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中,这位享誉国际的电影导演难得地敞开心扉,亲口讲述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和个性化的工作风格,并与读者分享他以静坐孕育创意的珍贵体验。
用林奇的话来说,这种经验仿若“潜入内在”,而“捕捉”创意犹如捉鱼,再以电视、电影、绘画、音乐、设计等媒介予以呈现。在本书中,林奇第一次详述他修炼超过三十年的超觉静坐,以及超觉静坐对其创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林奇以简洁精练的话语,描绘他创意发展的过程——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捕捉,以及哪些念头对于他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他尤其仔细地讨论了他如何将思考转化为行动,并如何与别人互动。最后,他思索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个深深地影响他自身创作的“潜入内在”过程,如何能够直接嘉惠他人。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林奇心灵世界的广大影迷而言,本书可谓一个最佳的窗口。而对于那些思索着如何才能培养创造力的读者来说,本书更是具有非凡的启示作用。
大卫·林奇(David Lynch),美国最具个人色彩的导演之一,电影华丽诡异,主题隐晦压抑,深具超现实气质和迷幻色彩。代表作如《穆赫兰道》、《蓝丝绒》等,着力于展示日常生活遮掩下的人性荒诞与失控。
在《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中,大卫·林奇充满热情地讲述了他修炼超过三十年的超觉静坐。三十多年来,林奇没有错过任何一次静坐。每天两次,每次二十分钟。超觉静坐对于林奇在电影,绘画等领域的工作.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是他潜人内在,捕捉创意,获得心灵平静的灵感之源。
林奇在《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中除了分享自己的创意之道外,还回顾了自己走上电影之路的人生历程;对于那些关于他的电影的迷思,也做出了极具林奇风格的回答。
选角
选角与演员有多棒无关。你选角时,必须挑选与角色完全结合、能扮演那个角色的那个人。
我从没让演员一拿到剧本就读出来。我觉得这是在折磨他们,而我也学不到什么。我会想跟他们开始排戏。但是跟每一个演员都这么做的话,得花上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我想只跟他们讲讲话就好,在说话的时候端详他们。他们说话的时候,我开始在脑海中想象他们排演的模样。有些人走到一半就停住了。有些人能从头走到尾,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筹拍《蓝丝绒》的时候,我与选角指导约翰娜·雷(Johanna Ray)一起工作。我们两人都提议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但大家都说:“不行、不行,你没办法跟丹尼斯工作,他的状况很糟糕,你只会自找麻烦。”所以我们继续找人。但是有一天,丹尼斯的经纪人打电话来,说丹尼斯已经戒毒戒酒,而且已经拍了一部新片,我可以去跟那部片子的导演求证。丹尼斯也打电话给我:“我一定得演弗兰克,因为我就是弗兰克。”这么说令我兴奋不已,也令我害怕。
有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有了谱。《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里面就有个角色是这么出来的。当时差不多是晚上七点半,我正在对助理——一个美丽女子——交代事项。我开始用一种滑稽可笑的方式说话。我开始像《穆赫兰道》里的牛仔一样说话。他就这么活灵活现进了出来。我这么做了好一会儿之后,才明白我的朋友蒙蒂·蒙哥马利(Monty Montgomery)是不二人选。他甚至不是演员。但话说回来,他确实是个表演者,一个非常棒的表演者。他与那个角色浑然一体。
