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一场轰动国内外的北极考察。
十二年前一场震惊朝野产的三方争战
……现在,风息沙止,雾开水退,是非曲直,前台内幕,一切都可以说了。
南德集团、中国科协、北极考察队,从组队、考察到返回国内,一直刀来枪去,争战激烈,是也,非也,只能留与后人评说。
这一切一切,本书将向你详尽披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亲历北极--中国远征北极点的台前幕后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孙覆海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十二年前一场轰动国内外的北极考察。 十二年前一场震惊朝野产的三方争战 ……现在,风息沙止,雾开水退,是非曲直,前台内幕,一切都可以说了。 南德集团、中国科协、北极考察队,从组队、考察到返回国内,一直刀来枪去,争战激烈,是也,非也,只能留与后人评说。 这一切一切,本书将向你详尽披露。 内容推荐 12年前的一场远征北极科学考察震惊世界,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到北极腹地进行科学调查取样。本书不仅仅要记录这次科学考察的前因后果,还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北极考察,是一个从电视上、报纸上看不到的前台与内幕。 目录 第一章 京师言兵机 第二章 冬练松花江 第三章 愁锁“308” 第四章 怎一个“钱”字了得 第五章 蓝天远翔 第六章 一日阅沧桑 第七章 闯关加拿大 第八章 哈德逊湾畔的忧思 第九章 熊踪 第十章 篝火映北斗 第十一章 冰湖木屋密密林 第十二章 兵困底特律 第十三章 这就是北极 第十四章 失去联络 第十五章 走近因纽特 第十六章 心忧万重 第十七章 寻找富兰克林 第十八章 狗通人性 第十九章 雄关漫道 第二十章 站在地球顶端的感觉 第二十一章 让历史评判 试读章节 在中国,要推动一件事情不容易。但你要不推动,就永远不会有希望。位梦华还有位梦华的朋友们如刘小汉等,在咬紧牙、铆足劲儿推。 位梦华给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分别写了信,提出了关于北极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设想和建议。他在信中慷慨陈词,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人类科学研究正在从学院式走向“大科学,全球观”。作为这种全新科学观念的一个必然结果,则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全球变化问题,而北极毫无疑问是探测研究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北极的大气和海水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由此导致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变化,则必将严重影响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从而会给人类的生存,特别是北半球居民的生存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而我国的气候基本受北极气流控制,农业、工业尤其是生态环境方面所遭受的侵害程度将是难以估量的。从科学的角度看,北极和南极一样,是进行宇宙探测、地球磁场、极光、大气物理与化学、海洋、生物、冰川、地球构造等方面研究的理想的天堂。此外,北极考察还有资源、人文、军事诸方面的意义,还能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我国的科学事业。 在对北极考察的可行性与可能性作了种种分析之后,位梦华提出如下设想:选取东半球从东经105度到120度(这一带正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我国最大的渔场、粮仓、牧场和林区都在这一区域,研究全球变化对这一地区带来的影响,将会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赤道到北极点;西半球从西经60度到75度,从赤道到南极点,这样两个恰好相对称,所包括的陆地面积最大、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最为丰富的典型地带,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其重点是抓住对极地环境的考察研究,努力探求全球变化的奥秘。 位梦华在信中还谈了向北极进军的时机问题,他说过去由于军事上的保密和封锁,在北极不可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国际科学合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日趋缓和,人类向北极进军的历史才掀开新的一页。