新同桌的到来而改变。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冲动地想:我要做一个学习好、纪律好、脾气好、修养好的“四好”同桌。
下午第一节课,安老师领进来一个男生。据目测,个头比我高,黑,瘦,肌肉挺结实。老师让他向同学们做一个自我介绍,他沉默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叫刘太阳。”之后,再也不说什么。我们都屏着呼吸,想听他说说为什么叫太阳而不是叫星星、月亮之类的。可是,他什么也不说。只是涨红了脸,紧张地握着拳头。
安老师把刘太阳领到我旁边的座位,说:“从今天开始,刘太阳同学就是我们五年级六班的一员,他将和我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学习时光,希望你们很快都能成为好朋友。”
就这样,刘太阳成了我的同桌。
P1-4
把儿童文学精品献给孩子
谭旭东
儿童阅读是一个大问题,不但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关系到教育的效果,还涉及整个人生情感与认知的奠基。因此,一些有见识的家长和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都很重视早期阅读和童年阅读。很多大城市涌现了一批儿童阅读推广机构和推广人,还有一些社区出现了故事妈妈,儿童文学作家更是进校园,讲文学,讲阅读,讲写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儿童阅读,尤其是儿童文学阅读的价值。
近几年,我主编了一系列儿童文学作品集。一是因为当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确有不少值得我们选读的佳作,我本人也对这些作家怀着深深的敬意;二是因为目前的语文教育环境,还有儿童的精神成长,也的确需要我们来提供一些恰当的“课外语文”,也就是说,儿童课外阅读还需要以儿童文学精品为主。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上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出版的“晚清儿童读物”和“民国语文教材”等系列,都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今天看来依然有阅读价值。这些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_、紧紧抓住儿童心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使读物符合儿童教育的特点;第二、读物以儿童文学为主,选编者也都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如孙毓修、叶圣陶和郑振铎等。这些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先行者;第三、在选编时,淡化工具性和知识性,突出人文性,在培养审美和情操方面狠下功夫,结果也是非常有效的。
当前的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关联似乎也比较紧密,但仔细审视后就会发现,与上世纪初的现代儿童观和现代语文观相比,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新世纪初启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相当一部分采用的是儿童文学作品,但基本上都做了改编,很多原汁原味的很美很诗意很动情的文字,经编写者一改写,就变成了教化色彩很浓、语言干巴的小短文,特别是很多优美的诗歌作品,则完全失去了原来的语言关、意象美和意境美。另外,小学语文课教学长期以来强调的是认字、造句,作文也是依据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机械考试模式来教学,使得很多孩子不喜欢、甚至很厌倦语文课。我女儿正读小学三年级,她们领到的语文同步阅读教材也编得不太好,文章大部分是改写的。且不说改写者的水平是不是有原作者那么高,单是按创作的规律来讲,这也是不可以的。一篇童话、一首诗和一篇散文的创作,非常强调个人情感和情境的独特性,没有完全相同的生命和生活体验,改写者怎么可以理解作者的原意呢?保留原作风貌,就是保留了艺术的最初气质及其独特的审美世界,给孩子读改写过的语文课文,既弱化了文学的作用,也冲淡了语文的审美和育人功能。
由此看来,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和阅读很难满足儿童阅读需要,构建优质的“课外语文”则非常必要。什么是优质的“课外语文”呢?我觉得优质的“课外语文”,就是在课外,或者说在学校之外,再给孩子创造一个新鲜的语文空间,一个空灵的、活泼的文学阅读情境。所以优秀课外读物的选编,就显得非常重要。未来出版社近年来开始打造儿童文学原创品牌,也用心介入儿童阅读环境的改良,出版的这套“年度最值得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力图客观呈现2011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情况,总结儿童文学的创作经验,向读者展示儿童文学作家的实力,并以最新鲜的儿童文学作品,来充实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来引领课外语文的新方向。
这套书中的作品都是刊登在全国各少儿报刊及部分图书上的佳作,经过精心挑选、编辑分类结集起来。其作者有很多是儿童文学名家,如王宜振、常新港、周锐、彭学军、汤素兰、范锡林、章红、谢倩霓、老臣、曾小春、皮朝晖、黄春华、汤汤、余雷、徐玲、曾维惠、龚房芳、段立欣、张菱儿、毛小懋和刘北;此外还有庄大伟、冰夫、彭绪洛、沈习武、李德民和流火等很活跃的中青年作家。他们中有的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而有的本身就是教材作家,如王宜振,就有多首诗歌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同时,他们的作品集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家的作品,有多种风格的小说、童话、故事,也有内涵多样的散文、诗歌和寓言,它们就像刚从菜地里摘来的新鲜果蔬,散发着新鲜浓郁的芬芳,而且无疑都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也是与今天的儿童心灵世界相契合的,因此它们的出版,一定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能真正成为合格的“课外语文”。
当然,这一套包含了儿童文学精品的优质“课外语文”,也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慧眼来识别的,同样,也期待广大少儿读者认真阅读,品味其中的生活之真、童心之纯、人性之善和艺术之关。
2012年初春于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