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病自己医大病不耽误/健康时报创刊十周年精彩记录系列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
作者 郑帆影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作序,十大知名院士联袂推荐,“中国十大周报品牌”“中国十强行业媒体”健康时报真诚奉献,权威、实用的健康保健丛书。

本书是“健康时报创刊十周年精彩记录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使读者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病的预防知识、病理知识,能够更加合理地预防疾病,明了一些正确处理常见病的基本知识。

内容推荐

人的一生总是免不了和各种常见病打交道,感冒发烧﹑头疼脑热每个人都会遇到。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使读者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病的预防知识、病理知识,能够更加合理地预防疾病,明了一些正确处理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希望本书能够让您远离常见病,让常见病不再常见。

目录

钟南山院士序

前言(孟宪励)

第一部分 耳目聪,头脑灵活防早衰

 床头灯易致眼疲劳

 18岁未必能做近视手术

 年轻近视老了也会眼花

 青光眼不宜一次大量饮水

 天转凉眼睛容易痒

 把直线看成弯查黄斑

 上眼皮松小心重病

 白内障未成熟也能手术

 视网膜病变不能打篮球

 咳嗽有痰,别吃甜食

 慢性咽炎做做操

 患了咽炎先看牙医

 润喉片选不对嗓子更难受

 吃感冒药别耽误治鼻炎

 患鼻炎清晨洗洗鼻子

 每天一把大豆防耳聋

 耳鸣可以“以噪克噪”

 治突发性耳聋要在三天以内

 乱掏耳当防“脑膜炎”

 防宝宝耳聋孕妇别感冒

 鼻子不通气早期可用滴鼻液

 口腔溃疡多喝黄芪水

 口腔溃疡别只顾贴药膜

 烂嘴角别吃“败火”药

 除口臭别急着吃降火药

 掉了牙,越忍越坏事

 吃过东西才能去拔牙

 喝完酸奶要漱口

 肩颈酸痛查查牙齿

 牙线C字形除牙菌斑

 口苦含片维生素C

第二部分 呼吸强,心肺功能更健康

 风寒感冒别喝苦丁茶

 流感最易在家中传播

 感冒时别吃枸杞

 感冒就怕入“脏腑”

 治感冒不要“斗蛐蛐”

 夏季感冒首选中成药

 热伤风喝点萝卜汤

 吃感冒药5~7天可“收兵”

 超过38.5℃再吃退烧药

 理疗科也能治感冒

 老戴口罩对防感冒不利

 哮喘病人锻炼时戴个口罩

 治哮喘不妨反着来

 反复咳嗽要防哮喘

 治某些“哮喘”要先治胃病

 有哮喘不妨吃点豆制品

 咳嗽了,别急着喝糖浆

 “老慢支”少用镇咳药

 喝勺蜂蜜防过敏

 防打鼾睡衣里放个乒乓球

 男人40体检要加气管镜

 熬夜吸烟就是“疲马加鞭”

第三部分 胃口棒,调理养护得益彰

 “胃肠感冒”吃点藕粉

 胃痛喝碗卷心菜汤

 胃痛45岁以上不可乱用药

 胃病患者要少喝果醋

 总是打嗝做腹部B超

 节后消化不良吃丸药

 酸奶缓解“抗生素腹泻”

 酪酸菌治好袁隆平的腹泻

 肚子痛,试试开塞露

 缓解产后便秘练游泳

 苹果比香蕉更通便

 有脂肪肝睡前别喝奶

 懒、馋的人易得脂肪肝

 山楂对付脂肪肝

 肝炎患者少吃干鱼

 重复用药吃出“肝炎”

 春季做个肝功检查

 生食海鲜极易引起甲肝

 乙肝携带者多补维生素

 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做B超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至少一年

 乙肝意外停药别超5天

 患丙肝,别用人参鹿茸进补

 丙肝怎样治疗较便宜?

