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文学作家——郑思礼先生近年来的报刊杂文评论选集,全书从这两个栏目中精选了2001年-2006年六年间的若干评论和随笔,加上另一专栏《招风耳》的若干篇目,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精选集。让读者一册在手,总览老赖、赖瓜近年来的精华评论及随笔,不必费神收集报纸文摘剪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乌鸦嘴与青白眼(郑思礼杂文时评选2001-2006)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思礼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文学作家——郑思礼先生近年来的报刊杂文评论选集,全书从这两个栏目中精选了2001年-2006年六年间的若干评论和随笔,加上另一专栏《招风耳》的若干篇目,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精选集。让读者一册在手,总览老赖、赖瓜近年来的精华评论及随笔,不必费神收集报纸文摘剪报。 内容推荐 《郑思礼杂文时评选2001-2006:乌鸦嘴与青白眼》是郑思礼近年来报刊杂文评论的选集。近年,郑思礼以“老赖”、“赖瓜”等笔名在《春城晚报》、《大众消费报》、《生活新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时评和杂文。其文笔诙谐有趣。在幽默的文风中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及深入浅出的道理。其中,《乌鸦嘴》和《青白眼》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栏目。本书从这两个栏目中精选了2001年-2006年六年间的若干评论和随笔,加上另一专栏《招风耳》的若干篇目,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精选集。让读者一册在手。总览老赖、赖瓜近年来的精华评论及随笔,不必费神收集报纸文摘剪报。 本书共三辑,即第一辑《乌鸦嘴》、第二辑《招风耳》和第三辑《青白眼》,内容包括时政评论、社会评论及有关当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杂文,从家庭婚姻到足球旅游。足以供读者诸君解颐一笑或蹙眉深思。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乌鸦嘴 不妨过把愚人之瘾 等王朔张开乌鸦嘴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样板戏:苦瓜和臭豆腐 如此“世外桃源” 财大气不粗 一路顺风的恶棍们 此地有银三百两 谦虚谨慎的大款 炒作的曲线 新“女人祸水论” 山潮海潮不如人潮 夏夜的闹剧 高考该死高考万岁 空穴今日又来风 倒悬之苦 火鸟迪厅的暴行 丑陋的风景线 另一种贫困 功夫在吃外 功夫在性外 拒贿嘉奖的困惑 管管疯子 友邦惊诧与国人惊诧 敦厚的杀人犯 深山虎影 纵恶者终被恶噬 别了,县级演员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华人还是不得人内 野蛮的“文明” 某些“公仆”的逻辑 固守最后的净土 獬豸的功能 如果社会吹响了“黑哨” 科技发达与蒙昧盛行 方鸿渐、克莱登大学与假文凭 迫不及待与裹足不前 鸡肋:春节联欢晚会 五湖有狂徒 新《三言二拍》 “满意”的边际效用 滥杀无辜者,死有余辜 《作文克星》遍天下 拔苗助长“小博士” 又一出神童神话 恶俗的叫买叫卖声 为了“工作不分心” 貌似有理的“理由” 谁第一轮被淘汰出局 “谦虚”是美德 期盼美梦成真 输在发型 今年高考作文难易谈 连篇累牍的广告新闻 不伦不类的“团队精神” 夸富与哭穷 如果孩子可以说“No” 从狗看它的主人 作案境内逍遥海外 从暗箱操作到公开要价 不幸一语成谶 此地不产贵族 9·18之晨 