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当时社会政治人物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它客观地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纵横家的言论与事迹,成为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国策/国学今读大书院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西汉)刘向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当时社会政治人物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它客观地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纵横家的言论与事迹,成为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内容推荐 《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诸国间政治博弈的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进行了编订。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目录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阳 东周欲为稻 周文君免士工师籍 温人之周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宫他亡西周之东周 西周策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雍氏之役 苏厉谓周君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秦策 苏秦始将连横 张仪说秦王日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陈轸去楚之秦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医扁鹊见秦武王 秦武王谓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齐 秦客卿造谓穰侯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雎至秦 天下之士 蔡泽见逐于赵 秦昭王谓左右 秦王欲见顿弱 顷襄王二十年 或为六国说秦王 谓秦王 濮阳人吕不韦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文信侯出走 四国为一 齐策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 成侯邹忌为齐相 田忌亡齐而之楚 邹忌修八尺有余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秦伐魏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张仪事秦惠王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长平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舍人 孟尝君出行五国 齐欲伐魏 齐人有冯谖者 齐宣王见颜■ 先生王斗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人见田骈 苏秦说齐闵王 齐负郭之民有狐■者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燕攻齐齐破 齐闵王之遇杀 齐王建入朝于秦 楚策 五国约以伐齐 荆宣王问群臣 江乙说于安陵君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魏相翟强死 楚怀王拘张仪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苏子谓楚王 苏秦之楚 张仪之楚 张仪逐惠施于魏 魏王遗楚王美人 庄辛谓楚襄王 天下合从 楚考烈王无子 赵策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晋毕阳之孙豫让 苏秦说李兑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武灵王平昼间居 赵惠文王三十年 秦围赵之邯郸 郑同北见赵王 齐欲攻宋 五国伐秦无功 客见赵王 赵太后新用事 魏策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张仪以秦相魏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魏惠王死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齐欲伐魏 秦攻韩之管 魏王欲攻邯郸 信陵君杀晋鄙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韩策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五国约而攻奏 秦韩战于浊泽 楚围雍氏五月 齐令周最使郑 公叔且杀几瑟 史疾为韩使楚 韩傀相韩 或谓韩公仲 或谓韩王日 秦大国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燕策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燕文公时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苏代为燕说齐 燕饥赵将伐之 昌国君乐毅 赵且伐燕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宋卫策 公输般为楚设机 智伯欲伐卫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中山策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中山君飨都士 试读章节 九鼎相传是夏禹收九州之金而铸成的,后来成为“传国之重器”。它代表着周王室在各诸侯国中的宗主地位。 但是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质上已经没有哪个诸侯国再把周王室当做自己的宗主国而放在眼里。不过九鼎在周君以及其他诸侯国君的心目中,依然是中华国家政权的象征。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征战攻伐,战国七雄都想得到九鼎,从而来统一其他诸侯国,成为天下新的霸主。秦国发动军队来索要九鼎,就是想要取代西周的宗主地位,统一各国,称霸天下。 九鼎的重量的确是非常大的。在2007年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的中原祭祖活动中所复制安放的九鼎,是用现代化的大型起重机来运送的,可见九鼎确实并不那么容易搬运。 当时东周王室的力量已经非常弱小,而秦国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能够和它相抗衡的,也只有位于东方的齐国。所以颜率要到齐国去请求援兵。 本篇讲述了两件事,一是颜率(游说主体)游说齐王(游说客体),请求齐王派出军队吓退秦国军队。在国君面临给与不给的两难选择的时候,颜率挺身而出,他对当时的各个方面的利害关系明显是了然于胸的。所以他胸有成竹地毛遂自荐,要到东面的齐国去搬救兵。他见到齐王,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游说策略(游说本体),首先称赞齐王派出军队挽救周王室的危难是义举,称赞齐国是大国。其次许诺将九鼎送给齐国。