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和充满活力的,它是一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大智慧。它既讲常法(先计后战,修道保法,悬权而动,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兵贵胜、不贵久等等),又讲变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奇正相生,先夺其所爱、则听矣,陷之死地然后生,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等等)。常法是出于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的需要,变法是出于从战术的角度考虑问题的需要,但二者又常常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层出不穷。本书是以宋版十一家注孙子兵法为底本,聘请古典文化研究专家白话翻译、精彩点评、阅读提示,并配有精美插图。
我们的这本《孙子解说》所参照的底本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该书初刻于南宋初年,应该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完整的本子。十一家,指的是魏武帝曹操,南朝梁的孟氏,唐朝的李筌、杜牧、陈嗥、贾林、宋朝的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外加唐朝的杜佑(他在《通典》中的引文自注也被后人汇编人了注孙子书中)。为了给读者提供全面的参考,我们也保留了上述十一家的注文。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李筌曰:应天顺人。因时制敌。杜牧曰:阴阳者,五行、刑德、向背之类是也。今五纬行止,最可据验。巫咸、甘氏、石氏、唐蒙、史墨、梓慎、裨灶之徒,皆有著述,咸称秘奥。察其指归,皆本人事,《准星经》曰:“岁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左传》昭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注》曰:“存亡之数,不过三纪。岁星三周,三十六岁,故曰‘不及四十年’也。此年岁在星纪。星纪,其分也,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吴先用兵,故反受其殃。”哀二十二年,越灭吴,至此三十八岁也。李淳风曰:“天下诛秦,岁星聚于东井。秦政暴虐,失岁星仁和之理,违岁星恭肃之道,拒谏信谗,是故胡亥终于灭亡。”复曰:“岁星清明润泽。所在之国分大吉。君令合于时,则岁星光熹,年丰人安。君尚暴虐,令人不便,则岁星色芒;角而怒,则兵起。”由此言之,岁星所在,或有福德,或有灾祥,岂不皆本于人事手?夫吴越之君,德均势敌。阖闾兴师,志于吞灭,非为拯民,故岁星福越而祸吴。秦之残酷,天下诛之,上合天意,故岁星祸秦而祚汉。荧惑,罚星也。宋景公出一善言,荧惑退移三舍,而延二十七年。以此推之,岁为善星,不福无道;火为罚星,不罚有德。举此二者,其他可知。况所临之分,随其政化之善恶,各变其本色,芒角大小,随为祸福,各随时而占之。淳风曰:“夫形器著于下,精象系于上。”近取之身,耳目为肝肾之用,鼻口实心腹所资,彼此影响,岂不然欤?《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盖本于人事而已矣。刑德向背之说,尤不足信。夫刑德天官之陈,背水陈者为绝地,向山坂陈者为废军。武王伐纣,背济水向山坂而陈,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之,今可目睹者。国家自元和已后至今,三十年间,凡四伐赵寇昭义军,加以数道之众,常号十万,围之临城县,攻其南,不拔;攻其北,不拔:攻其东,不拔;攻其西,不拔。其四度围之,通有十岁。十岁之内,东西南北,岂有刑德向背、王相吉辰哉?其不拔者,岂不曰城坚、池深、粮多、人一哉?复以往事验之,秦累世战胜,竞灭六国,岂天道二百年间常在乾方,福德常居鹑首?岂不曰穆公已还,卑身趋士,务耕战,明法令而致之乎?故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有刑德。可以百战百胜,其有之乎?”尉缭子曰:“不然。黄帝所谓刑德者,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世之所谓刑德也。”夫举贤用能者,不时日而利;明法审令者,不卜筮而吉;贵功养劳者,不祷祠而福。周武王伐纣,师次子汜水共头山,风雨疾雷,鼓旗毁折,王之骖乘惶惧欲死。太公曰:“夫用兵者,顺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若乃好贤而任能,举事而得时,此则不看时日而亨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祷祠而福从。”遂命驱之前进。