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把你点燃--与当代艺术大师对话(图文珍藏版)/走进大师心灵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熊育群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伟人,只有平凡地生活着的人。正是这种对于人生深刻认知,艺术家们诚朴实地面对着生活,甚至是炫目的荣誉和地位。那种从朴素中透出的淡泊,那种超然,又使得他们不同凡响,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内涵。艺术成了他们精神飞升的工具,带着他们不断提升着我们时代的精神高度。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聚焦中外文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编者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围绕这个文本,联系到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分析,突出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编者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目录

我喜欢的书(序)

总序

作家

 第一章 栖居乡村,追寻生活的陌生化

  与作家韩省功对话

 第二章 一个知识分子的旅行与写作

  与作家张承志对话

 第三章 莫言的两个下午

  与作家莫言对话

 第四章 用文学解读旧制度的瓦解

  与作家阿来对话

 第五章 走过先锋之后

  与作家余华对话

 第六章 写作:从一个词到一部小说

  与作家叶兆言对话

 第七章 让人疼痛的抒写

  与作家阎连科对话

 第八章 再塑晚清士人形象

  与作家唐浩明对话

 第九章 湘军风流

  与作家唐浩明、王跃文、何顿、何立伟、彭见明、阎真及评论家龙长吟对话

音乐家

 第十章 指挥席上的谭盾

 第十一章 我一直在奔跑

  与指挥家谭盾对话

  画家

 第十二章 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

  与画家黄永玉对话

 第十三章 光与形创造的东方意境

  朱画有朱德群对话

 第十四章 溪山积彩 辉映东西

  与画家萧瀚对话

 第十五章 是鬼亦是仙

  与画家宋雨桂对话

后记——熊育群

试读章节

熊育群:你画国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原因画起了国画?

黄永玉:画国画从画画开始,画画也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画的。在香港的一段时期,除了刻木刻也画画,开画展都是画。最早都是木刻,然后到1950年就是开画展,就是画了,也有铜版画。回到美术学院来又不画画了,因为我专门教木刻。教木刻很需要认真的态度的,但是也画画,主要是刻木刻。

熊育群:后来以画画为主是什么原因呢?

黄永玉:在美术学院教了四十多年的木刻,后来到干校,有一天我就说了,我的意思是我就讨厌美术学院的版画系,讨厌。因为都是自己不干活,成天整这个整那个的,好像他们正经的业务就是整人,也不好好工作。当着这帮人,我就说,我回去后我不刻木刻了。 有的比较老实的人就说,那你不刻木刻怎么生活呢?我说天这么大、地这么大,怕没有生活?实际上,我已经想好了。对三年干校没有画画,我眼睛脑子一直在想画画的问题,譬如说排着队放工回来,十六里地回来,河北平原看到太阳,落日的时候,太阳落下去,有时候看到太阳快到地平线,还滴了几滴那个红颜色下来,好像溶下来。有的时候,唉,方,怎么个太阳方太阳哦?那就是画画的一些观念了。看到庄稼、看到向日葵,看到农村的一个房子,下雪天,天地一个颜色,几个灰调子,回去就去画这个画,可要同人家不一样才行。

熊育群:您的画用颜色用得很艳,您这个特色跟您观察自然或者什么原因有关吗?

黄永玉:也不一定,有的时候也不艳,有的时候还比较暗的。有人告密,不是告我画猫头鹰吗,他没有告密之前到我家里:永玉同志,我感觉你这个画是不是有些忧郁。什么忧郁呵?又不是画得很艳丽的,怎么都是忧郁啊?有的时候,颜色,另外一种讲究嘛。你画画,画画这个,画画那个嘛,灿烂的颜色也可以画一种比较郁深的颜色嘛。

熊育群:这个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你是对现实不满,是吧?

黄永玉: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故意把它说成那个样子。“文革”以后,劳动回来,然后在北京饭店搞设计的时候,人家把这件事说得打了一种政治的液体到里面去了,就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了。姚文元不就说嘛,不要再说他了,骂了猫头鹰,越说越那个了。我说你姚文元什么东西呀,我靠猫头鹰吃一辈子呀!