1990年8月,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8个国家即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苏联,签订了一项条约,决定成立一个非政府性的科学组织——“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相当于SCAR即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这个组织包括了北极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向所有对北极感兴趣、在北极地区从事实质性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国家开放。1991年1月,这个组织在奥斯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同时接纳法国、德国、日本、荷兰、波兰和英国为其成员国。这也就是说,北极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加入这一进军的国际时机已经成熟。 最后,位梦华建议成立中国民间北极考察与科学研究基金会,自筹资金,展开北极科学考察…… 北极科学考察就像冰下涌动的暗流,在位梦华、刘小汉、刘健、沈爱民、翟晓滨、杨小峰、李拴科等一批仁人志士的戮力推拉下,悄悄走向前去;渐渐的,冬寒送来春消息,春风起了,春雨降了,红花满枝绿满园,冰下暗流变成了桃花三月水。北极,你迎来了春天—— 1992年12月,位梦华致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光亚,提交北极科考建议,得到朱光亚主席的重视与支持。 1993年3月,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联合发起,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批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宣告成立。 5月,筹备组负责人与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主席鲁茨(Fred Rools)博士通电话,鲁茨主席表示欢迎中国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将予以积极支持。 6月,孙枢、周秀骥、马宗晋、陈运泰等科学院院士和其他有关专家参加《北极科学考察与全球变化断面研究的设想和计划》论证会,到会专家一致同意批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长远规划》。 11月,国家科委召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外交部、交通部等有关部委参加的座谈会,商讨有关我国北极考察的问题。与会者一致同意尽快以民间形式启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P10-12 序言 远虑与近忧 (代序) 中国远征北极点是12年前的一场科学考察。当时,这场科学考察在海内外殊为轰动。因为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到北极腹地进行科学调查取样。央视一位高层人士在后来一次报告会上曾经介绍,他们这次对北极考察新闻的经济投入超过了随国家元首的出访。有几位队员因此也成为明星式的人物,在那一年,电视电台、报纸杂志,闪来闪去多是他们的身影。即令在远僻之地、四塞之乡,说起考察队中的某几个人,也几乎妇孺皆知。甚至电视里某人镜头一出现,连刚上小学的孩童都会直呼而出:这是谁谁谁。 然而,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考察刚刚艰难收兵,征尘未洗的队员们还未来得及抚慰一下满身冻伤与疮疼,未来得及品味一下凯旋回国的兴奋与喜悦,一场铺天盖地的激烈大争吵便旋即爆发了。赞助方与考察队,考察队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关官员,甚或是考察队内部,文章作枪,唇舌为刀,刀来枪去专往要害处捅。一时间乱云滚滚,飞沙走石,雾蒙水漫,难辨真假。朝野间为之震动,海内外为之咋舌,科学界为之扼腕。 一个是酸,一个是碱,搅在一起便中和了。“中和”得不酸也不碱了,不黑也不白了,不臭也不香了。又渐渐的,轰轰烈烈的考察也罢,刀来枪去的争斗也罢,是是非非也罢,黑白香臭也罢,都雪落大洋,灰沉荒漠,无声无息,再鲜有人提及。本来一场好好的北极科学考察,如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这样呼呼啦啦地起了,又稀里糊涂地灭了。 孰是?孰非?曲耶?直耶?但在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说也不好说的——世界上有好多事儿,往往在当时都是不好说也不能说的。要说,也得留给以后,留给历史。基于此,本已开了头的这本书,便扔在了电脑的硬盘里,一搁就是十有余年。 2007年,是中国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第十二周年。十二年,不是一场梦。十二年,很短,也很长。