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醉菩提全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天花藏主人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济公的生平和度世故事,共二十回,撷取济公从出生到进入佛门,直至圆寂的精彩人生片段,串联成书。故事相互之间多无情节关联,唯济颠人物形象嘻笑怒骂,活灵活现,一个出世高僧的鲜明形象跃然于纸上。

内容推荐

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去,依旧水连天碧。

济公(济颠禅师)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本书详尽地描述了济公的生平和故事,并收录了他的多首诗偈,堪称济公系列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目录

序言

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 来处去高僧辞世

第二回 茅屋两言明佛性 灵光一点逗禅机

第三回 近恋亲守身尽孝 远从师落发归宗

第四回 坐不通前真苦恼 悟得彻后假颠狂

第五回 有感通唱歌度世 无执著指棋西归

第六回 扫得开突然便去 放不下依旧再来

第七回 色迷情禅心愈定 酒醉性大道偏醒

第八回 施绫绢乞儿受恩 化盐菜济公被局

第九回 不甘欺侮入净慈 喜发慈悲造藏殿

第十回 现金身太后施钱 转轮回蛤蟆下火

第十一回 解僧馋贵人施笋 触铁牛太守伐松

第十二回 佛力颠中收万法 禅心醉里指无名

第十三回 松长老欣飞锡杖 济颠僧怒打水坛

第十四回 榜文叩阍惊天子 酒令参禅动宰官

第十五回 显神通醉后装金 解冤结死人走路

第十六回 不避嫌裸体治痨 恣无礼大言供状

第十七回 死夫妻订盟后世 勇将军转蠢成灵

第十八回 徐居士疏求度牒 张提点醉索题诗

第十九回 救人不彻因天数 悔予多事懒看山

第二十回 来去明一笑归真 感应神千秋显圣

试读章节

诗曰:

爱网无关爱不缠,金田有种种金仙,禅心要在尘中净,功行终须世上全。烦恼脱于烦恼际,死生超出死生前,不能火里生枝叶,安得花开火里莲。

此八句诗,是说那释教门中的罗汉,虽然上登极乐,无灭无生,但不在人世翻筋斗、弄把戏,则佛法何以阐明?神通难于显示,那能点醒这浊世一般的愚庸?如今且说一位罗汉,因一念慈悲,在那西湖上留下五十年圣迹,后来万代瞻仰,莫不称奇道异,你道是谁?

却是大宋高宗南渡,建都在浙江临安府。这浙中有一座天台山最为灵秀,原是个活佛住的去处。这高宗建国在旁,遂改为台州府。这府中有个国清寺,寺中的长老法名一本,道号性空,僧腊已是六十八岁,也是累劫中修来的一尊罗汉,但往往默示禅机,绝不轻易露出本相。

这一年,正值岁科,北风凛冽,彤云密布,飞雪扬扬。晚斋后,长老在方丈室中禅椅上,端然独坐。众弟子群侍两旁,佛前香烟霭霭,玻璃灯影幢幢。师弟们相对多时,有一弟子会悟于心,跪在长老面前,道:“弟子蒙师慈,默示静理,今弟子细细参悟,已知静中滋味,有如此之美矣!”长老微笑道:“你虽会得静中滋味,固妙;然有静必有动,亦不可因静中有滋味,而遂谓动中全无滋味也。”弟子惊讶道:“蒙师慈,日示静理,今复云然,岂动中又别有滋味耶?”长老道:“动中若无滋味,则处静者不思动矣。”正说不了,只听得豁喇喇一声响亮,犹如霹雳,众弟子尽吃一惊。长老道:“尔等不必吃惊,此正所谓静中之动也。可细细看来,声从何起?”