令人发指的“爱” 恶人咋有这么大的胆 何耻之有 不敢接受好意 论雷峰塔的再造 赛着戗 更年期遇着青春期 你是不是记者 哥伦布怎样发现新大陆 自我放逐的不归之路 你好哇,2003 皇帝的新衣 莫欠民工的血汗钱 不要错过群星 心有病人知否 城市“游击战” 3·15维权的一大空当 “笼中虎”的肥胖症及医治偏方 该追究谁 娜拉的进与退 凄凉地“看热闹” 属相与生育的谬论 建议开个“聊吧” 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差个“不”字 小处不可随便 恶臭的木本夜来香 不是“征服” 高山流水觅佳名 新时代的关公战秦琼 滇池,从圆舞曲到悲歌 图穷而匕首现 权与钱的投桃报李 学到“进”时方恨少 人一走茶就凉 春城行路难 吹破青天不需愁 “马普”的尴尬 湖畔反差善与恶 举杯答谢谢过头 将驾驶培训进行到底 猴气 细节的折射 高薪能否养廉 别了,计划经济 拟周善阳的自白 坟场大火引发的思考 不知腐鼠成滋味 怎能如此“摆阔” 有话为何不能好好说 骗子满街防不胜防 深浅难易之间 “全面知情”与“完整被告知” 还英语教学的本来面目 “满分抄袭作文”是怎样“炼成的” 沉重的车轮 你以为你是谁 在豪门盛宴的后面 莫上骗子的当 搔首弄姿自作多情 得胜桥的地理标志 我是行人我怕谁 礼让与雅量 算命算到学校门 礼品是怎样变味的 穷学生的尊严与自豪 等待中国的“福尔摩斯” 今又重阳,野地黄花亦清香 你归谁所有——“物权法”的十大哲学难题 119的祝福 正义的愤怒 不见鬼子不挂弦 灯笼纷纷照地 还是“跳水”好 知道分子 让菜鸟们晕倒 你好哇,2005 长不大的孩子们 爆竹禁令的徘徊 莫拿肉麻当有趣 阳光下的罪恶 “未名街”的烦恼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谁说昆明“不宜居” 不丢脸丢底 火场侧的沉睡 暴戾心态下的社会悲剧 勿谓言之不预也 沉重的法槌 近水楼台先得月 四海之内皆兄妹 从“公车上书”说公车改革 滥“博”充数 付费采访惊诧论 减有余补不足 高考场上的黑哨与兴奋剂 尝试有益担心有理 腐黑威胁下的报告 “克莱登大学”的教授们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做事要有商量 “有教无类”的当代版本 走投无路求鬼神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如果“麦田守望者”成了盗贼 学生有话语权吗 科研经费的猫腻 有读即可何必书 新大旗旧虎皮 因噎废食的惰政 “靠”与“吃”的空间 穿金戴银的乞丐 辩钱还是辩文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群魔乱剐唐僧肉 有钱能使神推磨 机关工作的“机关” 壮志未酬誓不休 厅堂与厨房 文产与创意 第二辑 招风耳 寻找合脚的鞋 减挡择偶不愿高攀 起舞弄清影——高校中的“婚姻弃权” 假如婚姻有限 “同居”四题议 挑战托尔斯泰 有多少钱才叫“不穷” 反击第三者: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 玩的是心跳过的是日子 老歌是一坛陈年的酒 梦里依稀慈母泪 有闲是福 一次明目张胆的盗窃 足球夏梦迷蝴蝶——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一 揭幕战的宿命——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二 败军之将亦可言勇——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三 绝处求生死生未卜——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四 樱花盛开的时节——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五 第一名与最后一名——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六 