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悟中庸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李怡//张晟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本书作者将《中庸》原文中的珠玑之言进行了归纳分类,分别以“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为读者更顺利、透彻地解读《中庸》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读者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如何建设社会秩序,如何让人们和谐相处,这是先贤哲士们殚思极虑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并涌现出了诸多理论,而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即是把事物的两个极端联系起来,遵循适度原则。因此,可以把中庸的高明之处理解为寻求社会平衡、人生平衡、内心平衡的智慧。

目录

第一章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

体味中和,中庸之道打造完美人生

天命谓性,知理明事是做人的根本

素位而行,知足才能常乐

食而知味,感受坚持之美

拳拳服膺,凡事都要掌握尺度

极端与中和,展现平衡的智慧

第二章 诚于中,信于外

诚参天地,诚信为人方能立足天下

无信不立,威望源自以德服人

自诚明乃性,人性本善但并非愚善

至诚无息,相信好人有好报  

天地之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三章 君子当慎独中立

比中而行,多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戒慎不睹,高尚的行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知耻近乎勇,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不偏不倚,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正道直行,控制欲望,平淡是真

素隐行怪,哗众取宠只会遭人厌恶

第四章 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隐恶扬善,广种善缘者的聪明之举

小德川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德敦化,博爱是情感的最高境界

择善而从,社会的安定来自幸福家庭的营造

情动于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五章 诚则明,明则诚

好学力行,善于学习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大智若愚,切莫聪明反被聪明误

栽者培之,自信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形则著,成功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行远自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困而知之,在教训中把握成功的命脉

第六章 和为贵,不自弃

愚而自用,贱而自专,刚愎自用不可取

远人非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藏巧如晦,解决问题要讲求方式方法

居易俟命,摆正自己的位置

行险侥幸,看清小人的嘴脸

预则立,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

试读章节

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卑不亢,不上不下;永远追求中和,永远安居中游,这是中庸人生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国人最普遍的一种生存方式。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安全感的追求,因为经历的“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之类的事太多了,所以人们逐渐领悟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谛,懂得凡事不应该赶在最前面,而是应该朝后退一步,以便更好地保护一下自己。但是,人是一种具有极强欲望的动物,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欲望朝后退,恐怕等不到别人的枪口对准他,他自己就已经憋屈得疯癫了。既不想踩着地雷朝前走,又不想压抑自己朝后退,于是两难之下,中庸路线横空出世了。就像被草原狼追赶的黄羊群,跑在队伍中间的基本上都能安然无恙,而那些跑在队伍前后四周的黄羊却总是落人狼的尖牙利爪中。中庸路线的人生,既可以保留自己的一部分欲望,不至于过分压抑自己,又能够保护自己,不至于轻易受到伤害,实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生存形式。

事实上,中庸人生远不只是保留欲望、不易受伤这么简单,它还可以帮助你在人生征途中的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之间获得很大的回旋余地,你可以有很多选择,也可以有许多使自己感到“不错”的理由。就像现在世面上风靡于年轻人中间的“鼻环族”,第一个将闪亮的鼻环钉在鼻子上招摇过市的人可能招人议论,甚至被当成神经病和变态狂,但是三五个月后你再钉了鼻环大摇大摆在街上走,人们就会见惯不怪,甚至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时尚的人。鼻环还是那个鼻环,但你受到的攻击和非议就会少很多,人们见了你顶多问一句“钉的时候疼不疼”,却不会再问你“哪根神经搭错了要去钉鼻环”,你也会因此而自在许多。但如果你不再钉鼻环,那就大有可能被圈里的朋友耻笑,说你是时代的弃儿,日后你自己也可能觉得比别人少点什么,留下点不大不小的遗憾。

选择中庸人生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魅力,会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和喜爱,因为中庸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遇事不走极端,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擅长中庸之道的人会两头说好话、两边都批评,然后把好话和批评调和起来,所以中庸之人的拿手好戏就是调节人际关系。这个本领看似简单,好像谁都可以胜任,但其中却大有玄机,并非易事。生活中很少有人是因为原则性的问题而明吵暗争的,大多数都是些婆婆妈妈、鸡零狗碎的事情,但却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劝服对方,最终演变成激烈的争吵。如果是一个好走极端的人去处理这些争吵,很可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偏好而去偏袒一方、打压另一方,这样只能使事态越来越严重、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比如夫妻俩因为丈夫不干家务而吵架,走极端的人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偏向妻子,说丈夫不干家务就是不负责任、不爱家庭;或者偏向丈夫,说大老爷们干什么家务,这本来就是女人的职责。到最后去劝架的人反而变成了煽风点火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没落下个好下场。但是如果劝架的人换成个走中庸路线的人,那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他会安抚女方,说她每天又要上班又要干家务确实辛苦,真是个勤快贤惠的好妻子,但你丈夫每天都在外面跑业务,三个月跑坏了两双鞋,回家来累得不想动也是情有可原,你难道就不心疼吗?然后再去劝解男方,说他每天辛苦奔波都是为了让妻儿过上好日子,你妻子心里都明白,但妻子每天除了上班,还要干家务、带孩子,负担也很繁重,想让丈夫帮忙做些家务也是人之常情,你没发现她最近憔悴了不少吗?总之,走中庸路线的人在劝架时绝不会去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两头安抚、两边批评,最后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双方皆大欢喜。

