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李云峰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想要理解马克思学说,理解人的概念是关键。只有准确理解马克思学说中社会主体——人的概念,才能理解马克思学说的真实意蕴,才能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才能了解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的区别;只有准确认识马克思学说中社会主体——人的范畴,我们才会认识到马克思的睿智、远见和洞察力,才能感受到马克思学说厚重的历史感,领悟到马克思学说与历史和现实的吻合,体会到马克思学说的科学真理性以及对社会历史的深远影响。

内容推荐

人是否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是长期存在着争议的问题。本书对作为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人提出了不同于理论界以往的解读。本书认为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一定要结合法律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来理解。作者提出: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从多种意义上使用过人这一概念,马克思学说中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而作为马克思学说基础和出发点,作为马克思学说体系核心概念的人,应该是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及相关活动的主体——社会经济基本单位。这种基本经济单位在工业社会主要是民法中所界定的企业法人。本书的观点对拓宽对该问题研究的视域,反映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逻辑性、现实性,回击对马克思学说的各种攻击和歪曲,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引 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文的主旨

三、 本文的意义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的理论渊源与社会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的哲学渊源

一、 古希腊哲学中的实体主体论

二、 近代早期哲学个体认识主体论

三、 德国古典哲学个体实践主体论

 第二节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的政治经济学、法学渊源

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个体主体论

二、 西方法学中的个体主体论

 第三节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

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封建生产方式

二、 工厂企业代替家庭成为社会生产主体

三、 现代工厂制度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

四、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

第二章 马克思对社会主体——人的概念的探索

 第一节 《博士论文》——自我意识主体

一、 马克思大学期间思想的发展

二、 《博士论文》——自我意识是哲学的最高原则和主体

 第二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客观现实主体

一、 社会实践是马克思转向现实主体的动力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是现实主体

 第三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个体劳动者主体

一、 《德法年鉴》期间无产阶级主体地位与马克思学说任务的确立

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个体劳动者主体思想

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四、 《神圣家族》对《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主体思想的发展

 第四节 《提纲》到《哲学的贫困》——社会生产主体

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社会主体——人的问题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了社会主体——人的内涵

三、 《哲学的贫困》明确了社会主体——人的概念

第三章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

 第一节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的含义

一、 对“主体”、“人”的释义

二、 马克思从不同侧面对社会主体——人的界定

三、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的真实含义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的特点——本文观点依据之一

一、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特点分析

二、 马克思学说中“现实的个人”与民法中法人主体的比较

 第三节 马克思学说的内在逻辑——本文观点依据之二

一、 马克思构建其学说的前提、方法和条件

二、 社会生产主体——人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

三、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形态的理论及划分的依据

四、 社会主体——人是马克思一生探讨的主题

五、 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的一些表述

六、 马克思不同表述的一致性

 第四节 对马克思学说中法人与自然人关系的几点说明

第四章 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的理论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基于社会主体——人的范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 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体——人的范畴的根本变革

二、 基于人的变革马克思改变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面貌

三、 基于人的变革马克思结束了唯心史观长期统治的历史

四、 基于人的变革马克思开辟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新时代

 第二节 马克思学说的真理性与人的范畴的现实意义

一、 主体——人的概念彰显了马克思学说的真理性、现实性、时代性

二、 社会主体——人的问题关涉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三、 马克思社会主体——人的概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迪

四、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探索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结束语  坚持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种理论的真理性是什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符合,理论真实地反映现实,反映认识对象及其特点。一种理论的现实性是什么?就是理论与现实的符合,理论反映现实,理论能够指导现实。

实践陛是马克思学说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社会主体——人的概念的创立反映了19世纪初社会生产主体的变化。在马克思之前和同时代,没有学者提出和“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没有学者看到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马克思学说创立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是“现实”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现实人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学说创立的“现实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就是作为社会物质生产主体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在工业社会就是企业法人为主导的社会生产组织及其发展。马克思学说正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才获得了真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一百多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段“黄金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从20世纪中叶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从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兴亡》,一些资产阶级政要和学者不断攻击马克思主义,贬低社会主义。尼克松声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深刻分歧,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将最终“不战而胜”。布热津斯基认为共产主义是被人们的激情所支配的,所以共产主义诞生还不到100年,就已“开始衰落”、“信誉全无一”,进入了“最后危机”,并提出“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的实践与信条将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

