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有了皇帝始,皇权之下便开始了各个政治集团的你争我夺,本书将这些历史上的重大相权党争事件——全景记录,再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以简洁、流畅之笔墨,用生动的故事以古鉴今,引领阅读者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事物、参透玄机。这种深刻而透彻讲述历史的方式,于读者或敲以警钟,或指以迷津。书中还配以大量的稀见图片,便于读者形象记忆,增添读者的阅读兴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朝往事(十二王朝相权党争全景)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李翰文 |
出版社 | 辽宁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自有了皇帝始,皇权之下便开始了各个政治集团的你争我夺,本书将这些历史上的重大相权党争事件——全景记录,再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以简洁、流畅之笔墨,用生动的故事以古鉴今,引领阅读者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事物、参透玄机。这种深刻而透彻讲述历史的方式,于读者或敲以警钟,或指以迷津。书中还配以大量的稀见图片,便于读者形象记忆,增添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推荐 历史就像一只巨手,翻转间让一辈辈的豪杰在同一个地方纷纷落马,又让另一些人在同一种境退下扶摇直上青云!历史究竟在暗示着我们什么? 秦砖汉瓦已成陈迹,历史却从未真正走远。看似离我们早已遥远的是非恩怨,却反映出人性弱点的惊人相似。理解历史,就是参透人性。历史——这部连台大戏,用鲜活的故事和生命为我们演绎着历代将相的处事之道、官场之道、钻营之道、显达之道、浮沉之道……谁对历史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谁就更可能于现世成功,甚至还可以从容地把握未来。 历史并不遥远,它时刻提醒我们反省自己,经世历练,然后以大智慧去参悟成功的真谛。 目录 相权 雄才与贪婪并举——相权成败的关键 仓鼠之志 成就伟业 排挤韩非 沙丘之变 东门黄犬 万世之梦三年破灭——淫威下的相权 指鹿为马 诛杀二世 自取灭亡 维护皇权与诽谤自身——相权的至高境界 深谋远虑 慧眼识英 稳固后方 封侯拜相 计诛韩信 污名释疑 明哲保身 自命不凡又反复无常——相权大忌 胯下之辱 建功立业 嫌疑渐生 难逃厄运 智慧只用在刀刃上——相权中的黄老之术 智救刘邦 施展抱负 献美解围 削祸无形 只知谋国不知谋身——这种相权最危险 意外得爵 细柳阅兵 智勇平叛 进退两难 冤死狱中 专权与忠心能否兼备——相权是把双刃剑 谨慎受托 尽心尽职 深信不疑 促成中兴 谦恭总在未篡时——威逼皇权的相权 贤名初露 笼络人心 篡权建新 托古改制 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权的威势尽显 挟令天子 屯田积谷 统一北方 唯才是举 南下受挫 鞠躬尽瘁不自立——相权中的高风亮节 隐居隆中 隆中对策 联吴抗曹 白帝托孤 北伐大业 王与马共天下——宽大平和的相权才能安身立命 王马共举 兄弟别路 忠于晋室 泰然自处 东山再起安东晋——将危险化为无形的相权 东山再起 化解危机 击败苻坚 当权势遭遇贪婪——相权是深渊 封侯拜相 奸雄本性 排除异己 一心为国却含冤被杀——猜疑是相权的软肋 统一天下 剿灭南陈 猜疑失宠 含冤而死 直言进谏只为尽忠职守——相权的特例 怀才不遇 军事功绩 得遇明主 进谏不断 治国之道 才德兼备且居功不傲——相权也要讲人品 家教严谨 网罗人才 发展经济 直言进谏 谨慎处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相权大小与学问高低无关 策划兵变 始登相位 权重遭罢 金匮谎言 上可进下可退——相权取决于处事的态度 钻营之道 献媚邀宠 卖国贼——不善用相权的最大损害 被纵南归 出相议和 杀害岳飞 穷凶极恶 裙带下的误国宰相——当相权成为皇权的玩物 放荡子弟 谎报战功 回买公田 谋取权位 不战而溃 流传千古的正气歌——相权的本质是安邦定国 状元及第 宦海浮沉 被俘就义 治天下的长胡子——真才实学是行使相权的奠基石 少年早慧 随军西征 致仕蒙元 死后害人最多的宰相——相权与皇权水火不容 结党朋欺 恩威震主 溜须拍马当首辅——相权的杀手锏 青词邀宠 斩尽杀绝 父子丞相 祸国殃民 穷途末路 察言观色是一门学问——相权就是和皇权打太极拳 初任首辅 再次为相 