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历史,更要感觉历史。相信每个民族或多或少都有着不能割舍的回归情结。本书所载录的部分中国民间原生态手工艺术品,一件件均凝结着中国原始手工技艺传人,在现代化的社会漠然中,对于祖先文化遗产的忠诚执守与传承艰辛。希望本书能够引发您对中国民间艺术以及所有民间手工艺人生存现状的关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在民间(附光盘) |
分类 | |
作者 | 北京世纪九九国际投资有限公司 |
出版社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理解历史,更要感觉历史。相信每个民族或多或少都有着不能割舍的回归情结。本书所载录的部分中国民间原生态手工艺术品,一件件均凝结着中国原始手工技艺传人,在现代化的社会漠然中,对于祖先文化遗产的忠诚执守与传承艰辛。希望本书能够引发您对中国民间艺术以及所有民间手工艺人生存现状的关注。 内容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馈赠,我们愿与您共同分享。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丰富您的收藏,更可以体现您的一份爱心,因为编写此书的目的就在于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帮助那些还苦苦挣扎在生活边缘的民间手工艺人和他们固守的技艺。 近千张精美图片全面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风采与深厚内涵,简明生动地说明其年代起源、历史沿革、艺术特色与收藏价值,极聚艺术美感与阅读空间,是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的理想读本。 书中充满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人文关怀和深度思考,关注民间手工艺人生存艰辛,呼唤文化保护意识。 目录 一、千古绝唱 青海土族盘绣 湖南隆回花瑶挑花 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 河北晋州木偶 福建漳州木版年画 浙江嵊州竹编 上海嘉定竹刻 江西萍乡湘东傩面具 浙江朱金漆木刻 黑龙江萨满舞蹈面具 新疆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 二、薪火相传 剪纸篇 福建泉州刻纸 江苏邳县剪纸 广东佛山剪纸 安徽剪纸 山东剪纸 山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 陕西剪纸 黑龙江海伦剪纸 皮影篇 江苏皮影 浙江皮影 河北唐山皮影 山东皮影 陕西皮影 四川皮影 北京皮影 刺绣篇 苏绣 粤绣 湘绣 蜀绣 京绣 河南开封汴绣 鲁绣 苗绣 苏州缂丝织 湖北黄梅挑花 堆绣 织锦篇 黎锦 鲁锦 土家锦 傣锦 泥塑篇 无锡泥人 河南淮阳泥泥狗 北京兔爷 埙 天津泥人张 山东高密泥塑 河南浚县泥咕咕 陕西凤翔挂件 面塑篇 上海面塑 山西面塑 济南面塑 郎庄面塑 山东莱州市金城面塑 风筝篇 北京风筝 江苏南通风筝 天津风筝 石雕篇 福建惠安青石雕 福建寿山石雕 安徽戴店石雕 浙江青田石刻 河南方城小石猴 陕西坠石娃 木雕篇 浙江乐清黄杨木雕 四川木雕 福建龙眼木雕 苏州红木雕 潮州金漆木雕 浙江东阳木雕 云南剑川云木雕 年画篇 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 河南朱仙镇年画 山东高密扑灰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 河北武强年画 陕西凤翔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 广东佛山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 服饰篇 云南纳西七星披肩 陕西兜肚 山东沂蒙香荷包 贵州苗族蜡染 新疆小花帽 新疆挂毯 玩具篇 福建屏南提线木偶 山东布老虎 山东木旋玩具 新疆布偶 新疆小乐器 山西木偶 北京绢人 北京毛猴 九连环 北京鬃人 面具篇 西藏面具 贵州地戏面具 贵州彝族“撮泰占”面具 北京脸谱 陕西马勺脸谱 工艺篇 江西赣县田村花灯 甘肃酒泉夜光杯 江苏苏州折扇 甘肃保安腰刀 山东烙画葫芦 蒙古银碗 甘肃兰州针刻葫芦 山东青岛贝壳雕 果核雕刻 安徽风画 广西羽毛画 安徽芜湖铁画 福建永春纸织画 三、凤凰涅槃 山东潍坊风筝 新疆英吉沙小刀 福建德化瓷器 福建福州脱胎漆器 海南椰雕 广尔肇庆端砚 山东潍坊红木嵌银 黑龙江兰两挂钱 河南南阳烙画艺术 新疆新绣 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结 后记 试读章节 青海土族盘绣 在遥远的青藏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1000多年来,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母亲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待出嫁后,女儿会向婆家亲戚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不仅展示了自己心灵手巧的一面,更体现了母女情深的情谊。土族妇女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绣品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了本民族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盘绣技艺最集中地反映在土族妇女美丽的花袖衫上。这是土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丝绸制作成的套袖,缝于长衫上。