事实真像资产阶级政要和学者所说的那样吗?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终结”、社会主义“衰落”了吗?事实恰恰相反。

看到社会生产组织的巨大作用是马克思的巨大贡献,把社会基本生产单位理解为主体——人是马克思的巨大功绩。马克思学说强调社会生产组织的作用。马克思学说通过对社会生产主体一人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马克思学说产生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的现实如何呢?虽然现代社会经济基本单位不仅有民事法律中所界定的企业法人,还有从事社会生产或组织社会生产的非企业法人组织、独立从事社会生产的自然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农场主等),而工业社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生产单位是从事社会生产的企业法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法人在社会经济中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甚至法律规定某些交易活动只能由法人从事(如金融、保险、外贸等)。企业法人作为社会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现在世界上不到4万个跨国公司率领着它们海外的子公司控制着全球近一半的生产、50%以上的国际贸易、60%以上的技术贸易,垄断着90%以上的国际投资,一些跨国公司的生产产值已远远超过一些中等发达国家。企业法人作为经济主体构成社会的基础,其作为政治主体在一些国家甚至左右政府,作为道德主体其行为影响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组织在社会物质生产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个体主体在社会物质生产中作用越来越减弱,这难道不正是马克思所阐述的吗?这难道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吗?对此,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看到了这一点,美国学者查尔斯·德伯说:马克思认识到“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企业所发挥的作用”,“马克思把他的一身都献给了对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新世界的辛辣批判,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否认过崛起中的公司帝国给世界带来了全新的繁荣景象”。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是马克思科学地分析社会生产主体的内在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一百多年来,甚至今天,资本主义经济还在加速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学者和政治家,意识到自己制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存在,他们本身也在研究马克思学说,研究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激化的原因。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吸收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因素,对其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如大力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生产主体——企业吸收雇员参与,强调市场经济与国家调节相结合,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各个领域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调节、改善和改良,同时,通过国家强权,实施经济侵略和遏制他国发展。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本国的阶级矛盾,减弱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使资本主义国家国力普遍增强,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加速发展的迹象。一方面,社会生产主体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还在不断提高,而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较大差别;另一方面,尽管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些调整,统治者和资产所有人通过局部调整分配及向外扩张,缓解和转移矛盾,但是社会生产主体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的私人占有性质并没有改变。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主体的内在矛盾——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不仅没有改变,对抗仍然存在,而且随着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这种矛盾在国际范围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了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今天的现实不仅如马克思所分析的企业法人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主体,而且这种生产主体的性质、状况、内在矛盾的发展都证明了马克思的预测,证明了马克思建立在社会生产主体内在矛盾分析的理论与现实的吻合,反映了马克思学说的真理性,证明了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

第二,社会主体——人的概念彰显了马克思学说的时代性。

理论的时代性是什么?就是理论把握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表现了时代的特征。

任何划时代的理论都是对其时代精神、时代特征的反映。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根据源于它的时代,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多深层次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它解决时代课题的广度和深度。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是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社会化生产主体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马克思基于社会主体的分析,我们今天的时代既不是“人的依赖关系”的时代,也不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时代,还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社会生产主体还是通过货币交换互相联系起来的时代。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时代仍然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产生于这个时代,而且全面、科学地分析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把握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要求。这说明,马克思的学说在当代并没有过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是马克思理论所把握的时代,马克思学说对当代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244-247

序言

马克思学说主要是一种人类社会历史理论,他的入学思想一直不为人所重视。自从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并引起热烈争论以来,人们才逐渐了解他的入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据统计,他和恩格斯共同写作并提出唯物史观思想体系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中“人”字出现538次,其中“‘人’”10次,“人”111次,“个人”209次,“人们”70次,“人类”14次。关于马克思的入学思想的争论也多起来,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争论至今不断。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就是一本研究马克思的人的概念,确切点说,是研究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现实的人的专著。作者李云峰教授是一位有心人,对这一马克思主义史上最富于争议的问题下了很大的工夫,我不敢说她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只要采纳就行了,但读者总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使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有所深入。我感觉理解和评价此书有一定难度,下面谈谈我对此书的初步印象。

