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们在嘱咐我们的时候,常常会妙语连珠,说出一些谚语警句来,比如当我们不注意身体,他们会说“无债富裕,无病幸福,健康值千金”;当我们出现睡眠问题,他们会提醒“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当我们懒于运动,他们会说“若要健,天天练”;当我们心情沮丧,闷闷不乐的时候,他们会告诉我们“说出口的话是药,闷在心里的是病”。
的确,不少养生保健的谚语警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健康保健、养生方面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本书从饮食、运动、睡眠、疾病防治、心态等方面,去粗取精,精心搜集众多健康谚语,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告诉读者一些宝贵的养生健体经验,并给出科学依据,也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让读者在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验养生、保健之道。
谚语是老一辈人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和取得的知识的总结,内容极为广泛。其中有人们生活中习惯利弊的分析,有平时养生保健方法,又有患病治疗的成功实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不少营养,受到益处。
本书从饮食、运动、睡眠、心态等方面,去粗取精,精心搜集众多健康谚语,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告诉读者一些宝贵的养生健体经验,并给出科学依据;同时,该书也具体介绍了不少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让读者在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验健康之道,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多的得的指导手册。
吃得粗粮,长德体壮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人习惯了大鱼大肉的生活。然而,东西吃得太细,并不是一件好事。常吃精白米、精白面、精白糖等精细食物会给身体带来不利的情况,比如说血脂升高、冠心病、糖尿病,甚至于便秘等。这些富贵病也追随富贵而来。
那么,不如多换换口味,吃适量的粗粮,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哪些食物称得上粗粮,你知道吗?
玉米、小米、红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等都属于粗粮;除了这些谷物,还有很多豆类,比如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芸豆、蚕豆等等;另外,像红薯、土豆、山药,也是属于粗粮。有些蔬菜比如芹菜、韭菜,也都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
“粗粮”吃起来粗,可营养上却一点都不比细粮差。比如,用常吃的小麦和荞麦比较,荞麦含有的赖氨酸是小麦的3倍。最可贵的是养麦粉还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也就是说,无论热量还是营养丰富程度,荞麦都高于小麦。再比如,小米中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含量非常高;红薯里有大量的铁和钙;豌豆、绿豆、红小豆里则有大量的氨基酸以及磷等微量元素。
[八宝粥]
原料:江米、紫米、莲子、红小豆、花生、大枣、核桃仁、绿豆 做法:①将莲子、江米、红小豆、绿豆、紫米放入锅中加热煮1小时左右;②加入核桃仁、花生、大枣熬制半小时即可。
适当地吃粗粮有利于排便和减肥,然而,什么东西都过犹不及,吃多了也不是件好事。盲目地吃过多的粗粮,不仅仅是对消化系统不利,还会有一些其他的负面影响。
因此,吃粗粮要适量、合理。粗粮和细粮搭配能最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有部分人不宜吃粗粮,也应该注意。不宜吃粗粮的人有:
·胃肠功能差的人。老人和小孩的胃肠功能较弱,太多的食物纤维对他们的胃肠是很大的负担。
·缺钙、铁等元素的人。粗粮里含有植酸和食物纤维,它们结合形成沉淀,阻碍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影响肠道内矿物质的代谢平衡。
·患消化系统疾病的人。如果患有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或胃溃疡,进食大量的粗粮易引起静脉破裂出血和溃疡出血。
·免疫力低下的人。如果长期每天摄人的纤维素超过50克,会使人的蛋白质补充受阻、脂肪利用率降低,造成骨骼、心脏、血液等脏器功能的损害,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就记载“饮食有节”,“饮食白倍,肠胃乃伤”。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也曾说过:“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就是关于食不宜过饱,宜少食多餐的阐述。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少食多餐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
患有胃病的人,一般都知道少吃多餐好。因为患病后,消化功能较差,而身体的营养需求却会增加,许多营养物质往往因为呕吐、腹泻或服用利尿剂而大量流失。解决这两难局面并持续补充营养,以少食多餐为最佳途径,而其总热量的25%又必须从脂肪中获得,故应注意每次所吃的食物都能尽量被消化。
即使无病之人,少吃多餐对心血管也是很有利的。我们进食的大多是混合食物,从胃排空的角度讲,消化时间根据食物成分的不同大约在1~4个小时左右。实际上在胃内食物完全排空之前,就已经产生明显的饥饿感了。如果两餐之间间隔时间过长(4~5个小时,甚至更长),容易产生饥饿感,进而导致过量进食。 长期饱食的危害是巨大的。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肥胖、高血压等富贵病。
