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见证了那段历史,他们为我们记录了那段历史,他们中有些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没有虚构,因为在大多数战地记者眼中,最重要的就是单纯的事实。
本书收录了105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报道。本书不但对新闻的写作与报道提供了优异的范例;而且,它集第一流的第一手资料之大成,构成了一部浓缩、精彩、可读性极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伟大的时刻--战地记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路易斯·L.辛德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们见证了那段历史,他们为我们记录了那段历史,他们中有些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没有虚构,因为在大多数战地记者眼中,最重要的就是单纯的事实。 本书收录了105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报道。本书不但对新闻的写作与报道提供了优异的范例;而且,它集第一流的第一手资料之大成,构成了一部浓缩、精彩、可读性极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105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报道。本书的目的,“在于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报道,特别着重战地的报道。”作者大都是当时身历其境的专业新闻记者。书中材料多半辑自美国的报刊,但也选辑了一些英国、法国、苏联、德国、日本报纸上的报道,以显示对某一特殊史实的双方观点,使“一条新闻的两面”能对照以观,更显出编者的法眼与慧心。 本书中所收集的作品中,有一小部分并非出于新闻记者之笔,而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像海明威、史坦贝克、毛瑞斯、欧文萧、萨洛扬、斯特恩,以及剧作家艾金逊、布朗等人的杰作。 书中所选各篇报道,依编年次序排列,也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用一种合理、连续、叙述的体裁,来表现出二战全部的情节。二战中几乎所有决定性的大事都包括在本书之内。同时,本书也选用了某些次要的事件,因为有一些优秀的记者当时在场进行了报道,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各篇报道之前,都各有一段“前注”,提供报道的背景,指出它在历史中的地位,以便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目录 上册 序 译序一 译序二 引言 1 大战的开始 2 “雅典娜”号 3 英国参战 4 希特勒视察东线 5 波兰闪电战 6 华沙投降 7 突袭斯卡帕夫罗港 8 袖珍战舰自沉目击记 9 兵不血刃取挪都 10 强攻比利时要塞 11 轰炸鹿特丹市 12 征服比利时 13 敦刻尔克大撤退 14 花都沦陷录 15 出巴黎记 16 贡比涅森林 17 不列颠之战 18 “贾维斯湾”号 19 考文垂 20 今日伦敦 21 多布鲁克之鼠 22 赫斯飞英记 23 征服克里特岛 24 德军攻苏 25 轰炸莫斯科 26 “巴勒姆”号的沉没 27 珍珠港 28 “威尔士亲王”号与“反击”号的沉没 29 伏尔加河的死亡 30 科雷希多岛 31 莫斯科之役 32 新加坡 33 麦克阿瑟将军突出重围 34 “巴丹死亡行军” 35 缅甸 36 珊瑚海 37 轰炸科隆市 38 中途岛 39 塞瓦斯托波尔陷落 40 瓜达尔卡纳尔 41 突击第厄普 42 撞沉“橘酒”号 43 克拉克北非历险 44 阿拉曼战役 45 火炬作战 46 1943年的列宁格勒 47 斯大林格勒 48 轰炸威廉港 49 北非之夜 50 征服突尼斯 51 女人!女人!女人! 52 血洒长空 53 登陆西西里岛 下册 54 肯尼迪获救 55 巴顿掌掴事件 56 重庆 57 丛林余生 58 那不勒斯 59 形势的转变 60 巴鲁区 61 粥粥英雄 62 “矮哥儿”赞 63 对切的“金刚钻” 64 塔拉瓦 65 单骑诱降记 66 轰炸卡西诺山 67 安齐奥 68 秘密武器 69 卡西诺市 70 丽丽玛莲 71 塞瓦斯托波尔 72 诺曼底登陆日 73 炮火下的勇气 74 解放白俄罗斯 75 第二次不列颠之战 76 宽恕敌人 77 圣母教堂 78 回巴黎 79 佛罗伦萨 80 突破“哥德防线” 81 V-2火箭袭伦敦 82 亨特琴森林 83 哥萨克轻骑突袭 84 突出部之战 85 布达佩斯之战 86 硫磺岛 87 雷玛根大桥 88 德境跳伞记 89 长驱趋柏林 90 凄凉的德国 91 罗斯福逝世 92 希特勒的阿鼻地狱 93 攻陷莱比锡 94 会师易北河 95 墨索里尼陈尸米兰 96 意大利德军投降 97 希特勒的末日 98 德军请降 99 柏林陷落后 100 德国投降(一) 101 德国投降(二) 102 欧洲胜利日 103 胜利余闻 104 神风特攻 105 冲绳岛日将切腹 106 广岛劫 107 长崎投弹记 108 胜利 109 东京湾 110 处决赖伐尔 111 纽伦堡 试读章节 9月26日,星期二,当德军的炮兵和飞机轰击华沙要塞以后,轮到德国步兵攻击,在开始前进以前,在维斯瓦(Wesola)以西的德军地区,来了两名波军军使,他们都是军官——一位骑兵上尉和一位中尉,要求举行特别谈判。 