这十二年中,我们这颗星球,我们这个国家,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这期间,“9·11事件”使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大厦被炸为废墟;美国先是出兵阿富汗,后来又出兵伊拉克,拉登被打得没了踪影,萨达姆被美军活捉后又被判处了绞刑;俄罗斯爆发了与车臣的战争,波黑战争打得天昏地暗;人类遭受“非典”侵袭,印度洋发生了大海啸;香港、澳门回归了祖国怀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的“神五”、“神六”人造宇宙飞船相继发射并成功返回地面……笔者本人,几年中,辗转南方、北方,工作迭经变动。科考队领导人位梦华又数次去了北极,在寒冷与孤寂中闷头考察研究,期间一次和爱人在冰乡雪国里一待差不多就是一年。提出“99度+1度”经济理论的北极科考赞助商牟其中①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结果因为涉嫌金融诈骗下了大牢——“三进宫”——“做到”了却没有“想到”。北极科考的另一位重要组织领导者刘小汉。,几上南极,他和他的队友们科考成绩丰硕,并在南极内陆冰盖上成功发现了若干陨石。 十二年,再回首北极首征,日升月隐,风息沙止,雾开水退,是非曲直,前台内幕,一切都可以说了。因为,时间剥离掉了人为的着色,现实掠去了附着在表层的泡沫。因为,大家从浮躁喧嚣中冷静沉寂了下来,动的不是嘴巴而是大脑了,用的不是攻讦而是宽容了,虚火泄了,冷静来了。因为,人们的视点视角视野,已从平川或日是谷地移到了山岭高处。居高临下,自有一番不同的春秋景色,自有一种别样的天高海阔。那次北极科考,虽然因为内耗,在人们的心目中打了些折扣;虽然仅是以被评为当年科技界十大新闻的第一条作为最终结局,但是,因为它是由民间发起、民营企业赞助、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组织的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其意义深而远之。说好处也许有十条八条、百条千条,但有一条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它的开创性。也许,这次科考在组织领导上还缺少经验,还嫌稚嫩,还不成熟;也许,在运作及实施过程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抑或是错误;也许,在处理某些个关键问题上还缺乏商人式的“灵活”与政客般的“圆滑”;也许,我们的体制与机制对这种组织形式的科学考察和考察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个性”,还缺少一种亲情式的认同与宽容……但是,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后世餐桌才多了一道上等美味;有了第一个把飞鸟驯养成家禽的,我们的家园里才多了鸡鸭鹅的欢唱;有了第一个把野生植物变成可以种植的谷物菜蔬的,我们人类生息绵延才有了生活的保障;有了第一个发现、采集并将火种应用于烤煮食物的,我们人类才一步步变得智慧和坚强……无疑,远征北极点的这次科学考察,就是一次“第一个”。这是植入沃土中的一粒茁壮苞芽,经历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它在长大,它在不断地分蘖、繁衍,北极园地因它而变得娇艳而有生机了。 这之后,我们国家以政府名义组织了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科考破冰船载着一支高水平的科学家队伍对北极展开多学科综合考察,建立了大型联合冰站,取得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考察成就为世人瞩目——这一次科考又被评为当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这之后,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第一个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重点对北极进行海洋、大气、地质、空间物理、地球物理、生物、生态等方面的长期观测研究,同时进行矿产和生物资源调查。这之后,我国被批准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成为这个以“北极和全球变化”为首要目标的国际科学机构的第16个成员国。那一年,秦大河、陈立奇、董兆乾、刘健。四人在德国布莱梅出席了接纳中国作为成员国的IASC理事会特别会议,他们激动得哭了——这是英雄的一哭!崇高的一哭!谁说这一哭就比“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那霸王一吼差呢?听到这个消息和知道了这个细节,我先是激动继而感动不已。我在内心深深地感叹:这就是人类的骨骼,人类的精神,人类的责任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原动力——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哪一代哪一个环节也少不了这么一些人啊。 十二年前那次考察,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队员。自那次考察之后,他们有的继续关注并参与北极的考察、探险,有的到了南极,有的到了珠峰和三江源头,有的到了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有的到了南美亚马逊河,有的沿万里国境线采访调查,有的做印第安人或爱斯基摩人与汉文化对比,有的搞起古文化遗迹考察……他们的目光由地球的自然环境注视到了世界人文环境层面,眼界更远、更深、更广阔了。