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当代世界的一体化趋势实际上有着漫长的历史背景,只有返观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全球史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本特利教授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全球史观,突出了人类历史中的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一纵一横,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社会传统尽收眼底,同时,不同社会传统的相互交流、文化的融合也得到了清晰的阐释。作者把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都兼顾了文明传承与相互交流,致力于刻画多种文化交流背景下所有社会的共同经历。《新全球史》自从2000年在美国问世以来,有超过一千所学校采用为世界通史教科书,受教育的学生有100多万,是当前北美地区最为畅销的世界历史读物之一。 内容推荐 1963年,美国历史学家W.H.麦克尼尔发表《西方的兴起》,标志着全球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诞生。此后,麦克尼尔与斯塔夫里阿诺斯各自完成了以个人之力撰写的通史性著作《世界史》(A World History)、《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均获得了读者的欢迎,至今畅销不衰。1980年代以后,全球史研究日渐成熟,全球史引起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成为高校历史教育的重点之一。 《新全球史》体现了本特利新颖的全球史观,完全超越西方中心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同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自2000年初版问世以来,在美国各大高校广受欢迎,是目前最畅销的世界史教科书。中译本依据的是2005年第三版。 目录 上册 致中国读者 杰里·本特利 中文版序言 刘新成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 第1章 史前时代 第2章 西南亚的早期社会和印欧人的迁移 第3章 非洲早期社会和班图族的迁移 第4章 南亚早期社会 第5章 东亚早期社会 第6章 美洲和大洋洲的早期社会 第二部分 古典社会组织(公元前500-公元500年) 第7章 波斯帝国 第8章 中国的统一 第9章 印度的国家、社会和对救赎的探求 第10章 地中海社会:希腊阶段 第11章 地中海社会:罗马阶段 第12章 丝绸之路上的多种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后古典时代(公元500-1000年) 第13章 拜占庭共同体 第14章 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 第15章 东亚地区帝国的复兴 第16章 印度与印度洋区域 第17章 西欧基督教社会的形成 第四部分 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公元1000-1500年) 第18章 游牧帝国与欧亚大陆的融合 第19章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和社会 第20章 中世纪鼎盛时期的西欧 第21章 隔绝的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22章 延展:跨文化交流 下册 第五部分 全球一体化的缘起(公元1500-1800年) 第23章 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 第24章 欧洲的转变 第25章 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26章 非洲与大西洋世界 第27章 东亚的传统和机遇 第28章 伊斯兰帝国 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1750-1914年) 第29章 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 第30章 王业社会的产生 第31章 独立时期的美洲 第32章 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 第33章 世界帝国的建立 第七部分 现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 第34章 大战:混乱中的世界 第35章 焦虑的时代 第36章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和政治认同 第37章 新的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8章 两极世界 第39章 帝国的结束 第40章 没有国界的世界 术语表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23章 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领由四艘武装商船和170名水手组成的船队离开了里斯本的港口。他计划环绕非洲大陆航行,穿过印度洋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印度。带着葡萄牙国王的一封介绍信和满船的黄金、珍珠、羊毛织品、青铜器皿、铁制王具与其他货物,达·伽马希望能够交换到印度的胡椒和香料。 在获得贸易机会之前,达·伽马和他的水手们必须在两个大洋之间进行漫长的航行。他们从葡萄牙一直向南来到非洲西岸的佛得角群岛,那里获得了补给。8月3日他们凭借良好的风向,向东南方向前进驶入大西洋。在接下来的95天中,船队在深海中航行了大约6000海里,始终没有看到陆地。到了10月,达·伽马在南大西洋遇到了西风;借助西风船队顺利绕过好望角并进入印度洋。船队沿着非洲东海岸缓慢前行;在那里他们卷入了莫桑比克与蒙巴萨的土著政权的争斗中;到了马林迪,达·伽马雇用了一位印度穆斯林引航员引导他的船队驶过了阿拉伯海。1498年5月20日,在从里斯本启程十个多月之后,船队终于在南印度的卡里库特(Calicut)抛下了锚。 葡萄牙船队发现了一个富庶的和国际化的印度社会。他们一到,当地的统治者就派了两个能讲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突尼斯商人在接风宴会上做翻译。卡里库特的市场中不仅有胡椒、生姜、肉桂和香料,还有红宝石、翡翠、黄金首饰以及上等的棉织品。遗憾的是,除了黄金和一些条纹布,达·伽马带来的货物没有引起卡里库特商人多大兴趣。无论如何,满载着用黄金换来的胡椒和生姜的船队在1499年8月回到葡萄牙时,还是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达·伽马的探险打开了直接联结欧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之门,在世界不同地区建立了永久性的联系。 跨文化的互动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稳固的特征。即使是在遥远的古代,大规模的移民,帝王的扩张战争,以及远距离的贸易都对全世界各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互动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他们的诞生地传播到东半球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社会到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远程贸易的要道也成为动物、植物和疾病传播的通道。 