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百代宗师、帝王之学的创始人,他志大饱学,才智超人,功业炫目,有兵书传世,堪称中国谋略家与军事家的鼻祖,是明臣又是圣君,也是完成中国历史“汤武革命”的伟大人物。他就是——姜太公。本书是一部姜子牙的全传,以《尚书》《逸周书》《六韬》《史记》为基础,选用表现姜太公真实人生的史料和传说,还姜太公以本来面目,描绘了这位“兵家鼻祖”“百代宗师”近百年的传奇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姜太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焦安南//李建义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千年前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百代宗师、帝王之学的创始人,他志大饱学,才智超人,功业炫目,有兵书传世,堪称中国谋略家与军事家的鼻祖,是明臣又是圣君,也是完成中国历史“汤武革命”的伟大人物。他就是——姜太公。本书是一部姜子牙的全传,以《尚书》《逸周书》《六韬》《史记》为基础,选用表现姜太公真实人生的史料和传说,还姜太公以本来面目,描绘了这位“兵家鼻祖”“百代宗师”近百年的传奇故事。 内容推荐 姜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军大将。因佐武王伐纣有大功,封为齐太公,成为齐国的始祖,是赫赫有名的“千古一相”。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更被迫封为“武成王”,立庙祭祀,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 姜太公志大饱学,才智超人,功业炫目,有兵书传世,堪称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本书以《尚书》《逸周书》《六韬》《史记》为基础,选用表现姜太公真实人生的史料和传说,还姜太公以本来面目,描绘了这位“兵家鼻祖”“百代宗师”近百年的传奇故事。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炎帝后裔 第二章 少有大志 第三章 东吕士子 第四章 仗剑远游 第五章 凤落高桐 第六章 南津自售 第七章 灌坛有令 第八章 绿遍山原 第九章 新王选妃 第十章 鹿台谏主 第十一章 隐居海滨 第十二章 纣王东征 第十三章 游说诸侯 第十四章 在良遭逐 第十五章 重返朝歌 第十六章 西去孟津 第十七章 西伯父子 第十八章 兴建灵台 第十九章 文王访贤 第二十章 文伐柔攻 第二十一章 大破犬戎 第二十二章 邑姜认父 第二十三章 周有贤后 第二十四章 西征密须 第二十五章 辛甲佐周 第二十六章 子牙论政 第二十七章 东征黎邗 第二十八章 挥师灭崇 第二十九章 迁都丰京 第三十章 尚父谈兵 第三十一章 扣马而谏 第三十二章 孟津观兵 第三十三章 天怒人怨 第三十四章 东夷复叛 第三十五章 王欲兴师 第三十六章 代天行罚 第三十七章 断桥焚舟 第三十八章 牧野决战 第三十九章 鹿台自焚 第四十章 武王祭庙 第四十一章 钜桥散粮 第四十二章 子牙献铭 第四十三章 武成大典 第四十四章 箕子讲畴 第四十五章 首阳采薇 第四十六章 分封诸侯 第四十七章 与莱争丘 第四十八章 举贤尚功 第四十九章 严罚不驯 第五十章 便利渔盐 第五十一章 盐田之行 第五十二章 文姜嫁夫 第五十三章 劝导桑麻 第五十四章 二败莱夷 第五十五章 镐京朝王 第五十六章 武王归天 第五十七章 周公摄政 第五十八章 三监作乱 第五十九章 二次伐殷 第六十章 兵下薄姑 第六十一章 五月报政 第六十二章 再封诸侯 第六十三章 成周大会 第六十四章 周公编易 第六十五章 桐叶封弟 第六十六章 泰山封禅 第六十七章 口授六韬 第六十八章 百岁诞辰 第六十九章 流芳千古 姜太公故里考 后记 试读章节 武王问:“什么是四必亡呢?” 太公说:“第一,竭力进谏不可阻止,必遭身亡;第二,竭力进谏,国君虽知其正确但仍不肯采纳,进谏者难逃厄运;第三,想以少数正义力量去尽力使众多的邪恶势力弃恶从善,必亡其身;第四,以正直去纠正偏邪,也必亡。” 周公问:“何为七不用?” 太公说:“第一,国君软弱无能,他的亲近却势强专权,贤士便不被任用;第二,国君昏庸,朝中正直之臣甚少,却多有奸恶之徒,贤士便不被任用;第三,朝廷贼臣挡住正道,内有奸臣把持朝政,贤士便不被任用;第四,法令的制定和政事的执行,都是偏祖国君同宗亲族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贤士便不被任用,第五,当朝中盛行把欺诈看做忠实的坏风气时,贤士便不被任用;第六,当忠心进谏之士被治罪而死之时,贤士便不被任用;第七,国中财货都被昏君奸臣搜刮霸占之时,贤士便不能得以任用。” 