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权力的伤口(大清皇位传承内幕)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李俭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皇位的传承总少不了兄弟、父子间的反目成仇。但是,这又总为当事人自己们所不齿。所以,这种遥远而又神秘的事情,总是吸引着我们这些局外人的目光和注意。本书在作者的笔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幕幕皇权社会高层政争的内幕。

内容推荐

在作者的笔下,云谲波诡、惊心动魄的清朝皇位的争夺,不但展现了一幕幕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功臣喋血,阴算阳谋,明枪暗箭,矛盾和情节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式戏剧,而且运用“政治的维度、哲学的思考、历史的纵深、小说的结构、散文的笔法”,还原了一幅幅真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明其心。书中使用奴性选拔、空降现象、理性公正、暗流定理、叔嫂政治、豪格难题等具有历史生命力的语词,总结整个皇权社会高层政争的现象,生动而又深刻。

目录

第一章 大清洗运动

接班人之死

权力不相信亲兄弟

一个红人的垮台

以贪拿的名义

政治心事,1622 

战略大汗——努尔哈赤评传

第二章 夺权的逻辑

殉葬的阴谋

“拉链门”事件

黑夜的心理底片

幕后十四年:帝王成长报告

政治垄断的学问

一个独裁者的脚步

开国枭雄——皇太极评传

第三章 空降现象

皇帝的资格

暗流左右时局

妥协出来的皇帝 

叔嫂政治:当权力遭遇女人

夺权不夺位

竞争者豪格难题

交接班的阴阳谋

性情天子——顺治评传

第四章 越位的班子

帝国病人

和皇帝抢肥肉

孝庄的棋子:皇帝更需要夫人路线

侵权的暴力哲学

一项传统的阴谋式美德

末日双规

创世大帝——康熙评传

第五章 一个帝王的成长秘史

第一节一二把手的战争

挂职皇帝

二把手的“副道” 

一废太子:栽赃还是告密

伪民主推荐

二废太子:结党还是谋逆

第二节皇子党的集团式博权

帝国党流

迷信支配仕途

死鹰事件:一个最佳选手的出局

导师决定成败

关键时刻别出差

第三节历史是胜利者的谎言

一个政治段子

十一月十三: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

赌徒出场,骗子登台

人事变动的政治与技术含量

戒严,紧急戒严

谁动了遗诏

葬礼的政治玄机

第四节用生命和前程买单

泡沫性提拔

钉子户

皇上也要表忠心

一个宠臣权力期权化的幻灭

雍正出庭

铁腕君王——雍正评传

第六章 秘密接班人

死亡谜档

藏了十三年的名单

文件治国与一个“秘书”的发迹

出头椽子不一定烂

请名人作序

如何面对前任的政治遗产

权力的地狱有几层

败世之君——乾隆评传

第七章 让位不让权

资格是谁下的蛋

幕帘政治

代理人

一个实习皇帝的权力“三角恋” 

战争从死亡始

庸碌帝王——嘉庆评传

第八章 名正言不顺

雷击传说

传位密诏丢了

谁制造了历史性谎言

亲不亲,血缘分

一个告密者与大换班事件

少说话,多磕头

条约皇上——道光评传

第九章 装老实的哲学

儿子、老子与位子

道光的天平

两位教练的较量

匣子里的意外

悲哀,一个人的国家级悲哀

只是寻花柳

酒色王者——威丰评传

第十章 政变:1861

皇帝撂挑子

两枚印章

再现叔嫂政治

前锋董元醇

罢工

肃顺的乌龙球

权力的性别

梅毒皇帝——同治评传

第十一章 影子皇帝

天下第一嫖客

奴性选拔

翁同稣密码

第一等的权力算计

政治动物

变法天子——光结评传

第十二章 皇权的晚钟

大鼻子医生

光绪的药单子

一个皇上三个爹

逼婚事件

亡国之君——宣统评传

跋:有些记忆让人痛

试读章节

接班人之死

明万历四十年(1612),三十三岁的褚英踌躇满志。就在当年上半年,他被父汗努尔哈赤钦定为接班人。在一片恭贺声中,他忽略了几双阴冷的眼神。

努尔哈赤选择褚英做自己的接班人,绝不仅仅因为他是自己的嫡长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努尔哈赤命褚英等人领兵一千出征东海女真某部。年仅17岁的褚英如初生牛犊,星夜驰骋,占屯寨二十余处,获人、畜万余后凯旋。努尔哈赤大喜之下,赐褚英“洪巴图鲁”(勇士)称号。此后,骁勇善战的褚英,追随父汗驰骋疆场,逐鹿塞外,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

