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国)查炙斯·狄更斯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更清晰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作者通过大卫悲欢离合的一生,多层次地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善良纯洁、奋发向上的大卫最终实现了他的生活目的,达到了精神上的幸福和谐。

内容推荐

本书是狄更斯耗费心血最多,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堪称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本书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更多的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人道、博爱的生活理想。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再现了主人公个人生活史和心灵历程,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艺术再现,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过去、思考人生与世界、丰富思想与知识。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我的诞生

第二章 我观察

第三章 换个环境

第四章 我倒霉

第五章 我被遣送离家

第六章 我交游渐广

第七章 我在萨兰书院的最初半年

第八章 我的假期——一个快乐的下午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我被弃置了,又得到抚养

第十一章 我开始自谋生活,

但并不喜欢它

第十二章 我仍不喜欢自己的生活,

下了一大决心

第十三章 我的决心的后文

第十四章 我的姑奶奶对我打定了主意

第十五章 我重新开始

第十六章 我在多种意义上成了

一个新少年

第十七章 旧雨重逢

第十八章 回顾

第十九章 我环顾周围,有所发现

第二十章 史蒂福的家

第二十一章 小爱米雷

第二十二章 旧地新人

第二十三章 我证实了迪克先生的话,

且选定一种职业

第二十四章 我的第一次放荡

第二十五章 好天使和坏天使

第二十六章 我被俘获了

第二十七章 汤梅·屈兰特斯

第二十八章 密考勃先生的挑战

第二十九章 我又到史蒂福的家里去做客

第三十章 丧失

第三十一章 更大的丧失

第三十二章 长途跋涉的开端

第三十三章 喜悦

第三十四章 我的姑奶奶吓了我一跳

第三十五章 消沉

第三十六章 热衷

第三十七章 一点冷水

第三十八章 拆散了伙伴

第三十九章 威克菲尔·希泼联合事务所

第四十章 流浪者

第四十一章 度拉的姑姑们

第四十二章 恶作剧

第四十三章 再度回顾

第四十四章 我们的家务

第四十五章 迪克先生应验了

我姑奶奶的预言

第四十六章 情报

第四十七章 马莎

第四十八章 家庭生活

第四十九章 我陷入了莫名其妙的境地

第五十章 攀古堆先生的梦想实现了

第五十一章 更长的跋涉之开端

第五十二章 我协助一场爆发

第五十三章 三度回顾

第五十四章 密考勃先生的交易

第五十五章 暴风

第五十六章 新怨旧恨

第五十七章 出境的移民

第五十八章 离去

第五十九章 归来

第六十章 安妮丝

第六十一章 我看到了两个有罪的悔罪者

第六十二章 照在我路上的明灯

第六十三章 一位远客

第六十四章 最后的回顾

试读章节

我的母亲正坐在火炉旁边,身体孱弱、精神沮丧地含泪望着炉火,同时忧郁地想到她自己和那还未出生就没有父亲的小客人——楼上的一只抽屉里早已备了几盒别针,以给孩子别尿布之用,但世人对于他的光临一点也不感到兴奋。我说,在这个明朗而刮风的三月里的下午,我的母亲正在火炉旁边,非常胆怯忧愁,生怕不能经历就要来到的这场大难而难免一死;正在这时,当她揩着眼泪抬起头来望着对面的窗外时,她看到一位不相识的太太正从园走过来。

我的母亲看了她两眼,就断定她是培忒赛小姐。夕阳的红光从篱笆上射过来,正落在那不相识的太太身上:她一直向门口走来,那种僵硬的姿势和神情决不是别人所有的。

当她走到门前时,她又显露了正是这人的一个明证。我的父亲曾隐隐地说,她的行为很少像一个普通的基督教徒,现在,她并不拉门铃,却来到窗口张望着,把她的鼻尖紧紧地贴在窗玻璃上,以致我那可怜的母亲常说,它立刻就完全扁平而发白了。