武王赞道:“师尚父所言极是。应书之金版,让姬姓子孙代代相传。” 转眼到了秋天。周武王姬发由于日夜操劳,又一次因忧虑过度而病倒了。 武王这次是旧病复发,一连数日昏迷不醒,饮食不进。昏迷中,还经常叫着先王的名字,说些孝敬先王的呓语。这可吓坏了邑姜。她除了向父亲哭泣,还有什么法子?太公找到周公、召公商量。两人不懂医理,也只有求助宫医和巫师。宫医多次为武王医治,巫师也多次为武王祈祷,病情却丝毫不见好转。 这一日,太公、周公、召公在宫中相会,三人都忧心忡仲。 太公说:“诸侯相继就封,都能尽心治理其邦国,但终究是天下初定,百事待举。武王此时病倒,令天下诸侯不安啊!” 召公道:“被征服的殷人,新归附的部落,他们很难说是真心拥戴周王朝。遇到天灾人祸,也有可能乘机反叛。武王在这个当口上病倒,怎不让人心焦?满朝文武想到这些,能不人人担忧吗?” 周公长叹道:“武王乃我嫡亲二哥,两人自幼情长谊深,亲同手足。而今武王犯病,我能不焦急万分吗?面对这严重时刻,谁都可以病,唯独天子不能有半点差池。” 太公、召公听罢,一时黯然,无话可说。他们知道:周公虽有此心,但不能进祖庙祈祷,因为按照周礼,能进祖庙祈祷的只有天子一人。 这天,周公姬旦一直焦躁不安。傍晚,他步履蹒跚地回到家中。入室之时,在门槛上绊了一跤。他站定之后,猛然拿定了一个主意:他要以自身为质,向先王祈祷。 周公沐浴更衣,然后穿上整洁的礼服,携带白璧、玉硅等贵重祭品,怀揣写好祷文的手册,由史官陪着,徒步来到了姬氏祖庙。周公走进大殿,双脚站定。他内心忐忑,自责道:“姬旦呀姬旦,你本不该到祖庙祈祷。但是为了使武王康复,使周国兴旺,自己受到天罚也在所不辞了!” 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的牌位恭恭敬敬地献上祭品,行了三拜九叩大礼。然后展开祷文读道:“列位先王,你们的长孙身染重病,非常危急。是三位先王有事需要长孙去办理吗?果真如此,那就让我来代替他吧!” 周公突然一阵心酸,略作停顿,他运气宁神,继续读道:“先王啊,你们的长孙正按照你们的遗嘱治理天下,正给你们众多的子孙创建安定的居所。如今,四方的臣民对他无不尊敬,乱世的歹徒对他无不惧怕。只有周族兴旺,社稷长存,你们列位先王才能长年得到祭奠。所以,我再一次恳求你们,千万莫急于把你们的长孙召去。如有急事办理,就由我去代替他吧。姬旦为人忠厚、伶俐、乖巧,对先王历来十分孝敬,一定能很好地侍奉你们。” 周公祈祷完毕,站起身来。他让史官卜了三卦,居然都是吉兆。周公对占卜深信不疑。他无比高兴地对史官道:“好。先王已经答应我的请求,天子不会有什么危险了。你把这祝册密藏起来,千万不要声张,免得人们对先王产生抱怨之心!” 周初的镐京还没有纸。这些祷文,是周公用笔蘸漆写在一根根带孔的竹片上,然后用皮条将竹片串到一起,称作“册”。宗庙的殿堂里放着一排包着铜片的柜子,称做“金滕”,是专门存放祷文的,其作用类似如今的档案柜。遵照周公的嘱咐,史官将这篇祝册单独放进一个金滕内,还特意加了两道封条,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金滕藏策”。 就在周公到祖庙祈祷的这天晚上,邑姜也对公婆在天之灵进行了祈祷。她自知是女流之辈,不能进祖庙祈祷于先王的牌位之前,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前祭天奠地,便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在后庭放置祭品。婆母生前最爱吃她烹炒的菜,那是她净手三次,专门为文王和太姒炒制的三牲。 弯月西沉,繁星满天,邑姜放好条几,摆好祭品,点燃三炷香,双手擎起,毕恭毕敬地插到香炉之内。后退三步,她双膝跪地,先给苍天磕三个头,又给公公磕三个头,再给婆婆磕三个头。她诚心祷告道:“圣明的公公,慈爱的婆婆,儿媳向您祈祷。您的太子得了重病,已是几天几夜水米不进。我身为女流,居住后宫,呼天天不语,喊地地不应,实在没法可想,只好求告于二老在天之灵。公公归天之后,太子就挑起了周国的千斤重担。眼下,国家怎么能一日缺得他呢?您的两个孙子都尚未成人,孩子怎么能一日缺得父亲?我思来想去,只有一法可用,就是减我的寿限,加他的生年。武王比我年长,我情愿减寿五年,换给丈夫,到大限来临之日,我们夫妻同日归天,侍奉在您的身边。”说罢,她泪下如雨。又重重地给公公三叩首,给婆婆三叩首,才慢慢站立起来。她是后宫之主,不敢放声痛哭,怕惊动宫人,只有一边流泪,一边把祭品收起。然后,步履蹒跚地回到昏睡不醒的武王身边。 就在周公和邑姜祈祷的次日,武王突然睁开了双眼,还能说清几句话了。最高兴的当然要数邑姜,她进进出出,亲手为丈夫端汤送水,脸上一直挂着微笑。