作者把自己的研究牢牢建立在对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上,翔实完备,细致入微,这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不但概括了今人对马克思的人的概念的种种不同看法,而且追溯了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以来的有关观点;不但重点搜集和研究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以后关于人的概念的观点,而且追溯了此前的主要著作中的有关观点。甚至可以说,作者对《提纲》以后马克思的人的概念下了“笨功夫”,她把一些重要的有关段落摘录下来,按内容加以梳理排列,这仅仅作为一个材料就很有研究价值。作者提出的观点就是在如此实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作出的。但这远不是本书的主要理论特色所在,在我看来,此书的主要理论特色在于其所提出的问题的独特性,尤其在其答案的独特性。

本书名为《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顾名思义,此书很容易被认为是一本人学史著作,它讨论和研究了马克思著作中关于人的概念的思想,看了以后才清楚本书虽然也一般地研究了人的概念问题,但它着重专门研究的却是马克思学说中作为学说出发点的人的概念。马克思多次讲过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自然人、个体的人,这是十分明确的。那么,何谓出发点?马克思学说是什么学说?作者有时把出发点和基础作为同义词并举,可见出发点就是一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也就是第一个逻辑前提。至于马克思学说,从全文的研究范围来看,作者所指的应该是社会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亦即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作者提出的问题就是唯物史观或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基本的逻辑前提是什么?马克思说是现实的人,于是问题就变成了现实的人是什么?“现实的人”的字义,马克思已经做了回答,那就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就不再问下去了,但本书作者还要问下去,现实的人是什么?这确实是比较独特的,然而更独特的是作者的回答:“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社会经济基本单位,这种社会经济基本单位在工业社会的主要存在形式就是民法中所说的企业法人。”

作者的回答确实很独特,“现实的人”无论如何还是人,而基本经济单位或企业法人并不等于一群人,而是一个组织,二者是明显不同的。作者说这才是马克思的真实的思想。那么,作者有什么根据呢?首先是文本中的根据。作者认为最有的代表性的是这一段话:“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涉及的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经济范畴所指的是经济关系,由此推出这里的人指经济组织或经济单位,我想是可以的。作者的论证并不限于文本,因为马克思毕竟没有直接说过他的“现实的人”就是经济关系,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作者以大量篇幅从理论上详细分析和论证为什么在马克思那里基本经济单位就是作为其学说出发点和基础的现实的人。那么,作者的论证是否可以成立呢?

很难说作者已作了充分论证,因为起码有一个问题难于处理,那就是如何区分马克思在谈到人时,哪些是一般地谈的,哪些是作为学说出发点谈的。但是在我看来,作者的基本思想是与马克思学说的整个体系一致的。如果我们把现实的人,即真正的人,理解为以社会和社会关系作为他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缺乏这个条件的孤立的个体,哪怕他具有完整人的身体,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人,即人的自然基础,不是真正的人,而始终制约着一个人的最根本的是经济关系,那么,作者的观点还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意蕴的。

作者对自己观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用整整一章加以阐发,阅读以后我感到作者的观点对于澄清目前理论界的一些争论也具有参考价值。例如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正确理解和评价“以人为本”原则问题,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谈到,我认为本书对这些问题讨论都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当然,作者对马克思学说的这种解读究竟是否正确,我对本书的解读是否正确,都是可以作进一步讨论的。

后记

几年前,我开始关注社会主体这一问题,并注意到,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法人主体的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另一方面,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从深度到广度均显不足。因此,我考虑从政治哲学视角去探讨社会主体这一问题。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当更多地接触到马克思的原著时,我看到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社会主体——人的范畴的界定不明确,存在着未真正理解马克思社会主体——人的范畴的真实含义的问题,对该问题的已有解释并没有完全反映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这是一个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重要的问题。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方向,转而选择了马克思学说中社会主体——人的问题研究,从而有了这本专著。