一次北极考察,“分蘖”出了这么多个“不安分”的人,他们都在努力地去为国家、为民族做“第一个”。 十二年,是生肖的一个轮回,是世纪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也是一种文化与思索间隔。站在这个“间隔”的另一端再来看这次北极首征,很多很多的东西就有了沉淀与过滤,因而看问题特别是再来看北考问题,就有了历史的眼光,就有了大度和平常心。这大概就是距离产生美吧。当年那些锱铢计较的“大事”都变成了芝麻粒。不论是考察的组织领导者还是普通队员,不论是赞助方、考察方还是某些部门某些官员,都有了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反思:我们当时应该怎样怎样,不应该怎样怎样;也有了一种对发展共同事业的前瞻:我们现在要如何如何,不要如何如何。如果还有什么一时理解不了的,就请你理解吧;如果还有什么误会就请你放弃吧。让我们远离阴暗,奔向光明。实际上,时间就是一把最好的泥瓦刀,它能把一切坑坑洼洼、沟沟坎坎抹平。 十二年,历史跨进了一个新的千年。站在这个时空交叉点上,再来审视我们这个世界,我们会看到它在经济高速增长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忧患,留给了我们很多焦虑。自然界的气候环境在一天天变暖,人类社会似乎也在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一天天浮躁起来。君不见,猪肉、牛肉、羊肉在注水,学士、硕士、博士在注水,数字、产值、GDP也在注水。肉食鸡吃激素,王八喂避孕药,发海货泡福尔马林,面粉里加漂白剂,食油里掺滑石粉,食品里放苏丹红,白酒里兑敌敌畏。90年代的窑烧瓷器变成l 000多年前的唐三彩,某某三流画家自演自导在某拍卖会上将自己的作品拍成天价。似乎只要称得上是商品的东西,就一定有假货、冒货、劣质货。咱们的一些电视节目越办越媚俗越少文化,一些报刊越弄越低级越浅薄,电视剧在打斗取笑中更加无聊,历史在随意戏说中愈发偏离真实,那些歌星影星什么星们,嗓子一吼身子一摇,脸蛋一露屁股一扭,一支歌一部电视剧走红就不知姓啥是啥了,就不知吃几碗米了。吃几次“什么精”、“什么膏”、“什么粉”、“什么液”,就可以祛病健身及至“长生不老”了。用一用这药那剂或者是什么器具什么装束之类,女的可变漂亮,男的可变阳刚,老的可变年轻,少的可变聪明,矮的可以变高,胖的可以变瘦……人们把所有的崇拜所有的真诚所有的微笑,都廉价处理给了金钱。 46亿年了,我们这颗星球像是老了。几十万年了,人类也像是有点老了——人变得越来越没出息、越来越贪婪了。我们的足迹哪儿都想伸,可足迹伸到哪里,污染就带到了哪里,人类的毛病就带到哪里。这个世界有净土吗?南极?北极?高山?大海?漠漠草原?浩浩森林?没有了!物种濒危,人口爆增,森林面积在减少,沙漠面积在扩大,各类污染在一天比一天加剧。“肝炎村”、“癌症村”、“艾滋病村”,过去听都没听过,现在有了。谁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讲:“我对得起列祖列宗,我对得起子孙后代?”不断子孙后代的路就算烧高香了。下个世纪的事,后代的事,没有多少人去想。人们在忙着劈山掘岭,忙着把平地挖下千米,忙着把大海填上十里,忙着以“开发”的名堂把一切资源用来变现或日是套现:只要能变成现钱,变成乌纱;或是现钱变更多的现钱,乌纱变更大的乌纱,什么千秋万代、国计民生,什么科学发展、持续利用,又何足惜哉!由此,资源在加速破坏,污染挡也挡不住地侵袭而来,子孙们就等着慢慢承受我们这代“前人”留下的恶果吧! 自从有了乌纱,就有了拼争乌纱的人,也就有了为争乌纱保乌纱而昧掉良心的人。老祖宗留了几万年、几千年、几百年的青山绿水,偏偏因为“资源开发”,就要在本任几年内竭泽而渔,挖光掘净!不为别的,还是头上那顶乌纱。还有一个就是那金钱。 长天之下,厚土之上,你往哪走,一块块石头,一根根草木,一杯杯沙土,一片片白云,一滴滴浪花,都是一声声无言的诉说,都是一声声含泪的控告。它们在诉说与控告着这个世界的遭际与不幸。而不幸,就像一条穿过世界的墓道,它的构件是不肖子孙们用每一个不肖建造的。良心正如同退尽颜色的一张彩纸,幸福的降临倒成了一个虚幻的神话。 这个社会很多东西发酵很快、繁殖很快。但,质量的增长却很缓慢。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需要撒上一点“干冰”,或是加一点“氨”、“氟里昂”之类的制冷剂,来降一降温,让人们发热的大脑冷静冷静、清醒清醒。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从事极地研究的人们,实在是值得钦敬了。在社会如此燥热浮浪的时候,他们去了万古长寒的南极北极;在金钱让什么都失衡的时候,他们不顾身家性命去搞环境变化科研。他们忧虑的是人类,他们要挽救的是地球。 由此,我把这桩时隔十二年的往事作为一条经线,将诸多思索和已经沉淀了的东西或日是故事,作为纬线,一条条编织进去,经纬纵横,水陆杂陈,始成此书。其事或繁或简,其文或工或糙,其语或略或详,其评或对或错。经历一泓大海,能得者也只一掬水;经历一脉高山,可道者也只一片石;经历一座森林,可忆者也只一抹绿。其问也不乏冒陋误讹之处,书中亦或多仄愤抑郁之气,终其如何,全靠读者看官自己品咂。 但,她告诉你的是一个真实的北极考察,是一个从电视上、报纸上看不到的前台与内幕。 作者 2007年初春于济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