消息传出后,王宫大臣悬在半空的心才踏实了一些。周公更是暗中庆幸,真心感激先王们对天子的保佑。 但是,武王的病情并未真正好转,这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对于这一点,知道得最清楚的莫过于武王本人了。武王在他醒过来的刹那间,便决定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布置身后之事。参加会议的只有六个人:武王和他尚未成年的王子姬诵,还有周公姬旦、太师姜尚、召公姬奭和毕公姬高。 武王的身体极度虚弱,他睁大双眼,把病榻前的人们扫视了一遍,最后把目光停留在周公身上。武王用双目盯着周公那张愁苦的脸,有气无力地说道:“四弟,刚才我在梦中见到了诸位先王,个个都那么慈祥。他们当面告诉我,说我在人间的使命已经完成。现在要召我去和他们一起侍奉神灵。” 周公一听这话,热泪扑簌簌地掉下来,赶忙安慰武王道:“王兄!如今天下初定,大业草创,许多大事正等着您去做呢,哪能说已经完成了啊。” 武王叹了一口气道:“四弟,可是……可是天命难违啊。当初,禹王的使命就是为夏国奠定基业,所以,没有等到灭掉有扈、统一天下,他就离开了人世;汤王虽然已经灭夏建商,可是好多国事还没有来得及办理,他就撒手归天;我虽然不敢自比禹王和汤王,但道理是一样的。周族现在的基业,是我从先王那里承继下来的,还要靠子孙承继下去。要使我们周族越来越兴旺,不要像夏、商那样,让不肖子孙桀、纣将基业毀掉!” 武王说到这里,轻轻地闭上了眼睛。稍事休息,武王又睁开双眼。他望望还满脸稚气的长子姬诵,用最后的力气对周公说道:“四弟,我唯一担心的,是姬诵的年纪还太小,才只有十三岁。这样大的一个周国,他怎么能管理得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的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大德,最有才干。今日,我就郑重地把姬诵、把周国,全都托付给你!” 武王是因为对国家前途过度忧虑而生病的,周公和武王朝夕相处,这点最为清楚了。他不愿再让武王为此而忧虑,要尽可能使兄长解脱痛苦,早日康复。因此,当武王说到把一切托付给他时,他顺从地点了头。 武王清楚地看到周公点头应允,脸上露出了最后的微笑,就把头重重地一歪,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武王归天,年仅五十四岁。P310-313 序言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不侍强暴,寻辅贤王,克成建周大业;他受封治齐,因俗制宜,终使齐国强盛一时。他的超人才智、辉煌业绩为后世所称颂,人们将他誉为“兵学鼻祖”、“百代宗师”。 姜太公早年出身低微,但志大饱学,满腹韬略,希冀以后能宏图大展。无奈时政昏暗,使他不得进身用世,蹇运伴随了他大半生。他曾因生计所迫卖食孟津,屠牛朝歌;也曾入朝事纣,但因纣王无道,又愤然而去。他先后游历诸国,皆不遇明主。几番失意,几番落魄,真正完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飞跃,锤炼成经天纬地的王佐之才。艰难而丰富的经历使他更有机会体察民间之疾苦、时政之昏暗,坚定了他反纣灭商的决心。后终以七十余岁高龄,得遇文王。“文王欲以卑弱除强暴,以为天下去残破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淮南子·要略》)太公的雄韬大略得到了施展的天地。文王、武王采用太公之谋,终于推翻商纣暴政,建立了周朝的天下。 如果说兴周灭商展示了姜太公作为军事家的雄才大略,那么受封治齐,所展示的就是他作为政治家的英明睿智。 周朝建立后,太公被封于齐,成为建齐始祖。“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简政从俗、尊贤尚功的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当时宗周文化占主导的情况下,独树一帜,并且成效显著,以后历代齐王多是遵循了这条路线。 像姜太公这样一位敢恨敢怒、大智大勇的人物,由于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面纱,使人们难以窥见其真实面貌。人们出于对高智高能的英雄人物的敬畏,逐渐把一个有血有肉的姜太公塑造成一个奇人、超人,甚至进一步神化,成为众神之主、仙班之首。在民间,差太公成为“太公在位,众神回避”的守护神。 为了拨开蒙在姜太公身上的神秘面纱,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奉献在世人面前,来自太公故里的焦安南和李建义同志,历经数载,矢志不移,著就这部鸿篇巨制。