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华文明史及其相关问题,是我们的必修课;这里着重在文明起源以及从神权社会转型人文社会的新时期和文明史诸问题,并在中华文明史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诸问题。我们找到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早熟的儿童”及关于原始社会的论述,从中找到了解决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诸问题的金钥匙。
在分析论列中,坚持考古与历史文献整合研究,充分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这本小册子列入关于文明史研究中的宗派思潮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探源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碧波//陈永宏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华文明史及其相关问题,是我们的必修课;这里着重在文明起源以及从神权社会转型人文社会的新时期和文明史诸问题,并在中华文明史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诸问题。我们找到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早熟的儿童”及关于原始社会的论述,从中找到了解决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诸问题的金钥匙。 在分析论列中,坚持考古与历史文献整合研究,充分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这本小册子列入关于文明史研究中的宗派思潮问题。 作者简介 张碧波,1930年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执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调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4年离休。2008年获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文学简史》《中国文学史论》等多部专著。在文化史、中国东北民族与疆域和中华文明史等方面的研究亦成果颇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和一般项目“东北文化史研究”,主编并相继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另出版有《东北古族古国文化研究》《中华早期文明文化人类学考察》《中华文明探源》《渤海外交史论》等多部专著,与庄鸿雁合著出版《中国文化考古学》《中国文化生态学史论》等。 目录 第一章 学习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探索中华早期文明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二、早期中华文明产生的时代 三、早熟性中华文明模式:女王模式 四、黄帝王国的战争模式 五、陶寺——唐尧王国的部落联盟转型模式 六、结语 第二章 在马克思的理论统摄下,对中华早熟性文明诸问题的考察 一、早熟性是马克思关于世界史中东方古史的一个高度概括 二、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相关论述 三、人文地理观照下的历史文化区系 四、中华文明起源、文明模式研究走上正确道路的前提与基础 五、中华文明早熟性的表现及原始公社给文明社会带来的影响 六、结语 第三章 在马克思的理论观照下,从神权社会过渡到人文社会,中华文明史的新时代考察 一、上古三代在神权氛围中 二、殷商大巫之为王师 三、《周官》三礼与巫史文化之法典化 四、周族之兴起 五、早周文明诸问题 六、姜尚——周人的大巫师、大智者 七、周公姬旦 八、玉器、青铜器文化的变迁 九、从青铜纹饰的变化看神权社会的衰落 十、西周王朝的覆亡,开启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十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邦经济与城邦文明 十二、结语:秦汉王国,中华文明史的新时期 第四章 运用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未转型资本主义诸问题——中华文明史发展道路 的探索 一、秦汉时期 二、唐代加重了对商品经济的榨取与赋税 三、宋代时期 四、明代时期 五、结语 第五章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观照下文明史初期中国文学史论 第六章 论马克思主义方法体系在古典文学宏观研究中的运用 一、系统的、整体的方法与宏观意识、宏观范围、宏观层次的研究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与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与文学总体特征的把握 第七章 在中华文明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诸问题 一、中华文明产生于神权独占,王权来源于神权 二、这种早熟性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也贯穿于中国文学史 三、两汉城市大发展,表明中国文学史由音乐美学时代跨人了文学美学时代 四、李唐王朝的建立,标示着中国文学史进人了新阶段 第八章 东西方神权(天命)观念之比较 一、中华历史上神权思想文化产生的背景条件 二、东方(中国)信仰天、天有天神,天、天神是有意志的 三、古中国天命观与古希腊命运观的比较 附录 一、给王巍先生的一封信 二、关注文明探源研究中的宗派思潮 三、碧波先生大作初识 后记 序言 孙慕大 张碧波先生的新作《马 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探源》 杀青,承蒙先生不耻下问, 有幸先睹为快,并嘱我弁言 于前,顿感惶惑不已。自忖 不仅学殖瘠茫,而且对于历 史是地道的门外汉,深恐佛 头着粪,有损先生佳作的光 辉。 