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阅读的危险(大师的读书经验)
分类
作者 安悱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相信,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前面那种人,把死书读活了。但是,在应试教育盛行的现如今,想做到把死书读活,还真有点难度。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呢?听听大师们的读书经验吧。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阅读方法。

内容推荐

本书四大特色:教授多方面的读书方法,生活中的人生哲学,精挑细选的深度阅读书目,引人入胜的趣味阅读。

本书以大师为单元(篇幅),以大师的姓氏拼音为顺序,共计35篇。每个篇幅含有四个内容:一、大师所写谈读书经验的文章;二、大师生平简介;三、有关大师的趣闻趣事;四、有关大师的深度阅读书目。另外在每个篇幅之间插入麦绥莱勒的插图小说《没有字的故事》一至二篇。

目录

蔡元培 篇

003我的读书经验/005作者简介/006趣闻趣事/009深度阅读

曹聚仁 篇

013我的读书经验/017作者简介/017趣闻趣事/019深度阅读

陈从周 篇

021读书的回忆/026作者简介/026趣闻趣事/027深度阅读

丰子恺 篇

029读书/031作者简介/031趣闻趣事/035深度阅读

冯亦代 篇

037漫话读书/039作者简介/039趣闻趣事/043深度阅读

冯友兰 篇

045我的读书经验/049作者简介/050趣闻趣事/051深度阅读

冯至 篇

053书和读书/058作者简介/059趣闻趣事/060深度阅读

顾颉刚 篇

063怎样读书/066初进学问界/069作者简介/070趣闻趣事/072深度阅读

何其芳 篇

075尽信书,不如无书/076作者简介/077趣闻趣事/078深度阅读

胡适 篇

081读书/090为什么要读书/096作者简介/097趣闻趣事/101深度阅读

黄永玉 篇

103书和回忆/107作者简介/108趣闻趣事/110深度阅读

蒋孔阳 篇

113读书人的追求是觉醒/121作者简介/121趣闻趣事/123深度阅读

金克木 篇

125读书/127九方皋读书/129书读完了/136谈读书和“格式塔”/142作者简

介/143趣闻趣事/145深度阅读

老舍 篇

147读书/150作者简介/151趣闻趣事/152深度阅读

李霁野 篇

155读书与生活/161作者简介/161趣闻趣事/163深度阅读

梁启超 篇

165学问之趣味/169作者简介/169趣闻趣事/170深度阅读

梁实秋 篇

173读书苦?读书乐?/181漫谈读书/184书/187作者简介/188趣闻趣事/

189深度阅读

林语堂 篇

191读书的艺术/198读书与风趣/199论读书/209作者简介/209趣闻趣事/

211深度阅读

钱歌川 篇

213读书的习惯/216作者简介/216趣闻趣事/218深度阅读

钱穆 篇

221读书漫谈/225作者简介/225趣闻趣事/226深度阅读

施蛰存 篇

229我的爱读书/231作者简介/232趣闻趣事/233深度阅读

唐君毅 篇

235说读书之重要/238作者简介/239趣闻趣事/241深度阅读

王力 篇

 245谈谈怎样读书/250作者简介/250趣闻趣事/253深度阅读

萧乾 篇

255关于书/261作者简介/262趣闻趣事/264深度阅读

许地山 篇

267牛津的书虫/270作者简@/271趣闻趣事/272深度阅读

杨绛 篇

275读书苦乐/277作者简介/278趣闻趣事/280深度阅读

叶灵凤 篇

283我的读书/284作者简介/285趣闻趣事/286深度阅读

俞平伯 篇

289读书的意义/292作者简介/292趣闻趣事/294深度阅读

郁达夫 篇  

297/与书◇说开卷有益/298作者简介/299趣闻趣事/300深度阅读

臧克家 篇

303读书学习的零星感想/306作者简介/306趣闻趣事/308深度阅读

张岱年 篇

311漫谈读书/315作者简介/316趣闻趣事/318深度阅读

钟敬文 篇

321谈读书/326作者简介/327趣闻趣事/328深度阅读

周作人 篇

331读书的经验/334作者简介/334趣闻趣事/336深度阅读

朱光潜 篇

339谈读书/344作者简介/345趣闻趣事/347深度阅读

宗白华 篇

349读书与自动的研究/352作者简介/352趣闻趣事/354深度阅读

附录

359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胡适)

360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

361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顾颉刚)

362经典常谈(朱自清)