她给了我的母亲一种很大的惊恐,我一直深信我所以会在一个礼拜五诞生,全是培忒赛小姐的缘故。

我的母亲已惊慌地离开了她的坐椅,跑到椅子后面的角落里去了。培忒赛小姐慢慢地、探询地张望着屋里,现在又换了一个方向,好像一具荷兰时钟上的阿拉伯人头似的移动她的眼睛,直到它们落在我的母亲身上。于是她皱了一皱眉头,好像一个惯于发号施令的人那样对我母亲做了一个手势,要她去开门,我的母亲就去了。

“是大卫·科波菲尔太太吧,我想。”培忒赛小姐说。她把“想”字说得特别重,大概是就我母亲的丧服和状况而言。

“是的。”我的母亲衰弱无力地说。

“屈劳忒伍特小姐,”那客人说,“你一定听说过这个人吧?”

我的母亲回答说,她是有过这种荣幸的。同时她却觉得有点不舒服,因为她的表情并没有显得那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你看到的就是她。”培忒赛小姐说。我母亲就低下头去,请她走进来。

她们走进了我母亲原来所在的那间客堂里——因为过道对面的那间更好的客堂里并没有生火;实际上,自我的父亲殡葬以后就没有生过火——她们俩都坐下了,培忒赛小姐一言不发,我的母亲在努力克制了一会儿以后,就哭起来了。

“哦,得啦!得啦!”培忒赛小姐急促地说,“不要这样!行啦!行啦!”

虽然如此,我的母亲却不能自禁地哭着……直到哭够了才止。

“把你的帽子除掉,儿啊,”培忒赛小姐说,“让我看看你的模样。”

我的母亲心中非常害怕,不敢拒绝这古怪的要求。所以她遵命做了,但她的两手在不安地发颤,以致她那些浓密而美丽的头发都披散到脸上来。

“啊,天哪!”培忒赛小姐喊道,“你还是一个小娃娃呢!”

的确,即使照她的年龄而论,我的母亲也是生得过于年轻的;她垂下了头,仿佛这是她的过失,(可怜的儿啊)同时啜泣着说,她恐怕自己的确是一个孩子气的孤孀,要是大难不死的话,不久将做孩子气的母亲了。在随后的一会儿短暂的沉默中,她好像觉得培忒赛小姐在温柔地抚摩她的头发;怯生生地抬起头来一看,却发现这位太太正折拢了衣裾坐在那儿,双手重叠着放在膝上,两脚搁在挡炭栅上,对火炉皱着眉头。

“天哪!”培忒赛小姐突然说,“为什么要叫‘鸦窝’呢?”

“你说的是这所房子吗,太太?”我母亲问。

“为什么要叫‘鸦窝’呢?”培忒赛小姐说,”‘安乐窝’会更合适,假如你们两人中任何一人考虑得实际一点,就会想到这一层。”

“这名称是科波菲尔先生选定的,”我的母亲答道,“当他购买这所房子时,他以为它的周围是有白嘴鸦的。”

正在这时,晚风在园里尽头处的几株古老、高大的榆树中间大声地骚动着,使得我的母亲和培忒赛小姐两人都不禁眼望着这一边。那些榆树彼此交头接耳,好像一些巨人在私语着什么秘事,这样过了几秒钟以后,它们又猛烈地乱动起来,摆动着它们那些粗野的胳膊,仿佛它们刚才那番发人阴私的话使它们心中很不安似的;而在它们那些较高的丫枝上有几只饱经风霜的、破旧的白嘴鸦巢,好像惊涛骇浪中的破船遗迹似的摇宕着。

“那些鸟儿呢?”培忒赛小姐问。

“哪些——?”我的母亲正在想到旁的事情。

“那些白嘴鸦——它们怎样了?”培忒赛小姐问。

“自从我们住到这儿来以后,一只也没有见过,”我母亲说,“我们本来以为——科波菲尔先生以为——这里有很多白嘴鸦,不料那些窝都是破旧的,那些鸟儿早已抛弃了它们。”

“完全是大卫·科波菲尔!”培忒赛小姐喊遭,“彻头彻尾是大卫·科波菲尔!房子附近没有一只白嘴鸦,却称它为‘鸦窝’;看见了鸟窝,就以为一定有鸟!”