我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 的关注,是因求学时听过侯 外庐师的专题课,侯师运用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 论,对中国文明早熟性所做 的鞭辟入里的分析,使我茅 塞顿开。我多年从事科学哲 学和科学史研究,中西科学 发展道路的比较是这一领域 中最引人入胜的课题,而所 谓李约瑟问题——为什么近 代科学的发生地是西欧而不 是中国——更是科学编史学 的一大公案。随着研究的深 入,我慢慢意识到破解这一 学术疑难的关键正是亚细亚 生产方式的理论。 碧波先生新著的立论基 础正是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 方式学说。先生明确指出: “关于中华文明的亚细亚生 产方式诸特点,关于中华文 明早熟性问题因马克思的关 于原始公社理论而落实了, 这成为研究解决中华文明探 源、中华文明独特特征及其 独特道路的一把金钥匙。” 就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来说 ,从1930年郭沫若依据恩 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写作《中国古代社 会研究》,到后来侯外庐师 遵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 判》(“巴黎手稿”)关于亚 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写出《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明确 提出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 亚细亚性质。从那时起一直 到今天,围绕这一问题的争 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平心而 论,在围绕中国文明起源问 题的各种史论中,仍以马克 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最有说 服力。侯师认为,文明路径 的指标是家族、私产和国家 ,“古典的古代”的道路是从 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 代替了家族:而“亚细亚的 古代”则是从家族到国家, 跳过了私产这一环,国家混 合在家族里:“前者是新陈 代谢,新的冲破了旧的,是 革命的路线;那后者却是新 旧纠葛,旧的拖住了新的, 是维新的路线。”这就是所 谓“人惟求旧,器惟求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值 得注意的是,中外许多学者 就其学术立场说,并不服膺 马克思主义,但通过自己的 独立研究,却对中国文明起 源的道路得出了与亚细亚生 产方式理论相同的结论。这 里不能不提到美籍华人考古 学家张光直先生,他在《中 国青铜时代》一集和二集中 ,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道路 是“连续性”形态,而西方则 是“破裂性”形态。他认为, 中国文明起源道路的连续性 表现在:1.生产工具和技术 在文明产生前后没有质的变 化;2.氏族的宗族制度没有 打碎而是延续下来,成为家 族分化和财富集中的基础: 3.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从史前 继承下来造成王权与神权结 合的制度模式。难怪李学勤 先生在比较侯、张二氏的观 点时要说:“观点的相似是 显然的,这大概就是殊途同 归吧?”中国文明道路的这 种连续性的特点,早已为史 家所认识。孔子就主张殷因 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只是 有所损益而已。张光直先生 提出三代文化一系论,归根 结底,“都是有独特性的中 国古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所以他把自己关于东西方文 明起源不同道路的论文题名 为《连续与破裂》 (Continuity and Rupture )。 在各种文明(家庭、私 有制和国家)起源问题的历 史哲学理论中,唯物史观的 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碧波 先生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 宣称遵循导师杨公骥先生的 教导,“一定要学习一辈子 马克思主义”。毋庸讳言, 当前国内学界新锐的时髦话 语是“告别马克思”。先生自 觉做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托 命之人”,也许会被先锋人 士讥为落伍,但我却觉得这 正是先生的高明之处。随着 历史的发展和后工业时代社 会矛盾的暴露,马克思的理 论正在重新显示出强大的生 命力,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 学说和观点都在接受马克思 主义的检验。保罗·托马斯 (Paul Thomas)在《批判 地接受:马克思的当时和现 在》一文中,引用戴维·麦 克莱伦(David McLellan) 的话说:“纵观社会科学的 全部领域,马克思也许对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一直都 在进行检验。”碧波先生以 深厚的学养和理性的洞见, 坚持用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 式的理论,破解中国文明诞 生之谜,这是真正原创性的 研究,和那些镂冰刻脂的学 术泡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碧波先生的起源研究, 并不是机械地搬用亚细亚生 产方式的教条,而是秉承王 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治史原 则,利用丰富的考古发现, 或是从地下实物的寓意中推 论出历史发展的逻辑,或是 用文物的实证材料对理论结 论进行检验。本书一个重大 理论突破就是论证了中华文 化起源的三部曲:神权阶段 、王权阶段、人权(虽然是 不充分的)阶段,其间起重 大作用的就是三代巫觋集团 ,以“绝地天通”为契机,作 为特殊阶层知天知地,通天 通地。大量出土的祭祀法器 已经充分传达出这方面的信 息。张光直先生亦有见于此 ,他说:这里显示的,“便 是作为巫术法器的中国古代 艺术品在造成或促进政权集 中上所起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