黑马锐不可当劲旅坠人黑暗——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七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八 从梦魇中解脱出来——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九 胜固欣然败亦喜决赛四强尽风流——2002年足球世界杯评论之十 踢好人生的下半场 山野的呼唤 小桥·流水·人家——五月迤南道漫记 国庆自驾车东西南北游 元谋人的故乡——云南民居评论之一:地窝子 并非诗意的栖居——云南民居评论之二:巢居 洞中日月长——云南民居评论之三:穴居 井干叠而百层——云南民居评论之四:井干 什么有脚不走路一云南民居评论之五:干栏 击土版筑中——云南民居评论之六:土掌房 白云深处人家——云南民居评论之七:石库楼 野山陋室铭——云南民居评论之八:拥戈 柳树湾的倒影——云南民居评论之九:汉民居在云南有变迁 好大“一颗印”——云南民居评论之十:一颗印 浣花溪的遐想 天幕上的影像 火中取栗——“火说新语”之一 星火燎原——“火说新语”之二 火树银花——“火说新语”之三 灯火阑珊——“火说新语”之四 野火春风——“火说新语”之五 风风火火——“火说新语”之六 烽火连三月——“火说新语”之七 引火烧身——“火说新语”之八 玩火自焚——“火说新语”之九 火伞高张——“火说新语”之十 水深火热——“火说新语”之十一 七月流火——“火说新语”之十二 水火无情——“火说新语”之十三 水火有情——“火说新语”之十四 趁火打劫——“火说新语”之十五 洞若观火——“火说新语”之十六 火眼金睛——“火说新语”之十七 赴汤蹈火——“火说新语”之十八 刺着我眼的武侠 悲壮的终结 未完成的校歌 “疯”在丽江. 开锁有方监管无法 隔岸救火——为2003年“11·9”而作 当代“山顶洞人” 建水庭院:门庭和水井 巴山蜀水浪淘金 久违了校园的梁晓声 烛光中的红丝带 竹林七贤有遗风 动人春色不需多 “手抄本”是种精气神 草色遥看近却无 人事音书漫寂寥 遭遇忙人 期盼暑假的一万种理由 暑假,去问候蔚蓝色的大海 “电马电毛驴”走进千家万户——密码时代哲学小议 黑话:江湖上的密码 “一卡通”,看动画片去吧 饮水:从校役到水卡 今夏二则 青春的苍茫时分 何妨举足探路 千里鹅毛意不轻 “堵品”见人品 相忘于江湖 我们都是木头人 巴金三死而后生 不要动辄翻跟斗 天使的阴影 犹抱琵琶半遮面 当记者走进疫区的时候 “钻石王老五”:始彰而终匿 红嘴鸥:喂食防疫两不误 像庄子那样生活 金宝山教师园赋 第三辑 青白眼 新闻传媒伪劣产品曝光——3.15传媒调查报告 抓紧时间生个病 荤段佐餐 让死如秋叶之静美 学生“速成”考试 什么是“白领读本” 可敬的牛脾气 老夫聊发少年狂 呃—饱了 老而无当 也谈看相算命 国人的“路透社” 久违的毕业典礼 出名不易 丢了诚信之后——续今年高考作文题 不要打扰外科医生 芒果、福尔马林及杨修 孔夫子的谬见 中文系的教授们 花钱找会开 月亮的启示 莲花池畔人家 往事可堪回首 人世:跟大家一起玩 重返昔日的三连 半小时内的新闻 一次乌鸦嘴的旅程 信不信由你 20年后 她的故事:A编辑部的故事之一 他的故事:A编辑部故事之二 抬头的婆姨低头的汉 反讽与幽默 错得有理 校庆未雨绸缪 童稚妙语 普京的校友 地火在松山运行 误撞枪口 汽车与扁担 参商人生中的灯烛光 罗哥 翠湖黄昏即景 游学者 三车间的哈佛大学 不再等待戈多 搭顺风车的盲人 吉姆和他的美国文化 王嘉和他的母亲 如此恋爱 亲信与疏疑——2003年高考作文一解 祝一帆风顺 感谢指点 给我一个理由 “臭豆腐”争夺战 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 丢人的清华校长 难以跨越的独木桥 应是绿肥红瘦 只取一瓢之饮 大师小楼春风 为了决绝的留恋 GMS让昆滇践起来 一个后现代的符号 踏花归来马蹄香 落花犹似坠楼人 “36元”与“35年” 从结伴入学到全家报到 六问“国学” 寂寥的声音 同是天涯读书人 闹剧连台 教育“三疯” 岂有豪情似旧时——大学精神的辉煌与失落 别做银样锻枪头 有识不在学高 孔二先生的生日 职场行路难 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 书中黄金何处寻——从叫停“黄金书”说起 玩的就是“碎片” 考场运气与作文题——2006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一瞥兼论云南考生之运气 跳楼的“博导”们 足球用脚踢——绿茵场上的哲学 光环下的阴暗心理 社会更需要“庖丁” 不敢有梦的岁月 梦想与沟通 士不可不弘毅 怎一个“骗”字了得 梦想随着彩云飞 扬起梦想的风帆 听松鼠讲故事 誓把大学办成大班 深巷明朝卖杏花 后记·致谢 试读章节 不妨过把愚人之瘾 一名8岁小童在4月1日制造了一起恶作剧。