1500年以后,跨文化的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之间的碰撞比前面的几百年间更为猛烈也更有破坏性。在近代早期,大批整装待发的欧洲人带着先进的技术和威力无比的军事武器漂洋过海。就是在这个阶段,俄罗斯的冒险家们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的庞大帝国,开始尝试在太平洋上的探险。 在近代早期,对世界的探险事业跃跃欲试的不仅仅是欧洲人。15世纪早期,中国明朝发起了7次大规模的海上探险活动,足迹遍及印度洋的各个地区。1435年后,虽然国家发起的探险活动结束了,然而在整个近代早期阶段,中国商人和水手都是活跃在东亚和东南亚舞台上的著名角色。到了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水手们也在印度洋上探险,1517年征服埃及以后,印度洋上随处可见奧斯曼帝国的商船和军舰;它们甚至航行到了中国,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活跃在从东非和阿拉伯到印度及东南亚的穆斯林世界。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民族也在探索着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只有欧洲人把东西半球和大洋洲的土地与人民联系在一起。由于在世界各主要地区之间频繁往来,他们从中获得了不可估量的机会去增加实力、财富和影响力。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在从500-1500年这1000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最具实力的社会是以帝国形式存在的国家,如中国的唐王朝、西南亚洲的阿拔斯王朝、东地中海地区的拜占庭帝国以及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然而在1500年以后,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到了19世纪,它们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在全世界进行统治。 欧洲影响力的扩大有助于全球性的交通、通信和交流网络的建立。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的各种动植物、疾病和人类群体在世界范围内散播开来,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中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虽然传染病使成千上万的人丧生,但是粮食作物和牲畜品种的广泛传播也带来了人口的急剧膨胀。全球贸易网的建立不断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 欧洲人对世界各大洋的探险 在1400-1800年间,欧洲航海家进行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将他们带到了世界上除了极地以外的各个海域。航海是昂贵的事业。然而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保险业,并且为船队提供先进的航海技术。探险还带来了额外的好处:欧洲的水手绘制了世界海图,对世界地理状况的认识也更为精确。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商人和水手建立起通信、交通和交流的全球网络,并且从中大大获益。 探险的动机 欧洲人探险海洋的动机是错综复杂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寻找基本资源和可以耕作的土地,以及寻找通往亚洲市场的新商路,再有就是热切地传播基督教。 葡萄牙王国相对贫穷、土地贫瘠,来自葡萄牙的航海者热衷于寻找新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早在13世纪初,葡萄牙水手就已经远离海岸来到大西洋的深海。他们主要寻找鱼、海豹、鲸鱼、原木,以及能够种植小麦的土地,以便弥补国内的资源短缺。14世纪初期,他们发现了无人居住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他们还经常造访加那利群岛,那里住着土著的瓜彻人(Guanche people),从14世纪早期开始,就有意大利人和伊比利亚人到过那里。随着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强烈希望能在大西洋的群岛上开垦甘蔗种植园。12世纪,意大利农场主就在巴勒斯坦和地中海的岛屿上开垦了甘蔗种植园,15世纪,意大利投资者和葡萄牙水手在大西洋的岛屿上也建立了甘蔗种植园。葡萄牙人接下来的航行指向了大西洋南部的岛屿,佛得角群岛、圣多美、普林西比和费尔南多波等岛屿上纷纷出现了他们的种植园。 建立通往亚洲的商路是比寻找新土地和资源更为诱惑的事。欧洲商人从陆路上穿越蒙古帝国的领土进行丝绸、香料、瓷器以及其他亚洲特产的贸易,最远可至中国。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和鼠疫的传播,丝绸之路的旅行不再像从前那么安全了。穆斯林商人把亚洲的货物经印度洋和红海运送到开罗,再转手给意大利商人,输送到西欧。但是在开罗,货物的价格往往已经涨得很高,而欧洲人对亚洲商品特別是香料的需要又是数量巨大的。 到14世纪,欧洲的富有阶层把印度的胡椒和中国的生姜看作是昂贵的生活必需品,产于马鲁古群岛的丁香和肉豆蔻更是备受欢迎。商人和君主们都认识到,开发通往亚洲的直接商路,绕过穆斯林世界的限制,将会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的供应,将带来巨额利润。P633-635 序言 致中国读者——杰里·本特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程愈演愈烈,全世界的人已经被带进了持续不断的全面互动。全球性的贸易、商业、投资、旅游、移民、快捷的通信、文化的交流、飞速传播的疾病以及环境变化,把全世界各族人民拉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近了。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有一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理解别人、尊重近邻,同时也尊重距离遥远的社会的权益和事务,在具有不同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人们之间,应该促进交流和协商,而不是以暴力和冲突来解决争端。 学习世界史,是在不同民族之间建立理解、尊重和交流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有责任感的地球公民来说,世界史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世界史这门学问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类的过去,引向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里所经历的各种变化、发展和改造。世界史让我们注意到宗教在地理空间上的不断传播这一令人瞩目的现象,也提醒我们关注思想和理念对人类事务的影响。