“科波菲尔先生已经死了,”我母亲答道,“如果你敢当着我的面说他的坏话……”

据我推想起来,我那可怜的母亲当时原想去打我的姑奶奶,其实我母亲即使比那天晚上做了更充分的战斗的准备,姑奶奶也只要用一只手就可以轻易地解决她。可是她从椅上站起来怒气就消了;她非常驯顺地又重新坐下去,随之便晕了过去。

当她苏醒过来时,或是培忒赛小姐使她苏醒过来时,她发现后者站在窗口。这时候,暮色苍茫,天渐渐黑了下来,她们借着炉火的光,才能朦咙地看到对方。

“我说,”培忒赛小姐说着,重新回到她的坐椅上来,仿佛她只是偶然去看了一下风景似的,“你预料什么时候——”

“我全身在发抖!”我的母亲呐呐地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要死了,我深信!”

“不,不,不,”培忒赛小姐说,“喝一点茶吧。”

“哦,天哪,天哪,你以为这对我会有什么好处吗?”我母亲无可奈何地喊道。

“当然有的,”培忒赛小姐说,“你那都是些胡思乱想。你的姑娘叫什么名字?”

“我还不知道她是不是一个女儿呢,太太。”我的母亲天真地说。

“愿上帝保佑这孩子!”培忒赛小姐喊道,她不知不觉地引用着楼上抽屉里的那些针毡上的第二种吉语,其实是指我的母亲,并不是指我。“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说的是你那女仆。”

“攀古堆。”我母亲说道。

“攀古堆,”培忒赛小姐有点愤怒地重复道,“儿啊,你难道要说有什么人类曾到基督教的教堂里去,被命名为攀古堆吗?”

“这是她的姓氏,”我母亲衰弱无力地说,“科波菲尔先生一向这样叫她的,因为她的名字是跟我的一样的。”

“喂!攀古堆!”培忒赛小姐开了客堂的门说道,“上茶!你的主妇有点不舒服。不要闲荡。”

培忒赛小姐发号施令,那语气仿佛自从这个家庭建立以来她就是公认的一家之主。攀古堆听见有生人呼唤,心中很纳闷,举着蜡烛顺着走廊走过来。培忒赛小姐重新关上了门,又像以前一样地坐着:两脚搁在挡炭栅上,折拢了衣裾,双手重叠着放在膝上。

P4-7

序言

在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中,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可以名副其实地被称为最具代表性、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的小说家。他从《匹克威克外传》开始,一生共著有14部长篇小说。除此之外,他还写有大量的小品文、论文、随笔、短篇小说等,可谓著作等身,声名卓著。他的作品在对英国社会抱着乐观态度的前提下,对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他抨击物质主义,揭露资本家对工人和劳动者进行的残酷剥削,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对人民的不幸和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被誉为“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英国的巴尔扎克”。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生于英国南部波特西岛的兰波特。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会计处的小职员,为人慷慨,生性活泼,但不擅理财;母亲伊丽莎白出身贵族家庭,慈祥、善良,但也不擅持家,他俩后来都被狄更斯写入作品中,父亲成为米考伯先生的原型,而母亲则成为尼克尔贝夫人的原型。狄更斯自幼在母亲的教导下,认真阅读父亲收藏的一些国内外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笛福、理查森、斯摩莱特、菲尔丁以及哥尔斯密等人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对他的思想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的创作艺术和技巧上也留下明显的痕迹。由于狄更斯的父亲不善理财,债台高筑,遂被抓进了监狱。狄更斯也被迫中途辍学,到一家鞋油厂当童工。这段家庭灾难对狄更斯产生了终身影响,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狄更斯17岁时告别学校,到伦敦的一家律师楼里当职员,开始学习速记。1828年,他成为一家报社的记者,报道各种政治会议。后来,他又到议会进行专门采访报道。由于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到大英博物馆博览群书。1830年,狄更斯经人介绍结识了银行家比尔德,并深深地爱上了他的小女儿玛丽娅,这段爱情持续时间不长,两人却无限幸福地沉醉在爱河之中。后来由于玛丽娅父母的干涉,两人被迫分手。1831年到1832年间,狄更斯先后担任《议会镜报》和《真阳报》记者,这些经历有助于他日后走上写作的道路。1833年,他开始向多家期刊投稿,1836年,狄更斯终于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名扬天下,当时他年仅24岁。