熊育群:有人说您在美术上不承认自己画的是中国画,是怎么一回事?

黄永玉:不是我不承认,人家说我的画不是中国画,那些老朽说的嘛。有人告诉我说,某某说你的画不是中国画,我说,你告诉他,再说我是中国画我就告他。那是一种开玩笑的话,并不是真的这样。因为我不把这些人放在心上,你自己不好好画画,你不去做研究。我们画画的一个主要的东西就是去研究画画,不能整天重复地画你所熟悉的画,我们总要想办法画一张生的,陌生的技巧去探索一些题材,或者克服难度,或者克服它的色泽上的问题,或者其他的问题,有时想要想好多年,真的要想好多年。

熊育群:能说说您艺术探索上的体会吗?

黄永玉:没有,没有什么任务,没有想到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我以前也说过,没有任务,没有任何替天行道的使命,尤其是把年轻人弄到周围来搞~点什么活动,搞一个艺术上的什么派别,突破。我的学生在美国要搞,我就臭骂他一顿,你画你的画你靠我干吗?你不要搞这件事。后来他们就改成另外一个名称。有人要给我搞研究院,湖南一个地区的宣传部来了信,我那时在香港,我也臭骂他一顿,我说你研究我五分钟就研究完了,然后你就搞你的大房子,搞汽车,搞编制,搞这些名堂,我说你研究你自己嘛,你把一生放在我身上干嘛,你一生大有作为,你搞我干嘛,我有什么好研究的。  

熊育群:您创作一幅画最初的念头是怎样形成的?  黄永玉: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有的时候几分钟想出个念头就画了,有的几年也画不出来。譬如我画山鬼那张画,我就画了好多年。想,我不画。想完,解决了这一部分,解决那一部分,解决差不多了,然后画。最近要画…张湘君湘夫人,已经想了三十年了,到现在还没想好,没想好。由于画面有些那个味道都出来了,就是这两个人没想好。

熊育群:人的形态?

黄永玉:不是形态,她干什么你要想好。有的人画画,画女的,卖弄女人的胴体,扭来扭去,这怎么是湘君湘夫人呢?她到底是干什么?有很多细节,画面上的组织基本上都定下来了,最主要的没有办法,希望想出一点有意思的。

李辉:是不是人物画比山水画更加难画?

黄永玉:山水画也难画,画得好都不容易。

祝勇:您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大还是受民间艺术的影响大?

黄永玉:谁也不能影响我,我对什么都喜欢,譬如毕加索,我就几乎能背。你说要画哪一张画,我都几乎能背出来,但是我不学他的。

熊育群:您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有房子,去欧洲也很多,其他到欧洲的画家,像朱德群、吴冠中,在中西绘画艺术结合上,都作出了探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觉得您是一个纯粹的中国画家,好像西方不能对您产生影响。

黄永玉:有、有、有。我的这幅画《三月天》,那张大画,怎么没有西方的影响呢?那个色彩学问全是西洋的,怎么能没有?但是我是中国人画的画,只要是好的都拿来。你说我学毕加索,不会的,学米勒,从来没有的,学谁都没有。中国学吴道子?学范宽?也没有的。完全学民间?也没有的,但我都学的,就这样。所以,我不谈这个,有的说我学西方谁呀,通过这个可以说明许多知识学问,我没有这一套学问,我说它干吗?

祝勇:您的画风是这么多年平稳形成的,还是经过几个自我否定走到今天?

黄永玉:我从来不否定自己,我干嘛否定我自己呢?对我个人来讲,有一个美国的华人作家,写过一篇我的文章,我很欣赏他的文章,发在《读书》上,他说黄永玉,你别以为他很谦虚的,但是他不是傲慢,他是求实。我想这个话还是讲得比较好,我比较求实,另外劳动态度还可以。你说我好不算,要我自己认为它有收获才算。有的人说他好他还嫌说得不够,我还得加两句,我听到我就很难为情。

P249-252

序言

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其精神的闪光、灵魂的颤抖和文明创造者艰难拼搏的背影依然清晰可见。

远去的人只留下一滴清凉,我们是否发现并且记住了?