也就是说,他一方面用好听的话来赞美齐王,使齐王得到了心理上的虚荣和满足,听了这话,他已经有点飘飘然了。一方面许诺齐王以现实的利益,使齐王有了作出派出军队这一决策的直接动力。而客观上,齐国又是能够和秦国军队相抗衡的,这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它能够实现让秦国军队退却的目的,所以有了这两方面实实在在的好处,于是“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接着又讲述了第二件事,依然是颜率游说齐王,让齐王打消索要九鼎的念头。周王室依靠齐国军队的力量吓退了秦国军队之后,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齐王要求颜率兑现送给他九鼎的诺言。事情似乎又回到了起点。颜率又来见齐王,这次他主要采取的游说策略是,在答应送给齐王九鼎的前提下,摆出运送九鼎面临的两个实际困难,一是运送路线无法解决。由于齐国和周之间隔了魏国和楚国,齐王先后提出了借道魏国和借道楚国两条运送路线。颜率摆出了魏国君臣和楚国君臣都对九鼎觊觎已久的事实,否定了齐王借道运送九鼎的设想。二是搬运九鼎的人和设备难以解决。由于九鼎体积大重量大,搬运九鼎需要数万人,需要大量的搬运工具和后备物资,齐王同样都无法解决。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探讨和反问,颜率巧妙地将皮球踢给了齐王,又一次化解了周君的危难。 P4-5 序言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异彩纷呈的时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各诸侯国在势均力敌的拉锯战中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成为霸主甚至统一中原,是各个诸侯政策的中心问题。其国力的强大虽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决策的正确更是成败的关键。在这一特殊时期一种特殊的群体诞生了,这就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人群——策士,又称为纵横家。纵横家们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左右着诸侯们的决策,进而也左右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战国策》便记载了纵横家这一特殊群体的一言一行,表现出相当的语言魅力。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来分国编写。《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进行了编订。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战国策》语言表述铺张扬厉、夸大其词,虽然习惯上将其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许多记载极尽夸张之能事,文学性大于史学性,因此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战国策》的思想观念,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纵横家们,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来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自然也不足为奇。 《战国策》全书四百多章,共33卷,约2万字。由于内容庞杂,本书只选取了其中的精彩篇章加以注释、翻译,并配以精彩读解,以期使读者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领略传统国学的博大精深。 读解说明 《战国策》的主角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谋臣策士,他们共同的身份是说客,各自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而他们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活生动、波澜壮阔的战国时期的美丽画卷。他们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国的力量对比和外交政策,并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历史的 发展趋势,推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进程。 而本应该是当时历史主角的各国国君,却都退居了二线,他们不仅大多自称愚笨,或以前所采取的政策都是错误的、要听从说客的计策,而且他们最终都被说服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衬出谋臣策士们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心理揣测能力、人性洞察能力和高超的游说策略和技巧。 《战国策》记载的这些谋臣策士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游说案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来学习借鉴游说、劝说别人的策略和技巧,并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为了对每个案例进行更方便更清楚地解读,从每个案例中抽象、总结出一般要素,它们分别是: 游说主体,即游说者,也就是本书中的主角,一般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谋臣和策士,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机智、才华。 游说客体,即被游说的对象,一般是各个国家的国君或具有决策权的相国或其他重臣,他们最后全部被说服,改变了原来的决策或者采纳了游说主体的意见而采取了新的政策。 游说本体,是游说客体综合当时国家力量、国家利益、国家对外政策、文化环境、历史条件等各方面的客观情况,并在对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游说场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事先预设或随机应变所采取的游说策略和技巧,这是我们在学习战国策的论辩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所应该主要关注的方面。 游说场。是游说本体的外在客观条件,包括当时国家力量、国家利益、国家的对外政策、文化氛围、历史条件,以及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的心理本性等各种条件。 读每个案例都可以从中找出以上这四个要素,通过这四个要素,就可以将这个案例看得清清楚楚。 书评(媒体评论) 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专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西汉·刘向 率以为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泥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北宋·曾巩 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共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北宋·李格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