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儿子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农村
可是,在当时能坚持进行远缘杂交研究并不容易。李振声在1964年的社教运动中就曾受到过批判。“因为远缘杂交已进行了8年还没有育成品种,所以受到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这个课题,虽然受到批判而未被砍掉的原因,主要是在工作开始的时候我有一个远近结合的计划。就是在决定开展远缘杂交研究时,我感到没有把握,怕不成功,所以就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64年我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在1964年,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到6月14日天气突然暴晴,一天的工夫让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我们1000多份杂种中除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55-6和长穗偃麦草之外,其他全部青干了。而它仍保持着金黄颜色,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材料,我们抓住这个材料又经过两次杂交,育成了一个具有相对持久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李振声说,对杂种的鉴定与筛选有时要靠机遇与细心的工作。李振声刚从北京到杨凌时,曾选育出过小偃4号、5号。李振声早年课题组成员李璋说:“在小偃7014(6号组合)出来的时候,为了区别也便于农民记忆,李老师给它命名为小偃6号。他告诉课题组,谁要是选育出超千斤的品种,就叫小偃1号。”
到了1969年。姚文元写文章说,知识分子学农的不会种田,学工的不会开机器,学文的不会写文章,必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文章发表后,我们有5位同志就被下放陕西宝鸡县宁王公社联合大队(现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联合村)去蹲点,接受农村再教育——开始主要是参加劳动。”
红薯皮薄,含水量高,不易贮藏,管理不好常常烂窖。一天,联合四队队长陈子恒的父亲找到李振声说:“你懂不懂红薯储藏?我们队上的红薯烂得很厉害,你来看看。”李振声笑了笑,说:“我也不敢说一定能解决你们的这个问题,不过我还了解一些,可以试试。”
接受采访时,李振声说:“红薯储藏的原理不复杂,第一是控制适宜的温度。一般10到15度为宜。低于10度容易出现软腐病,高于15度,会出现黑斑病:其次,湿度不能过大。”当年,李振声检查了联合四队的红薯窖,是窑窖。他用温度计一测温度太低,只有6度,软腐病很重。于是,他建议用4层草垫子将红薯窑窖封严。很快,温度上来了,红薯软腐病得以控制。这时,李振声能防治红薯烂窑的消息不胫而走。没几天,联合五队的村民也找上门了,李振声赶去一看,是井窖方式贮存的,用温度计一量发现温度太高,达到了16度,加之湿度太大,有些红薯发了芽。于是,李振声采取相应措施通风散温、排水降湿,使相关问题得到缓解,取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为此,宝鸡县革委会在全县发了通报。对李振声进行表彰。
李振声有着对农民深厚的情感:他念念不忘在陕西蹲点的几年中曾经吃过120家农民的饭。当年,李振声在联合大队蹲点时,曾在村民李智儿家长时间食宿过。“老李来我们这里时,是当‘臭老九’下放的住队干部。刚来就住在我们家,他还是学问大,来了后当年就帮村里两户农民解决了红薯烂窖、在窖内发芽的问题。村里人都说老李是神人。”李智儿回忆说,“我们村的人习惯称呼李院士为‘老李’。他人不善言谈,但却非常平易近人,根本看不出是个大知识分子。这次他得了最高奖,老李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呀!”
农村蹲点期间,李振声考察了生产队小麦苗情,“统计了各队一、二、三类苗的比例,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有两个队麦田三类苗较多,其中一个队桉我们的建议,加强了管理措施,第二年获得了丰收:另一个队没有采取措施,减了产。我们抓住这两个典型进行了宣传,全面推广了小麦丰产栽培措施,第二年本大队,小麦平均亩产,从原来的18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以上,一举‘过了黄河’。宁王公社小麦亩产达到200公斤,‘过了纲要’,大队和公社都被县上评了先进。我也被公社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奖励红宝书毛选4卷合订本一本”。说起当年的这些故事,李振声脸上洋溢着特有的自豪感。
李智儿则这样回忆说:“老李改变了我们这里浇麦不打粮的观念,在我们村推广小麦冬灌技术,第二年就让小麦每亩增产不少;在这儿推广小麦条播、宽窄行播种技术,又让小麦每亩增产了100多公斤。老李在这儿下放4年,经常给村里的干部上课。村里小麦亩产是宝鸡最高的村,十里八乡的干部都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李智儿补充道:“老李那人,知识渊博,把多高深的知识,都能用我们农民听得懂的话讲出来。”
几十年来,李振声走到哪里就把技术带到哪里,哪里的小麦就增产。为了推广新技术,李振声费尽了心。由于习惯于传统栽培方法,不少农民对有关技术持怀疑态度,李振声就把技术送到家门上,反复宣传新技术要点及将会产生的高效益,他还在小麦生育期间,带着助手到农民的麦田具体指导,农民按他说的去做,到第二年示范田比对照田每亩增产几十公斤。这下农民服气了,纷纷要求李振声来指导生产。看到新技术在神州大地开了花,小麦取得丰收,李振声感到无限欣慰。因为丰收的果实里凝结着他的心血。
李振声常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农村,最乐于与农民交朋友。这些年来,他与李智儿的情缘不断,常常有联系。前几年,李智儿去北京,李振声还特意拉着他开了一次洋荤——吃肯德基。这次,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李智儿特地带上家乡的土特产及李院士所培育、推广的小偃新品种小偃54做成的面条,可谓情真意切。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