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董桥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香港散文大家董桥的最新作品,收入文章全是他近两三年来的新作。书中讲的都是他在古董文玩集藏中经历的故事,底子是沉郁的中国历史文化,穿插的是一段段或隐或现或远或近的情感。每个故事配一幅他收藏的古董彩图,故事因此多了几分颜色的铺陈。

本书既是他在搜集古董文玩路程中念旧怀古的思念,也是他另一种人生情感的回忆录,因此比起以往的文字,《故事》更加深沉、内敛,更堪品味。

内容推荐

  董桥已经65岁了,所经历过的风雨路途,不论是伦敦古董店里的偶遇,还是香港斜坡路上的惜别,心思缕缕,都成如梦般的沧桑。

本书收入的文章全是董桥近两三年来的新作,书中讲的都是他在古董文玩集藏中经历的故事,穿插了一段段或隐或现或远或近的情感。此外,书中的每个故事都配有一幅董桥收藏的古董彩图,它们与文字相得益彰。

目录

楔子

翠玉簪

词人丛碧

染心

春在堂

吉庆栈

包浆

拜月

角雕

读梅

如石

公子

遐庵藏竹

砚边絮语

西崖在英伦

浅水湾旧事

馨庵心影

霜叶

春申徐家旧闻

瓜蒂庵手札小记

永远的潘慧素

老段的貔貅

章可画海棠

我爱沈从文的字

连年有鱼

初八琐记

雪堂行楷

文君香筒

写字的故事

黑痕

雪斋贝子的集锦扇

杏庐先生

盒子里的岁月

剔红情事

牡丹有妖

万历二十五年

徐悲鸿画喜鹊

“When Tillage Begins...”

秋明墨影

静园鹭江荔影

风雨楼头

梅宝的嫁期

访旧随想

南洋梦忆

董糖的滋味

张大千壬辰《归牧图》

试读章节

春在堂

俞平伯这八页《重圆花烛歌》写于丁巳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八日,《人物》杂志一九九二年第二期马延玉那篇《大师笔底情深——俞平伯夫妇往事录》写的就是这一组《花烛歌》。俞先生是清代经学大师曲园老人俞樾的曾孙;俞夫人许宝驯女士出生江南仕宦之家,父亲光绪年间出任过驻朝鲜仁川领事,她小时候在朝鲜住了三年。俞许两家姻联三世,俞平伯和表妹宝驯一个甲子之前的丁巳年结缡,全组诗写夫妻六十年哀乐故实,深情如烛泪,纯真如儿歌,倚然重现了九十岁曲园老人灯影里“口摹苫帖教重孙”的家风。

我十多年前偶得俞平伯父亲俞陛云写的一柄扇子,他是光绪戊戌科探花,一手行楷书卷气不浓却规矩而爽朗。不久,我又收得曲园老人写的扇页,泥金旧宣配起那笔圆浑的八分书大见富润。俞平伯的工楷我最钟爱,这几年四处搜求,得了几件,闲里观赏仿佛中宵望月,心境越发多了几分宁帖。马延玉说,诗人白采寄俞平伯的诗有“爱月近来心却懒,中宵起坐又思眠”之句,俞先生因写《眠月》一文抱怨短梦初歇,窗棂间窥见月色常爱起来看看,看不多久又困了想睡。那真是我们这般有点岁数的人都熟悉的清趣。

我认识的长辈里做过俞平伯学生的有两位,一位是大陆的邓云乡先生,一位是台北的高心秋先生。邓先生写他老师的篇章我都读过,他写俞老师的“三截装”印象最深。我一九六五年秋天因事回台北盘桓三个月租过高家一间房间暂住。听说高先生是林琴南的远亲,他天天练字,学问甚好。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本俞曲园的书来我房间聊天。 “近代做学问的人终归离不开两个园子,”老先生忽然说。“一座是雍乾年间的随园,一座是我们祖师爷的曲园!”我那年才二十三,不完全明白他的深意。