世界史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视角,以便研究农业、科学和机械化工业出现以后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对于人类在地球上经历的那些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模式的理解和解释,世界史实际上就是把全球化现象放到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让我们对当下全球化现象的认识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世界史这一研究领域直接面对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因此它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以及在世界上的位置。 世界史不是对人类过去成就的简单记录。在叙述人类的精彩经历的同时,世界史超越了地方的、区域的或国家的历史,进而产生了两种特殊的社会效益。首先一点,就是培养与不同民族打交道的、建设性的能力。世界史介绍了各民族非常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如果对其他民族的社会组织、文化兴趣和历史经历没有相当的认识,那么,就很难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世界史不仅向读者介绍了有关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知识,而且还把这些社会看成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解释它们之所以存在差异的原因。世界史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世界上的某个民族选择以某种方式组织他们的社会,为什么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所以,当我们融入更广大的世界,跟其他民族打交道的时候,世界史的学习有助于解释我们所遇到的多种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差异。同时,因为研习世界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即便遇到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也没有必要感到不愉快,那不是什么威胁。因此,研习世界史可以为我们在不同社会之间进行建设性的沟通打下基础。 学习世界史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经历中的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在很早的时候,人群就组成不同的社会,理解每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都是重要的,例如,为了理解现代世界,就需要理解中国、英国、俄国、美国和其他地区的历史。当代全球化的经历也清楚地表明,只考虑某一个单一的社会是不可能理解今天的世界的,理解当代世界需要考虑世界各民族彼此交流的多种方式。在考虑不同民族组织自身社会的独特方式的同时,世界历史还格外关注各民族跨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这种交流深刻地影响了每个社会的发展,也把世界联成一体。通过贸易、旅行、征服战争、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传播、技术的扩散、传染病的流行,以及许多其他途径,世界各民族从人类历史之初就开始彼此之间的交流了。在世界历史上,全球化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当代的全球化的确比早期的跨文化互动更为剧烈,但是只有在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中,才有可能理解今天的全球化的世界。 最后,学习世界史可以增进我们的理解。它把各个社会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放到更大的全球背景中加以解释,因而,学习世界史会加深我们对自身的理解;此外,它把各个社会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许多不同之处理解为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对影响了世界所有民族并把人类联成一个整体的跨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世界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由此,我们可以增进对世界本身的理解。这种历史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各民族在更广大的世界里相互尊重,与不同社会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都要以这种认识为基础。在今天这个快速全球化的世界里,跨文化的理解、尊重和交流成为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素质,而就培养这些素质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世界史。 2007年8月写于美国夏威夷 后记 书写一部世界的历史,从古至今,一直是历史学家的理想和使命。从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和波里比阿的《通史》那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历史学家的这种雄心壮志,尽管他们笔下的世界距离我们今天的世界已经非常遥远。到了中世纪,历史学家们书写世界史的使命感更为强烈,在他们眼中,人类也是上帝的造物,他们的历史写作就是为了昭显神的意志是如何在人类历史中层开的,因而构建了基督教神学型的世界史编纂体系。到了启蒙思想家们的笔下,书写世界历史的传统依然延续,只不过,神学指导下的历史,变成了理性的、进步的和世俗的人类历史。到了19世纪,欧洲人的“世界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候,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欧洲体系渐渐形成,“国家”的、“民族”的历史地位凸显。比如,兰克笔下的《世界史》关心的不已再是人类普遍的历史,而是突出民族国家、突出欧洲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同时,欧洲在全球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许多历史学家在写作历史时,有意或无意地以欧洲为中心来审视和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就要求历史学家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来理解整个世界,因此,“全球史”(global history)、“人类史”(universal history)、“整体史”(ecumenical history)这样一些名词应运而生。自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全球史观也成为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法。体现全球史观念、比较有影响力的通史著作,首先应提到的是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史》(1967)、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970,1971)。