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本书作者将《中庸》原文中的珠玑之言进行了归纳分类,分别以“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为读者更顺利、透彻地解读《中庸》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读者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如何建设社会秩序,如何让人们和谐相处,这是先贤哲士们殚思极虑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并涌现出了诸多理论,而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即是把事物的两个极端联系起来,遵循适度原则。因此,可以把中庸的高明之处理解为寻求社会平衡、人生平衡、内心平衡的智慧。
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卑不亢,不上不下;永远追求中和,永远安居中游,这是中庸人生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国人最普遍的一种生存方式。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安全感的追求,因为经历的“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之类的事太多了,所以人们逐渐领悟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谛,懂得凡事不应该赶在最前面,而是应该朝后退一步,以便更好地保护一下自己。但是,人是一种具有极强欲望的动物,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欲望朝后退,恐怕等不到别人的枪口对准他,他自己就已经憋屈得疯癫了。既不想踩着地雷朝前走,又不想压抑自己朝后退,于是两难之下,中庸路线横空出世了。就像被草原狼追赶的黄羊群,跑在队伍中间的基本上都能安然无恙,而那些跑在队伍前后四周的黄羊却总是落人狼的尖牙利爪中。中庸路线的人生,既可以保留自己的一部分欲望,不至于过分压抑自己,又能够保护自己,不至于轻易受到伤害,实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生存形式。
事实上,中庸人生远不只是保留欲望、不易受伤这么简单,它还可以帮助你在人生征途中的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之间获得很大的回旋余地,你可以有很多选择,也可以有许多使自己感到“不错”的理由。就像现在世面上风靡于年轻人中间的“鼻环族”,第一个将闪亮的鼻环钉在鼻子上招摇过市的人可能招人议论,甚至被当成神经病和变态狂,但是三五个月后你再钉了鼻环大摇大摆在街上走,人们就会见惯不怪,甚至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时尚的人。鼻环还是那个鼻环,但你受到的攻击和非议就会少很多,人们见了你顶多问一句“钉的时候疼不疼”,却不会再问你“哪根神经搭错了要去钉鼻环”,你也会因此而自在许多。但如果你不再钉鼻环,那就大有可能被圈里的朋友耻笑,说你是时代的弃儿,日后你自己也可能觉得比别人少点什么,留下点不大不小的遗憾。
选择中庸人生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魅力,会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和喜爱,因为中庸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遇事不走极端,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擅长中庸之道的人会两头说好话、两边都批评,然后把好话和批评调和起来,所以中庸之人的拿手好戏就是调节人际关系。这个本领看似简单,好像谁都可以胜任,但其中却大有玄机,并非易事。生活中很少有人是因为原则性的问题而明吵暗争的,大多数都是些婆婆妈妈、鸡零狗碎的事情,但却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劝服对方,最终演变成激烈的争吵。如果是一个好走极端的人去处理这些争吵,很可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偏好而去偏袒一方、打压另一方,这样只能使事态越来越严重、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比如夫妻俩因为丈夫不干家务而吵架,走极端的人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偏向妻子,说丈夫不干家务就是不负责任、不爱家庭;或者偏向丈夫,说大老爷们干什么家务,这本来就是女人的职责。到最后去劝架的人反而变成了煽风点火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没落下个好下场。但是如果劝架的人换成个走中庸路线的人,那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他会安抚女方,说她每天又要上班又要干家务确实辛苦,真是个勤快贤惠的好妻子,但你丈夫每天都在外面跑业务,三个月跑坏了两双鞋,回家来累得不想动也是情有可原,你难道就不心疼吗?然后再去劝解男方,说他每天辛苦奔波都是为了让妻儿过上好日子,你妻子心里都明白,但妻子每天除了上班,还要干家务、带孩子,负担也很繁重,想让丈夫帮忙做些家务也是人之常情,你没发现她最近憔悴了不少吗?总之,走中庸路线的人在劝架时绝不会去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两头安抚、两边批评,最后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双方皆大欢喜。
