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通著《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该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研究课题之一,全书456千字。这是一部近代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翁文灏的编年体著作。汇集丰富历史资料,系统充分地记录了翁先生的一生经历和重要史事,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翁先生与他所处的时代提供了重要参考。翁文灏先生热爱祖国、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既是我们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应该提倡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翁文灏年谱/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学通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学通著《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该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研究课题之一,全书456千字。这是一部近代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翁文灏的编年体著作。汇集丰富历史资料,系统充分地记录了翁先生的一生经历和重要史事,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翁先生与他所处的时代提供了重要参考。翁文灏先生热爱祖国、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既是我们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应该提倡的。 内容推荐 翁文灏(1889—1971),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幼年丧母;曾获秀才功名,竞留洋为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由世界知名科学家而官至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自名列第12位的战犯,到新中国的政协委员。他曾经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科学社、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众多科教文化机构的领导,是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组织和推动者;他出任过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经济部长、副院长、院长,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重要决策的参与者、执行人。他曾经身遭横祸,命悬一丝;他也曾两番丧子,心痛难言。蒋介石认为他公平廉洁,声名甚佳;毛泽东称他有爱国之心。翁文灏一生起伏跌荡,历经坎坷。本书就是记述这位历史人物一生经历的编年体传记。 目录 编写说明 《翁文灏年谱》序 家庭与求学 1889年 1893年 1895年 1896年 1897年 1898年 1899年 1900年 1901年 1902年 1903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科学工作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从政与备战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主持战时建设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彷徨与选择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思想的转折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老骥伏枥的晚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时人评说 翁文灏著述目录 主要参考及征引书目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家庭与求学 翁文灏出身于一个富有的绅商家庭——祖父死的时候,他父亲分得20万两银子及上海的一所铺子,每年有好几千元的收入;他还是一个天资聪明的人——13岁中秀才,19岁留洋,23岁获博士学位。生于这样的家庭,有这样天资的人,一定会碰到许多利与名的诱惑,而他却成为中国一代科学巨匠、学术领袖。这足以使人有兴趣了解他的成长过程。他一生经历曲折——从小秀才至洋博士,从当时中国最具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到国民政府的经济部长、行政院长,再到人民共和国的政协委员。这样的经历,更让人想一探他人生经历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 生于乱世,长于忧患的他,是怎样在新旧两种文化、东西两样文明的熏陶滋润下完成其人生最初篇章的呢?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 出生 7月26日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辰时,生于浙江省鄞县石塘,谱名存璋,初名思溟,字起鲸,后名文灏,字泳霓,又字永年,号君达,后又号悫士。 翁文灏的父亲名翁传洙,字宝森,号勉甫,生于1871年4月,喜好新学,对各种格致之书颇有涉猎,并且热心振兴实业。翁文灏的生母名余宝玉,浙江慈溪人,1872年3月生于上海,家中世代在上海经商,祖上即与翁家有姻亲关系,对翁文灏亲为哺乳,爱护特深。 相传,石塘翁氏祖上系明末清初自闽入浙,定居于鄞县。初以务农并为人撑船谋生,后逐渐在商业上有所发展。至翁文灏高祖翁开明(1786—1853)时,其家业逐渐显著,在石塘设有裕丰造酒坊,在上海设裕大酱园、酒米铺等。曾祖翁景和(1823—1877),字世昌,号梅臣,“善经商,在申有裕大酱园,设长丰绸庄、大丰洋布店;在杭设打锡箔厂;在瞿州设上和南货店;在天津设乌木作场;在甬设宝大北船号、宝凤银楼;在乡设养鱼塘,西山潘岙设农场、果园及裕丰造酒坊……积资二百余万”。祖父翁运高(1839—1889),字南山,榜名步云,号梯青,才华卓著,雅擅诗文,为当时宁波名士,同治甲子(1864)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后分发江苏候补知府,未到差,丁父忧返乡。 鄞县位于浙江东部,属宁波府,并且是宁波府的附郭县,即鄞县县衙与宁波府衙同城。宁波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并且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五口之一,开风气早,经济比较发达。翁氏曾是宁波帮商人中的重要角色,其在上海所开大丰洋布店,在同行业中历史悠久,是近代上海开发初期颇为重要,专营英、美进口洋布的原件批发号。该商号约开设在1853年左右(一说在1860年左右),原为门市零售店(南京路河南路转角,后为老介福店址),资本3000两。初为翁家独资所开,称翁大丰,聘请湖州人许春荣为经理,专门推销进口洋布。英商泰和洋行(Reiss Brother Co.)进口的洋布,基本上为大丰所经销,另有包牌(自打牌子独字经销的商标)多种,获利特多(一般每年约有三四万两)。后因各大客帮采购数量甚大,业务繁忙,就将门市收歇,租赁南京路同吉里五上五下楼房,改为原件批发字号,气派很大。翁文灏祖父死的时候,他父亲分得20万两银子,及上海的一所铺子,每年有好几千元的收入。翁传洙有一兄弟,名传泗,号厚甫,好义疏财,为宁波名士。翁传泗第七子名文波,后成为中国著名物理勘探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翁传洙兄弟二人热心新学新物,据闻宁波的许多新奇之物,均由翁家首开风气,但以后由于不善经营,家道渐落。 P1-2 序言 《翁文灏年谱》序 代 前 言 孙孚凌 我虽然没有与翁文灏先生有过直接的交往,但先生与我伯父越崎先生是多年老朋友,从我伯父口中早就听过翁先生的一些情况。翁先生不仅与章鸿钊、丁文江、李四光诸位先生一起开创了中国近代地质事业,被尊为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而且对整个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也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他后来以学者身份受邀从政,长期主持民国工矿建设事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撑大后方抗战,有过诸多贡献。翁先生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者先贤。 我的大伯父越崎先生与翁先生是挚友。1927年,翁先生只身赴东北穆陵煤矿考察时,与我的大伯父一见倾心,相谈甚欢,订下他们一生的莫逆之交。