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交学院增设国际法系的论证意见》、《1993年3月24日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小组讨论发言》、《外国人的地位与国际法》、《沉痛悼念夏尔·卢梭教授》、《沉痛悼念苏珊·巴丝蒂教授》……《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主编王振民)是一部记录、反映与追怀一个优秀知识分子一生的纪念文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振民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外交学院增设国际法系的论证意见》、《1993年3月24日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小组讨论发言》、《外国人的地位与国际法》、《沉痛悼念夏尔·卢梭教授》、《沉痛悼念苏珊·巴丝蒂教授》……《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主编王振民)是一部记录、反映与追怀一个优秀知识分子一生的纪念文集。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记录、反映与追怀一个优秀知识分子一生的纪念文集。端木正教授于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南联大,获清华研究院国际法硕士学位。1948年负笈法兰西,获巴黎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51年学成归国,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和历史学学者。端木正一生正处在20世纪中国的大剧变时期,他的经历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曲折坎坷的缩影。《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主编王振民)分四辑勾勒其不凡的一生与留下的学术财富。《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第一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端木正六十余年的学术轨迹,大部分照片首次披露。第二辑为端木正学术思想的精选,特别是首次选登新近发现、鲜为人知的他的硕士、博士论文及一篇专业论文。第三辑为端木正生前亲朋好友以及学生门人的追念回忆。第四辑为有关端木正生平的史料汇辑等。 目录 第一辑 历史的留影 岁月·流年·身影——一代名师的画传 第二辑 学术篇 编者按 巴黎大学法学博士论文《论国籍在国际法院的组成和运用上的重要性》摘泽 巴黎大学高级国际法研究所毕业论文《中国海上捕获法》摘译 硕士论文《中国与中立法》大纲 国际法发展史的几个问题 1993年5月在土耳其上诉法院成立12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经济立法——在马尼拉第十六届世界法律大会上的发言 关于外交学院增设国际法系的论证意见 1993年3月24日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小组讨论发言 外国人的地位与国际法 沉痛悼念夏尔·卢梭教授 沉痛悼念苏珊·巴丝蒂教授 法国大革命和宪法 巴贝夫研究的演进 在改革开放中进—步推进地方性立法——评述《改革开放的轨迹》—书 江振良著《中国历代刑法》序 姚栋华和陶凯元主编的《商业法案例精解》序 世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喜读新出的法国史专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 纪念法国人民阵线六十周年——塞尔日·沃利柯夫的《法国人臣己阵线》 第三辑 感怀篇 从邵循□到端木正——清华法政研究生教育的薪火传承 怀念端木正老师 父亲端木正九十诞辰祭 父亲的快乐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 音容犹在笑貌长存 疏影横斜水清浅——纪念恩师端木正先生 怀念端木正先生与先严的交往 忆恩师端木正先生 端木正先生与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德高望重永世长存——纪念端木伯九十诞辰 深厚隋谊源远流长 永远的楷模—纪念端木正教授诞辰90周年 毕生笃学沥心血无私奉献赤子情——细读端木正老师的闪亮人生 永存中山大学及其法学院北京校友心中的温暖——端木老会长的关爱记述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怀念我敬爱的爷爷端木正 怀念我的中大爷爷 正气长留天地间——端木正教授九十诞辰纪念 在端木正教授藏书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在端木正教授藏书捐赠仪式上的讲话——端木正教授的治学经历与学术成果 端木正教授藏书捐赠仪式嘉宾代表致辞 第四辑 附录 附录一 端木正教授年表 附录二 专访报道、生平事迹选辑 由国际法研究说开去——访法学家端木正教授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法制——访最高人民法院新任副院长端木正 参加《香港基本法》起草的大法官——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端木正 文化名宿专访一端木正(摘登) 悼念端木正教授 他把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留在了康乐园 附录三 唁电、唁函及网络悼念文选 后记 试读章节 2010年7月17日,是端木正伯伯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回顾端木正伯伯光辉的一生,处处显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那种高尚的爱国情操,优秀的思想品德,执着的革命追求,宽广的学者胸怀,精湛的学术水平,独特的研究成果,融洽的师生关系,严肃的执法作风。