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凶为灾,请还师。”太公怒曰:“今纣剖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龟折蓍,率众先涉,武王从之,遂灭纣。宋高祖围慕容超于广固,将攻城。诸将咸谏曰:“今往亡之日,兵家所忌。”高祖曰:“我往彼亡,吉孰大焉!”乃命悉登,遂克广固。后魏太祖武帝讨后燕慕容麟,甲子晦日进军。太史令晁崇奏曰:“昔纣以甲子日亡。”帝曰:“周武岂不以甲子日胜乎?”崇无以对。遂战,破之。后魏太武帝征夏赫连昌于统万城,师次城下,昌鼓噪而前。会有风雨从贼后来,太史进曰:“天不助人,将士饥渴。愿且避之。”崔浩曰:“千里制胜一日,岂得变易?风道在人,岂有常也?”帝从之。昌军大败。或曰:“如此者,阴阳向背定不足信。孙子叙之何也?”答曰:“夫暴君昏主,或为一宝一马,则必残人逞志,非以天道鬼神,谁能制止?故孙子叙之,盖有深旨。”寒暑、时气。节制其行止也。周瑜为孙权数曹公四败,一日:“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忌也。”寒暑同归于天时。故联以叙之也。孟氏曰:兵者,法天运也。阴阳者,刚柔盈缩也。用阴,则沉虚固静;用阳,则轻捷猛厉。后则用阴,先则用阳。阴无蔽也,阳无察也。阴阳之象无定形,故兵法天。天有寒暑,兵有生杀。天则应杀而制物,兵则应机而制形,故曰“天”也。贾林曰:读“时制”为“时气”,谓从其善时,占其气候之利也。杜佑曰:谓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刚柔之制。梅尧臣曰:兵必参天道,顺气候,以时制之,所谓制也。《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王皙曰:谓阴阳,总天道、五行、四时、风云、气象也,善消息之,以助军胜。然非异人特授其诀,则末由也。若黄石授书张良,乃《太公兵法》是也。意者岂天机神密,非常人所得知耶?其诸十数家纷纭。抑未足以取审矣。寒暑,若吴起云疾风、大寒、盛夏、炎热之类;时制,因时利害而制宜也。范蠡云“天时不作,弗为人客”,是也。张预曰:夫阴阳者,非孤虚向背之谓也,盖兵自有阴阳耳。范蠡曰:“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又云:“设右为牝,益左为牡,早晏以顺天道。”李卫公解曰:“左右者,人之阴阳;早晏者,天之阴阳;奇正者,天人相变之阴阳。”此皆言兵自有阴阳、刚柔之用,非天官、日时之阴阳也。今观《尉缭子,天官》之篇,则义最明矣。《太白阴经》亦有天无阴阳之篇,皆著为卷首,欲以决世人之惑也。太公曰:“圣人欲止后世之乱,故作为谲书。以寄胜于天道,无益于兵也。”是亦然矣。唐太宗亦曰:“凶器无甚于兵。行兵苟便于人事,岂以避忌为疑也?”寒署者,谓冬夏兴师也。汉征匈奴,士多堕指。马援征蛮,卒多疫死,皆冬夏兴师故也。时制者,谓顺天时而制征讨也。《太白阴经》言天时者,乃水旱、蝗雹、荒乱之天时,非孤虚向背之天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P7-9)
孙武,字长卿,被尊称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大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
据说他的祖上是陈完。陈完是陈国陈厉公(陈佗)的儿子,按说他是有希望继承君位的,但陈厉公被他的侄子——也就是陈完的堂兄陈林谋杀了,陈林自立为君,这就是陈庄公。陈完没有逃走,他留在陈国做大夫。陈庄公去世后,他的弟弟陈杵臼继位,这就是陈宣公。陈宣公二十一年,杀死了他的太子御寇。陈完和御寇关系密切,害怕株连自身,就逃到了齐国。这一年是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齐桓公想拜陈完为卿,陈完推辞说:“在外做客的小臣,有幸免除各种负担,已经是君王给我的恩惠了。不敢担当这么高的职位。”于是齐桓公就让他做了管理百工的工正(职位较小的官。当时周天子以下,职位顺序依次为诸侯、卿、大夫等)。
陈完到了齐国后,改姓田,称田完。田完的四世孙中有个叫田无宇,田无宇有两个儿子,分别叫田桓和田书。田书,字子占,是齐国的大夫,因为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还得到了一块叫乐安(今山东惠民县,或说是山东博兴、广饶)的封地。田书的儿子孙凭(字起宗)干得更优秀,一直做到了齐国的卿。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父亲和祖父都是齐国的高官。可以想象孙武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优越的条件下生活和学习的。祖父有过辉煌的战绩,自然对孙武有着很大的影响。孙武年轻时可能就曾阅读过《军政》、《军志》、《令典》、《司马法》等古代军事典籍,所以他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等人的用兵策略。当时齐国发生了田鲍四族谋乱的政治斗争。孙武因不愿卷入齐国的纷争,便于公元前517年离开了齐国。南下到了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楚国人伍子胥,俩人结成莫逆之交。
