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都高速发展的时候,为什么宋代还是会积弱积贫,以致被迫放弃广大的中原地区而迁至江南,并最终被蒙古铁骑所灭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宋代这段历史才能够做出解答。
今天我们来阅读这段历史,就是希望尊敬的读者们,能在茶余饭后的小憩中,对这段历史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如果能够通过了解历史,了解这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成败,得到某些启迪,或者产生某种共鸣,抑或得到一些知识,便使作者心中足感快慰。
回味历史,历史早已消失在了昨天,而在那段历史中的无数个鲜活形象,以及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却久远地记载在春秋史籍中。
回味中国历史,品位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本书是回味历史系列之回味宋朝,力图通过对宋朝几百年间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回顾反思,探寻一下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书中把历史当故事说,把学问当评书讲,使你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新颖的表现手法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尝试。它试图在史学家和小说家之间找到一条新路:吸取历史学的观点和成果,避免枯燥繁冗的叙述方式;借鉴文学的叙述与风采,但没有虚构的情节。从而赋予历史以活力,在历史的花岗岩中融入道德激情和审美的诗意,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度和风范。在这里,历史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它处于人类的理性思考、道德评判和审美观的光亮之中。
仁厚的仁宗皇帝
宋真宗死后,仁宗即位,这位仁宗皇帝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却也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仁宗恪守祖宗法度,他的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的长期对峙中没有出色的表现,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性情温厚,知人善任,为了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仁宗在位时期,朝廷上出现了一大批名臣。
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即位时还年幼,由养母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死后,仁宗才得以亲政。
虽然贵为皇帝,仁宗的饮食起居却都非常简朴,他平时就常穿着旧衣裳,宫中的陈设也很多年都不更换。有些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劝皇上弄些新的东西摆在宫中。仁宗说:“宫中所用的钱都是百姓膏血,哪能够轻易浪费。”
有一天早上起来,仁宗对亲信的太监说,昨天夜里饿了,睡不着,想吃烤羊腿,给我烤点儿来吃。那太监笑着说:“皇上为什么昨晚不召我来办这件事呢?”仁宗道:“宫里想要什么东西,下面就会形成惯例,假如晚上让你去办,以后大家知道我晚上喜欢吃烤羊,必定每晚都要预备,那得要杀多少羊啊,太过劳民伤财了。”左右近臣听了,无不为之感动。
又有一天,皇上见餐桌上有时鲜的蛤蜊,非常好吃,就高兴地对手下说:“今天的这道菜很不错啊。从哪儿来的?多少钱一斤啊?”手下见皇帝吃得高兴,心里也非常兴奋,就回道:“这是海边送来的呢。一次送来二十八枚,每枚值千钱。”仁宗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我常告诫你们不要侈靡,我现在动一下筷子就得花那么多钱,实在是吃不下去了。”
皇帝没有几个不好色的,仁宗也不例外,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皇帝而过度放纵。有个叫王德的大臣把一名美女送给皇上,仁宗很是受用。但很快就有大臣来劝谏了,这个人就是前朝宰相王旦的儿子王素,他恳请皇上应以国事为重,不要贪恋女色。仁宗皱着眉头听着,虽然很舍不得,最后还是咬着牙同意了送该女出宫。王素看皇上为难的样子,就顺势说道:“皇上知错也就是了,既然这名女子已经进宫,过几天再送出去也为时不晚。”一听这话,仁宗竟然流下眼泪,说:“我虽是帝王,人情也是和大家一样的,她留在我身边待久了,与我有了感情,我怎么舍得赶她走啊。”
仁宗善于纳谏。名传千古的包青天包拯就是仁宗的臣下,在他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经常犯颜直谏,有时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的脸上。但仁宗并不生气,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太过平庸了。这个张尧佐是仁宗宠妃张氏的伯父,仁宗就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同意。仁宗有些生气,说:“你不要再说这个张尧佐了!节度使只是个粗官,你争这个干什么?”包拯的回答非常不客气:“节度使是太祖、太宗都曾经做过的官职,哪能说是粗官。”最终,这个张尧佐还是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对张贵妃说:“你呀,只知道节度使节度使,你怎么不知道那个包拯是御史啊?”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而仁宗庆历初年由范仲淹主持实施的“庆历新政”更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导。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也生活在仁宗时代。柳词人好不容易通过了考试,但仁宗却认为他不适合做官,御笔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个柳永顺势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以此讥讽仁宗。柳永并没有因此被杀头,后来,柳永不再生仁宗的气,还大唱“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意为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这样歌功颂德的词句。 关于仁宗的身世,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狸猫换太子”,说李氏和刘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工于心计的刘妃就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并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李妃所生男婴历经波折终于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终于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刘太后则畏罪上吊死了。
事实上,仁宗确实是李氏所生。这个李氏,本是刘妃的侍女,因为庄重寡言被真宗看中,从而选为嫔妃。真宗的后妃们曾经为他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了,为此真宗忧心如焚。李氏有身孕,真宗自然是非常高兴,而李氏后来也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当然是喜出望外。不过,这个孩子生下来没多久,就在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抱养,当成是自己的儿子。生母李氏惧怕刘后的权势,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也不敢流露出半点不满,生怕给自己和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实际上在真宗晚年,刘皇后就已经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宰相丁谓等人对她也是俯耳听命,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刘太后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的仁宗,直到刘太后去世,都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就是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就逐渐被公开了。向仁宗诉说身世的极有可能是后宫中的杨太妃,她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仁宗对她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称杨太妃为小娘娘。杨太妃心底下与刘太后有些不合,但刘太后在世时,她也不敢直说,而刘太后的去世,使朝中政治形势发生逆转,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才敢告诉仁宗真相。