统一建州女真后,努尔哈赤开始有了心病。身后的千秋之业由谁来执掌,成为他征战之外最头疼的问题。五十三岁的努尔哈赤选来选去,挑中了自己的长子褚英。

在选择褚英时,努尔哈赤曾一度陷入了矛盾。长子的功绩、能力和经验都不成问题,他担心的是褚英的性格。努尔哈赤仔细分析后认为,如果让长子执政,他自小心胸狭窄,不体恤部众,容易出问题;如果让弟弟执政,把长子抛在一边,又于情于理不合。思索再三,努尔哈赤还是选择了褚英。褚英毕竟是长子,而且战功最著,选他做继承人,可以堵天下悠悠之口。至于性格方面的缺陷,努尔哈赤天真地认为,汗位是最好的教师和缰绳,褚英这匹野马成为继承人后。肯定能宽宏大度,一心为公。

令努尔哈赤意想不到的是,他所担心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五位勋臣和四位贝勒居然联手控告自己选定的继承人。

褚英成为继承人之前,窥视汗位的主要有两拨人。一拨是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等五位元老,他们追随努尔哈赤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一拨是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侄子阿敏等四贝勒,他们都是牛录之主,人马众多,战绩显赫。眼看努尔哈赤步入暮年,他们都盯住汗位,打着如意算盘,蠢蠢欲动。

权力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在吸引尊敬和羡慕的目光同时,也会积聚忌妒和诅咒。

褚英在被努尔哈赤宣布为“二把手”的那一刻,立即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原本钩心斗角、各怀鬼胎的五大臣和四贝勒,心照不宣地结成同盟,将矛头对准了褚英。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只要褚英在,自己就不可能有染指的机会。

接班人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一方面,褚英不能越位,以免引起父汗的猜疑;另一方面,他又必须谨慎,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褚英,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韬光养晦,谦谨恭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接班人的生存之道。可惜,褚英并没有明白这一点。

褚英是一介武夫,但并不仅是猛张飞。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褚英和叔父舒尔哈齐等人领兵三千,由于谋略得当,以少胜多,在乌碣岩击败来犯之敌一万人。此役让褚英赢得了“阿尔哈图图门”的嘉号。阿尔哈图图门是足智多谋之意,因此褚英又被尊称为“广略贝勒”。

褚英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上有努尔哈赤,下有五大臣和四贝勒,要想在夹缝中生存,万无一失地继承大统,必须打压和削弱五大臣和四贝勒,逐渐架空父汗,才能将权力揽人怀中。

压制反对集团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拉拢分化”:团结一部分人,瓦解统一阵线,逐个击破;一种是“针锋相对”,以一人之力量,对抗整个集团,一举破之。褚英成为接班人后,依旧信奉赤裸裸的暴力法则。他脚跟没有站稳,就以“二把手”的身份,打击潜在的竞争对手。

从后来五大臣和四贝勒呈递给努尔哈赤的诉状来看,褚英的政治谋略近乎白痴:一、挑拨五大臣,使其彼此“苦恼不睦”;二、折磨四贝勒,让他们痛苦不已;三、宣布父汗死后,将不再赐予诸兄弟财帛马匹;四、声称自己继位后,将诛杀“与吾为恶之诸弟诸大臣”。他还担心四个贝勒打小报告,幼稚地让他们半夜起来对天发誓,不把自己的言行告诉父汗。

这场权力之争,本质上是限制与反限制、削弱与反削弱的战争,远比一场单纯的军事攻坚,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褚英以为自己是火,却没料到自己才是飞蛾。

战场上依靠的是硬实力,政坛上则讲究软实力。一个优秀的统帅,未必就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搞政治不是上战场,一刀一个来个痛快,横冲直撞只会自乱阵脚。褚英没有认清这场战争的实质,又轻视了反对派的攻击力量,看似掌握了进攻的主动权,其实在不经意间丧失了先机。政治嗅觉灵敏的五大臣和四贝勒,正愁没有机会扳倒褚英,现在见他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岂能轻易放过?双方统一口径后,直接告到努尔哈赤面前。