当进行本书的写作时,难度之大,涉及的问题之多,领域之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马克思是一位博学家,他的社会主体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诸多学科,如果要揭示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范畴,首先,需要熟悉这些学科的知识和发展脉络,由此致使本书前期准备的工作量非常大;其次,社会主体——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和基础,而揭示马克思社会主体思想的致思理路,需要展开马克思一生思想发展的历程,诠释马克思理论体系及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全面熟悉马克思的文本,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再次,马克思学说中人的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加之,本书对马克思学说中的社会主体——人作了不同于理论界以往解释的全新解读,这又增添了写作的难度。在此列举几个理论问题说明写作之困难:一如马克思学说中的社会主体是社会经济基本单位或社会经济基本组织,还是社会生产单位或生产组织,这经过了反复推敲;二如马克思学说中的社会主体——人是社会经济基本单位,那么自然人的作用如何呢?把自然人都排斥在生产活动之外,这与马克思的原意不符,与现代民法也有冲突,文中最后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自己研究前提的假设的一段话来说明;再如马克思说“现代工厂才是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如何说明这一问题,经过了反复思考,最终有了文中的解释;还有企业主体与无产阶级主体地位关系如何从理论上展开?马克思社会主体理论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关系……等等问题都经过反复琢磨。除了理论问题之外,本书写作最大困难是笔者英文基础有限,又不懂德文和法文,缺乏直接阅读外文原著的能力,只能借助于中译文本,因此,对于关键段落的考证往往要对照几个中文版本,还要参考国内外学者,特别是一些权威学者对问题的理解。本书写作之艰辛他人难能体会。中途我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虽然最终成文,但结束写作时感觉不到些许的轻松,文中需要斟酌的问题还很多。

近三十年前,出于对科学哲学的爱好,我走进了哲学的殿堂。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过科学哲学,迷恋过水哲学,但都没有深入下去。已近知天命之年有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刻也不敢懈怠。三年里,我沉下浮躁的心走进马克思浩瀚的文著,系统地阅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使我对马克思学说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写作中,我用心去体会马克思的话语,去追寻马克思的思维轨迹。在阅读马克思的原著中真正体会到了快乐,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我常常被马克思犀利而优美的文字所陶醉,为马克思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思想所吸引,为马克思爱憎分明的情绪所感染。我深深地为产生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马克思的学说与当今现实的吻合所惊叹,为马克思本人的远见和洞察力,以及马克思学说厚重的历史感所折服,也为马克思学说对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震撼。可以说。本书的写作,使我经历了一次与马克思本人心灵的对话,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历练。此书献给我的祖国,是希望我们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学说的真理性,企盼社会主义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本书花费了我太多的心血。文中的观点是客观考证、独立思考的结果,结论是依据马克思学说的文本和现实基础经过逻辑推理导出的。作为一家之言,如本书能抛砖引玉,引起理论界对这一关涉马克思主义学说基础的重大理论问题的解释的重视,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也就达到了写作的初衷。那么,曾经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由于本书涉及的领域较广,意义重大,就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而言,要完成这样一项重大课题的研究显然力不从心。文中难免存在着错误和不足,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对于本书的写作,首先要感谢我所有的老师,是他们的教育使我有了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感谢我单位的同事和领导对于本书写作的支持。感谢石云霞教授、虞崇胜教授、梁树发教授、赵林教授、朱志方教授、扬巍博士对本书提出的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感谢靳辉明教授、钟兴锦教授一直以来对本书写作的关心。感谢人民出版社姚劲华编辑对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及为出版此书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人学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黄栅森先生。先生在百忙之中对一位素昧平生的普通教师的马克思学说研究文著给予了热心帮助,并为本书作序。先生提携后学,鼓励创新的人品和师德,既为我辈树立了典范,也将激励我继续求知探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父母、女儿和丈夫在论文写作中给予我的鼓励与支持。文中涉及的有关现代经济与法律的知识得益于我丈夫的帮助,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对法入主体细节的认识达不到现在文中的水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