孙武到达吴国后,最初隐居在吴国都城姑苏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业,并在此时写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
伍子胥本来是楚国贵族,他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遭到奸臣费无忌诬陷,被楚平王不明不白地杀害了,为了复仇,他辗转宋国、郑国,最后逃到吴国。伍子胥刚到吴国的时候,曾劝吴王僚派兵攻打楚国,被吴王的堂兄公子光所阻止。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有着勃勃的野心,就找到勇士专诸。引荐他见公子光。公元前514年春天,专诸在公子光的家宴上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于是就任吴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即位后,任用伍子胥为行人官,参与谋划国家大事。伍子胥向吴王推荐了孙武。
孙武意识到吴王阖闾是个有为的君主,便献上了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篇。吴王阖闾阅读后大为赞赏,但却因为孙武只是一介草民,对其能力半信半疑。据《史记》记载,当时吴王阖闾对孙武说:“您的十三篇兵书我都看过了,可以用来小试一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阖闾说:“可以用妇女试验吗?”回答说:“可以。”于是阖闾就让他试验,叫出宫中美女共约一百八十人。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位侍妾分别担任队长,叫美女们每人拿一支戟,然后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妇人们回答说:“知道。”孙武说:“我说向前,你们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左,你们就看左手的方向:我说向右,你们就看右手的方向;我说向后,你们就看后背的方向。”妇人们答道:“是。”号令宣布完毕,于是摆好斧钺等刑具,又把已经宣布的号令多次重复地交待清楚,就击鼓发令,叫她们向右,妇人们都哈哈大笑。孙武说:“纪律还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又多次重复地交待清楚,然后击鼓发令让她们向左,妇人们又都哈哈大笑。孙武说:“纪律弄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现在既然讲得清清楚楚,却不遵照号令行事,那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了。”于是就要杀左、右两队的队长。吴王正在台上观看,见孙武要杀自己的爱妾,大吃一惊,急忙派使臣传达命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要是没有了这两个侍妾,吃起东西来也不香甜,希望你不要杀她们。”孙武回答说:“我既然已经受命做了将领,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然后按顺序任用两队第二人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妇人们无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倒、站起都符合规则要求,没有人敢出声。孙武派使臣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来验察,任凭大王怎样使用她们,即使叫她们赴汤蹈火也能办得到。”吴王回答说:“请将军停止演练,回馆舍去吧,我不想下去察看了。”孙武感叹说:“大王原来只是欣赏我的军事理论,却不能让我付诸实践啊。”从此,吴王阖闾知道孙武果真善于用兵,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
在这之后,吴国先后向外发动了多次战争,孙武可能都参与了指挥:
公元前512年,吴军攻徐,筑堤聚山水灌徐城,城破,徐亡。这一年,阖闾曾想乘势攻打到楚国的郢都去,孙武和伍子胥认为当时在实力上吴国还不足以与楚国决战,就对吴王说:“百姓太疲劳了,现在不行,等待机会吧。”他们劝止了吴王。
公元前511年,吴军攻楚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楚军救潜,吴军退走,转而攻弦(今河南息县南),楚军救弦,到豫章(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淮南、江北一带),吴军又退走,这是吴军运用疲惫战术企图拖垮楚军。
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率军攻越,越王允常迎战,双方胜负未分。