随园的食单、诗话、尺牍、志怪我十来岁囫囵读遍;曲园的经学、子学专著我读不下去,《俞楼杂纂》和《茶香室丛钞》挑喜欢的倒读了不少,亦梅先生命我读《曲园自述诗》抄下心仪的诗句,我是用心做完功课了。十七、八岁去台湾之前我读《右台仙馆笔记》最入神,临搭船,开书店的八舅父送我线装小开本《春在堂随笔》三册,至今珍惜,时常翻读,连书中摘录随园游记可佐谈助的那几条,我都找出随园的书一一核对,也算多事!《随笔》卷末附录的《小浮梅闲话》我格外偏爱,闲放床头,随兴浏览,梦也飘香。

说情趣,俞平伯诗文句句顶真,乍看不像他的曾祖父那样博洽那样多闻,更不可能沾染袁子才的惨绿心肠和风云肝胆。可是,整篇《重圆花烛歌》好就好在叙事不尚花哨,花哨了难保不肉麻:写恩写爱之作向来宁可木讷,最忌明艳,一个不留神往往满纸鸳蝴;俞先生在行得很,收拾得多干净!袁子才读书读到门墙外面去了,幸亏儒雅的功底扎实,笔底艳到浓时流露的竟是小仓山随园里淡淡几波烟水气,林语堂英文再好也只译得出六分神韵。

我集藏俞平伯的字幅藏的无非是俞家“花落春仍在”的那一缕暗香:苏州曲园主厅的春在堂,杭州西泠桥边的俞楼,栖霞岭下的右台仙馆,一脉绵长的薪火就这样静静传进了老君堂胡同的古槐书屋和清华园中的秋荔亭。几代人匆匆走了,灯也灭了,我只捡一捡飘落台阶的几片黄叶,庶几是跟昔日那一弯清流的重圆,不必花烛,不必沉吟。

二00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吉庆栈

那所老房子战前是个存放香料的大栈房,战后徐老先生买下来改成三进唐山宅院,外墙不动,正门几级雕花台阶和那道门槛依旧,门楣上乌木金字的“吉庆栈”老牌匾也舍不得拆掉,斑驳里沁出岁月的尊严:“翁同稣的神品,了不起!”徐老先生说。老先生是我同学黄豆的叔公,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后去南洋做买卖发了大财,晚年归隐吉庆栈读书写字玩古玩,最高兴我们几个少年人到他书房里听他讲故事,吃栈里厨娘做的荷兰糕点。

是一九五八年的事了。书房那幅“叩锈室”横匾是徐老抗战时期托人到新加坡请徐悲鸿写的,暗黄虎皮宣纸衬起沉郁的墨色十分好看。他说橘子皮古玉带点血沁叫叩锈,难得极了。我们都说书房枣红色的方砖地板真像他说的蜡泪红古玉,一堂紫檀家具又像一组一组的剑璐,那两壁枯叶色泽的线装书倒是最迷人的玉中秋葵了。老先生听了开心,绕过七扇雕填围屏打开铁柜拿出两件玉器让我们开眼界:“三代的玉环,三代的玉辋头瓶,”他说。“刚住进吉庆栈那年书房闹鬼,天天晚上传出女人的饮泣声,做了法事不哭了,换来的倒是我书桌上天天早上都出现几丝长长的头发,痴情得很!事过半个多月,正巧唐山来的一位老同乡等钱用,卖了这两件宝贝给我,我想起古玉辟邪的传说,试试镇在书桌上,奇怪,头发从此都不见了,我竟有点牵挂她!”

过了好多好多年,我在香港渐渐遇到一些精美的古玉,读的参考书一多,我几乎可以肯定记忆中徐老那两件宝贝并不是夏、商、周的玉器,是五千多年前良渚文化的出土珍品;甚至他长年贴身系着的那件玉猪龙也是典型的红山文化佳作。那是中国南北两地两大著名的原始文化:辽宁西部一带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一带的江南良渚文化。都是三十年代以后步步浮现的考古成绩,徐老那一代收藏家来不及跟上整个发展过程,藏品里岁数老的只好都说是三代古器,雕工精致的断代都断在春秋,在两汉,在唐宋。他说的玉辋头瓶是乾隆皇帝率先说的,现在都叫玉琮了。我在吉庆栈里见过的几位老先生都说收求古玉要收北方玉不收南方玉,周肇祥民国初年写的笔记也说南方卑湿,玉器入土两三百年全腐烂了,说他在琉璃厂看到的尽是北方高原古冢挖出来的三代秦汉奇品。我九十年代初从大雅斋黄老先生手中先后买下两三件良渚玉环的时候,徐老墓木已拱,闹过鬼的吉庆栈听说也老早拆掉了。迷恋古玉那几年;我其实常常想起老先生教我审度玉器风格的口诀:春秋繁复,秦汉细疏,唐宋密美,明粗清精!