谎报丧命 弄权营私——相权由此始,由此败 沙场较量 忍受迫害 野心彰显 身败名裂 配享太庙的汉臣首辅——相权的进退高深莫测 规划军机 处世之道 两派相争 请退之嫌 飞黄腾达不是一辈子——依靠皇权的相权无法久长 把握机会 宠信日深 弄权敛财 杀身之祸 中兴晚清——道德涵养决定相权成败 转世神话 入仕翰林 中兴之臣 天津教案 党争 宿将与后党之争——西汉瓶颈源于党争 韬光养晦 锋芒初露 太子之争 刘吕之争 诸吕封王 宿将反攻 党锢之祸——东汉党争源于地位 清流入场 清议示威 党锢之祸 二次党锢 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党争永远的焦点 外戚崛起 剿杀窦氏 宦戚共处 争斗开始 争斗升级 同归于尽 西晋内争引发八王之乱——党争的恶果 白痴皇帝 后党登台 贾后弄权 反间之计 八王之乱 关陇贵族与庶族之争——唐朝持久的党争 门阀制度 冠冕关中 平衡之势 武后夺权 庶族发力 修订氏族 牛李党争——一场旷日持久的党争 出身之别 长庆科举 水火不容 凄凉收场 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一党争不看人品,更无关学问 时势英雄 熙宁变法 两党交锋 终结新党 南宋庆元党禁——削弱国力是党争最大的害处 侂胄其人 庆元党禁 开禧事变 土木之变与党争——争权夺利是党争的导火索 结党营私 土木之变 和战两派 张居正变法引发的党争——党争与振兴无关 三架马车 独裁改革 夺情风波 政治清算 东林党争——党争是血腥的 国本之争 京察之争 矿监税争 阉党横行 余韵犹存 鸦片战争期间的和战之争——党争让清朝成为半殖民地 鸦片禁弛 战争爆发 脸面之争 和战摇摆 太平天国的内争——党争的结局永远都是两败俱伤 天王兄弟 东王野心 天京事变 西去悲歌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争——被利用的党争 西学之争 造船之争 铁路之争 戊戌变法时期的帝党和后党之争——党争带不来光明 无权之君 维新之势 百日维新 试读章节 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去巡视。随他一起去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和次子胡亥。而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则在上郡(今陕西榆林南)监军,和大将蒙恬一起防御北方匈奴。 宦官赵高是胡亥的心腹,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祖上赵氏属于赵国宗室的远支,勉强还算是一个贵族。赵国灭亡后,赵氏宗族以亡国臣民的身份被迁徙到成阳,赵高的父母也在其中。祸不单行,赵高的父亲因触犯刑律被判处了宫刑,赵高的母亲也因此受到株连,被收入宫府做了奴婢。主人出于增加人丁的考虑,就强迫赵母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等一群子女,并按例都承了赵姓。父亲是罪犯,母亲是奴婢,奴隶的身份决定了赵高的社会地位和命运,他们兄弟数人一律被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做了内宫厮役,供人差遣。 在回程的路上,秦始皇病倒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吃药也不见好转。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病情加重,秦始皇便吩咐赵高:“快写信给扶苏,叫他赶快回成阳去。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继承皇位。”信写好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便咽气了。 李斯于是对赵高说:“这儿离成阳还远,我们随行的军马不是太多,万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开,恐怕会发生混乱,不如暂时保密,不要发丧,回到成阳再作道理。” 他们于是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了胡亥、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向成阳进发,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车外奏事。由于正值盛夏,秦始皇的尸体很快腐烂了,发出阵阵恶臭。赵高为了掩盖这臭味,买来许多成鱼,企图用鱼腥味加以掩饰。 蒙恬是当初率军灭亡赵国的,以至于赵高一家人因此沦为了奴隶,可以说,蒙恬与赵高有着不共戴天的世仇家恨。