在电话中,他谎称煤气中毒而头昏乏力。接到电话的舅舅大惊失色,急忙赶往孩子所在地的昆明西华小区秋韵里。在门外,这位舅舅又是猛敲,又是打电话,可门内一片静寂。无奈之中,他只得打110报警。顿时,秋韵里外警笛尖鸣,110巡警迅速赶往现场,与此同时,巡警又与120、119取得联系,准备进一步抢救受害人…… 然而,不一会,从邻居家翻越进屋的巡警范正奎平静地走出来说:“进了屋子,什么异味也没有,小孩也没有,一切正常。”咦,这到底是咋回事?在场围观的人纳闷了。这时,1名在附近玩耍的小孩说:“今天是愚人节②,你们受骗了吧。” 看来,这帮孩子也真够闹的,是嫌不够乱吗?干嘛还要添乱?回头一想,这不是些娃娃嘛,平常都免不了胡闹,更何况是愚人节?要说错,就错在他编得太像,有鼻子有眼的真像那么回事。要是他最后忍俊不禁、笑出声来,他舅舅也就不会上当了。再一想,这也难怪,在这个满世界都是假话、假货、假人、假事的环境里,把孩子也练出来了。 索性,真过他个愚人节,让国人胡闹造假的德性也有一个宣泄之机。在4月1日这天,大家可以轻松轻松,只要不过分恶作剧的玩笑和假话,尽可放开来说、放开来做,过一把相互愚弄的瘾。说实在的,制定愚人节的人一定聪明透顶,他深知人性中某些做作的本性和与生俱来的社会压抑,所以他设法让这种本性和压抑有一个不伤大雅的出处,这就是愚人节。这样,每年有一天让你闹闹,其他日子就认真干工作,好好过日子。别像某些国民似的,一年365天“一点没正经”,天天吊儿郎当地胡混,肆无忌惮地说假话、干废事,把一个社会搞得乌烟瘴气。 如此说来,这愚人节还真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呢!比起我们的酸腌菜节、臭豆腐节等诸如此类的“吃节”来,是不是更聪明些?就此,我向一位老友、人称“当代新愚公”者(盖因当年挖山不止而得名)求教,哪知话未说完,他老兄就在电话中骂将起来:“闭上你的乌鸦嘴。”他用《编辑部的故事》中余德利①的口气说:“谁要是再跟我说什么外国人比中国人聪明的话,我就跟他急。我告诉你,满这个地球上,就数咱中国人最聪明。老外有什么?不就一年过一个愚人节吗?在咱们这旮哒②,天天都是愚人节!” 等王朔张开乌鸦嘴 当年,孔老夫子在《论语》开篇抛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数千年来,这句话一直得到多方认同。汉民族是个好客的民族,云南各民族又甚之,有客自远方来,不仅乐,而且巴不得你留下来。那首闻名遐迩的歌是这么唱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然而,也有人对某些远方之客深表忧虑。比如,本次昆明国际旅游节邀请了“写字师傅”王朔④,王朔以骂人而出名,如果到昆明来一通乱骂,岂不有损昆明的国际形象? 对此种担忧,本栏目颇不以为然。倒不因为王朔这个大腕级乌鸦嘴与本栏的旨趣相通,而是觉得世人对“骂”的看法有偏差,说实在的,骂并不一定是坏事,在世界历史上,小骂大帮忙,大骂帮大忙的事并不少见。关键在为什么骂,怎样骂? 假如,王朔此行果然是一通乱骂,他愣说昆明的丽日蓝天不如内蒙的沙尘暴,东风广场的孔雀不如昌平的火鸡,云南大学不如怀柔的某野鸡大学,过桥米线⑤比不上粗面馍馍,等等。听了这一派胡言,昆明人真能跟他急吗?千万别,一急就上当了。王师傅曾多次强调:“千万别把我当人”,人家自个把自个骂到这个程度,你还能跟他较真吗?对此类不是人话的话,最好一笑置之,表示出咱昆明人的高原视野。 如果王朔骂得还有些个由头:比如:这滇池水怎么还那么浑,这样的脏水“奔来眼底”⑥谁受得了?昆明那些古朴宁静的老街巷到哪儿去了,武成路、登华街、青云街①……曾给游客留下多少魂牵梦绕的回忆。城市建筑怎么那么乏味、千屋一面简直毫无个性可言。