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愿奉书读者能从姜太公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颇多的教益。 本书付梓之际,谨以此为序。 后记 我们起意写这部书,是在1992年。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呢? 第一,我们认为应该为姜尚写一部长篇传记,填补两千年来的历史空白。 姜尚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周文王立姜尚为国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军大将,即军师。武王继位后,任命姜尚为太师。因佐武王伐纣有大功,封为齐太公,成为齐国的始祖。后入朝辅佐成王,继任太师。姜尚功业卓著,堪称三朝元老,两代辅臣,是赫赫有名的“千古一相”。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姜尚更被迫封为“武成王”,立庙祭祀,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古代一文一武两尊偶像。 姜尚志大饱学,才智超人,功业炫目,有兵书传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颇享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为辅周灭商屡立战功,而且为建立周朝和齐国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开创周朝和齐国八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堪称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令人遗憾的是,研究孔子者历代不绝,著述多至汗牛充栋,造成了世界性的影响;而研究姜尚者,自汉代以来却寥若晨星,更缺少长篇著述。 我们认为,司马迁笔下的《齐太公世家》堪称史家绝唱,但毕竟是一篇千字古文,译成白话也不过两千多字。而今写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姜太公》,岂不是对史圣大作的极好继承和补充吗?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们又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广用谋略的世纪。中国是一个谋略大国,而中国谋略家的鼻祖便是姜尚。为开启智力,学习谋略,我们编写一部《姜太公》,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适时的。 第二,我们要创作的,是一部“姜尚真传”。 姜太公其人,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读了司马迁的《齐太公世家》,而是他们读了许仲琳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看了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听了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从艺术上讲,小说和电视剧都是成功的,但它们毕竟不是历史,而是神话。历史上是有武王伐纣的,但那是姜尚寻良机,出奇兵,两军对垒,牧野决战。他统率周军,以四万五千精兵大败纣王的十七万乌合之众,直杀得敌军血流漂杵,而不是他手拿打神鞭,呼风喚雨,斗法陷阵,最后灵台封神。我们要学习姜尚的大智大勇,便应该排除仙道神佛,还原他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因此,我们决定重点取材于四部书:《尚书》、《逸周书》、《六韬》、《史记》。还要参考吸收古代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适当取材于民间故事。姜尚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今山东、河南、陕西三省。这些地域,至今流传着不少歌颂他足智多谋和为民除害的故事。我们决定排除神话色彩的有关故事演义,而选用表现他真实人生的那些史料和传说。