此时,生母李氏已在明道元年时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其震惊可想而知。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和愤怒,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因为他担心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被人害死的,想调查清楚再做处理。仁宗下令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非常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放下心来,下令撤去包围刘宅的士兵,又到刘太后遗像前焚香,说:“从今以后,大娘娘平生不会被冤枉了。”
其实,李氏死后是由刘太后下令厚葬的,还将她追封为宸妃,怕的就是万一将来仁宗知道真相后,也可以保全刘氏一门的性命。虽然生母已经厚葬,但却无法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愧疚,他决定给自己的母亲生前没能得到的名分。经过与大臣商议,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和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点评
真宗在位时,宋朝已经建国30多年,太祖皇帝创下的祖宗之法开始露出弊端。
扬州知州王禹俑就曾上书真宗直言冗兵、冗官及进士取人太多的危害。真宗即位半年后,从鲁西到西安沿黄河两岸的饥民、士兵发动了10多次暴动,可见到真宗时,宋朝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真宗在前期还有志于改革弊政,让十五路转运使轮流返京述职,详尽报告他们在任期间兴利除弊的成绩,并授权他们考察地方官员实际能力,以此决定其升免。他还派遣朝廷使者到各地决狱,访民疾苦,并不时下诏减免地方赋税、钱粮。
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岁币成为国家的负担,而为掩盖澶渊之盟的屈辱进行的天书封禅,更是耗财无数。但真宗毕竟还算不上过于昏庸,此时的宋朝,仍算得上是国力强盛。 P80-85
宋朝是一个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时代。它在经济、文化、科技上都创造了光辉的成就,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两宋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则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连现在的余秋雨都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可见宋朝的魅力。
宋代的历史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共历时320年。北宋从公元960年至公元1126年,建都于开封,历时167年。南宋的历史从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建都于杭州。公元1279年,元军攻破崖山,陆秀夫背着帝爵投海,南宋正式灭亡,历时153年。
宋朝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北宋时期,它横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幅员宽广。但在人们的印象里,宋朝没有秦汉的霸气,也缺乏隋唐的豪气,这与宋朝皇帝们的政治表现是分不开的。
太祖皇帝南征北战,不仅使刚刚建立的宋王朝站稳了脚跟,还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太宗时降服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并灭掉北汉,终于将五代十国归于一统。但他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却遭遇了巨大挫折,败于辽军手下。从此在面对北方强敌的时候,北宋皇帝们都处于守势,最后终于被逐渐强大的金国所灭,连两个皇帝都被人掳去。南宋的皇帝们更是只想着偏安南方,只要种好江南的一块肥田就好,只为富国,却并不强兵,更不想着去光复中原。在金国为蒙古所灭后,南宋也和北宋一样,走上了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的道路。
虽然宋朝的皇帝们在军事上的表现并不怎么样,但他们弄经济却非常有一套。中国古代社会向来以农为本,统治者都是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宋朝却不是这样。太祖就让大臣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太宗也让人“议政丰之术以闻”,神宗时更是“政事之先理财为急”,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被宋朝的各个皇帝所贯彻。宋朝改变了以往统治者重刑法而轻民法的做法,专门施行了盐法、酒法、茶法等经济方面的专卖法令,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工商业的迅猛发展更是使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北宋时期开始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而且出现了造船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火器厂等专门的加工工厂,手工业空前发展。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坊制”,以前城市中住宅区与商业区分隔的状况得到了改变,大的城市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北宋的文化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诗词、歌赋、杂技、戏曲、民间音乐、小说、书法、建筑等艺术在宋代得到了高速发展,涌现出众多独领一代风骚的名士,如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沈括、辛弃疾、朱熹、李清照等,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位是宋朝的。 “词”从唐末兴起,到宋达到全盛,宋词与唐诗并称于世。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宋代画家张择端根据东京汴梁的繁华胜景创作的。文人在宋代得到了高度重视,也正因为此,宋朝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时文化的高度发展还表现在市民阶层的成熟上,有着巨大需求的平民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皮影戏、滑稽剧、杂技、傀儡戏、杂剧、说话(话指故事)等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而宋时兴起的话本,更是为明清白话小说开创了先河。宋时的茶文化别具特色,木雕、竹刻、漆器、碑帖、印章等也都有极高的造诣,从当时的印刷出版业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宋体字更是沿用至今。
宋代的科技成就同样令人瞩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代产生的,宋代还是中国天文学和数学等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房屋、桥梁等建筑艺术更是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都高速发展的时候,为什么宋代还是会积弱积贫,以致被迫放弃广大的中原地区而迁至江南,并最终被蒙古铁骑所灭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宋代这段历史才能够做出解答。
回味历史,以史为鉴,更好地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