这些优秀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青年时期的端木伯伯曾就读于武汉大学政治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法学研究所、法国巴黎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学位、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高级国际法研究所毕业文凭。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学业。在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拒绝接受国民党要他与其他毕业生去台湾工作的要求,满怀热情地响应新中国的召唤,选择刚诞生的新中国。从此他}『勺足迹踏遍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在高等院校他是师生爱戴的好教师,在学术上,他是研究法国史的权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是敢于直言、富有创见的好代表,不愧为我国法学界的泰斗。 1952年广东省“院系调整”时,端木伯母姜凝担任过中山大学附小的老师,渝仙小学时期的老师,他们的女儿端木美在岭南大学附小就读时与渝仙是同班好友,儿子端木立是渝仙中学阶段的校友,所以我们称他们为伯伯、伯母。 抗战时期,端木伯伯在清华研究院(西南联大时期)攻读法律。曾听过父亲陈序经在西南联大法商学院讲课。父亲深知并赏识他的学识才华。数年后,当新中国诞生之际,一些国内学者选择赴英美等国工作或送子女出国留学,端木伯伯却选择了新中国。他从法国归来时,父亲即聘他到岭南大学任教,委以重任。他年仅31岁便担任了文学院历史政治学系副教授兼代系主任,成为有史以来该校任此职务中最年轻的教授。父亲历来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20世纪父亲曾多次自豪地向我介绍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所聘的几位著名学者,其中特别介绍在法学领域颇有研究和建树的端木正教授和王德辉教授。父亲对我讲,他们是岭南大学仅有的早年学成归来研究国际法的学者,是办好学校不可多得的人才,父亲认为选拔人才是办好一流大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端木伯伯一家人是我们家中的常客。我家住在中山大学东北区17号时,我多次看到端木伯伯利用晚上时间到家中与父亲谈教学工作、研究历史问题,往往直至深夜。端木伯伯的父亲端木杰先生是高级官员,著名的爱国人士,任历届全国政协委员。父亲和母亲黄素芬拜访了他,还带我去参加他们家的聚会。父亲和母亲曾带我瞻仰坐落在广州市解放北路兰圃附近的清真先贤古墓。在这个伊斯兰教圣地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祭了端木杰先生的夫人姚进女士的坟墓,父亲介绍了相关的事迹,并教育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睦相处。 端木伯伯在司法界、教育界,无论是教学或从政,都为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端木伯伯天生聪明,勤奋刻苦,有伟大抱负,从小备受父母的精心教育,在家庭熏陶下造就了他的优秀品德,传奇人生。 端木伯伯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曾回忆他的母亲姚进女士对他的尊师教育。1952年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改造运动中,面对陈序经校长亦在被批判之列的状况,姚进女士叮嘱他保持头脑冷静,毋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训。连他在陈校长思想检讨会的发言稿,他的母亲也逐句逐字审阅,不容有措辞失当之处。端木伯伯的母亲身教为重,严明的家风造就了端木伯伯刚正不阿,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他的上一辈为传播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作出了贡献。从端木伯伯的回忆中,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在“文化大革命”,不少知识分子受到冲击,牵连众多亲朋好友。端木伯伯、伯母与我们父亲共事十几年,深知父亲的信念与为人,坚信父亲是光明磊落的,硬是顶住那些流言飞语、无中生有的不实之词,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端木伯母的母亲从云南远道而来,上有老,下有小,当时候社会上物资供应缺乏,供不应求,端木伯伯一家负担也不轻,他却冒着风险让儿子端木立和端木达,带着省吃俭用留下来的黄糖和花生油,送到执信南路2号我们家慰问我妈妈。那时人们对我们避而远之,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处处关怀,成为敢于来我家的少数几个朋友之一。患难见真情,妈妈和我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解放后,父亲撰写的东南亚古代史的系列著作一直没有正式出版。改革开放后,在父亲以前的学生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解决了资金、人力等问题,出版父亲遗著的时机成熟。在筹备出版东南亚古代史过程中,我的姐姐穗仙、云仙及我,多次就出版的相关问题,请教了端木伯伯,他一直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提供了具体细致的指导和积极的建议,亲自为父亲《东南亚古史合集》一书、以及后来哥哥陈其津的著作《我的父亲陈序经》写了序。