过桥米线的味道也不如从前了,那原汁原味的土鸡汤上哪找去?对如此这般的小骂,大概要看到它帮忙的一面,抱歉抱歉遗憾遗憾,“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倘若王师傅乌鸦嘴大开,一骂一个稳准狠呢,比如:社会治安怎么那么差?大天白日的街上竞有歹徒公然行劫。服务态度怎么还没见长进,对顾客爱理不理冷眼相对那可是北京服务行业的专利?审美情趣也不见提高,金庸的《笑傲江湖》有什么看头,一个个傻帽似的锁定了频道。云南的“知名作家”?谁?也敢在台面上提……对诸如此类的骂詈,大约应归为“话丑理不偏”范畴。于是我们会想起一段众所周知的话语:“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可见,骂并不可怕,随他怎样骂:横骂直骂、小骂大骂,均无损且有益。古人云:“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昆明,将在骂声中成长。现在,我等洗耳恭听,等王朔师傅张开乌鸦嘴——骂!3-5 序言 平生喜爱且敬重鲁迅先生的为人和他的文章。不唯如此,常要求别人也这样做,当然,不敢要求无关之人,只是要求自己带的研究生,三年中务必将《鲁迅全集》读完(《日记》和《书信》可以不读)。 其实,我知道这种要求未必合理,按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己之所欲,也勿施于人。何况,鲁迅的脾气和文风,未必见容于当今之世,然而,忍不住还是布置了。所幸,研究生们并未提出更多异议,若干同学果然认真阅读了鲁迅,原来,他们也喜欢鲁迅,这不结了,这就叫审美共同感。 有此共同感的人还真不少,一天,在某处看到一篇文章,说鲁迅小说最好的一篇当推《在酒楼上》,此文可用来下酒。是时,我正在家独酌时,下酒菜正是一碟花生米加《在酒楼上》,正为文中所写的一株山茶“开得愤怒而且傲慢”而拍案叫绝。试忖,能用“愤怒而且傲慢”来形容花开的人,古今能有几个?看来,真能品读鲁迅者,不在少数,幸甚! 然而,有时也会产生一点与先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比如,《野草。题辞》第一段话所言:“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①我完全理解先生的感受,不过,对我而言,更多的是反其意而行之,那就是:“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空虚;我将开口,同时感到充实。” 话说至此,并非敢言自己可与鲁迅先生相提并论,绝对不敢,只是说说感觉而已。道理很简单,本人一辈子从事教书与写作,这不都是“开口”的事吗?不论是在课堂上开口,还是在文章中开口,只有在“开口”的时候,才能从事自个的劳动,才能体现自个的功能,社会也才会给你一点报酬,以此养家糊口。缘此,每当开口的时候,管它在文章中还是讲坛上,自己总感到“充实”,或者说,“活着”、“工作着”之类。反之,碰到那不开口或不准开口,也就是“沉默”的时候,常常感到‘‘空虚”。“不开口”意味着不干工作、不劳动、不做事,那么,你活着干什么?靠什么养活自己和家人?不仅精神空虚,连肚子也会空虚,长此以往,不仅空虚,简直是惶恐了。 由是。可知“开口”的重要性,尤其是,身处“万马齐喑究可哀(沉默.)”的文化传统中;尤其是,开口所言并非甜言蜜语而是“乌鸦嘴”②之类不大中听且不合时宜的声音时,更能感受“开口”的难能可贵。在世界杯足球赛事中,贝利是有名的“乌鸦嘴”,个个都怕他。而老赖(赖瓜)的乌鸦嘴却什么都要说,远远比足球广泛得多,缘此,其“逗人恨”亦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乌鸦嘴》栏目已随《A周末》的停办而停办,《青白眼》栏目似乎还在,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口——用无声语言表达的意念,古已有之,从《召公谏厉王弭谤》的“道路以目”到阮籍的“青白眼”。当然,在报纸上,《青白眼》还是通过言语来表达的,有青眼,有白眼,文风比“乌鸦嘴”缓和得多,而且,更多地讲述新闻故事。