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住居以及围绕它的环境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旧的被拆除翻新,新的也不断被重建、修补,住宅仿佛被当成了与衣食一般的消费品。
这样急剧的变化,在过去日本住居的历史中未曾有过。此前的日本住居,在自然与社会中创新、进化的同时,受到外国的影响,渐渐成其今貌。这里面当然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但它一直作为由日本风土孕育出的住居不断传承。然而近代以降,随着近代产业与所谓西式生活的引进,人们对于住宅的意识也逐渐变化,直至今日仍未停止。在这样的扩张中,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住居呢?稻叶和也、中山繁信著刘缵编译马健全校注的《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试图通过对日本人的住居历史的回顾来思考今日乃至明天的住宅。
稻叶和也、中山繁信著刘缵编译马健全校注的《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从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平实直观地再现了日本这一片土地上的居住者不断与自然相调适,建立起美观实用的居住空间和居住形式的历史。藉由本书,我们的足迹遍布日本各地,领略当时当地的风情地貌、世情百态;细致的描画,甚至每一个日常所用的器具部在讲述故事。
上古时代原本指没有文献记录的时代,日本国内一般指旧石器时代和绳文时代,称为 “先史时代”,而将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称为“原史时代”。不过在本书中,上古时代包 括了旧石器、绳文、弥生、古坟四个时代。
日本列岛上可确认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3万年乃至10万年前。约 3.4万年前,从中国华北地区传入的小刀型石器,在日本列岛普及开来;后来在约2万年前 ,由西伯利亚传 入的细石刀片石器,则主要在东日本传开。后来小刀型石器率先消失。 约1.2万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 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绳文时代。
绳文时代开始于距今约1.2万年前,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 后期、晚期。 对这一时代的考古发掘中,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表面有近似草绳花纹的 图案,故称为 绳文时代。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 分住在竖穴式 住居里,通过狩猎、渔捞、采集植物等生活,使用弓箭、打制石器、磨制 石器、骨角器等等。
绳文时代后期到晚期,人们开始间或种植水稻。由此开始进入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由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的弥生式陶器而得名。这个时代中,以稻作为中心形成的农耕社会,由北九州而始,迅速蔓延至日 本各地。
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 鲜的移民的影 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 石器基本消 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 工。通过交易 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 ,仍处在绳文 文化阶段。
古坟时代又称大和时代,日本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从公元:300年 开始,迄于公元 600年,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 州岛南部,以奈 良、大阪的大和盆地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 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前方后圆”式古坟最具代表性,坟的周围围绕着中空的黏土塑像 ,这些筒状土制 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称为“埴轮”。建筑这些坟墓需要花费大笔金钱, 只有少数的统治 阶级能够负担。目前共发现71座。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物品, 到了后期,古坟里还有兵器和盔甲。
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 渐式微,并开 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也于此 时相继编成,从 而进入日本的有丰富历史记录的所谓“历史时代”。
日本国土由被称为“日本列岛”的许多岛屿构成,北至北海道,南至冲绳,其数量 达到4000多个。从列岛北端南袭的寒流,与从南方北上的暖流在日本海和 太平洋汇合, 对气候风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当北部的人们不得不过着一年中有半年冰雪封冻日子的时候,南方的岛屿上却是四季常夏。日本人的住居,便与所在地区 的风土有着密 切的关系。
不过,日本最终成为现在的列岛并形成这样的气候风土,大致是公元 前1万年的事 情。在那之前,大地被冰川覆盖,岛屿也与亚洲大陆相接,古诺曼象与猛犸象生生不息。 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生活在亚洲大陆上的旧石器时代的人们追逐着这些动物,来到了现 在的日本国土,只是迄今我们还无法确证。但是,远在公元前1万年的旧石 器时代,日本 各地就已有人类活动,这一点已经渐渐明确了。总有一天,我们会弄清他 们与亚洲大陆上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关系。
日本人的祖先比较清楚地将他们的生活情况存留下来,是从绳文时代 开始的。他们住 在竖穴式房屋里,制作陶器,也使用石器以外的工具,靠狩猎打渔、采集 植物过活。与冰川时代不同,他们生活在气候温暖、海洋围绕、有很多丘陵与河川的岛屿 上,小动物、鱼 类、贝类之类的食物也无匮乏之忧。特别是在关东地区以西的西日本,常绿阔叶林郁郁葱 葱,橡树、栎树、米槠等的果实,葛、蕨等根茎类植物极为丰富。从采集这些植物开始, 不久人们就通过烧荒,开始种植薯类等根菜类植物和谷子、稗子等杂粮。 原始农耕就这样 出现了。据说,这样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从中国长江以南直到尼泊尔的广大山区,这些地区的饮食、习俗等方面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弥生时代,水稻的种植技术从中国南方传到日本,稻作于是快速成为农耕的中心。这也是因为有了绳文时代的原始农耕文化作为基础的缘故。大米的生产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也改变了人们的整个生活。人们开始建立村落,而集中居住也使得稻 田耕种成为有组织的行动。不久,一些小村落合并为大的村庄,并进一步在各地形成了“ 国”。
到了古坟时代,农业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甚至能把统治国家的首领葬入巨大的坟墓。居住方面也不只是以往的竖穴式房屋,人们还建起了干阑式(高床式)建筑和高仓;住居也不再仅仅是起居之所,而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P1-3
今天。我们的住居以及围绕它的环境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旧的被拆除翻新,新的也不断被重建、修补,住宅仿佛被当成了与衣食一般的消费品。
这样急剧的变化,在过去日本住居的历史中未曾有过。此前的日本住居,在自然与社会中创新、进化的同时,受到外国的影响,渐渐成其今貌。这里面当然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但它一直作为由日本风土孕育出的住居不断传承。然而近代以降,随着近代产业与所谓西式生活的引进,人们对于住宅的意识也逐渐变化,直至今日仍未停止。
住居,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说是文化的结晶。
住居不只是生活的容器,还给人以安居的场所和心灵的平静;人们也因此对其产生眷恋。从中产生丰富的心灵活动。文学与音乐、绘画与雕塑,所有的艺术,都是这种丰富心灵活动的产物。
住在住居里的人,建设住居的人,以及围绕着这些人的社会,当所有这些元素和谐统一的住居诞生时,它就成为了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渐趋复杂,高度的文明开始产生,事实上。住居成为文化的条件也逐渐苛刻。人口的增加,使得住居从地面推进至空中,而到了未来,也许海面、海里乃至宇宙空间,都会成为人们居住的场所。
在这样的扩张中,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住居呢?在我们试图通过对日本人的住居历史的回顾来思考今日乃至明天的住宅时,如果这本书能多少提供一些帮助,笔者将不胜荣幸。再者,本书插图虽参考了众多史料,但为了使时代特征更便于理解。不一定全部严格遵循特定的遗迹或建筑。
本书的绘图由中山执笔,文字和结构由稻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