由于他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和对父亲的深刻了解,序言从本质上对父亲的教育理念、学术观点进行透彻分析,最终作了前所未有、精辟的概述和开创性的评价。这个评价至今被许多学术研究单位和学者们所广为引用,它体现了端木伯伯精湛的学术水平。 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是我故乡。1999年9月,海南文化历史学会在文昌市举办了陈序经学术研讨会。端木伯伯时在北京最高人民法院任职,百忙之中不辞劳累和伯母及端木美远赴海南参加会议,并在大会作了重要发言,高度评价父亲的一生。由于他的参与及大力支持,促进了会议成功召开,代表中有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发言引起了学生阵阵掌声,赢得代表们的好评。 2003年和2004年,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分别召开纪念父亲百年诞辰及学术研讨会,端木伯伯因事未能出席,他向南开大学发出贺信,委派了女儿端木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代表他到天津与会。端木美在大会作了发言。2004年他在北京多次打电话给我们,关心中山大学会议的筹备情况,向学校有关方面提了参考意见,并特意委托了自己的海南籍研究生、中山大学法律学系老师黄瑶参加会议。会议召开之前,黄瑶老师主动联系我们,给予了各种帮助。由于学校领导关怀重视,端木伯伯大力支持,最后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端木伯伯对一起共事的教师倾注了特别的关注。他虽然是专家教授,却毫无架子,不论职位高低、一视同仁,对同事和系里教师谦虚、和蔼、可亲。 周任的父亲周寿恺,和端木伯伯在同一个学校工作过,虽然后来不同单位仍有来往。周任的母亲黄萱与端木伯伯同在中大历史系工作,共事了二十年。P234-236 序言 “清华有法学院?”这大概是1995年复建后清华法学院最初几届毕业生都曾经面对过的问题。倘若还有下一个问题,通常是“清华不是理工科大学吗?” 回答这问题并不难。历史的客观事实是:清华的法政教育与清华同步成长。成立清华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10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以及随后八国联军入侵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美国获得了一大笔超出其“实际损失”的战争赔款。在多方努力下,1908年美国决定退还其中的约1200万美元,用于选派中国年青人到美国学习。1909年清政府成立游美学务处,开始招收放洋生。在即将结束267年统治之前夕,1911年清政府决定把被英法联军1860焚毁的圆明园之东部偏园——清华园拿出来,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并改名“清华学堂”,这就是今日清华大学之来历。 我们说法意清华一百年,那是因为在清华早期从1909年到1929年派出的历届学生中,就有150余名在美国学习法政,这是法学与清华结缘的开始。1925清华建立大学部,1926年成立政治学系,开始在政治学系开设法律课程。 1929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法学院,先是开设政治学、经济学两系,法学专业师生均归入政治学系;1932年至1935年,法律学系短暂设立,而后被令暂缓招生.然而政治学系的国际法专业则一直持续招生。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1938年至1946年共同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共建法商学院,下设法律学系;清华大学仍保留政治学系中的有关法律课程,继续招收学生;1946年10月,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在法学院下重设法律学系,同时政治学系中仍开设国际公法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0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决定将清华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法学院与其他文科、理科院系一起被并入有关兄弟院校。从1929年到1952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系统正规的法政教育,培育了一批法政英才。 从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清华法学院被并入其他大学到1995年,尽管法学院的建制不复存在,但清华其他专业的一些毕业生走出清华后从事法律工作,为国家法治建设继续作贡献,法意清华的“香火”以特殊的方式在继续,可谓建制中断而弦歌不辍。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筹备,1995年清华大学正式复建法律学系,1998年恢复法学院,迄今16年,清华大学开展了完整的现代法学教育,法学院重新进入国内同行前列,并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因此,今天我们说法意清华一百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如今,人们对“清华法学院”已不再陌生,而1929年清华大学就建立了法学院这一史实则仍然常常会引起惊奇,更不消说清华学校以及更早清华学堂时期学习法政并以法律、政治为业的前辈。 