也许是蛮烟中的南洋真的多神多鬼,也许是瘴雨里的南洋唐山客都情愿敬神敬鬼,每个星期四黄昏,吉庆栈一位老迈的女佣人一定在十几间卧房和厅堂、天井、游廊的各个墙角供上一小片蕉叶盛放的一簇玫瑰花瓣,时辰一到,她手提一具冒着烟雾的香炉在每一簇花瓣前喃喃诵经,小声祈福,炉烟顿时漫开,宅院里处处飘散着浓浓的香气。 “千万别到古井那边去调皮,”徐老先生好几次这样嘱咐我们。“天井里那株七里香和后园那丛香蕉树尤其不可冒犯!”

一九六0年仲夏我去台湾读书,起程前几天他悄悄把一只玉蝉塞进我的口袋里,说是汉代的玲玉,带在身上保平安。“你真的相信这些吗?”我大着胆子问他。老先生静静看了我好久说: “不要问我这样聪明的问题。我向来甘心做个快乐的笨人!”那一瞬间他苍茫的眼神我这辈子忘不了:我为自己年少的浅薄愧疚。

二00五年九月四日

P25-35

序言

苏二小姐抿一口清茶绾一绾秀发领我们到苏老先生的书房看那批东西。一个红漆箱子收着二三十件官窰瓷器和白玉摆件,还有一个榉木笼子满满存放一批卷轴和册页。沈茵拿着一份清单半跪在地上粗略点算了一下说不必细看了,她的伙计老陈抽出石涛一本册页翻了一遍翻出几幅蔬果给我看:“这几幅好像有过著录!”他悄悄说。苏二小姐静静靠着书架蹙眉凝望窗外几棵老树,墨绿的光影下那双凤眼更添了几分古典的媚韵。“这个明代的剔红香盒你自己留着多好!”沈茵高声对她说。她回过神来淡淡一笑,微微翘起的嘴角衬托那管又高又挺的鼻子娴秀极了。我没法想像她的婚姻竟然给她带来这样尴尬的结局。

听说已经分开好一阵了,婆家的双芝堂照协议书上的规定把她名下这两箱文物送到苏家,二小姐不想要也不行。苏家跟沈茵舅舅是同乡,是旧交,干脆让舅舅开个价全部卖了。舅舅要我陪沈茵到木栅苏家去办这宗交易:“想必是他们不情愿拖着这条尾巴,”他说。“双芝堂老一辈人那批藏品我大致清楚,都很地道,今后算是我暂时替二小姐保管吧,里头的故事就不必细说了!”那天天很冷,办完事情我跟沈茵开车先回台北,老陈另租了一部小货车把货运走。苏二小姐送我们到巷口。“替我谢谢你舅舅,”她裹紧风衣握一握沈茵的手说。“麻烦你们来真不好意思!”风很大,她的长发吹乱了还是好看。

路上,沈茵说了苏家一些事情,也说了苏二小姐嫁入双芝堂前前后后的一些事情。她说得最有趣的是双芝堂祖传文物前几年分家的细节。“二小姐的先生分给她的这一半说不上是顶级,却够得上叫珍品!”石涛那本册页和董其昌那件手卷她舅舅说是极品,那些官窰瓷器和玉器的市场价值都高,艺术价值反而平平。我记得清单上还有几件八大山人、郑板桥、金冬心:“你舅舅会转手卖出去吗?”我问。“恐怕不会,”她说。“舅舅老觉得二小姐这段婚姻不会就此了断。”

两三年后我去台北开会,沈茵告诉我说苏二小姐果然给接回双芝堂去了,她先生照价加润向舅舅买回那两箱藏品:“里头的故事就不必细说了!”

董桥

二00六年六月十二日凌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