众弟子领了法旨,遂一同移着灯,出了方丈,行至法堂,转上大殿,并无影响。再踅入罗汉堂去,只见一尊紫磨金色的罗汉,连一张彩画的交椅,都跌倒在地。众僧方才明白,原来声出于此,遂回方丈,报知长老。长老也不则声,闭目垂眉,竟入定去了。定不多时,忽回来说道:“适来一声震动,推倒土泥者,乃紫脚罗汉静极而动,已投胎住世矣!幸去不远,异日尔等自有知者。待弥月时,老僧当亲往一看,与之决去住也。”众僧听了,俱各惊异不提。正是:

已知来去来,早辨去时去;

来去两分明,方是菩提路。

话说台州府天台县,有一位宰官,姓李,双名茂春,官拜春坊赞善,为人纯谨厚重,不贪荣利,做了几年官,就弃职归隐于家。夫人王氏,十分好善,但是年过三十,并无子嗣;赞善又笃于夫妻之好,不肯娶妾,夫妻两个日夜求神祈佛。忽一夜,王夫人梦见一尊罗汉,将一朵五色莲花相赠,夫人接来,一口吞下,自此之后,遂身怀六甲。到了十月满足,正是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初八日,一更时分,生下一男,面如满月,眉目清奇。临生之时,红光满室,瑞气盈门。赞善夫妻两个欢喜异常。赞善忙烧香点烛,拜谢天地,一时亲友尽来称贺。

到了满月,正在开筵宴客,忽门公来报:“国清寺性空长老,在外要见。”赞善暗想:这性空和尚,乃当世高僧,等闲不轻出寺,为何今日到此?连忙接入堂中,施礼相见。便道:“下官尘俗中,老师法驾宠临,必有事故。”长老道:“并无别事,闻得公子弥月,特来奉贺。但此子与老僧有些来处因缘,欲求一见,与他说个明白。赞善满心欢喜,忙进内与夫人说知,叫丫环抱着,自己跟出来,送与长老观看。长老双手接在怀中,将手摸著他的头道:“你好快脚!怎冷也不怕,这等大雪,竞走了来!但圣凡相隔天渊,来便来了,切不可走差了路头!”那孩子就像知道的一般,微微而笑。长老又拍他两拍,高声赞道:

“莫要笑!莫要笑!你的事儿我知道。

见我静修没痛痒,你要动中活虎跳。  跳便跳,不可迷了静中窍。

色会烧身,气能败道,钱财只合帮修造。

若忧冻死须菩提,滚热黄汤其实妙。

你来我去两分明,慎莫大家胡厮靠。”

长老赞罢,遂将孩子递还丫环,叫她抱了进去。又问赞善道:“公子曾命名否?”赞善道:“连日因庆贺烦冗,尚未得佳名。”长老道:“既未有名,老僧不揣,妄定一名,叫做修元,顾名思义,叫他恒修本命元辰,不识大人以为何如?”赞善大喜道:“元为四德之首,修乃一身之宝,谨领大师台教,感谢不尽。”长老遂起身作别。赞善道:“蒙老师远临,本当素斋,少申款敬。奈今设席宴宾,庖人烹宰,厨灶不沾,以致慢去,尚容亲诣宝刹叩谢。”长老道:“谢何敢当,但老僧即日西归,大人如不见弃,屈至小庵一送,叨宠实多。”赞善道:“吾师僧腊尚未过高,正宜安享清福,为何忽发此言?”长老道:“有来有去,乃循环之理,老僧岂敢有违。”遂别了赞善,回至寺中静坐。过了数日,时值上元,方出法堂升座。命侍者撞钟擂鼓,聚集大众,次第顶礼毕,两班排立。长老道:“老僧不日西归,有几句辞世偈言,宣念与大众听者:

正月半,放花灯,大众年年乐太平。

老僧随众已见惯,归去来兮话一声。

既归去,复何疑,自家心事自家知。

若使旁人知得此,定被旁人说是非。

故不说,只成呆,生死之间难用乖。

山僧二九西归去,特报诸山次第来。P2-6

序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济公电视剧的热播,一曲“鞋儿破、帽儿破”,伴随着“南无阿弥陀佛”的旋律,唱遍了大街小巷,济公一下子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这部连续剧在当时影响力之深广,是没有亲历的人无法想象的。