德国将军答复,只有无条件投降。 星期三的八点钟时,在和谈旗帜下出现了波兰陆军的一位将军、一位中尉和一位上尉,德军领着他们经过通往马基(Marki)的公路——所有和谈代表都经过这条道路——到德军总部,经过将近一小时的讨论,谈判破裂了,但是除了投降条款外,双方同意停火,由于波兰代表没有电话联络,而且公开承认华沙市内并无秩序,所以把敌对行为的停止订在两小时以后。 这时,波兰武装的游击队——一批啸聚的群众,并不隶属于华沙波军司令官的指挥——不顾停战,仍在格拉捷(Grochow)攻击。然后,华沙市长所率领的三名代表出现,作更进一步的谈判,他们三个都是狂热人士,他们整个的行为,显示出华沙市中备受灾难的人民,并不是因为波兰军方,而是受了这位满怀愤恨的市长的影响。 德军的条件是承认波兰军人的防御,波军应在市区内的若干地点缴械,他们须在29日(星期五)下午八点以前,以密集队形离开市区,进入营房,然后准许自营房还乡;德军将在星期一,也就是在10月2日进入华沙。 波兰人承认德军谈判和投降条件的宽大。 谈判的波兰军官,都能说流利的德语,坦率承认德军陆空两方最后攻击的毁灭效果,以及最后阶段缺水,一切都完了。 德国陆军立刻给波兰派遣了卫生人员带上充足的医药用品,以诊治伤患。 沿着维斯瓦河的水坝,直到通往华沙的普拉加(Praga)大桥,是一条柏油公路,过去有一排明亮的拱形路灯照明,右边是乡村房屋、夏季别墅和非常优美的村落;河左岸是游艇码头、花园房屋和类似的小型建筑;河上,游艇、划艇和快艇往来如织。 德国阵地的后方,是第二座水坝,在维斯瓦河上游这座水坝的转角处,便是无人地带,就在几小时以前,德军斥候刚刚经过这片地区,黑夜中,他们曾向这些村落和游艇码头发射逐渐剧烈的炮弹,现在,这些攻击都中止了,沿着这条公路是战争通常的景象:散乱的砖石、死马、遗弃的坟墓,波军所设的街道障碍已经清除。 市郊的称为“沙克温克”(sachsenwinke)的地方,从旁边一条街道里,一位年轻的女人向着我们跑来,“母亲!母亲!”她回头叫道,“我有命了,他们是德国兵!” 这位年轻的德国女人,从达姆施塔特(Darmstadt)来,陷身在华沙市内,她抚摸着我们一位士兵的制服,又笑又叫,她打听我们的名字。 P20-21 序言 文章写作无定法,这是指最高的境界而言。文章的目的,在所以通情达意,通情达意之道非止一端,因而就很难说出一定的法则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从文艺创作到新闻写作,都是如此。 法则还是有的,但这些法则的目的也许只能算是一种“最低标准”。合乎法则并非必然能成为好的作品,而伟大的作品也不尽都是“循规蹈矩”的。所以,写作的学习绝不能以掌握几条具体的法则为已足,而更须广泛阅读那些继往开来的名作,从名作之中去吸取法则所笼罩不到的东西。中国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意亦即在此。 我是一个现役的新闻记者,近十多年来,也曾滥竽教席,在几家大学的新闻系里担任“现代文选”或“新闻文选”等课程的教师。就新闻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来说,这种课程的目的,乃是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课互为支援,相辅相成的,使学生们在五W—H和倒金字塔等初步知识之外,再学到一点儿东西。同时,就非新闻性的课程而言,“文选”的目标,是增进学生们的阅读品味和趣味:诸如读书的常识、选书的方法,都包括在内。当然,更重要的是将最近出版的好书和好文章,及时列为“教材”,我与同学们一同来研讨。 教这样一门课,我常常感到一种“痛苦”,那便是选择教材之难。值得一读再读的书非常之多,但我所要求的材料,不仅是写得好,而且要对学生的知识和修养都有益处,同时,要尽可能地选撷与新闻写作有关的作品——这最后一个条件最难满足。我为学生们定的标准是每一学期读十本到十五本书,小说、历史、传记、评论、名著翻译都不成问题,唯独好的新闻稿,总是难以选定。 新闻稿之所以难选,因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新闻”的本质,新闻写作,无论报道也好、评论也好,先天上便缺乏“永久性”;这是由于新闻是以事实为对象,与一般文学写作出诸作者主观想象者基本不同。百世不朽的新闻作品,正如同说世间有“正方的圆形”一样不可能,两者是互相冲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写作求其“可传”,比一般文学写作更为困难。 