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地理区位、空间格局、区域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多方位视角,探讨了我国大都市圈的发展问题。书中收录的12篇论述中,两篇阐述我国大都市圈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生态背景,三篇从地理区位的角度进行空间格局和宏观对比研究,六篇为大都市圈个案的剖析,两篇研究大都市圈的现代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
第1章 东部三角洲文明/1
1.1 青铜文化时期的农业与水利/1
1.2 5000年来江河新三角洲的淤长/2
1.3 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5
1.4 东方模式的现代文明/8
1.5 历史的启示/10
第2章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的水文化/12
2.1 北京至天津段——古称“大都通惠渠”/12
2.2 天津至临清殴——古称“永济渠”/13
2.3 济南至淮安段——元代称“会通河”/14
2.4 淮安至扬州段——古称“邗沟”/15
2.5 长江以南的大运河——称“江南运河”/16
2.6 引黄入淮的大运河——古称“鸿沟”、“汴渠”或“通济渠”/16
2.7 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水文化/18
第3章 城市群的发展与地域组合/22
3.1 城市群地域组合类型/22
3.2 海港与海岛型城市群/26
3.3 盆地与平原型城市群/31
3.4 高原与内陆型城市群/34
3.5 城市群发展的评估与展望/36
第4章 大都市圈发展的地缘分析/39
4.1 核心城市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40
4.2 大都市圈的地缘优势/43
4.3 交通一体化与区域管理/46
4.4 洋山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建设/48
4.5 大都市圈发展诱发的潜在风险/49
4.6 建设和谐社会与宜居城市/54
第5章 长江三角洲的世界魅力/58
5.1 历史文明亮点/58
5.2 经济结构调整与现代化/60
5.3 城市化进程在提速/64
5.4 辐射空间与“蝴蝶效应”/66
5.5 任重而道远/70
第6章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商榷/72
6.1 对两轴的认同/72
6.2 对两带的质疑/73
6.3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75
6.4 结语/76
第7章 北京—天津联手,营建现代化区域城市的新格局/78
7.1 从区域城市的视角审视京津联手/78
7.2 北京城市的“超常”扩展与蔓延/81
7.3 天津海港城市建设在提速/85
7.4 打造全国的航空、铁路网络枢纽中心/90
7.5 城乡一体,共建生态文明/94
7.6 历史传承与现代化的融合/105
第8章 环渤海城市圈的发展/113
8.1 天津新港/113
8.2 环渤海港口城市的串联与互补/114
8.3 鸭绿江调水方案/118
第9章 北部湾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119
9.1 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119
9.2 核心城市及其产业结构/122
9.3 土地资源与农林产业/129
9.4 热带海洋原生态保护/132
9.5 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134
9.6 示范基地/139
第10章 中部地区团组式城市群的崛起/143
10.1 郑州一洛阳一开封团组/144
10.2 武汉城市团组/145
10.3 长沙一株洲一湘潭团组/147
10.4 展望/151
第11章 天津城市环境遥感的启示与反思/153
11.1 城市环境遥感的开端/153
11.2 启示与反思/156
11.3 对天津市进入新世纪的祝福/158
第12章 ‘数字城市”与规划/160
12.1 城市竞争力的评比/160
12.2 差距源于城市规划/165
12.3 推行循环经济,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166
12.4 促进地区联合,缩小地区、城乡差别/168
12.5 彰显文化底蕴,塑造城市个性/170
12.6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城市现代化/172
12.7 开发立体空间,降低城市密度,盘活房地产市场/174
12.8 依托数字城市,拓展城市规划服务/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