他们是思想相近,意气相投的知己,彼此敬重,相互倚助,共同为民族、为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因为这层关系的原因,我对翁先生的生平事业也颇为留心。 翁先生曾对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有过许多贡献。翁先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地质学博士的人。留学回国后,他婉拒厚薪邀请,为开创中国的地质事业,与章、丁诸位先生甘于清贫,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地质学人才,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他长期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率领地质学家们兢兢业业,不畏艰难,调查矿产,钻研学术,把地质调查所办成近代中国成绩最突出的科学机构,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赞誉,也赢得了许多热心人士的支持。例如,众所周知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的发掘与研究,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就曾说过:别种科学要想办到和地质学同样的发达,就非取法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奋斗方法和努力不可。翁先生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说:“科学知识便是人类的照海(航标)灯,须要照得人类平安才见得他的用处。” 翁先生为抗战时期的经济发展做过许多工作。正是由于翁先生的爱国热情和在科学事业上的成就,在抗战前受邀加入国民政府,参加对日抗战的准备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主持将沿海重要企业内迁大后方,并着力发展后方国营、民营工业,为支持抗战并最后赢得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今天我们记录、研究翁先生的一生,重要的是总结和学习他人生所体现出的精神。纵观翁文灏先生80余年的人生道路,爱国主义始终是他的精神核心。留学归国之时,他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地质学人才,谢绝外资公司高薪邀请,去担任穷教授之职。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他一方面保持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一方面积极探索对外合作之途径,反对闭关自守。清正廉洁,是翁先生给人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尽管身为知名科学家,翁先生到煤矿考察时竟只拿一个板凳,坐着拉煤的棚车就去了。每年手中掌握着十几万大洋的经费,翁先生却不愿仅为个人的舒适而买一辆汽车。抗战时期,他身兼经济部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工矿调整处处长等众多职务,掌握后方经济重要权力,在国民政府腐败作风之中却能出污泥而不染,深得舆论好评。 实现国家独立和经济现代化是翁文灏先生一生的不懈追求。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爱子的生命——翁先生的二公子心翰烈士,作为中国空军飞行员在对日作战中英勇捐躯。翁先生最初把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政权,希望以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为指南,以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为根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尽快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然而,他亲眼目睹的国民党昏庸腐败,令翁先生一次次大失所望。面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的事实,翁先生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顺应时代,顺应历史,与时俱进的精神,克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归向人民政权。虽然翁先生曾走过一段弯路,但其初衷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挽救民族危亡,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的,也是我们不必苛求于前人的。特别是他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如我大伯父所说,迷途知返,在抗美援朝的历史关键时刻,从海外归来,积极热情地参加祖国建设,其爱国之心也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 翁先生虽已故去30年,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对国家民族的许多贡献并不为大家所了解。中国社台抖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李学通同志积数年之功,汇集丰富历史资料,编撰了这部年谱,系统充分地记录了翁先生的一生经历和重要史事,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翁先生与他所处的时代提供了重要参考。今天,我们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翁文灏先生热爱祖国、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既是我们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应该提倡的。让我们学习翁先生的精神,为早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 后记 这部《翁文灏先生年谱》算是我的翁文灏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先后持续了大约十年的时间。着手做翁文灏先生的传记《书生从政》之时,我就是先从列年表开始的。《书生从政》1996年出版以后,虽然中间有过许多其他的工作插入,但我一直在不间断地搜集补充有关翁文灏先生的新材料。尽管年谱一向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体裁,历代学者多有佳作,其价值意义早为学界所认识,但在工作之时,我依然不断地质疑自己:已经有一部传记了,编年谱是否还有必要呢?随着资料不断增加,内容不断扩充,我愈发地坚信,年谱的价值是传记所不可替代的。 承蒙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主持者张柏春、王扬宗两位首席科学家惠允,将本年谱列入为子课题之一,并给我以积极鼓励,提供必要资助,使之得以完成。近十年中,我供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领导、同仁更是对我关心爱护,如杨天石先生、汪朝光先生,赴台湾讲学之机,尚积极代为查找资料线索;所图书馆为研究提供了图书资料上的便利。我的业师彭明教授,对我的翁文灏研究多次于关键之处点拨指教,使我获益匪浅。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艾素珍编审、项目办公室的张藜主任、张九辰副研究员、国家地质图书馆的张尔平副研究馆员对本人的研究工作也积极协助,相互切磋,均使我受惠不小。他们的帮助是本书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在书成之时要特别表示感谢的。翁文灏先生的众多亲属多年来对我研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翁心鹤先生、翁心钧先生、翁维珑女士、杨永庆先生、张英先生等,都曾积极协助,提供了各种可能的资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本人的研究结论、观点,从不干涉或施加影响。书成之时,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先生欣然同意为本书做序,也让我非常感谢。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出版花费的心血,本人也不会忘记。在这张感谢的名单中,还有很多人应该列入。为了不增加出版社的负担,我不得不姑隐其名了,但他们给予的帮助我心中铭记不忑。 为翁文灏先生这样一位学术成就显著,人生经历复杂,而由于种种原因又长久地被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的一代学术宗师编撰年谱,工作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不吝指教。 李学通 2003年1月2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