努尔哈赤并没有完全相信这种控告。

口说不能作为凭据,他让五大臣和四贝勒写出书面材料,然后亲手交给褚英,让他给出合理的解释。努尔哈赤还告诉褚英,如果认为自己没有错误,可以写出答状辩驳。褚英没有把握这次扭转局面的机会,他的回答直自得出乎努尔哈赤的意料,褚英说:“我无言可辩。”

褚英如此答复父汗,是恃宠生愚,还是率性妄言,我们已经无从猜测。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对后果严重性的估计不足,显示出了政治上的极端幼稚。在四条罪状中,致命的是最后两条,即褚英在努尔哈赤盛年时,以未来的大汗自居,妄谈父汗的身后事。

努尔哈赤心中涌起一阵悲凉。

自万历十一年(1583),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至今,南征北战近三十年,才建立起一个地广人众的强大政权。本打算在百年之后,将帝业托付给长子,没想到褚英如此不成器,不但离间功勋,欺凌手足,而且还以为父汗廉颇老矣,迫不及待窥伺最高权力。

努尔哈赤发现突然爆发的倒储事件,将自己引到了风暴中心。他早就预料到汗位会引来激烈的争夺,但没有想到势态会变得如此严重。一方是自己选定的接班人,一方是股肱之臣和四个子侄。双方已经水火不相容,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

如果维护接班人的地位和权威,当此用人之际,会让众臣子离心离德。致使大业半途而废。如果维护众臣子的利益,接班人问题涉及国体,轻言废立,会影响政局稳定。努尔哈赤心里非常明白,倒储风暴如果处理不好,足以撕裂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这座江山。

何去何从?努尔哈赤左右为难。

盛怒之下的大汗没有失去理智,眼前的现实还不足以让他立即废掉褚英。但这次倒储风暴让他看清了两个问题,一是接班人政治品格的低劣,一是反对派集团力量的强大。现在看来,以褚英的权威并不足以服众。他决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静观事态的发展。

努尔哈赤找来褚英,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选择你做接班人,并非因为我年龄大了,不能四处征战,不能处理政事。作为接班人,应该宽大为怀,天下为公,绝不能目光短浅,蝇营狗苟。

为了训诫褚英,平息众怒,他还口头警告长子:如此虐待手足兄弟和有功之臣,致使大家不能和睦相处,我让你接班干什么?这明显是告诉褚英:你这个接班人不合格。

五大臣和四贝勒见好就收,扳倒褚英,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过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褚英虽然成了落水狗,但只要游上岸来,有了喘息的机会,还可能会咸鱼翻身。因此必须等待机会,彻底消灭落水狗,免除后患。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万历四十一年(1613)春天,努尔哈赤出征乌拉,安排褚英和莽古尔泰、皇太极留守大本营。有史料说,努尔哈赤不随带褚英,是不信任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皇帝御驾亲征或巡行四方时,一般都留下储君主持大政。褚英万万没有想到,此次留守大本营,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努尔哈赤出征归来,还没有解盔卸甲,褚英家臣就密报大汗,储汗意欲谋反,证据是:一、褚英对父汗出征乌拉,漠不关心;二、焚书告天,诅咒父汗、诸弟和大臣;三、祈愿父汗兵败乌拉;四、如果战败,关闭城门,不许父汗、诸弟和大臣回城。

这是一个足以置褚英于死地的密告。都城是一个政权的中枢神经所在,也是战略储备和精神寄托之地。如果都邑出现内乱,将会造成釜底抽薪之势。历史上诸多政权易主,首先是国都城头变换了大王旗。

努尔哈赤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已经不需要褚英的自我辩护。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接班人褚英锒铛入狱。

尽管历史的灰尘掩盖了真相,但借助文献资料,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出当年褚英“谋反案”的谜底。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圈套。所谓焚书祈愿,只是家臣事后追告,并非当场捉拿,人证物证俱获;所谓关闭城门,也是家臣一面之词,都城内并未有兵马调动迹象。唯一可能发生的就是,褚英被父汗斥责后,感觉大祸将至,焦虑万分,在背后发过几句牢骚。