大约,这就是《青白眼》比《乌鸦嘴》活得长些的理由吧。 感谢《春城晚报》《大众消费报》《生活新报》及其他报刊,她们给予我难能可贵的“开口”机会,让我或多或少感受一点生命的“充实”; 感谢我所在的云南大学,她不仅给予我在讲坛上“开口”的机会,也容许我在报纸上通过杂文和评论“开口”,让我感受到更多的生命的“充实”; 感谢春城昆明的父老乡亲和这块生养我的土地,她不仅赋予我生命,还容许我“乌鸦嘴”的聒噪、“青白眼”的抑扬,不少读者鼓励我“开口”,表示愿意听我说下去,这让我感到更大的生命的“充实”。 鲁迅先生说:“生命的泥土委弃在地上,不长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是的,本人写来写去,说来说去,不过是点“乌鸦嘴”和“青白眼”之类,也属于“野草”而且是野草中的小草,这是我的罪过。 然而,如果没有乔木,野草也是一点绿色,聊胜于无。这,就是将《乌鸦嘴》和《青白眼》结集出版的理由吧!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开口”的记录,因而是一种“充实”感受。“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① 本书《乌鸦嘴与青白眼》由三辑组成:第一辑“乌鸦嘴”是杂文和时评,第二辑“招风耳”是散文和杂文;第三辑“青白眼”是新闻故事和杂文评论。各辑文章均选自2001—2006年六年间在报纸上发表的专栏文章或零散短文。其中绝大多数是公开发表的,少数文章虽未在报刊上发表,可我的BLOG开通后,我还是把它们发表于《郑思礼的BLOG》上了。 结集出版时,云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认为文章篇目太多,字数太多,务必删掉一些,为此,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另外,结集时,对每篇文章增添了少量注释,主要是说明有关人物及引文的出处。由于多是新闻作品,对有关人物的注释采用了实名制,于此,对文中出现的人物顺致诚挚的谢意。 郑思礼 2007年春正月 后记 2000年,刚跨入新千年的中国报业碰到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的背景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中国新闻体制的改革,比如,各地报业集团的相继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报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与提速。在这一进程各大城市的都市类报纸首当其冲,走在时代变迁及传媒变革的前沿。一时间,以市场导向为标志的都市类日报(时报、周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民生新闻”和“专栏文章”成为引领这一趋势的传媒尖兵。 与全国、尤其是广东、上海、北京、成都等报业发达地区一样,自2000年起,昆明地区的都市报呈现可喜的发展势头,其中,民生新闻报道和专栏文章的发展尤为突出,各种报刊栏目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从2001年春起,我同时为昆明几家报纸的专栏写稿,在《春城晚报·A周末》开设了两个专栏——《乌鸦嘴》和《青白眼》,同时,给《大众消费报》副“家庭”和“社区,,等栏目写专栏文章,后整理为《招风耳》。其后不久,又在《生活新报》开设了个人时评专栏《大滇眼界之郑思礼专栏》。这样,五年间断断续续写了近千篇新闻时评和专栏文章,体例为杂文、时评和新闻故事。 2004年后,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的迅猛发展,对全球报业产生了极大冲击。有人断言,老牌传媒报纸将一蹶不振,从此走入下坡路并将于2040年10月的某个星期五彻底终结,话说得很肯定也很生动——2040年10月的某个星期五,当最后一个读者把最后一份报纸投入垃圾箱的时候,·报纸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当真会出现这种结局吗?