365十部中国国文源头书书目(汪辟疆)

366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鲁迅)

367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钱穆)

369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

373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试读章节

我的读书经验

◎蔡元培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辞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的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动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它,我正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虽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自然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曾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做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动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我的读书经验

◎曹聚仁

中年人有一种好处,会有人来请教什么什么之类的经验之谈。一个老庶务善于揩油,一个老裁缝善于偷布,一个老官僚善于刮刷,一个老政客善于弄鬼作怪,这些都是新手所钦佩所不得不请教的。好多年以前,上海某中学请了许多学者专家讲什么读书方法读书经验,后来还出一本专集。我约略翻过一下,只记得还是“多读多看多做”那些“好”方法,也就懒得翻下去。现在轮到我来谈什么读书的经验,悔当年不到某中学去听讲,又不把专集仔细看一看;提起笔来,觉得实在没有话可说。

记得四岁时,先父就叫我读书。从《大学》、《中庸》读起,一直读到《纲鉴易知录》、《近思录》;《诗经》统背过九次,《礼记》、《左传》念过两遍,只有《尔雅》只念过一遍。要说读经可以救国的话,我该是救国志士的老前辈了。那时候,读经的人并不算少,仍无补于满清的危亡,终于做胜朝的遗民。先父大概也是维新党。光绪三十二年就办起小学来了;虽说小学里有读经的科目,我读完了《近思录》,就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我仿读史的成例,用红笔把那部教科书从头圈到底,以示倾倒爱慕的热忱,还挨了先父一顿重手心。我的表弟在一只大柜上读《看图识字》,那上面有彩色图画;趁先父不在的时候,我就抢过来看。不读经而爱圈教科书,不圈教科书而抢看图识字,依痛哭流涕的古主任古直、江博士江亢虎的“读经”“存文”义法看来,大清国是这样给我们亡了的;我一想起,总觉得有些歉然,所以宣统复辟,我也颇赞成。

先父时常叫我读《近思录》,《近思录》对于他很多不利之处。他平常读《四书》,只是用朱注,《近思录》上有周敦颐、张载、邵雍、程明道、程伊川种种不同的说法,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是贤人的话,有那样的大不同;最疑难的,明道和伊川兄弟俩也那样大不同,不知偏向哪一面为是。我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地方他是说得非常含糊的。有一件事,他觉得很惊讶;我从《朱文公全集》找到一段朱子说岳飞跋扈不驯的记载,他不知道怎样说才好,既不便说朱子说错,又不便失敬岳武穆,只能含糊了事。有一年,他从杭州买了《王阳明全集》回来,那更多事了;有些地方,王阳明把朱熹驳得体无完肤,把朱熹的集注统翻过身来,谁是谁非,实在无法下判断。翻看的书愈多,疑问之处愈多,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已经不大信任朱老夫子了。

我的姑夫陈洪范,他是以善于幻想善于口辩为人们所爱好,亦以此为人们所嘲笑,说他是“白痞”。他告诉我们:“尧舜未必有其人,都是孔子、孟子造出来的。”他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很爱听;第二天,我特地去问他,他却又改口否认了。我的另一位同学,姓朱的;他说他的祖先朱××于太平天国乱事初起时,在广西做知县,“洪大全”的案子是朱××所捏造的。他还告诉我许多胥吏捏造人证物证的故事。姑夫虽否认孔孟捏造尧舜的话,我却有点相信。

我带一肚子疑问到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去读书,从单不庵师研究一点考证学。我才明白不独朱熹说错,王阳明也说错;不独明道和伊川之间有不同,朱熹的晚年本与中年本亦有不同,不独宋人的说法分歧百出,汉、魏、晋、唐各代亦纷纭万状,一部经书,打不清的官司。本来想归依朴学,定于一尊,而吴、皖之学又有不同,段、王之学亦有出入;即是一个极小的问题,也不能依违两可,非以批判的态度,便无从接受前人的意见的。姑夫所幻设的孔、孟捏造尧、舜的论议,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找到有力的证据,而岳武穆跋扈不驯的史实,在马端临《文献通考》得了确证。这才恍然大悟,“前人恃胸臆以为断,其袭取者多谬,而不谬者反在其所弃。”信古总要上当的。单不庵师读书之博,见闻之广,记忆力之强,足够使我们佩服;他所指示正统派的考证方法和精神,也帮助解决了不少疑难。我对于他的信仰,差不多支持十年之久。