公元前508年,桐国(楚属国,今安徽桐城北)背叛楚国,吴借机唆使楚国附庸舒鸠氏(今安徽舒城)诱楚来攻。楚国将领囊瓦率军攻吴,进至豫章,吴军伪装惧怕楚军进攻,故意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豫章南部的江面上,以示守势,暗地里却将主力潜伏于巢(楚邑,在今安徽桐城与安庆之间)地。囊瓦果然误以为吴军尽在江上,对陆上放松戒备。吴军突然由侧背袭击楚军,楚军大败。吴军乘胜攻占巢城,俘虏楚国大夫公子繁。
孙武参与指挥的最伟大的战役是公元前506年吴国与楚国的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也有认为在今湖北汉川以北)之战。
这一年,楚国进犯吴国的保护国蔡国(今河南新蔡),蔡国向吴国求救。吴王阉闾对伍子胥和孙武说:“当初你们都说郢都不可攻打,现在怎么样呢?”孙武和伍子胥认为现在唐国和蔡国都怨恨楚国,如果联合唐国和蔡国一起攻楚,应该是个好机会。于是吴王以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亲自与弟弟夫概率军攻楚。部队行进到蔡国附近的淮油(今河南潢川北淮河弯曲处),楚军已经解围退走,吴军舍舟登岸,联合蔡国、唐国的军队由豫章向汉水前进。楚军统帅囊瓦、沈尹戌等率军在夏州(今湖北汉口)以西汉水南岸布防,与吴军隔汉水对峙。沈尹戌建议囊瓦率主力依托汉水阻止吴军,自己北上集合方城(今河南方城东)附近的楚军袭击吴军后路,焚毁淮河上的吴军船只,再还军大隧(黄岘关)、直辕(武胜关)、冥阴(平靖关)三关(均在今河南、湖北交界的武胜关附近),截断吴军的归路,然后南北夹击吴军。囊瓦口头上表示同意,但在沈尹戌北上后妄图独获战功,竟然改变原定作战计划。渡汉水进攻吴军,在小别(今湖北汉阳附近)至大别(大别山)之间连续三战均未获胜。十一月十九日,两军在柏举对阵,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率所部五千人首先袭击了囊瓦的军队,致使囊瓦军溃乱,吴军全力投入战斗,楚军大败,随后吴军乘胜追击,追至清发水(损水),又乘楚军在渡河的过程中进行攻击,大败楚军。吴军还在雍灌(今湖北京山西南)击败了沈尹戌所率的楚军援军,彻底消灭了楚军的有生力量。在连续五战五捷后,吴军于二十九日占领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迫使楚昭王出逃至随(今湖北随州)。后来由于秦国的干预及越国的偷袭,再加上吴王的弟弟夫概擅自回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不得不从楚国撤军。平定内乱。但柏举之战已经使楚国元气大伤,不能威胁吴国。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等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被其大败,并负伤而亡。孙武及伍子胥又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夫差于公元前494年成功地大败勾践,报仇雪恨。
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的时候,本可以一举将越国灭掉,彻底免除心腹大患,然后向北发展,但夫差却听从了太宰伯嚭的劝告,跟越国议和。
看到当时周王室势力日渐衰微,吴王夫差有心称霸中原,辅佐周王室。从血缘上说,吴国属于周王室的宗室,吴国的先祖吴太伯和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是亲兄弟,吴国的王位传到夫差已传了大约二十五代。但夫差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君主,在与近邻——越国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的前提下,他竟然频频向北面的齐国和鲁国发动战争。公元前489年北伐齐国,公元前487年攻打鲁国,公元前486年一前484年三度攻打齐国,公元前483年征召鲁国、卫国的国君在橐皋会盟,公元前482年春天又北上黄池与诸侯会盟,企图充当盟主,结果被越国乘机偷袭,导致留守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的太子友被俘。一连串的征战,使吴国元气大伤,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灭亡。吴国成了进入战国时代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当吴王夫差围困越王勾践五千残兵在会稽山的时候,伍子胥曾力劝夫差灭掉勾践,他说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现在不取,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但夫差根本不听。伍子胥又企图劝阻夫差北伐,夫差不但不听,还亲赐属镂宝剑,让他自裁。伍子胥临死的时候说:“挖出我的眼睛吧。放在吴国的东城门上,让我看看越国是怎么来灭绝吴国的!”