那么,济公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呢?通过对宋朝至清朝的《五灯会元》、《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西湖游览志余》、《道藏精华录》、《补续高僧传》、《浙江通志》、《天台山方外志》、《天台县志》等各种文史资料的爬梳,我们勾勒出这样一个轮廓:

济公,本姓李,名心远,南宋初期天台山临海郡(今浙江省天台县城北石墙头)人。父李茂春,母王氏。是宋江高宗时巴拿马都尉李遵勗的后裔。

据《五灯会元》记载,李遵勗也是一个修行人。他曾礼谒谷隐蕴聪禅师,问出家事。蕴聪禅师以崔赵公问径山公案答之(崔赵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径山道钦禅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于是有省),公于言下大悟,遂作偈曰:

“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

切是非莫管。”

李遵勗悟道后,往来于禅客间,与慈明楚圆、杨亿等禅者交谊甚厚。宝元元年(1038)示寂,享年不详,卒谥文和。

从《五灯会元》的记载来看,学佛参禅应该也算是李氏家族的门风了。济公之父李茂春,官拜春坊赞善(即东宫太子的僚属,掌侍从翊赞,比谏议大夫),但他素性恬淡,弃官隐居于天台山。夫妇二人都是居士,因无子,虔诚求佛,夫人王氏遂梦吞日光,觉而有孕,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二月初八日,乃生心远。心远“美姿容,性聪慧”,幼习儒业,写得一手好文章。十八岁的时候,父母相继辞世,心远往杭州灵隐寺依慧远和尚出家。

慧远和尚,号瞎堂,亦称远瞎堂,南宋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彭,眉山(今四川境内)金流镇人。十三岁出家为僧,在圆悟克勤禅师座下开悟。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诏命出任杭州灵隐寺方丈。乾道七年(1171),奉诏入禁中说法,得赐“佛海禅师”之号。此后多次奉诏入宫,大弘禅道。

心远在慧远禅师座下剃度后,得法名道济。由于宿根深厚,在慧远禅师的钳锤下,他很快就开悟了。开悟之后,道济之人生风格大变。他疯疯癫癫,饮酒食肉,每日流连市井。又喜打筋斗,不穿裤子,“形媒露”,人讪笑之,他却“自视夷然”。由于他的种种不合戒律的行为,灵隐寺众僧欲摈之,慧远禅师为了保护他,批示道:“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济公因此才得以保全。但是自此以后,寺内、寺外皆以“济颠”或“济疯子”呼之。

淳熙三年(1176)正月十五日,瞎堂慧远圆寂,济公失去了保护伞,被赶出灵隐寺,投到净慈寺德辉长老的门下,任书记僧。他撰写文章,不加思考,信笔挥洒,文采斐然。济公多次大显神通,治病救人、超度亡灵、化缘装金等等,不一而足,只是这些都完成于戏谑谈笑之间,因而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重视。而且他饮酒食肉习气不改,如果有人准备好酒食,请他诵经、下火,还没等请,他自己就来了。济公曾写过一首诗,形象地描述了自己贪酒的心态: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四日,济公游戏已倦,写下一首辞世偈,后投笔然长逝。

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济公去世后,荼毗时遗下很多珠圆玉润的舍利,轰动一时,国人竞相供养,余下的在虎跑寺建塔供奉。居于净慈寺北涧的僧人居简,撰《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述了这件事情,并表达了对亡友的悼念之情。

荼毗之后,济公还曾托人捎书给当时的净慈寺长老,诗文中透露了自己化去之后的心情和行踪,并屡显感应,护持净慈寺以及他交往过的官员百姓。这就是后世“济公信仰”的基础。

济公在世时神通莫测,圆寂火化时留下很多舍利,去后又有诸多感应,普通百姓便因此认定济公是个高僧,是罗汉转世。早在南宋时,就有说书人将济公生平敷演成话本,四处讲说,济公故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在说书艺人话本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了济公小说系列,《醉菩提全传》则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它故事情节完整,文笔简洁流畅,而且作者的演述颇与佛理相合。此处印行的,是以金阊书业堂所刻的《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为底本并加入二十幅插图。