今年盛暑中,读到吾友黄文范先生所译《伟大的时刻:战地记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的校样,内心大为兴奋,这样的一本书,正是我心目中认为新闻系、历史系、文学系和有志于新闻事业的朋友们所必读之书。普通读者如果要明白新闻写作与一般写作的不同之处,这本书也是最好的范本之一。更由于这一本书,可以让人们了解新闻记者职业的神圣性以及他们工作的艰难。 《伟大的时刻:战地记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书分为一百零五篇章,始于1939年9月2日德军入侵波兰,二次大战爆发,终于1946年10月16日,大战结束,纽伦堡大审之后,战犯执行绞刑。中译本有四十二万字之多。诚如译者所说:“这本书不但对新闻的写作与报道提供了优异的范例;而且,它集第一流的第一手资料之大成,构成了一部浓缩、精彩、可读性极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本书的目的在于“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报道,特别着重战地的报道”。作者大都是当时身历其境的专业新闻记者。书中材料多半辑自美国的报刊,但也选辑了一些英国、法国、苏联、德国、日本报纸上的报道,借以显示对某一特殊史实的双方观点,使“一条新闻的两面”能对照以观,更显出编者的法眼与慧心。 本书中所辑录的作品中,有一小部分并非出于新闻记者之笔,而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像海明威、斯坦贝克、莫里斯、欧文肖、沙洛扬、斯特恩和剧作家艾金逊、布朗等人所作。他们写战地报道好比是玩票儿,或者是名角儿“反串”本行以外的角色。但他们都写得极好。 书中所选各篇,依编年次序排列——也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用一种合理、连续、叙述的体裁,来表示出全般的情节——“但并不是每一件重大的,有决定性的大事都包括在内,相反的,却录有某些次要的事件,只因为有一位优秀的记者当时在场报道了它。”这句话对于新闻记者特别有意义——你的笔可以使“次要的事件”也进入历史,只要你真能写得好,写得与众不同。 在这一百多篇报道之前,都各有一段“前注”,提供报道的背景,指出该事在历史中的地位,同时也注明那篇报道原来发表的报刊名称和日期。 本书英文本的编者斯奈德博士(Louis L.Snyder),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欧洲近代史学家,毕业于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获博士学位。二次大战期间,他在美空军中服役,战后在纽约市立大学任历史学教授。自1932年出版《希特勒主义》那本书以来,他所写所编的书,共有十五本。其中,与另一位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莫里斯(Richard B.Morris)合编的《伟大新闻报道精华》(A Treasury of Great Reporring),极受西方新闻界的推重。那本书从笛福、狄更斯、雨果、马克-吐温、丘吉尔,一直选到海明威等名家。我猜想,那本书的成功是使得斯奈德博士继续编纂《伟大的时刻:战地记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原因。 此书译者黄文范,湖南人,过去是一位军官,曾两度赴美深造。从军中退役之后,凭他的中英文造诣,本有许多“名利双收”的机会,可是他连年潜心于战史的研究与译述,吃了许多苦,终无改其志向。本书的译成,可以说是他近年研究战史所得的副产品。然而,对于我们新闻界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功德。 今日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今日的历史,正是昨天的新闻。一个平凡的新闻记者,只懂得什么是眼前最重要的;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有透视将来的本领;而一个伟大的记者,不仅能够看现在,看将来,也必须能回顾既往,展望未来而一以贯之。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个伟大的新闻记者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当代史学家;像《纳粹帝国兴亡史》的作者夏伊勒,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伟大的时刻:战地记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日即将出版,我要在此向读者们预为介绍,特别是对于文史各系的青年学生们致意:不要错过这本牺牲了多少生命才写成的血泪之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