努尔哈赤吃了一辈子政治饭,一般的阴谋不可能瞒过他的眼睛。然而,这个看似拙劣的圈套,却如同一把钢刀,直接插入了他的软肋。在努尔哈赤看来,褚英本来就心胸狭窄,成为接班人乏后,恶性不改,欺压兄弟,急于夺权。此次趁自己亲征之际,忤逆谋反,完全符合逻辑。尤其是家臣出面指证,褚英谋反之事无可辩驳。

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

随同留守大本营的,除了莽古尔泰之外,还有八子皇太极。十六年后,正是皇太极使用离间计,制造了袁崇焕谋反案,导致崇祯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褚案和袁案的导演是否为同一人,依据目前的史料不能证明,但两个谋反案的炮制手法如出一辙,却是毫无疑问。

褚英从统军作战到成为接班人,用了十七年;从接班人到阶下囚,却用了不到一年。褚英被囚禁以后,反对集团继续追打落水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二十二日,三十六岁的褚英被诛杀于禁狱。

大清历史上第一位公开预立的接班人,就这样走上了政治斗争的祭坛。

P2-6

后记

有些记忆让人痛

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是2007年7月29日零点。珊珊端着一杯不知名洋酒,笑着走过来说道“生日快乐”。按照阴历计算,30余年前的今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能够完成这本书,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半年多前落下第一笔时,并没有想到哪天结束。这个巧合来得有点意外,也有些令人惊喜。

我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是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穿行其间,呼吸的是城市化的尾气。虽然是北京最繁华之所在,但想象一百年前甚至更久,这里必定更热闹。之所以用热闹取代繁华,是因为我更欣赏那份朴实的人气儿。金融街主导经济神经,可我们个人的神经已被隔离在水泥或玻璃的世界,发展可以成为禁锢灵魂的理由吗?工作之余,我经常回到农村老家,闻一闻田野里的空气,这算是对自己心灵的放逐。

无数个夜晚,我漫步在附近几条大街。沉重的不是脚步和心情,而是脚下隔着柏油的泥土。本书中的很多主人公,当年肯定曾和我一样在这里徘徊。一百年前去世的一个控制中国47年的老太太——慈禧,就出生在劈柴胡同(现改名为辟才胡同);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礼亲王,即曾被立为太子后来被废的代善,住在西四南大酱坊胡同;代善的长子岳托的克勤郡王府,位于往南一点的新文化街,民国初年曾是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的私宅;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的顺承郡王府,在太平桥大街路西。现在的全国政协礼堂的旧址是想统治中国的大元帅、东北胡子张作霖的住宅;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住在西单大木仓胡同,现在走过去可以看见教育部的牌子。

我对这样的名人并不十分感兴趣,令人感慨的是历史的更迭与变迁。曾经有许多故事,在日出日落中变幻着情节,留下的不过一个模糊的影子。“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甫就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衰乐转相寻,今犹昔。”辛弃疾壮志难酬的喟叹,不只是个人化情绪的宣泄,字缝里透出的是历史性的悲哀。

这本书的主题探讨的是大清帝国皇权的更迭,折射出的却是国朝兴替的脉络。在故纸堆里挣扎了半年多,饱受折磨的是个人的心境。亿万的生命将他们所有的寄托,交给了一个以为可以信赖的独夫,然而这个人及其家族却以私人利益为衡量基准,进而左右着社会的进程,以天下人之荣荣一人,以一人之辱辱天下人,这是何等的狭隘和悲哀。我不太熟悉亨延顿,但他有一句话,却让我琢磨了一番。这个大讲文明冲突的洋老头说:完全仰仗某一个人的政治体制是最简单的,因而也是不稳定的。

这样的主题是不是过于沉重?没有办法,总是有一些记忆让我们痛。无论感情还是生活,甚至是夹在书本里曾经鲜活,而今却散发着霉味的历史。我们都是普通人,是人就会有牵挂。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书读多了想法自然多,想法多就免不了痛楚。我曾幻想着不让这本书加重视觉和思维的负担,幻想着尽量以故事的方式讲述得轻松些,但如果力有不逮却是没办法的事情。

一个作家的责任不止是描绘生活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告诉读者在生活背后隐藏着什么。古人崇尚“文以载道”,我没有硬往文字中塞什么大道理。但如果诸君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有所获益,当然是我倍感荣幸的事情了。

我们碰了碰杯:相濡以沫,且相忘于江湖。

然后我们就笑。

丁亥年六月十六日于京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