这样一来,我们书中的主要人物,不论姜尚和他的子女姜伋、姜骆、邑姜,还是殷朝的纣王、商容、梅伯、比干、箕子、费仲、武庚,还是周朝的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便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了。 第三,我们创作的长篇,将是一部姜子牙的全传。 史圣司马迁说:“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这就告诉我们太公活了一百多岁。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是从姜子牙七十二岁写起,写到九十岁为止,有八十多年的空白期,当然不是全传。而姜尚出山之前的七十二年,却是他生命史的重要篇章,是他的成长史。他读过书,钓过鱼,杀过牛,卖过饭,历经坎坷和磨难。正像《孟子》中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试问如果没有这一番颠沛穷困,晚遇明主的姜尚能做出如此重大的历史贡献吗?所以,姜太公的前期生活一定要写。 再说司马迁的《齐太公世家》,因为篇幅过短,仅一千二百字,因而有许多姜尚重要活动没有写进去。因此,我们所求之“全”,便是既包括时间的全部,也包括活动的全部。我们要塑造一个完整的姜太公形象,使他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我们决定用三十余万的字数,写姜尚百年之内的重要活动,以之反映殷末周初中国历史的真实风貌。因此,我们从姜尚出生写起,一直写到他百岁诞辰为止。 在达成以上共识之后,我们便阅读史书,摘抄史料,编成厚厚的一本《姜太公史料选录》。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拟好了全部目录,编写出数万字的“人物小传”,主要有五十余人。1995年4月,我们动笔写作。拼搏两个酷暑,全书脱稿。又用去半年时间逐章修改,终于成为第一稿。 第一稿写成后,我们将手稿复印两份,分订成20册,送请专家和文友们审阅指导。广泛征求意见后,我们决定动笔修改全书。1997年8月动笔,1999年5月完成,共费时22个月,写出来这个第二稿。 这次修订,对原稿变动幅度相当大。因此,可以说成为面目一新的《姜太公》了。 这次修订,遵循的原则有两条: 第一,利用史料,大事不虚;贴近生活,小事不拘。达到基本真实,实现可信性。传记文学的生命是真实,如果书中的人物子虚乌有,还有何“传”可谈?读过《封神演义》的人,一定会记得武成王黄飞虎、太师闻仲、元帅邓九公、王子殷洪和殷交,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些人。武成王有之,是唐肃宗李亨于上元元年(760年)对姜尚的谥封号;太师有之,是周武王姬发即位后的对姜尚的封职;元帅有之,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时对姜尚的任命;王子也有之,却是武庚。但是,这并不影响《封神演义》的价值,因为它是神话小说,允许虚构人物。传记则不能,我们书中的五十多位主要人物,都载之于《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没有一个是虚构的。还有,读过《封神演义》的人,也肯定会记得伐纣大军一路过关斩将的故事。究其实,武王伐纣之师路上根本没打一仗,他们用的是奇袭之计。等殷纣王发觉,姜子牙已统率周军兵到牧野,离殷都朝歌只有七十里了。神话小说可以编造故事,我们不能。我们只能写历史的本来面目,艺术地再现它。 第二,查漏补缺,扩大容量;精雕细刻,提高质量。达到翔实具体,实现可读性。写作本书的目的,是给读者增添知识,开启智力。为此,我们把能够找到的商末周初大事都写进书中了,而且将人物尽量写活。总之,我们认为将该写的都写出来了,于是写成了这部传记文学,使它成为一部商末周初的百年风云录。 本书从搜集素材到写成第二稿,费时八年之久。期间,曾得到日照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得到社会各界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其中,罗青长(原中央调查部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中顾委委员)、张传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为本书写序,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我们再一次衷心地向支持者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