然而幻灭期毕竟到来了。五四运动所带来的社会思潮,使我们厌倦于琐碎的考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带来实证主义的方法,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的讨论,带来广大的研究对象,文学哲学社会……的名著翻译,带来新鲜的学术空气,人人炽燃着知识欲,人人向往于西洋文明。在整理国故方面,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顾颉刚的古史讨论,也使从前康有为手中带浪漫气氛的今文学,变成切切实实的新考证学。我们那位姓陈的姑夫,他的幻想不独有康有为证明于前,顾颉刚又定谳于后了。这样,我对于素所尊敬的单不庵师也颇有点怀疑起来。甚而对于戴东原的信仰也大大动摇,渐渐和章实斋相近了。我和单不庵师第二次相处于西湖省立图书馆(民国十六年),这一相处,使我对于他完全失了信仰。他是那样的渊博,却又那样地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读的书很多,从来理不成一个系统。他是和鹤见佑辅所举的亚克敦卿一样,“蚂蚁一般勤劬的学殖:有了那样的教养,度着那么具有余裕的生活,却没有留下一卷传世的书;虽从他的讲义录里,也不能寻出一个创见来,他的生涯中,是缺少着人类最上的力的那创造力的。他就像戈壁的沙漠的吸流水一样,吸收了知识,却并一泓清泉,也不能喷到地上面来。”省立图书馆中还有一位同事——嘉兴陆仲襄先生也是这样的。这可以说是上一代那些读古书的人的共同悲哀。  

我有点佩服德国大哲人康德,他能那样的看了一种书,接受了一个人的见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头来。那样博学,又能那样构成自己的哲学体系,真是难能可贵的!

我读了三十年,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说,若非说不可,那只能这样:

第一,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

第二,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

第三,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 

若要我对青年们说一句经验之谈,也只能这样:“爱惜精神,莫读古书!”

读书的回忆

◎陈从周

《语义学习》杂志的编辑要我谈谈治学之道,惭愧得很。“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编辑先生的盛情我何能恳辞呢?说经过也罢,算陈述也罢,“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过在我将近七十年的逝去年华中,来谈谈我的读书与自学罢了。

我是五岁破蒙,读的是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中午后习字,隔三天要学造句。没有暑假、寒假、星期天,只有节日是休息的,到年终要背年书,就是将一年所读的书全部背出来方可放年学。当时的生活是枯寂的,塾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强的,真是一丝不苟。

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八岁丧父,母亲对我这个幼子,既尽慈母爱子之心,又兼负起父责,她要我每晚灯下记账,清晨临帖练习书法,寒暑不辍。

我对老姑丈陈儒英先生是垂老难忘的。父亲去世后,我十岁那年妈妈将我送入一所美国人开的教会小学上学,插入三年级,但是我家几个弟兄的中文根底,却是老姑丈打下的。他是一位科举出身的老秀才。妈妈将我们几个弟兄托付了他,因此我每天放学后要读古文,星期天加一篇作文,洋学堂外加半私塾。

记得我幼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年的背诵。当时有些篇章也一知半解,但我都背出来,等以后再理解。比如《幼学琼林》这本书,就是我在私塾中由老姑丈亲授的,书中有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那时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贯通了。想不到就是这本《幼学琼林》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及园林艺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本最概括的索引。要不是我孩提时代背熟了这本书,长大后需要检索类书就十分不方便了。

少年时的博闻与强记,是增加、丰富知识的最好时光。我记得那时旧式人家有门联、厅堂联、书房联、字屏及匾额。写的都是名句、格言等,朝夕相对,自然成诵。有时还了解了这些文人学者的成就及身世。至今老家的许多联屏,我还能背得一字不差。一处乡土有一处的历史,父老们在茶余酒后的清谈,使我得到很多的乡土历史知识,有时我还结合自己的学习,做点小考证。初中时,我已能参考点地方文献,写些传闻掌故之类的文章,开始投稿,。赢得老师的好评,今日看来这些文章当然是相当幼稚的。