由于土族妇女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湖南隆回花瑶桃花 瑶族挑花全凭瑶族妇女一双慧眼和巧手,循土布的经纬进行徒手操作。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图案古朴繁杂,左右对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绣品针法精细,每件作品都是唯一,极具收藏价值。花瑶挑花用普通手工缝补针线,一条成年女子穿的统裙大概要缝制二十五万多针,陆陆续续需挑刺六个多月,被称为粗纱土布上的“长城”。花瑶女性从小就受到挑花技艺的熏染,六七岁就开始学挑花,一直挑到人老眼花,而不会挑花的“笨女子”是找不到好婆家的。挑花服饰还是花瑶姑娘们的传统嫁妆,她们出嫁时有十几条统裙、腰带、腿绑……那些挑花嫁妆足可以挂满一个小型展览馆。如今瑶族挑花工艺闩渐式微,技艺传承出现断裂,已到了濒危状态,有人说过:有一种目光总在分手时,才看见是“眷恋”;有一种心情总在离别后,才明白是“失落”。希望我们不要在失去花瑶挑花这一独特的技术时才感觉到痛心。 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下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其丁序是将两二根白线缠绕在马尾上(白色马尾最佳),然后用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门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一共要经过52道下序才算完成。马尾绣的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也是水族独有的濒危民间传统工艺。 河北晋州木偶 晋州木偶集中在河北晋州一带,乡民通称“大木偶”或“大胶泥蛋”,它发源于清代,经艺人们代代相传至今。晋州木偶是集音乐,表演,文、武场于一身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不仅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而闩具有很高的文化科研价值,“木偶”戏分配唱、表演、文场、武场四个部分,配唱分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唱腔多为河北梆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趣味,也浓缩着他们的情感和性格,有着深刻的民族内涵。但随着现代影视的发展,晋州木偶的观众越来越少,现在,这门民间表演艺术已经名存实亡,有学者指出:保存和发展晋州木偶这一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对于研究社会文明史、发展史和民俗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福建漳州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年画题材中以门画居多,门画又分粗神、幼神及文神、武神等种类。粗神指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印制的年画;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纸印制的年画。文神指画面人物为文官的年画;武神年画与文神相反,画面上人物一般要骑马或插旗。漳州木版年画的艺术技法和工艺过程独具一格,其雕版线条粗细迥异、刚柔相济,以挺健的黑线为主。用色追求简明对比,印制采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称为“饰版”。所用颜料分水质和粉质两种,纸张选用“闽西玉扣”,有大红、淡红、黑以及本色纸诸种。漳州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简洁,又有江南年画的纤巧细腻,富有拙朴风格和乡土韵味,流露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特别是用黑纸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是中国年画中的精品。P25-33 序言 总有一种萦然失落,致使我们情不自禁而回归远古,寻找祖先精神的寄托。 总有一份执著信仰,致使我们骄傲自豪而爱不释手,守望家园深处的珍藏。 总满怀炎黄使命,致使我们油然起敬而生生不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粹。 或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会令有些人感到相对陌生而不着边际,然而,相信那些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悠扬婉转的民间歌调与风采各异的民间舞蹈和戏曲;那些神秘而富有地域色彩的民间习俗;那些精湛绝伦的民间手工技艺以及淳朴可爱的民间艺术产品;无不浸淫在我们生活与灵魂的本质之中,无不源于民族祖先的代代相传。它们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记载了历史的源远流长,它们是孕育和承载民族文化的摇篮。在联合同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样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足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涉及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内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五个方面。 