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名教授布思在一次校宴上,邻座的一位校董事问他:“我们究竟需要多少个乔叟专家?”

布思气愤地反问:“难道你认识我们的专家太多了吗?”

的确。我们不仅需要各个领域里的专家,我们更需要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

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文化大师或文化名人,那是这个城市的悲哀——这个城市无论多么繁荣,也只是喧哗苍凉;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大师或文化名人,那是这个国家的悲哀——这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也只能是外强中干。

余秋雨曾说:假如陈寅恪还活蕾,就不会有人把广州称为“文化沙漠” 假如马一浮还生活在杭州,人们就会对杭州另眼相看。

此话并非信口胡诌。

据说英国人宁可让出印度,也不肯让出莎士比亚。这话听起来让印度人感到丧气,英国人却感到理直气壮,原因也在于此。

不过,在商品主义因子无孔不入的今天,一些浅薄的人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只要出行有宝马、奔驰代步,居住有花园洋房和游泳池,举杯有茅台或拿破仑洋酒,就感觉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他们认为:没有《诗经》,没有李白、杜甫和曹雪芹等,没有长城和故官博物馆等一切先人遗产,大家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可是,我要反问的是:那些飞禽走兽,目不识丁,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由此,我们从那个校董事的发问“我们需要多少个乔叟专家”引申出来:我们中国需要多少个红学专家才够用呢?我想,一千个不为少,一万个不为多,要是没有一个,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影响的只是我们的精神。

精神的侏儒比物质上的赤贫更可怕。

这就是我们追寻大师、呼唤大师的理由所在。

专家或大师的可贵就在于其行业所代表的作风:格物致知。立志要查出高鄂是否续写了《红楼梦》的决心,本身就是他们那种要把是非曲直大白于天下的“理性习惯”。至于曹雪芹是否泉下有知或是否高兴,与他们的趣味无关。他们只是要向历史交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智慧凝成文化的碎片,他们用发现的眼睛关注历史和自身,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以及文明的制造者。他们的经历坎坷曲折,他们的情感跌宕起伏,他们的追求矢志不渝,他们,连他们的生活本身都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都是一个时期的镜像和缩影。

他们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苍茫,更是盛夏里的一滴清凉,是启示,更是激励。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决定编写一套“走进大师心灵”的丛书。

所谓“走进大师心灵”意味蕾这不是大师们的生平传记,而只是他们的一个轮廓,一个侧影 其文本向度追求原创性、独特性、情趣性。

该套丛书聚焦中外文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 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围绕这个文本,联系到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分析,突出大师的某个侧影 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比如以“祝福”为题写鲁迅,“祝福”既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又是对鲁迅本人、对喜欢或不喜欢鲁迅先生的那些人的一种态度 鲁迅给人的感觉常常是太严肃,活得太累,他批评的人太多,伤害的人太多,他自己也被别人伤害 我们要带有一种温情,对这位难得的大师给予足够的尊敬。

再比如以“老人与海”为题写海明威,一方面,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能够勾起读者温馨的回忆,另一方面,这部小说也是海明威“电报式”写作风格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里面的“硬汉”桑提亚哥既是文本的主人公,又是海明威自身的理想写照,是这位在二战中出生入死的英雄一永不言败”的精神缩影。

其他的,诸如绘画大师和音乐大师等也是如此。

我们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大师们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光明日报出版社获悉这个选题后极为重视,他们立即将该丛书列为本版重点图书选题,社领导不仅经常过问书稿创作的进展情况、审阅部分稿件,而且组织强大的编辑力量及时精心编辑出版。他们的远见卓识和敬业精神委实令人感动。

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我十分感谢我的合作者们的信赖和努力,感谢羊城晚报文艺部的熊育群、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李蒲星以及长沙文联的薛媛媛和怀化文联的邓宏顺,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以一部部优秀的书稿真诚地支持我,使我感受到友情的可贵和真情的温馨。

假如这套丛书能够给读者带去一份敬重、一丝愉悦和一点启迪或激励的话,那就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了。