本人笑笑,颇不以为然。类似危言耸听的言论太多了。1999年,断言世界末日的“论断”可不止一个两个。现如今,进入21世纪已经七年,世界“末日”了吗?非但没有,恰恰相反,全球一体化发展进入一个更为乐观的进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可是,话要说回来,新兴传媒的兴起确实给传统传媒带来巨大冲击,作为老牌传媒的报业,可谓在劫难逃。 这样,自2004年夏秋开始,中国报业发展进入“拐点”,就是说,开始“走低”或“滑坡”。最先是广告份额和广告收入大幅度缩水,然后是发行量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新闻纸价格及印刷成本却蹭蹭上扬,报业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倾向。很多报纸纷纷亮起亏损的红灯,有的倒闭了,有的勉力支撑、惨淡经营。一向被誉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刹那间成了“新闻民工”。在这种大背景下,昆明几家市报都举步维艰。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春城晚报》,几年来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仍持续上扬,至2006年底,广告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在如此大背景下,专栏文章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缘此,最近两年来,我于专栏文章和新闻时评方面的写作渐渐慢下来。随着《春城晚报·A周末》的停刊,《乌鸦嘴》栏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然是停了。《招风耳》栏目时断时续,零零星星地在不同报刊上出现。《青白眼》栏目一直存在,《春城晚报·A周末》停刊后,以《赖瓜的青白眼》的名称在《春城晚报·学习周刊》上继续,直到2006年岁暮。 2007年春,趁报业调整的机会,本人的杂文时评进入一个暂停空间,如是,将前一阶段的文章挑选整理出来,结集成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因为《招风耳》栏目是各个琐碎栏目的总称,并未完整地在某一大报上出现,所以,本杂文评论集以读者熟悉的两个专栏命名,即《乌鸦嘴与青白眼》。文章大都是现成的,除一些篇目因电脑病毒系统重装而丢失外,多数文件都在,只需挑选一番并配以少量注释即可。这样,利用寒假春节的一段时间,较顺利地将结集工作完成了,当此付梓之际,特向多年来支持和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深切谢意,他(她)们是—— 《眷城晚报》的领导、编辑和记者:秦邦屏、王明达、刘祖武、张光旭、张剑翔、费嘉、宾莉、武焕群、黄红文、王文瑾、张臻、黄娅黎、锁华媛、张明、唐薇、孙颖、陈怡、叶红、商亚雄、姚文晖、易晖、罗南疆等; 《大众消费报》领导、编辑和记者:宋晓林、李春雨、陈怡、陶薇、李曼玲等; 《生活新报》领导、编辑和记者:高晓枫、管弦、姚霏等; (因时间跨度较大,如有遗漏未提及者,还望见谅) 云南大学出版社领导、编辑:施惟达、李炎、柴伟、丁群亚、李兴和及出版部、发行部的工作人员; 云南省公安消防总队、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的领导、编辑:王子岗、洪利川、赵存安、王梁波、袁道钊、张嵘、李刚、郑宇、王煌、罗敏慧、钮小明、曹洪杰、李克明、张开明等; 为本书提供宝贵插图的陈怡;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的领导及同仁们(因为都是老熟人,恕不一一提及了)。 谢谢各位! 郑思礼 2007年春正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