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内地以内》以形式新锐自由,精神内核厚重真挚为主要特点。作者运用文字的才华和洒脱姿态自有其个性特征。而其文字间跳跃不熄的源于生命内部的热爱与隐痛,也时时牵动阅读者的关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内地以内(散文公社江西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范晓波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集《内地以内》以形式新锐自由,精神内核厚重真挚为主要特点。作者运用文字的才华和洒脱姿态自有其个性特征。而其文字间跳跃不熄的源于生命内部的热爱与隐痛,也时时牵动阅读者的关注…… 内容推荐 散文集《内地以内》以形式新锐自由,精神内核厚重真挚为主要特点。作者运用文字的才华和洒脱姿态自有其个性特征。而其文字间跳跃不熄的源于生命内部的热爱与隐痛,也时时牵动阅读者的关注。本书是作者生命与写作同构的结晶,在读到一种新潮的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读到一种浪漫的人生之美。 目录 第一辑◎南昌的孤独与爱 本命季003 南昌的孤独与爱010 夜晚的微光019 平安夜023 对一座山的怀想与虚构025 桥在夜晚的沉默029 热爱一座内地城市的五个理由033 B面南昌038 和我有关的南昌042 住址042/单位043/其他场所044/和我有关的人044 橘园以北046 当父亲的后果048 弱势群体050 睡在银行门口053 与源来在南昌的下半夜056 第二辑◎颤抖和歌唱 重生061 歌唱065 旧歌曲076 燃烧、攻击076/春光美078/追梦人080/忘记他082 午后的钢琴曲085 美声087 画布上的远方089 刀锋是一条路092 颤抖094 涉渡寒江096 我为什么要结婚099 婚姻内侧的海102 第三辑◎丢失的故乡 一个时代的背影107 黑暗中抓紧你的手122 三个人的县城125 丢失的故乡135 听得见蛙鸣的书房141 春天的一个早晨145 山上和山下的风148 早年烟花特别多154 睡梦是一把刀子157 南方水塘159 奔跑的地名163 一半是城市,一半是乡村165 以影院为中心展开的夜晚168 旧马路和夜航船171 广场上的事情175 九一年岁末:雪的纪念178 旧宿舍里的幸福灯火180 赣东北记忆:路上的县城183 戈阳183/余干185/贵溪188/乐平191 第四辑◎堕落与飞行 远雷197 解放日201 堕落与飞行210 像老人一样215 缓慢的屋脊218 活着的幸运220 我为什么比你浪漫222 “我是浪子,也是个君子”224 昙花227 那些花儿229 胡子和这个夏天231 路上的秋风234 海岸小道237 在山坡上候机240 逃亡与回归243 试读章节 我对春天的情谊有着某种玄秘的原因。 很小的时候,我只爱春天这一个季节。大概20岁左右,从绘画和摄影的角度发现了秋天之美,秋天的红枫林和蓝天之间的色差令我的画笔在颜料的泥泞里无法自拔;接着从电影的角度爱上夏天,电影里的夏天往往光照过剩而情绪迷惘,夏天把人的身体和欲望大面积暴露出来。夏天的光线使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阴影。阴影在夏天是凉爽诱人的:大概在二十四五岁之后,我连冬天都不反对了。在我们潮湿的南方。没阳光的冬目像阴冷的囚笼,而一旦出太阳,春天就似乎要提前从地表以下冒出来。睛暖的正月,拜年的人牵着花花绿绿的小孩走在红壤质地的阡陌上,这样的场景能把我的目光拧出水分来。 但是春天对于我的特殊,还是一年比一年清晰地凸显出来。生于春天这个简单的事实变得不那么简单,它一点点地显露出宿命和寓言的意味。 在朋友们的谈笑中,我知道自己是个容易情感萌动的人,或者讲得更通俗些,是一个多情的人。我认可这个多少有点不怀好意的判断。许多事情表明,我是个善始却不怎么能善终的人。读书时,总是激情澎湃地做学习计划,对于怎么实施它却兴趣索然;参加节庆活动,只在开始的时段感受到巨大陶醉,进行到一半时便开始为结束时的人去楼空而伤感。20多岁时,我对爱情的理解在于最初的相识和追逐,而不能在对结果的追问中得到幸福。社交更是如此,我迄今很难做到出于理智去和一个完全没有感觉的人讲10分钟的话。 你是一个靠激情推动的人,没有激情,什么也做不成。有朋友对我下过这样的定义,我想,这可能是春天给我的个性铺上的底色。 生于春天的人很多,但这个季节在我生命源头留下的笔触似乎特别粗重。春天一到,我脑子里就会萌生许多虚幻的意义和热爱。