毫无疑问,有这样一位走中庸路线的朋友,任何人都会觉得如沐春风,因为他总有办法让你和身边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进而获得更美满的人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受到中庸之道的熏陶,认识了中庸之道的妙处,最终也选择了中庸的人生。 说到信奉中庸之道的名人,首先就要说到孔子。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除了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之外,还因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处世大师。他在教授弟子的时候,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就是处世。弟子颜回以仁德著称,但孔子却告诉他要懂得通权达变,也就是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可以不按照常规做事,而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办法;弟子子贡素有辩才,天下闻名,但孔子却告诉他要懂得收敛锋芒,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弟子子路天生胆大、勇敢过人,但孔子却告诉他要懂得畏惧,一味地向前冲而不知向后退,最后难免会成为别人的牺牲品;弟子子张矜持庄重、不苟言笑,但孔子却告诉他要懂得随和亲切,一个整天冷冰冰的人,就算再善良,别人也会对他退避三舍、不敢接近。这些弟子个个出类拔萃,之所以会心甘情愿地跟着孔子学习,就是因为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而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孔子最胜于常人的一点就在于他深谙中庸之道。
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大师,同样也深知中庸之道。在他的处世哲学中,面对血气方刚的人,就要想办法使他平心静气;面对勇敢凶暴的人,就要引导他懂得循规蹈矩;面对心胸狭窄的人,就要让他修炼出宽大的胸襟;面对自卑自怜的人,就要激发他高昂的斗志。总之,你往左偏,他就把你往右拉一些,你高高在上,他就把你往下拽一点,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作为中庸哲学的杰出代表,陶渊明也是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人类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点。陶渊明不属于道教,也不属于儒教,他曾经几度为官,又因为不愿与战乱中的叛乱者同流合污而几度弃官而去,将儒家所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贯彻得淋漓尽致。但是他的归隐并不是断掉和原来世界的一切联系,躲在深山中孤独终老,而是秉承他热爱生活的本性回到家乡耕地种田,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和妻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他并没有因为辞官归隐而感到精神空虚。相反,因为他热爱的是生活的本质,是抛弃了残酷的政治生活后沉淀下来的文学生活和日常生活,所以他的人生中到处都充满了和谐,中庸的和谐、完美的和谐。
还有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可以说是新中国领导人中迄今为止中庸人物的最佳代表,无论任何事,他都能全面考虑,然后在众多势力之间不断取得平衡,所以任何人都无法和他产生较大的分歧,特别是在“文革”时期,面对天下大乱的形势,正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周恩来忍人所不能忍,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与林彪、“四人帮”做斗争,不惜牺牲个人尊严与造反派们周旋,成功地保护了一大批受到严重冲击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捍卫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试想,如果换一个人或者换一种处世原则,我们的国家势必遭受更严酷的浩劫。
P4-7
一般人认为,《中庸》为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经过秦汉两代儒者的修改,独立成书,成为了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至宋代时,《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一起被并称为“四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虽然《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但因为《中庸》的原文言辞晦涩,难以读懂,而白话版的《中庸》也只是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其中的许多深刻含义和高深境界无法完全被读者所理解、悟透,所以本书作者将《中庸》原文中的珠玑之言进行了归纳分类,分别以“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为读者更顺利、透彻地解读《中庸》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如“素位而行,知足才能常乐”、“拳拳服膺,凡事都要掌握尺度”、“自诚明乃性,人性本善但并非愚善”、“戒慎不睹,高尚的行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正道直行,控制欲望,平淡是真”、“大德敦化,博爱是情感的最高境界”、“择善而从,社会的安定来自幸福家庭的营造”、“栽者培之,自信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素质”、“行远自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居易俟命,摆正自己的位置”、“预则立,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等等,带领读者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希望读者在了解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精华的同时,更能收获一份心灵上的平和与怡然。
共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中庸”精神,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读过本书的读者都能够用心体会“中和”二字,并以书中的“君子之道”对待身边的人、事、物,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成为和谐型社会的楷模。
因作者学识有限,故本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给予中肯的批评,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作者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