这个时候与伍子胥相交甚笃的孙武不能不有所醒悟,他明白自己在夫差手下即使再努力,也不会比伍子胥有更好的结果了。据推测,他最终可能是退隐江湖了。晚年的孙武以其战争经验不断修改完善《孙子兵法》,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兵家经典。
我们的这本《孙子解说》所参照的底本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该书初刻于南宋初年,应该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完整的本子。十一家,指的是魏武帝曹操,南朝梁的孟氏,唐朝的李筌、杜牧、陈皡、贾林,宋朝的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外加唐朝的杜佑(他在《通典》中的引文自注也被后人汇编人了注孙子书中)。为了给读者提供全面的参考,我们也保留了上述十一家的注文。
我们对《孙子兵法》的兴趣始于中学时代,当时的语文教材上选录了“谋攻篇”的部分段落,那流畅的叙述,开阔的思维,丰富的想象,让我们震惊:这确实是天下难得的好文章!之后兴趣一直不减,对《孙子兵法》的文采赞美不绝。孙武确实堪称“第一流的大文豪”。正如我国南朝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说:“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孙武作为一个习武之人,文学修养居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确实令我们当下的不少文人汗颜。
20世纪末,随着西方管理学、营销学、竞争学等经典名著的不断引入,《孙子兵法》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外很多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企业家言必称孙子,可见伟大的智慧都是相互沟通的,也说明《孙子兵法》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实很多新东西未必就是有价值的,很多老东西也未必就是腐朽的,人类的很多古代智慧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现实的穿透力,让我们无法回避,难以超越。今天读《孙子兵法》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很多启发,如果我们把孙武所说的道理超越战争、超越战场来理解,我们会发现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理性的哲学,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一种生命的科学,学习和运用它。对于我们的现实人生、生活事业都会有很多的帮助。
我们对先秦诸子一直怀着一种狂热的敬仰之情,我们认为,如果光从智商上来说,我们当代人并没有超越两千多年前那个充满战争和智慧的年代的伟人们,他们的思想火花仍然照亮着我们当今的芸芸众生,让我们清醒,给我们力量。我们研究先秦诸子已二十余年,想法很多,心得很多,真诚希望把自己的心得和想法与大家进行沟通。感谢华夏出版社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机会,让我们完整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图书形式出版,和大家见面。也感谢读者您购买和阅读本书,使我们有了最明智的交流伙伴。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最好的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是大家集体劳动的成果,参加本书解说、白话翻译、查找资料、誊录稿件及话题讨论的还有陈礼道、陈文杰、倪应、倪炜、倪敏、倪男奇、梁昌政、王盈、刘鸿雁、柯象中、张小木等,罗炳良先生、柯美成先生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多帮助,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麦田
2007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