我很容易被黄昏时微熏的暖风感动,甚至荆棘上的迎春花、一场深夜的细雨、村路的绿荫间一瞥短促的阳光。桃花、李和杏的花期是摆在田野上的流水宴,她们的颜色和味道对我有着迷魂剂的效力。我流连其间,不愿回到人的居所。有时我居然像妖冶的女人那样,用脸亲着桃花的面颊合影,如此恶俗的动作。在其他任何季节我都没勇气做出来。在春天,我的种种表现接近于一个堕落的花痴。 我成年后的春天,主要在鄱阳和南昌度过。 “小城之春”这个老电影的名字对我有着不可抵挡的美,它把“小城”和“春”这两个我很偏爱的词搭配在了一起。小城之春,在我看来就是春意盎然的寂寞。我先后看过黑白和彩色两种版本的电影《小城之春》,我喜欢它们就如同它们是我心灵自传的某个诗化的章节,它们唤起我许多沉睡了多年的身体和心理记忆。1996年以前的春天对我而言是不折不扣的小城之春。我在许多文章里回忆过鄱阳县城的春天,喋喋不休地描述那里的藜蒿、油菜花、桃花和李花,以及我在春天寂寞的游逛。 那几年,由于年轻和孤独,春天不断加重的气温和色彩日益加剧我的狂躁不安。我每天骑着山地车,在县城和郊外窜来窜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办公室、家里,在哪里都坐不住。只有下雨的夜晚能让我安静下来。在县城,我似乎能听到雨落在鄱阳湖水面上的声音,我缩在千爽被窝里想象鄱阳湖在雨水的浇淋下拱起肚皮的过程,那是一种面积庞大的交合和受孕。这样的想象使我的睡眠不断下沉,直到沉入湖水的最深处,连早起的鸟都叫不醒。 春天我愿做的事是和朋友吴去女孩子家里炒菜喝酒。我不懂烹饪,坐在桌边一边等昊做好吃的。一边抱着琴唱歌。如果女孩的父母出去旅游了,我们就在那里喝到半夜,唱到半夜。我和昊都是唱歌的好手,那时候,一开口就是《我的太阳》和《茶花女饮酒歌》,连流行歌曲都不屑哼。吴的个子不高,但嗓音可以唱到hingC。到了午夜,他的情绪会上升到顶点,唱着唱着就泪水滂沱,把女孩们镇得不知所措。她们打开音响,播放笛子和箫演奏的《姑苏行》、《苏州河畔》,一种舂光明媚的乡愁。在凌晨两点钟左右的黑暗中,一位个子比他还高的女孩接受了吴的眼泪和爱情。并最后成为他的妻子。 我认识的女孩比吴还多,但缺乏在县城待下去的信心。春天让我徒劳地损失激情和泪水,我厌弃着县城又在它的春光里沉迷不已。 现在回忆县城的春天,总是想起《小城之春》,还有贾樟柯的电影《站台》,它们的情节和我的经历相去甚远,某种内在的韵律还是相似的,那种特殊的属于春天的韵律。我们县城的古城墙早就形迹漫漶了,但我总是奠名以为自己在上面徘徊过许久。在那里和心爱的姑娘约会。我坐在黄昏金箔色的微光里抽烟,青草和刺花在千年的青砖之间迅速蔓延。 P3-5 序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始,随着诗歌、小说的日渐式微。散文以其边缘文体的优势,在文坛凸现出活跃的景象,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场散文热潮中,江西也出现一支颇为可观的散文写作队伍,以集群的阵容冲击全国文坛,作品不断地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以至有些刊物专辟“江西散文”专栏整体推介,称之为“江西散文现象”。 纵观历史,江西散文曾享盛名,唐宋八大家,江西有其三,渊源可谓深厚。而当下江西散文创作的勃兴,无论如何都可以看作后人继承前人、现实接续传统的一种努力。作为江西的文学组织工作者,我甚为高兴。 我因为学习散文写作,平时对关于散文写作的种种见解和经验十分留心。省作协嘱我为即将陆续出版的《散文公社·江西卷》说几句话,我借此机会将有关的读书笔记加以摘要,与同行共享: 从《尚书》开始,散文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几乎和诗歌平分秋色。先秦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在散文创作理念上,一直存在着某种认知误区:散文是无体之文,人人可为。却不知其最是易写而难工。 散文有情操,情是情愫,操是思想。情与操是壳与核的关系。 散文应该是作家心智和情思的结晶。每个字都是作家对日常生活历史的烙印和醒悟。从容不迫地把所思所想抒写出来,靠的是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靠的是作家对事物的敏感和爱恨。通过读与看,作家对事物表征有了初步认知和判断,但这还不够,作家只有通过缜密的思考,才能建立自己的写作和阅读的参照体系,以及对日常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好散文是有重量的。