 防过敏把蛋黄与蛋清分开

 台湾人吃米蛋糕对抗过敏

 食物过敏也“遗传”

 胆结石慎用药物排石

 “生食”比养猫更易感染弓形虫

第四部分 腿脚好,骨头有劲不疏松

 俯背疼痛常晾晒床垫

 身提重物,先弯腰还是先弯腿

 腰部疼痛先看脊椎

 腰酸腿痛试试麦肯基疗法

 腰痛了也查查骨盆

 治腰椎病试试倒步走

 毛巾绕肩缓解酸痛

 防颈椎病应学会“枕脖”

 颈椎病选荞麦皮枕头

 点按穴位治落枕

 戴颈托别超3个月

 患风湿喝薏仁粥可消肿

 类风湿要定期查血沉

 治好类风湿看头两年

 骨性关节炎爱找“胖子”

 骨性关节炎“冲洗+润滑”效果好

 关节止痛首选栓剂

 中年人请个“脚医生”

 好喝酒易引起股骨头坏死

 脊柱侧凸让孩子弯弯腰

 骨折了,慎吃肉骨头

 长骨刺属自我保护

第五部分 皮肤靓,简单保养最管用

 止痒戴块琥珀试试

 瘙痒别忘查尿常规

 皮肤瘙痒部位不同用药有别

 对付阳光下的瘙痒

 治痱子用藿香正气水

 手足干裂,抹药前别烫洗

 手足裂口涂药要坚持2个月

 冬天皮肤裂口子服维生素A

 1+1+1:消灭足癣用三种药

 水痘疫苗可防带状疱疹

 偏方能治牛皮癣吗?

 牛皮癣不传染

 治湿疹按“干湿”用药

 麻疹患病康复有三期

 防褥疮白天3小时翻1次身

 解除“少白头”吃黑芝麻

 常用电脑的男人易脱发

 治斑秃别用生姜、蒜擦头皮

 治脚气皮肤正常后还应用药2~4周

 祛斑药最好晚上抹

 痤疮光靠药“抹不掉”

 手脚春天脱皮用明矾水洗手

 防丹毒复发不能吃牛、羊肉

 灰指甲外用药治疗需3~6个月

 疥疮涂药前先洗热水澡

 治股癣别用皮炎平

 第六部分 内分泌,疑难杂症查得清

 患痛风喝点苏打水

 患甲亢少吃海带

 慢性甲状腺炎可怀孕

 尿频尿急查查血糖

 治失眠要像刨红薯

 失眠不可求“速治”

 长期失眠影响脑功能

 失眠了,做个睡眠日记

 睡眠障碍可诱发老年痴呆

 治眩晕先治耳朵里的“小石头”

 两类年轻人需防颈性眩晕

 头痛,看了医生再辨性质

 偏头痛初期别“吃错药”

 第一次头痛发作一定要去医院

 记忆力下降吃粗粮

 癫痫发病时最好拍个DV

 偏瘫康复最晚不能超过2周

第七部分 排得畅,神清气爽睡得香

 枸杞水能防肾结石

 慢性肾炎能补蛋白吗?

 有泌尿结石慎吃橘子

 30岁后就应预防尿失禁

 观察尿液辨肾病

 腰痛当心肾积水

 肾病患者过冬散散步

 儿童肾病综合征定期检验尿

 过度疲劳会伤肾

 小腿常浮肿查尿常规

 夏季防痔疮多吃“凉果蔬”

 便血,不一定是痔疮

 不同痔不同治

 轻微痔疮外用药效果好

 治痔疮:多方调理少手术

 排便别超过8分钟

第八部分 选好药,物美价廉见效好

 冬天少用止痛药

 防过敏提前1个月吃药

 老人输液血管肿时贴片土豆

 画个监测表帮你控血压

 眼药水:一次只需一两滴

 抗过敏药有人也过敏

 美国理疗师协助选轮椅

 不是服错药物就一定要催吐

 扑尔敏会引起的“鸭公声”

 贴膏药的学问

 酒精擦浴降温一定得稀释

 小心电子器械误差多

 药片最好不要掰开服

 溃疡病人少吃胶囊

 吃安眠药整夜失眠查焦虑

 喷雾化气雾剂要深吸气

 吃退热药要多喝水

 头痛用非处方药止疼别超5天

 创可贴24小时后要更换

 吃磺胺药尽量多喝水

 解酒护肝药没有那么“神”