另外,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冠心病病人心绞痛发作,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少吃多餐能够避免饱食现象的出现,对于维护自身健康是很有益的。
每餐究竟该吃多少热量呢?记住,减肥的时候也要有一个热量的底线,尤其是不能缺少用来帮助肌肉修复和生长的蛋白质。有一种计算每餐进食热量的方法,是将每日所需总热量分成多份。注意以下几点:
每天进食最多的一餐应该在体力劳动强度最高的时段之后。此时,肌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强烈。
哪怕是在晨练之前,早餐一定要吃。一觉醒来,肌体已经一夜没有能量来源了,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锻炼,人会疲劳。上班之前要吃早餐也是同样的道理。
除非你深夜加班,否则晚上不要吃得太多。
适当饮食关键在于不超过你每天所需要的总热量,并且保证足够的热量来促进代谢,消耗脂肪。同时要保证正餐之间的加餐是真正健康的营养食品。你的父母可能告诉你吃零食会破坏胃口,但当你加餐后,会发现正餐时反而能更好地享受美食,而不是由于饥饿而狼吞虎咽。
少食多餐,健康饮食,保证早餐,少量晚餐,是保持良好体形的良方。无数健美运动员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这是一种有效的保持体形的好办法。
不少人将少食多餐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把一天的饮食量根据实际情况分成4~6餐,以避免一餐吃得过多,这是不确切的。对于正常人来说。少食多餐一般是指在正常的三餐之间再加入两餐,当然这两餐并不是正餐,也不需要太多的主食副食,一些简单的水果、奶制品和蛋类就可以了。它们除了可以提供正餐之外的营养,也可以增加饱腹感,不会让我们在下一次正餐之前感到非常饥饿而胃口大开。
虽然少食多餐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但是少食多餐并不能取代一日三餐,而是要作为补充,即在感到饥饿时适量加餐。少食多餐不能理解为可以频繁进食,不断的食物刺激会打乱人体正常的消化液分泌规律,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一般来说,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均衡营养、三餐定时,确保每餐不过量,在饥饿时适量加餐,这种“少食多餐”还是很有好处的。P2-6
在健康问题上,长辈们常常叮嘱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既要好好工作,又要注意身体健康。
长辈们在嘱咐我们的时候,常常会妙语连珠,说出一些谚语警句来,比如当我们不注意身体,他们会说“无债富裕,无病幸福,健康值千金”;当我们出现睡眠问题,他们会提醒“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当我们懒于运动,他们会说“若要健,天天练”;当我们心情沮丧,闷闷不乐的时候,他们会告诉我们“说出口的话是药,闷在心里的是病”。
的确,不少养生保健的谚语警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健康保健、养生方面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
“无债富裕,无病幸福,健康值千金”、“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大病要养,小病要抗,无病要防”等,这些健康谚语可以说是一味味利于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良药。
“恒劳而知逸”、“吃人参不如睡五更”、“睡前开开窗,一夜睡得香”开门见山地说明,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并且教人如何科学睡眠。
“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则直截了当地指出饮食有规律的重要性。
“清心生活贪欲少,清醒头脑睡得早”、“心安病自除”、“笑口常开身体健,愁肠百结长寿难”,强调了心理健康能排除烦恼和忧郁。
“身勤则强,逸则病”、“丰收靠劳动,健康靠运动”、“若要健、天天练”、“锻炼是灵丹,卫生是妙药”等说明了健康与运动的密切关系。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在谚语中也有体现。如“生气催人老,笑口变年少”、“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等。情绪乐观、心情舒畅,能增强抵抗力,有益于健康长寿。
谚语是老一辈人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内容极为广泛。其中有前辈们对生活中习惯的利弊分析,有平时养生保健方法,有治病的成功实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营养,受到益处。
本书从饮食、运动、睡眠、疾病防治、心态等方面,去粗取精,精心搜集众多健康谚语,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告诉读者一些宝贵的养生健体经验,并给出科学依据,也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让读者在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验养生、保健之道,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健康指导手册,也是现代中国人养生的一本“正经”。
没有云雾的天气好,没有疾病的身体好。身体好了,一切都好!
由于此书内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在编著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真诚地对他们表示感谢,他们是周亮、周玉红、周岳猛、雷海岚、刘芹、卿华、罗玺、郭燕舞、胡敏、肖波、廖虹、朱红梅、曹爱云、张永见等。因为你们的加入,使我顺利完成此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欲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
——嵇康
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