我中学时所读的语文课本,大多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教科书,所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古文、语体文。古文中有经书的片段,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晚明小品以及诗词等。语体文有梁启超的、鲁迅的、胡适的、陈衡哲的、朱自清的、徐志摩的。总之,从篇目中已能看出中国文学史上的缩影。我早年一度做过浅薄的文学史研究工作,回想起来是得益于中学语文教师的严格训练与教育。他们不但讲解课文深入透彻;而且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背出来,所以文学史上的一些精彩篇章全在我肚中了。例如《礼记·礼适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梁启超的《志未酬》:“但有勤奋不有止,言志未酬便无志。”等佳句就起了指导学生怎样做人的作用。鲁迅的《阿Q正传》,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文章学了后使我认识到旧社会的可憎,父子之情的伟大。还有名人传记,都教育攀生要效法好的榜样。而那些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读起来比今天的“流行歌曲”不知要感人多少倍。那时的老师讲得透,学生背得熟,一辈子受用无穷。

以后在大学学习,也没有废弃背书一节。考试时如果没有背的功夫,也考不上高分。

今天大家学外文的劲头是大了,应该说是好现象。然而对祖国的语文,去背的人相对地差劲一些。我曾向中央反映过,考研究生,语文应是主试内容之一。不论哪种专业,大学一年级还是要读语文的,如果没有祖国文字的表达能力,就是说,怀才无口,终等于零。

如今电脑普及了,但不能使人脑退化。现在的电子计算器使用很方便,资料复印固然好,但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仍不能放松。学语文,名篇不背,人脑的记忆功能不就退化了?读书人应尽量利用人的记忆功能,尤其是中小学生,学语文不读不背是不行的,作文光写点体会也是不行的。

梅兰芳、马连良等表演艺术家所以能不用扩音器,取得极佳的表演效果,这正是由于艺术大师们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那些手握麦克风的歌星们所无法比拟的。

如今,有的教师一上讲台,有些像做大报告,照脚本宣读,学生听听也就罢了。个别教师对教材尚未心领神会,讲起来当然就干巴巴了。说实话做老师的如果不下苦功,不花点力气去研究、熟悉课文,怎么教得好学生呢?我真佩服我们前辈的老师们,他们在十年寒窗中下了多大的苦功啊! 

 

也许我调查得不够全面,有些语文老师不识繁体字,不辨平仄声,不知韵脚,教韵文,但解文字,不知音节。个别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也还存在这些现象,中小学语文老师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文字,有形、有义、有声,是世界上特殊而俊秀的一种文字,做老师的应该理解它。我是理工科教师,不少日本的大学教师到中国来进修时带了汉诗,这些汉诗当然都是与建筑有关的,他们请教于我,如果我一无所知,怎么办呢?“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倘能边教边学,还算是好的,最怕的是说一声:“嗨,这是些老东西,封建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淘汰的东西,不现代化了,过时了。”把祖国的文化拒之于门外。  

中国的文章重“气”,这是与书画、建筑、园林、戏剧、医学等一样的,要更重“气”。因此文章要朗诵,要背,得其气势。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里说的是重在“熟读”两字。学语文,不读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凭你的语法学得再好,也如缘木求鱼。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可说全不是从语法学习中得到高水平的创作而成名的。语法不是不要学,学是为了检查自己的文章造句,合乎语法规律否,但不能靠语法来写文章。不是我今天讲句很不礼貌的话,很多语法老师语法是专家,可是写起文章来,也许不能令人满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恕我难言了,明理人自然知之。

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学士,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啊!白话文不等于白话,口语代替不了文章,学语法不是学作文的唯一方法,熟读《描写辞典》;写出来的文章牛头不对马嘴的,工具书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书籍。读书没有捷径,最愚蠢的方法却带来最聪明的结果,事物就是这样在转化。

我是文科出身,自学改了行,做了三十多年建筑系教师。在中学教过语文、史地、图画、生物等,在大专学校教过美术史、教育史、美学、诗选等。在建筑系我教过建筑设计初步、图画、营造法、造园学、建筑史、园林理论等,并且还涉及到考古、版本、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可算是个杂家了。解放前,我是为生活所迫,有课就得教,要教就得准备,不然如何面对学生?辛苦当然是辛苦的,然而这又迫使人拼命干,尤其对青年人来说,好处太多了。现在有些青年教师要开一堂新课,什么先进修、参观啦,花样太多了。温床培养不出鲜花,游击战士有时比正规军事学校的毕业生更善于作战,艰苦的环境能锻炼出人才。多方面的知识,是会有助于专业学术水平提高的。

最后,我得申明:上述谬论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落后的,或不明现状的痴语而已,请读者原谅。我是面对现在青年人语文水平不够理想而发出的呼吁,并无他意。

P3-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