狄更斯笔下的主题基本上都源于童年的生活经历。这些主题反复出现在他的小说里,变得异常深刻,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主题,狄更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宽广的社会画面,使我们看清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会状况。

1846年,狄更斯写出了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董贝父子》。1849年,他的得意之作《大卫·科波菲尔》一发表就引起轰动。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许多经历都取自于作者的生活经历。1852年到1857年,狄更斯发表了《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和《小杜丽》。1859年,他以1789年至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创作了小说《双城记》。两年后,他又发表了《远大前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恣意歪曲和否定人的价值。他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是1864年发表的《忠实朋友》。1870年6月9日,他因患大脑肿瘤不幸去世,年仅58岁。6月14日,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维多利亚文坛上一颗最璀璨的明星陨落了,全世界都为之惋惜悲伤。

《大卫·科波菲尔》是作者创作中期的作品,小说全名《大卫·科波菲尔传》,发表后狄更斯曾评说,这是他最喜爱的小说,因为它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尤其是主人公的早期生活与他的亲身经历几乎如出一辙,大卫·科波菲尔可谓是艺术化了的狄更斯。

大卫是个遗腹子,继父默特斯东性格粗鲁,心狠手辣。倔强的大卫被赶出家门,送入寄宿学校。校长也是一个性格残忍暴躁的暴君。大卫年仅10岁就被送到伦敦的一所仓库做工,常常要干成人的重活,而且时常吃不饱,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这期间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和性格开朗的米考伯先生交上了朋友,并寄宿在他家。后来无依无靠的大卫投靠他唯一的亲戚培忒赛姑奶奶,到坎特伯雷上学。大卫住在姑奶奶的律师威克菲尔德先生家,与律师的女儿阿格尼丝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卫17岁进入一家律师行,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位知名作家。而且在一番波折之后,他如愿以偿地娶了一直深爱着他的阿格尼丝。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对社会的观察是敏锐的,也是十分全面的。这些社会现实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表现得一览无余:仓库里的童工、贫民窟的恶劣生活、腐败的议会和司法制度,等等。从这部作品开始,狄更斯在嗣后的小说中更加大胆地描写此类细节,审视社会制度,揭露和批判社会。另外,狄更斯叙事的娴熟技巧在这部小说中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塑造了数十位人物形象,却丝毫不显零乱,更没有出现人物形象前后脱节的现象。在情节描写上,狄更斯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技巧。

这部小说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狄更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对此读者反应也十分热烈,每个读者都似乎觉得自己跟小说中的人物十分相似。因此,小说赢得了各个层次的无数读者,小说中的角色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对于这部广受欢迎的小说,评论界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爱德华·瓦根内克特在其著作《英国的小说家们》中指出,《大卫·科波菲尔》是“英语语言中人们最喜爱的小说”。著名的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感慨万分地说:“有机会评论像《大卫·科波菲尔》这么优秀的小说,是一件多么赏心悦目的事啊!”

狄更斯把英国小说的创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的小说代表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讽刺、幽默、夸张,乃至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全景式地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画面。小说情节复杂、气势宏大,充满了激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马克思对狄更斯十分赞赏,称赞他的小说向世人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真理,程度之深,令政治家和道德卫士们汗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