百年来,从清华园走出的历代法政人,对现代中国的法律、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和崛起,为国家法治昌明、政治民主和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张福运、萧公权、浦薛凤、燕树棠到张奚若、钱端升,从向哲溶、梅汝墩到王铁崖、端木正、陈体强、楼邦彦、龚祥瑞,一直到2010年8月20日“一切学术为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的何美欢教授,从改革开放后在党和国家要紧部门担任重要法政领导人的清华校友,到今天五千余名活跃在法律、政治、经济等各行各业的新一代清华法律人,把这些曾经被隔断的历史片段重新串起来,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画卷!这是一个特殊的团体、特殊的家庭、特殊的一群人!难道这不就是百年来法治在中国命运的真实写照吗,不就是百年中国历史跌宕起伏的真实反映吗?细细阅读百年里曾经的人和事,常常令人感动震撼,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拍案叫绝。 水木清华,法意萦回,曾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风景,曾令无数学人流连迷醉,一生情牵。萧公权在《问学谏往录》中说,“清华五年的生活,就治学的便利和环境的安适说,几乎近于理想”,“从前我在清华学校肄业两年。后来又在清华大学任教五年。这‘再造’的大恩是无法忘却的。”浦薛凤回忆录中以“清华弦歌”为题述其执教清华前后十余载桃李春风的“黄金时代”。梅汝墩曾说,“受了清华的教育,就意味着对国家、民族应当有什么样的担当。”端木正1950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其校高级国际法研究所文凭论文《中国海上捕获法》封面上,醒目地写着两行法文字:“原北京国立清华大学法律系助教、法学博士端木正”,是对清华情有独钟的印记。 任何遗忘都是该反省的。哪怕只是因为时光流徙,世事荣枯。反省的一种方法便是追寻与追述。追寻与追述,是为开启未来。一如复建后清华法学院学子所言,“铭故于史,为鉴于后,则须量百年之短长。”所追寻者,过往踪迹,一事一物,片纸只言,连缀勾画而成历史。所追述者,曾经的风骨、学识、气度、境界,以及浮沉遭际。由是我们编纂史料,纪念前辈,出版此系列丛书,并非借历史荣光以自荣,乃因这些名字,这些丰功伟业,本应是常识。扫去时间的尘土让斯人斯景重新呈现,梳理法意清华百年的发展轨迹,探究其精神,挖掘其价值,启迪今日法律人,共同为法制中国和谐世界而努力是我们责任所在。 百年清华,法意重回,已是佳风景,并将是最好风景。这风景,无论浪潮涌落,不负往者,亦不负来者。是为序,与21世纪法政人共勉! 王振民 于清华明理楼 2011年3月9日 后记 《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一书经过半年紧张策划酝酿征稿集册,终于要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在父亲端木正留法学成归国六十周年纪念之时问世。这是一本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录与见证。我的母亲姜凝夫人以其高龄病弱之躯,勇敢地率领全家与父亲生前那些忠实的法学和历史学的弟子们,与父亲毕生热爱的清华母校共同一道,向世人呈上这本厚重的纪念文集,为父亲完成了六十年前未了的回归清华的青春夙愿。 ‘ 父亲一生处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大剧变时期:战争、流亡、留学、归国。从珞珈山武汉大学到昆明西南联大,从复员回到清华园再走向法兰西,再后归国效力无奈长作岭南人,晚年老骥伏枥再度以身许国……总之,他的足迹清晰地留在中国历史的不同节点上,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跌荡起伏的真实印证。再具体而言,他近三十年的蹉跎际遇,未尝不是中国现代法学命途的缩影,完全折射出很长一段沉痛的历史。本书集编辑委员会备方智慧,以独特的方式,用大量的历史照片、档案资料,以及学术论文、怀念文章等再现出父亲端木正一生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和学术遗产。本文集独到之处在于以下四点: 1.本书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奉献给“历史的留影”,把一批首次披露的父亲早年照片、足迹所及之处的图片、有关的档案文件真实地展示给读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 2.本书首次向读者介绍父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法国老师们的形象和成就,他们是那个时代世界知名的国际法学科的泰斗式的代表人物。当年一个普通中国青年学子受惠于国际大师们的教诲熏陶,成就他此后的不凡的学术生涯,这正是二十世纪中法文化教育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而本次纪念父亲归国六十周年的活动,可以视为二十一世纪中法文化教育交流的新篇章。 3.本文集最大的学术亮点应该是首次把拂去历史尘埃的父亲三个论文摘登出来。这三份完成于他三十岁前的国际法论文,鲜为人知,此次发现可以使读者看到这位清华学子六十多年前在艰难岁月里为母校、为国增光的一种学术抱负。如今,他的清华研究院的硕士论文《中国与中立法》珍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他的法文博士论文正本《论国籍在国际法院的组成和运用上的重要性》,珍藏在巴黎先贤祠旁巴黎大学Cujas图书馆内;他带回国的修改副本,连同同时发现的他获得巴黎大学高级国际法研究所毕业文凭的论文《中国海上捕获法》,已由家属捐赠给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档案馆作珍稀史料保存。 4.父亲一生经历坎坷,为人低调,鲜谈往事。这次本书汇集的父亲生前亲朋好友以及学生门人的追念回忆,生动地再现了他的“教书匠”、法家兼史家的风范,真实地表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为人之道,也有他留在家庭中最美好的记忆。