我有几个再三回头合作的演员——比方说,凯尔·麦克劳克林(Kyle McLaughlin)。我喜欢凯尔,也许他可以算是我的银幕化身。显然,不变的法则就是找合适的人来演这个角色。那就是你该追求的目标。所以事情就是,虽说凯尔是我的朋友,但假如他不适合那个角色,那么他就得不到那个角色。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你跟某人合作,找他来演某个角色。但是,在吃午餐或别的时候,你看见这个人另外一面。你放在心里。假如有别的角色要找人演,有某人说:“嗯,凯尔不适合演这个。”你或许想起他的这一面,然后你说:“可以,他演得来。”
排戏
排戏的时候,从哪里开始并不重要。你把演员凑在一起,然后只要挑一场在你心目中足以界定角色特性的戏。你开始排戏,不管进行到哪里,就先这样。情况可能有点凌乱。
然后你跟他们谈。这些谈话听起来往往言不及义。但对我来说,以及对于我的谈话对象来说,确实有其意义。你可以感觉到它有意义。所以等到下次排戏的时候,也许会更接近一点。然后下次又更接近一点。
排戏的时候会有很多交谈,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说很多话,有时说些奇怪而愚蠢的字眼。但是你与某些男女演员发展出小小的密码。比方说,对我来说,“多一点风”代表“多点神秘感”。这是件怪事。但是慢慢地,你只要动一动手或是说某个字,就会有个人说:“啊、啊,好。”而演员在刚开始排戏没多久就会跟上,然后尽情发挥。他们的才华都能步上正轨。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跟你共事的人身上。大家说到“排戏”的时候,通常只是指演员而已。但是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在排戏。这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携手合作,朝着相同的方向——由想法指引出来的方向——一同前进。
举个例子来说,管道具的人可能会找来一堆道具,却全都不对,但是你说几件事,然后他说:“噢,好。”然后他再回来,这次更接近你要的。然后你再说几句,他再回来,这次他把东西全都找对了。这关乎交谈、动作与反应。
拍电影就跟各部门做事一样,因为整部电影要是都能统合在一起,那么每个元素都至关重要。它的过程都是类似的。你开始着手排戏,无论事情有多么遥不可及。开始就是了。而你可能会说:“老天爷——我们还差得远呢。”(当然了,你只能在心里说!)然后你开始沟通、排戏。然后事情开始愈来愈接近、愈来愈接近。这种事情有点抽象,但每个人都往那里去。每个人的灯泡在某个时刻都会亮起来。然后他们会说:“我想我明白了。”然后你再排一次。但是你不想揠苗助长,所以你在开拍之前都先不去管它。
你永远思考着最初的想法——氛围、角色。通过交谈、排练、交谈、排练,它很快就会出现。一旦大家都抓到你的意思,他们就能跟你一起往下发挥,他们随着初念中的东西一同流动。事情就是这么进行。
恐惧
我听说过有的导演对演员大吼大叫,或者设法诱骗演员,得到他们要的表演。还有些人把整套做法都建筑在恐惧之上。但我认为这真是笑死人——可悲又愚昧。
人要是心有恐惧,就不会想要去工作。今天有许多人有这种感受。接着,恐惧转而为恨意,他们开始痛恨出门工作。然后恨意转为愤怒,人对上司、对工作感到愤怒。
假如我以恐惧来管理拍片现场的话,我得到的会是我所得到的百分之一,而非百分之百。而一起继续走下去也会索然无味。拍片应该要有趣才对。无论是工作或生活,我们全都应该和谐相处。我们应该要充满欢乐,就像小狗狗一样摇着尾巴。人生在世应该活得痛快,应该活得精彩。
假如一家公司不灌输恐惧,而是提供这一行里每一个人向内潜沉的方法——开始拓展能量与智能——大家会愿意免费加班的。他们会远比现在更有创意。而这家公司就能向前跃进。事情可以是这样。现在的状况不是这样,但可以轻易变成这个样子。
现在就携手合作
你工作的时候,会希望有一群快乐的工作人员,一同携手走下去。你要有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能力,众志成城。你要一次专心在一件事情上,而不是让一百万件不同的事情使你分心。人开始静坐并潜入内在时,这种能力便会滋长。
有一个说法是这样:“注意力在哪里,那里就会活起来。”昕以,当你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时,感觉上就好像是你让它开始动起来、活起来的。你说:“我们今天要做这个,我们现在的进度在这里,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这个。”于是工作状况会更好,你的团队也更快乐。
P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