想到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继位后,势必更加重用蒙恬。赵高于是与胡亥商量,准备将秦始皇的遗诏销毁,然后杀死扶苏,由胡亥继位。胡亥当然求之不得,但知道要干这样的事,必须赢得丞相李斯的支持,否则不可能成功。 赵高找到李斯,说:“现在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要决定哪个接替皇位,全凭我们两人一句话。您看怎么办?”李斯大吃一惊,赵高接着说:“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比得上他和蒙恬吗?” 李斯愣了一会儿,说:“我比不上他。”赵高说:“要是扶苏做了皇帝,他一定拜蒙恬做丞相。那时候,您只能回家种地了。公子胡亥待人宽厚,要是他做了皇帝,您和我都有好日子过。希望您好好考虑。” 李斯是一个对权力极为看重的人,想到扶苏继承皇位以后,自己一定保不住丞相的位置,就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将军蒙恬和扶苏是同谋,两人一同赐死,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封假诏书,万分悲痛。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要扶苏向秦始皇申诉。可扶苏是个老实人,说:“既然父皇要我死,哪里还能再申诉?”就这样自杀了。蒙恬也悲愤而死。 赵高等人到了成阳后,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并且假传遗诏,由胡亥继承了皇位。这就是秦二世。 东门黄犬 胡亥篡得皇位后,赵高便开始着手铲除李斯。尽管李斯满腹经纶,不乏治国安邦之术,但论阴险狡诈,还是敌不过赵高。 李斯曾给胡亥上了一个《劝行督责书》,规劝皇帝用重刑冶天下,对那些犯罪的官员,不管高低贵贱,一律刑法伺候。赵高心想:如果有人上殿对皇帝说了自己的坏话,李斯绝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从中发难,到时候自己肯定逃不脱刑罚。于是便鼓动胡亥说:“您作为万民之主,理应高高在上。当年先帝威震四方,虽然每天和大臣见面,但他们不敢随便乱说。如今您刚刚继位,年纪又小,很多事未必非常了解,万一和大臣们议事时言语不当,肯定会让他们轻视,虽然当面不敢说什么,背后肯定会妄加评论,这不是玷污了皇上的英名吗?依我看,您今后不必上朝,如果有大臣求见,就让我和其他几个熟悉法令的官吏通报,经过商议后再作裁决。这么一来,大臣们见皇上处事有方,自然不敢妄加菲薄了,老百姓也会称赞您是一代圣主。” 胡亥觉得这个主意甚好,自己也乐得安逸,便把一切大事统统交给赵高处理。游说成功后,赵高便开始进行下一步行动——离间李斯和胡亥的关系,并借机陷害。陈胜、吴广起义时,李斯的长子李由曾镇守荣阳,没有拦住义军西进的队伍。赵高于是抓住这一点,诬陷李由和陈胜是邻县的同乡,因此不肯积极镇压,而李斯身为丞相,仍然心怀企图,想自立为王。 李斯明白过来,这才上书揭发赵高的罪行。但此时的胡亥已经被赵高所蒙蔽,相信李斯是为了篡位夺权,因此下令将李斯关进监狱。胡亥安排赵高来审理此案,赵高自然求之不得。他指使狱卒对李斯严刑拷打,让其招供谋反之事,位居三公的李斯哪儿受过这种酷刑,再加上年岁已高,最后逼不得已,只好承认了“谋反”之罪。 这时的李斯虽已招供,但依然心存侥幸,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反叛之心,而且有功于秦朝,当年被秦始皇治罪时,曾依靠一篇《谏逐客书》而力挽狂澜,如果将自己的冤情告知皇上,说不定能得到赦免。 可惜李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赵高耳目众多,他精心炮制的申辩书根本没送到胡亥眼前,就被赵高扣下了。赵高派人四处搜捕李斯的宗族,宣布李斯因谋反罪被判腰斩,株连三族。 当李斯与儿子一同被押上刑场的时候,李斯对儿子说:“多想与你牵着黄犬,回老家上蔡东门去打猎呀!可现在办不到了。”后来的文人墨客,把李斯这句将死之言缩成了“东门犬”三字,既表示恨不如初,也表示对自己追逐一生的权力的彻底决绝,但这种决绝只有在人鬼交替,阴阳分界的这一刻,才能被领悟。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的结尾处,写到了这次残酷屠杀:“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成阳市,夷三族。“一人有罪,延及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这条残酷的法律正是出自李斯之手。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