特别是通过陆键东修订后的《端木正先生传略》、陈新宇的《从邵循恪到端木正——清华法政研究生教育的薪火传承》、父亲的恩师陈序经先生家人陈其津、陈穗仙、陈渝仙等世交的宝贵回忆以及在最高人民法院曾任父亲秘书的李明义审判长的真实记录,本文集得以较全面地向读者展示父亲端木正的形象,应该说非常难得。 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我想对所有为本文集的出版、以及为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举办的小型展览“从清华园到法兰西”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激。他们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档案馆、清华大学出版社、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法国国家档案馆、法国里昂市图书馆、法国巴黎大学Cujas图书馆、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当代亚洲史中心、巴黎一大索邦国际与欧洲法研究所、巴黎第二大学高级国际法研究所等单位与人员。其中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当代亚洲史中心,多年来支持本人“20世纪中法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课题,使得部分成果今天得以在本文集和展览中出现。我向基金会三任主任Maurice Aymard,Alain D’iribarne et Michel Wieviorka、亚欧部两任负责人lean—Claude Thivolle et Annie Bergeret Curien以及他们的学术秘书处的团队表示特别崇高的感谢!向巴黎一大的Hugues Tertrals ef Pierre Singaiavelotl给与的卓有成效的帮助也致以诚挚谢意! 此外,来自法国的最宝贵的支持是父亲曾经的老师苏珊·巴丝蒂夫人的三位女儿,其次女、著名的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玛丽安娜·巴丝蒂夫人热情提供了她母亲年轻时的照片,以及她的外祖父、著名的国际法专家、1949一1953年间的国际法院院长儒勒·巴德旺先生的照片,父亲在博士论文中曾有笔墨专门介绍过这位师长。老夫人的长女玛丽一艾梅,曾任法国行政法院法官,幼女热内维埃芙女承母业为巴黎一大著名的法学教授,也都积极帮忙寻找当年那些闻名遐迩的名师们的照片。这些照片弥足珍贵,令我不胜感激!这种由20世纪四十年代的异国师生之缘衍生而来的后辈的深情厚谊深深地温暖我的心。 在这个成果展现的时刻,—要向所有赐稿于本书的作者以及大作被引用的作者表示深切的感谢;二不能忘记本文集编辑委员会全体成员几个月来的辛勤劳作,尤其是执行主编赵晓雁律师、陈新宇副教授所付出的心血,他们都在本职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任务,责任编辑李文彬、刘晶女士为本书顺利出版废寝忘食,我们的感佩之情难以言表!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振民院长以及全体领导对本文集编辑出版的全力支持,并通过党委副书记廖莹老师热情耐心的具体工作,使得纪念父亲归国六十周年的活动与他的母校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信父亲在天有灵也会欣慰不已!更令他高兴的是,在清华法学院工作团队中,80后研究生何畏同学在整个编辑出版过程中,不辞辛苦,尽心尽力,特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感谢为本书题名的著名作家陆键东先生。他把“鸿迹”赋予此书,正如他本人所言:“‘鸿迹’既表世纪之剧变,也表老师一生涉及清华、巴黎、岭南、中大,也喻他兼涉历史、法学两科”。清华大学法学院请出著名的多才多艺、学贯中西的艺术家钱绍武先生题写“鸿迹”二字更是锦上添花,我们感激不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鸿雁被视为“仁义礼智信”具备的候鸟,我感到父亲应是当之无愧的。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爱他、敬他、永远怀念他的人们!献给在天堂微笑的父亲! 端木正之女端木美2011年2月书于巴黎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整理他的图书资料时,从家中壁柜顶部一角发现一个尘封的旧牛皮纸包。打开一看,竟然是他在法国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样稿、在获得博士文凭后继续研读的高级国际法研究所文凭的论文稿以及几本他在法国学习期间使用的国际法打字印刷讲义……这些六十多年前的原件已经发暗脆弱破损,然而极其宝贵。它们仿佛开启了时光隧道,使我们得以回望父亲青年时代在异国求学的关键节点,找到与他作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的脚本…… 这包尘封的珍宝透过发暗残破的纸页以古老的打字机留下的印迹向我们传递了父亲青年时代思想中值得关注的情结…… 在远离祖国的日子里。父亲一定以清华学子为荣。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他在后来的那份文凭论文上亮出清华大学原助教的身份,不仅流露出一种不负清华的骄傲,而且可以认为这是他回归祖国之前准备奉献给母校的礼物……2001年,在他回国50年之后唯一的外孙终于考入清华学工程。就在那欣喜若狂的夏日,白发苍苍的父亲仿佛年轻了,他带着这个引以为骄傲的新清华学子重返清华园,把他心中永远的荷塘、工字厅、图书馆的故事流传下去…… ——端木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