阅读本书,有一点读者要注意:济公的行为,不是一般人能够模仿得了的。常听有人用电视剧中济公的名言来劝说或戏嘲吃素的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嘛,何必定要吃素!”那是说话的人不知道或不懂。佛教的修行是有层次的,在什么层次上的人,说什么层次的话,做什么层次的事。

一般来讲,沉迷于生死中,不知不觉、随波逐流的人,为普通大众的层次;觉知人世间的痛苦,体会到人生如梦而发心修行的人,为第二个层次。这一层次的人,尚处于修行的过程之中,其见地和修为皆不够圆满,也是很常见的。第三层次当属修成了的人,他们是第二层次中的精英分子,从第二个层次中脱颖而出,成为佛教中的圣者。所谓圣者,即是声闻、缘觉、阿罗汉、菩萨、佛。他们至少是证得空性之人,不能再以世俗的眼光衡量他们的行为。

第二个层次的人,他们的修行以对治为特色,比如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毁犯,以忍辱对治嗔恚,以精进对治放逸,以禅定对治散乱,以智慧对治愚痴。对冶是普通修行者的初下手方便。但是,如果缺乏般若正见的指导,人们往往容易对对治中所谓正确的一端产生执著,执之既久,便以为自己所执著的就是佛法了。实际上了义经中多次出现“不二法门”的字眼,六祖也说过“佛法是不二之法”——凡是处于二元对立状态的修行者,说明他们尚未契入佛法的真义。如果他们将六度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六度并非各有标的,而是皆指向空性。比如说布施,一个修行者行外财施、内财施,施之不已,他就会发现“我”与布施这种行为的矛盾:如果你有“我”,当你剩下最后一个铜板,有它即活,无它即死的时候,你是给自己留下还是布给需要的人?当有人需要心脏或肾脏移植,你能无怨无悔地布施给他吗?不能,就因为你尚有“我,,在,若无“我”,何者不能布施?故知布施的真正目标乃在于剥削“我”、“法”二执,直入空性。布施如此,其他五度莫不如此,万仃亦如此,乃至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著著如此,皆为破除“我”、“法”二执,教行人证悟空性而施设,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也。此超越有无之空性,才是真正的佛法,是不二之法。

反观本书中灵隐寺或净慈寺的普通僧众,我们会发现,他们恰好处于二元对立的修行阶段:喜净厌垢,喜持戒恶毁犯,喜离欲恶随顺欲望,喜严整恶放诞,等等。这也难怪,汉传佛教一向以清净庄严为其特色,寺庙中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所谓“一入山门长道心”,他们岂能容忍一个连裤子都不穿,整日蓬头垢面,破衣烂衫,到处饮酒食肉、放疯撒泼的家伙?他们必视济公为眼中钉、肉中刺,暗恨“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抱着维护佛法的信念,欲除之而后快,也是势之必然,可以理解的。只是济公之境界,岂是一般人所能了解?他是乘愿再来的圣者,已证得空性,善恶生死、啼笑悲欢,对他来说都是梦幻空花,他的心中,岂有净垢持毁之分别?他的所作所为,就像用手指头在空中写字,写时似有,写完之后,痕迹何在?

因此他的一切言行,不外是为了慈心济物、教化众生罢了。他之所以以传统僧人的反面形象示现,正是为了破除普通僧人的二边之执,让他们体会到不垢不净的真理。就像六祖临终时付嘱弟子们的“动用三十六对”,问有以无对,问圣以凡对,反之亦然,这是为了“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济公取僧众的喜好偏向而反动之,正是以身说法,只惜当机者乏人,反遭诟病欺辱。

“问相知,麴蘖最亲;论朋友,糟丘莫逆”,这是济公在萌生弃世之意时所作的颂中的两句话。呜呼!圣者屈身混迹于芸芸众生之中,其落寞与寂寥,几人知之?

明洁

二○○七年十月

于东篱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