               主编 聂茂

               2006年5月于岳麓山下抱虚斋

后记

毫无疑问,聚集在这里的艺术家都是我们这个年代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一代大家,有的甚至是大师。这里所涉及的艺术领域有文学、美术和音乐,在这三个最主要的艺术门类里,他们都用自己的实践,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果,用自己的才华,表达并代表了一个时代特有的声音。

在他们发言的背后,应该还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探索、他们思考、他们创造、他们梦想……来自于内心的、每一个个体心灵的颤动和灵魂的呼吸。我想把这样的声音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的文字其价值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性情的流露、思想的涌动、灵感的显现、作品的孕育、文字音符和色彩的跳动、创造的过程……通过对话呈现,一个个隐蔽的幽深的世界就打开了,艺术的层层神秘暗影被一一照亮。

时间回到那个出发的晚上,在哐啷作响的卧铺车厢里,我不知是兴奋还是担忧,很晚才入睡。我第一个选择的对象是韩少功。两个人面对面坐下来交谈会是什么情形呢?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完全清晰,双方拥有的信息也不完全重叠,问题和答案都得依靠双方共同去寻找、完成,合作会协调吗?毕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如果那样就没必要长途奔波。我想对话是需要激情、需要灵感的,需要一个特定的场来彼此发挥和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创作。

我一个接一个与大师们相约,有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时是在汩罗八景这样偏僻的乡村;有时是在巴黎那样遥远的异国他乡,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性情,不同的空间,艺术家们一个个坐下来,从忙忙碌碌的生活里静下心来,面对着面,严肃认真地投入一场对话。聊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他们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神奇的艺术。我们没有任何约定,也没有谈话的提纲,一切从作品出发,从对话里获得启发、牵出话题,相互激发与挖掘,层层深入,彼此又相互限定,无法躲避,无法斟酌,就这样留下了心灵的最真实的声音。因为相互的坦诚与信任,因为相互的撞击与点燃,住住谈话结束了,仍然意犹未尽。

这些文字是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没有作大的改动,每个人独具性格的话语方式都被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了。这是我们大家的精神影像,情感的印迹。

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伟人,只有平凡地生活着的人。正是这种对于人生的深刻体认,艺术家们真诚朴实地面对着生活,甚至是炫目的荣誉和地位。那种从朴素中透出的淡泊,那种超然,又使得他们不同凡响,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内涵。艺术成了他们精神飞升的工具,带着他们不断提升着我们时代的精神高度。这里虽是平常的语言,却有许多理论著作所达不到的深度,有最新的对于艺术的认识与开拓,其中的一些信息将为有心者打开一扇扇研究的大门。由于对话形式深入浅出的特点,阅读起来十分有趣,即使初涉者也不会有门槛。

没有艺术家们的全情投入,就不会有这本深具才情与思想的著作面世。因此,我要诚挚地感谢大家给予我的真诚合作。作为朋友(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对话后成为朋友),我感谢大家对我的无理所给予的宽容一我时常不留情面提出意见,大家给予的都是认真的反思。他们的谦逊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感谢大家给予我的鼓励,韩少功在看完张承志和余华的对话后,在来信中说:“张和余的访谈都看了,都很不错,具有一种难得的大气象。”张承志看到文章后,写信说,这是他十多年来第一次向外界袒露这么多东西,他对文章很满意,要求收入他以后出版的集子里。最令我感动的是旅德画家萧瀚,在得知我要出版这本对话的书后,特地为本书创作了一幅精品,要为本书增彩。著名画家宋雨桂,也为本书创作了一幅具有开拓性的大作。朱德群大师从远在巴黎的家中为本书的出版写来了一首李白的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示支持。大师黄永玉为我欣然写下了沈从文最喜爱的一句话:“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以作纪念。画家们还为各自的文章写来了标题。这一切的一切不是用“感谢”两个学就能表达的,这份情意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田军,为出版事宜,他特地赶来广州,商讨图书出版细节,为此付出了心血。

最后说明一点的是,对话者排列顺序主要依据对话时间先后而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