这种重量的体现不是形式,不是内容,不是语言,而是作家对生活思考方式。好散文也是有真性情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者虚张声势,炫耀卖弄不能感人,只会引起反感。 在这样一个文化多无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也成就了散文的声誉。散文说理与写实兼容,抒怀与阐述交汇,虚实结合、人文相谐,便捷而灵动,大有可为。然而它必须从精神层面上,涵纳文化,体悟人生,执著理想,有史家气象,才有自己的位置,至少在眼下是这样。 散文是最有人文传统的文体,文以人传,事以人记,在记事写人中,描绘现实,记录历史,阐发感受。即使是游历文字,骋目驰怀,也以真实的感情为系缆,以世俗情怀为铺垫。当许多虚构文字回避了现实的严厉,当一些报导文字过于倚重和拘泥于事实,散文则以真实为基石、以史实为支撑,以敏锐快捷、深刻厚重的文字为涵蕴。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成为记录历史变迁、描绘社会情状、抒写生命感悟,较为灵活多变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散文总体面貌上,应当注重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对生活的情感表达和理性记录。让读者能够从人文精神的层面上得到享受。 散文的写作,首先需要作家敞开心襟,饱含激情,做到真知灼见,思想特立。这样,我们的散文就会走向盛大和关。 散文走到今天,越来越走向宽阔。这种宽阔当然也包括题材向细小的部分延伸,使得散文的根系和枝叶越来越茂盛。但那只是为了向着历史的或当下的生活呈现出更为庞杂甚至粗放的场景,让我们跨过时间和空间,顿悟生命不断的追问,它超越了我们的记忆和经验。却伸展了我们想象和思想,使得散文一下子大起来。 一篇好散文,它具备了细枝末节,具备了纵深横侧,还应该具有悲悯的情怀和大爱的气概,并且有感而发,动之以情,从而使文字产生质感,生动美丽起来。这是散文走向开阔和宽广的标志,也是大作家与小作家的区别。 人们在不断地强调神形统一、情景交融,不断地翻新技巧和提倡新思维、新写法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对自身生命和灵魂的抵达。它形成的直接效果不是一种对生活更加彻底的追问,而是一种对它探询过程的概念化,并形而上的哲学。 从书籍开始,从史料开始,从修辞开始,从意想开始,从哪里开始便到哪里结束,从来没有亲近过泥土,亲近过生活,没有重心,这样的写作就像干尸一样,没有生命。 散文的文字应该是有肉有骨有重量的,沉甸甸的。好句子,不拘泥于形式,用力生猛,会深入进骨子里。 不矫情,不守旧,诗意而理性,在不经意中显露作者的才情和智慧;节制,不落俗,于平淡中见真情,在极度自由中舒缓着、澄清着时间的记忆,引起读者的思考。 在所谓的视觉文化、网络文化、拇指文化打着大众的旗号,对文化进行肆意的解构,快餐化;对严肃的文化精神进行嘲讽、戏谑化的今天,我们不能不问:散文是该坚守清静还是凑低俗化热闹?,它还能担当抚慰精神的责任吗?散文将走向何方? 一个正常的成熟的文坛,没有黄钟大吕式的有质感、有品相的东西,是有愧于读者、有愧于时代的;如果让那些散发着功利铜臭的东西假文学之名大行其道,这个文坛也是有失颜面的。 散文本质上是内敛的。是寂寞者事业。与其让散文有如街市杂耍,盛装游行,不如当作围炉而坐的夜话,闲暇安静时的品茗,友朋相聚时的薄酒。在这个流行文化与商品文化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宠儿之时,让文学守护清静,坚持冲淡,也许是对文学最为实际的爱护。 少一些大散文的呼号,也少一些小女人的絮叨,既不唯大亦不自轻,是一种理性的常态,是归于平实和沉静的自在。从花团锦簇,绚烂之极,而归于朴素,臻于成熟,才是散文创作的正道和应有的景象。 上述言论,涉及散文的价值取向、艺术追求,以及散文作家的写作姿态,无论赞同与否,我觉得都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并以为不妨将它作为一种真诚的祝愿。愿江西散文作家自信而非自负,自强而不自满,自立而知自省,自尊而能自谦;愿江西散文创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江西文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8.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