毫无疑问,有这样一位走中庸路线的朋友,任何人都会觉得如沐春风,因为他总有办法让你和身边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进而获得更美满的人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受到中庸之道的熏陶,认识了中庸之道的妙处,最终也选择了中庸的人生。  说到信奉中庸之道的名人,首先就要说到孔子。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除了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之外,还因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处世大师。他在教授弟子的时候,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就是处世。弟子颜回以仁德著称,但孔子却告诉他要懂得通权达变,也就是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可以不按照常规做事,而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办法;弟子子贡素有辩才,天下闻名,但孔子却告诉他要懂得收敛锋芒,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弟子子路天生胆大、勇敢过人,但孔子却告诉他要懂得畏惧,一味地向前冲而不知向后退,最后难免会成为别人的牺牲品;弟子子张矜持庄重、不苟言笑,但孔子却告诉他要懂得随和亲切,一个整天冷冰冰的人,就算再善良,别人也会对他退避三舍、不敢接近。这些弟子个个出类拔萃,之所以会心甘情愿地跟着孔子学习,就是因为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而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孔子最胜于常人的一点就在于他深谙中庸之道。

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大师,同样也深知中庸之道。在他的处世哲学中,面对血气方刚的人,就要想办法使他平心静气;面对勇敢凶暴的人,就要引导他懂得循规蹈矩;面对心胸狭窄的人,就要让他修炼出宽大的胸襟;面对自卑自怜的人,就要激发他高昂的斗志。总之,你往左偏,他就把你往右拉一些,你高高在上,他就把你往下拽一点,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作为中庸哲学的杰出代表,陶渊明也是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人类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点。陶渊明不属于道教,也不属于儒教,他曾经几度为官,又因为不愿与战乱中的叛乱者同流合污而几度弃官而去,将儒家所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贯彻得淋漓尽致。但是他的归隐并不是断掉和原来世界的一切联系,躲在深山中孤独终老,而是秉承他热爱生活的本性回到家乡耕地种田,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和妻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他并没有因为辞官归隐而感到精神空虚。相反,因为他热爱的是生活的本质,是抛弃了残酷的政治生活后沉淀下来的文学生活和日常生活,所以他的人生中到处都充满了和谐,中庸的和谐、完美的和谐。

还有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可以说是新中国领导人中迄今为止中庸人物的最佳代表,无论任何事,他都能全面考虑,然后在众多势力之间不断取得平衡,所以任何人都无法和他产生较大的分歧,特别是在“文革”时期,面对天下大乱的形势,正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周恩来忍人所不能忍,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与林彪、“四人帮”做斗争,不惜牺牲个人尊严与造反派们周旋,成功地保护了一大批受到严重冲击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捍卫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试想,如果换一个人或者换一种处世原则,我们的国家势必遭受更严酷的浩劫。

P4-7

序言

一般人认为,《中庸》为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经过秦汉两代儒者的修改,独立成书,成为了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至宋代时,《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一起被并称为“四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虽然《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但因为《中庸》的原文言辞晦涩,难以读懂,而白话版的《中庸》也只是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其中的许多深刻含义和高深境界无法完全被读者所理解、悟透,所以本书作者将《中庸》原文中的珠玑之言进行了归纳分类,分别以“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为读者更顺利、透彻地解读《中庸》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如“素位而行,知足才能常乐”、“拳拳服膺,凡事都要掌握尺度”、“自诚明乃性,人性本善但并非愚善”、“戒慎不睹,高尚的行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正道直行,控制欲望,平淡是真”、“大德敦化,博爱是情感的最高境界”、“择善而从,社会的安定来自幸福家庭的营造”、“栽者培之,自信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素质”、“行远自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居易俟命,摆正自己的位置”、“预则立,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等等,带领读者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希望读者在了解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精华的同时,更能收获一份心灵上的平和与怡然。

共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中庸”精神,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读过本书的读者都能够用心体会“中和”二字,并以书中的“君子之道”对待身边的人、事、物,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成为和谐型社会的楷模。

因作者学识有限,故本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给予中肯的批评,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作者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