 服驱虫药后吃点酸味食物

 用药化痰先看“颜色”

 初服息斯敏先吃半片

 成年人也需要吃驱虫药

 口服生长激素药增高无效

 服用OTC从小剂量开始

 藏药珍宝药用前泡一晚

 饭后两小时再服红霉素

 服阿胶期间别吃山楂

 用抗生素不要“高射炮打蚊子”

 服用牛黄解毒片不要超过一周

 涂伤痛药找准最痛点

第九部分 学急救,大病急症不耽误

 急救别只想着“掐人中”

 急救崴脚有六招

 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头低脚高成30度

 烫伤后赶紧“冷疗”

 烧烫伤后别抹牙膏

 照片子前后该做什么

 捐献骨髓对身体有何影响

 体检时最好别停药

 测骨密度比测血脂更重要

 抽空腹血不要“饿肚子”

 夜间小腿抽筋不是缺钙

 轻度缺钙怎么食补

 中国人补钙:不必担心肾结石

 补钙补过头会便秘

 甘蔗是个“补血果”

 补充铁剂首选缓释片

 胖子补铁先查血色素

 服补铁剂后别忘漱漱口

 服铁剂配点维生素C

 健康贫血不用慌

 补维生素D别强求每天一次

 维生素A不需额外补

 维生素类药饭后服好

第十部分 小毛病,学点自疗用得上

 森田疗法治“心病”

 我的更年期运动疗法

 一位内分泌科医生的自治痛风经历

 生气别超5分钟

 每天做1小时自然人

试读章节

耳鸣可以“以噪克噪”

在电视剧《暗算》中,侦听员阿炳在家时,晚上必须到离村子很远的竹林睡觉,才能躲避嘈杂的声音。很多耳鸣患者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晚上夜深人静时耳鸣往往更厉害,因为白天的环境噪声掩蔽了耳鸣声音,可见,用外界噪声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耳鸣。当然,耳鸣的原因很多,如果是外耳或中耳发生问题,如中耳炎、中耳积水等引起,可以用药物或手术解决。若是内耳受伤引起的耳鸣,就难以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将耳鸣声压制住,达到“以噪克噪”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用来充当“噪声源”的有耳鸣掩蔽器和助听器、随身听、家用录放机等,能让患者逐渐习惯和适应与耳鸣相似的外界噪声,并避免噪声加重或造成新的损害。建议每天最少掩蔽6小时以上,每次掩蔽时间不超过1小时,休息10~20分钟后再进行下一次掩蔽。目前,市场上已有各种类型的掩蔽器在助听器商店里销售,理想的掩蔽器可对噪声的种类、频率等多项参数进行调适,患者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选配。

其实,音乐是最理想的“噪声源”,耳鸣患者要尝试着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掩蔽耳鸣,还能使患者注意力转移,心情愉快、心理放松。

当然,平时也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来缓解病情,如用拇、食、中指揉搓耳廓及耳后颈部十多次,再按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每穴15~30秒。

用拇、食、中指捏住耳廓做牵引十多次,然后用中指插入耳内做快速的震颤。与此同时,患者自己用手捏住鼻子向外鼓气,可反复做2~3次。每日早晚各捏提耳廓20~30次。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 郑帆影

支持专家: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刘贤

治突发性耳聋要在三天以内

治疗突发性耳聋,要像救火一样及早,发病三天内做高压氧治疗,约有80%以上的病人可以恢复听力。

造成突发性耳聋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主要有内耳供血障碍,病毒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或内耳的压力突然增大,可能打个喷嚏,均可造成突发性耳聋。而通过高压氧治疗,可以让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提高,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修复前庭的神经功能,立竿见影地治愈突发性耳聋。如果在发病三天内,一般经过1~2个疗程(10~20次)就能见效;1个疗程10次。如果超过3天,在两周内治疗,则需要2~3个疗程,疗效也会大打折扣了。当然,除了高压氧治疗,同时配合药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外有资料表明,如果病程超过一个月,内耳损害已不可逆转,再恢复听力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有的患者觉得耳聋是着急上火引起的,自己随意吃“败火”的药物,很容易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变成了永久性耳聋。