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它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中华民族五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就倒映在这条长河之中。它不仅昭示着炎黄子孙的深沉智慧和质朴情感,更印刻着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是民族灵魂的永久归宿和精神家园。 当我们搜索记忆时发现,时间和现实竟是如此残酷,凭借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冲击,愈显其生存脆弱;无奈于世风流转、习俗变化和价值转向,带着祖先生活的精神痕迹,逐渐地湮没在历史的记忆里。每一分钟,都有一些灿若珍宝的民间艺术如指间之沙,了无声息地散落。那断代遗失之痛与空虚,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理解历史,更要感觉历史。相信每个民族或多或少都有着不能剖舍的回归情结。本书所载录的部分中国民间原生态手工艺术品,一件件均凝结着中国原始手工技艺传人,在现代化的社会漠然中,对于祖先文化遗产的忠滅执守与传承艰辛。感谢所有阅渎本书的朋友!希望本书能够引发您对中国民间艺术以及所有民间手工艺人生存现状的关注;同时无论您留存本书中的任何一件散发着悠远文化气息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都将极为有助于改善那些原始手工技艺传人生存现状的艰辛,而您也将被尊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后记 编写此书的初衷,是源于在中国西部那家民俗博物馆中的制陶老艺人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的伤感。 当一种曾经灿烂的文明即将逝去,如同白垩纪的恐龙骨架无言矗立,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向人们诉说其往昔生机勃勃、灵动飞扬的过去时,我们耳边分明听到了穿越千年的呼唤。那是光阴流逝的叹息,那是美丽凋零的幽怨,那是千古绝唱的悲怆余韵,凄婉欲绝,使人为之黯然。 近几年来,世界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行动越来越多,中国已有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名录。种种迹象似乎向人们表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进入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殊不知,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个严峻的事实:调查显示,我们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天都在流失的悬崖边徘徊,随时可能逝去,永远也无法重现。即使那些被列入保护的项目也有不少是传承者已年近耄耋寥寥,且后继无人。况且我们的忧虑还不只来自面对那些随风而逝的民间艺术时的无奈,还有对这些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所产生的“繁荣”的担扰:目前市场上的许多“手工艺品”实际都是由流水线生产的,那种凝聚在一针一线、一剪一刀中的超凡想象和个性创造,都无一例外地被拷贝成千篇一律。承载着民族祖先的精神向往和生死歌哭的文化遗产竟然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发扬光大”,不能不使人为之扼腕叹息。 世事无常,光阴流转,也许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失去。 历史留给我们的,有无数的辉煌与骄傲,也有数不清的谜团和遗憾。对于一种文明而言,无论是物馆化还是旅游商品化都不是以使其避免衰亡的命运,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如今已经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我们所呼唤的保护,不是简单的物质留存,更不是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而是对民族文化和祖先遗产的尊重与维护。有位民俗学家说过:“神祕或奇丽、粗犷或柔美、风情万种或气韵生动等。这些都是每一种文化的魅力之所在。而尊严和风度,也是每一种文化和文化资源拥有者不可缺少的精髓。”我们的民间艺术所需要的,首先是自我尊重。尊重来源于对有着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景仰,来源于对民族祖先历史址迹的深刻缅怀,来源于对美好生活和艺术本身的探索,来源于对民间艺术和自身创造的精益求精。只有我们自己首先尊重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文明,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会得到世人的尊重的。 最后,我们想以美国一家印第安人村落遗址博物馆的说明词作为文章的结尾,愿它能绐我们以启示:“这山属于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遗物,是一种脆弱而不可替代的历史线索,它能帮助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去探究这些先民曾经怎样在这里生活。请你怀一份尊重和关怀对待这些遗迹,使我们的后代能有机会来欣赏我们的遗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