这两部著作都具有针对性,其主要特点是反对欧洲中心论,关注非西方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地位、价值,关注跨文化互动的作用。他们在书中所标举的“全球史观”,注重历史比较和多学科综合方法的运用,提倡跨国家、跨学科合作,这样一种强调“整体历史视野”的世界史编纂方法近几十年来蔚然成势,无论是对历史学的专业研究者,还是对普通的历史爱好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近二十年来,全球史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学术领域。贯彻全球史观念的专题历史研究已经有很多种影响面很广的成果,就通论性的世界史、全球史而言,近年也出现了不少新作,如麦克尼尔父子(William H.McNeill and J.R.McNeill)合写的畅销书The Human Web: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以及大部头的教科书,像Richard Bulliet等合著的The Earth and Its Peoples:A Global History,Felipe Fernfindez-Armesto的The World: A History、Jackson Spielvogel的World History:The Human Odyssey,Peter Stearns等合著World Civilizations:The Global Experience。《新全球史》(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一书问世于2000年,至2005年已经出到修订第三版,短短五六年间一跃成为全美销量第一的世界通史教科书。显然,这部世界史有其过人之处。 《新全球史》的作者之一,杰里·本特利教授,早在25年前,就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始了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90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世界史领域的核心学术期刊《世界史》杂志的主编。他跟齐格勒合著的这部世界史,放在全球史观的学术发展脉络中,很明显在不少地方可以看到前辈史家的影响,尤其是有威廉·麦克尼尔的影子。本特利的世界史,在整体结构上考虑更加周全,对不同文明传统和社会组织的书写更为细致,特点十分明显。首先,《新全球史》更加突出了世界的整体性,完全摆脱了以西欧为中心的观念。作者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一个时段里,描述各文明社会发展状况所用的笔墨和篇幅基本都是相同的,这体现了作者力求公平对待各历史文明和文化的努力。正如卡尔文学院的丹尼尔·米勒所言:“一些世界史很明显是西方文明史,补充上世界史而已,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是一部明确的世界史。”其次,《新全球史》洋洋洒洒上千页;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描述了人类历史的展开,各种文明社会自身纵向的发展变化一览无遗,而与此同时,作者尤其突出强调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对整个人类产生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可以说,作者花在书写人类之间的文明“交流”方面的笔墨,甚至要超过对单个文明“传统”发展脉络的描述。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作为译者,我们对这本书是非常喜爱的。原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地球几大洲、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与发展、交流和碰撞都纳入其中,千头万绪,却丝毫不乱,结构清晰,足见作者知识面之广博、把握和组织史料的功力之深。 作为高校的世界史教师,我对这本书也是非常喜爱的,因为它已经成为我在世界史教学中的得力工具。传统上,我们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对各古文明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单独讲解的,各文明之间的联系往往都不够重视,而这本书恰好能弥补这一缺憾,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魏凤莲、张颖、白玉广合作完成。本书的第一、二、五、六部分由魏凤莲翻译;第三、四部分主要由白玉广翻译,其中的部分内容(包括历史文献、背景链接、地图和进一步阅读文献以及第16章)由魏凤莲翻译;第七部分由张颖翻译。其他内容,如前言、术语表、索引等,由魏凤莲翻译。全部译文由魏凤莲负责修订和统稿。需要提到的是,《新全球史》一书最初的翻译构想是由许二斌提出的,当时他在首都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来他介绍了何宗强及以上几位译者参与本书的翻译,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许二斌和何宗强最后都没能参加此项王作。在此特別感谢他们二位的联络和组织之功。 本书的翻译始于2005年初,至今才得以付稿,其间颇多曲折,但终于能与读者见面,这多得益于责任编辑的执著和认真。非常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此外,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颜海英教授,她在此书的翻译过程中给予了热情的帮助。 由于译者翻译经验有限,加之本书篇幅浩大,译文中肯定会存在不当之处,敬祈诸位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2007年8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展现了他对历史材料过人的组织和表述能力。这本书的视角很让人喜欢,而且我的学生们也很欣赏书中使用的地图、插图等视觉资料。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世界史的把握和处理恰到好处,内容全面综合而又不失结构的平衡。 ——Keith Pacholl,State University of West Georgia 《新全球史》最吸引入的地方是本特利和齐格勒深入浅出的文笔。全书视野广阔,论述内容纷繁,但叙述清晰简明,在完整呈现复杂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并没有给读者造成阅读的负累。两大主题是它的亮点,尤其是“交流”这一观念颇具特色,读者在每一章里都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Sherri West,Brookdale Community Colledge 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一本世界史。 ——Bruce Castleman,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不少号称世界史的图书只不过是加入了世界历史内容的西方文明的教科书,但这本书不一样,完全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史”。 ——Daniel Miller,Calvin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