因为突发性耳聋属于耳病中的急症,感音器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拖延几天治疗就可能造成延长疗程、降低疗效的后果,尤其是突然耳聋并伴有眩晕症状的患者,应立即找耳科医生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如果患有没经过处理的气胸、肺大泡、活动性内出血(如消化道出血)等,氧气压力的骤然增高会使肺泡破裂或加重出血的程度,最好不要选择高压氧治疗。同时,由于结核菌是一种需氧菌,活动期肺结核的病人也不要进行高压氧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作者:健康时报记者郑帆影

支持专家: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科主任 高春锦

乱掏耳当防“脑膜炎"  很多人有一个“掏耳朵”的习惯,一天不掏掏耳朵就似乎浑身不自在。

自行挖耳俗称掏耳朵,是一种不良习惯。外耳道的皮肤表面有一层腺体分泌的油脂,呈弱酸性,对保护皮肤、抑制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外耳道脱落的皮屑与这些油脂是外耳道耵聍(俗称耳屎)的主要成分。正常情况下,当张口咀嚼时,外耳道受到挤压活动,耵聍能自动排除体外。如果因为环境潮湿或耳道进水,使耵聍凝结成块状,则在耳道内堆积产生不适,此时应到医院请医生协助处置。如果自行挖耳,不仅刮除了外耳道表面的油脂,也容易造成耳道皮肤损伤,外耳道存在的细菌乘虚而人,造成局部感染,如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等,严重时细菌可以通过薄弱的骨缝或通过静脉血管进入颅内,导致致命的颅内感染。因此,有掏耳朵习惯的朋友,应当戒除自行挖耳的不良习惯。

作者:何佳颐

支持专家:解放军304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田京发

P16-18

序言

贴近百姓的健康教育

十年,健康时报已由一个稚嫩的婴儿成长为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年,在大众健康教育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认识和了解健康时报,源于前几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该报记者的采访,当时记者给我送了报纸。如今在我的办公室里,每周都能看到健康时报,时间充裕的时候就会翻一翻。这份报纸办得不错,内容很丰富、很实用,在指导百姓防病治病和健康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大众健康的疾病,已由过去以急性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而肥胖、三高以及由此引发的代谢综合征越来越严重,居民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2004年卫生部发表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公布的一系列数字,给了我们一个很严重的警示。

疾病谱的改变带来的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一再重申,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医学模式从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使健康教育变得格外重要。向大众传播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有助于百姓树立健康的意识、掌握防病治病的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远离疾病、强身健体,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科学家已经发现,80%的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医学会及时组建了科普分会,并适时地推出了健康大讲堂。

与此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因而,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健康教育专家,健康讲座风起云涌、健康图书持续升温,健康教育日益成为大众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卫生部前副部长王陇德教授曾指出,每在健康教育方面投入1元钱,就可以在防治疾病上收到6~10倍甚至更大的效益。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取代急性传染病,已成为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也跟经济问题越来越紧密地挂起了钩。统计显示,我们每年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000多亿元,因此有人发出这样的呼声:“健康就是最大的节约。”面对这样的现实,王陇德教授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谈到,在当前的情况下,发展健康教育,促进国民健康,成了解决当今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首选对策,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创刊于2000年的健康时报,贴近生活,面向百姓,以健康教育为己任,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公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十年间,健康时报刊发了大量优秀的科普文章,这些科普文章在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又尽可能做到严谨、科学,非常注重文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表现了该报做健康教育的科学态度和对大众的责任心。

健康时报在创刊十周年之际,将十年间刊发的文章精选并结集成书,推出这套丛书,不仅是对报纸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是对读者的一次热情回馈。相信这套丛书对指导大众健康生活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祝这套丛书取得圆满成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