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圣人的智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丽霞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是很重要的概念。一直以来,人们视“圣人思维”为整个中华文化的本体,甚至有人直接将中华文化称为“圣人文化”。

虽然,我们无法以圣人的眼光审视世间的一切,但却可以在“圣人文化”的熏陶下,用平常人的思维和方法,同样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成长、成熟起来。毕竟,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我们自己,我们才能发现自己活在什么样的境界里。

本书内容就是圣人先贤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价值观、做事的准则等,提出以“圣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意在延续传统文化中圣人的“标准”,不管是消极的、积极的、开放的、保守的,各种类型的人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标准”——圣人的智慧。

内容推荐

  “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视“圣人思维”为整个中华文化的本体,甚至有人直接将中华文化称为“圣人文化”。本书从德、道、志、味、学、争、淡、禅八大方面,讲述了圣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阐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使读者真正了解圣人在尚志、劝学、修身等方面的智慧,从而给自己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

目录

第一部分 德是人生之本:孔子给你讲德行

第一讲:什么是至德 

第二讲:德,像北斗星一样使人有方向感

第三讲:修身足以使他人信服

第四讲:有德的人朋友遍天下 

第五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第六讲:有德者。必有言  

第七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八讲:道听而途说,德之弃 

第九讲:经常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 

第二部分 没有单独的美与善:老子给你讲大道

第一讲:大道自然,等物齐观

第二讲:“道”是万物的总根源

第三讲:智者乐水——心善渊

第四讲: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讲:老子的三件宝贝

第六讲:满堂金玉,没有人能长久保守

第七讲:误把爱恨当自身

第八讲:兼容并蓄,和谐共存 

第三部分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给你讲志向

第一讲:一生求索之志

第二讲:忧国忧民之志 

第三讲:老将至.恐名不立

第四讲: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五讲:鹤立鸡群,遗世傲立

第六讲:处逆境而不忘其志

第七讲:举长箭。射天狼

第八讲:登高望远、激情飞扬

第四部分 栩栩然蝴蝶也:庄子给你讲活法

第一讲: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第二讲:得人生三昧者,至人、神人、圣人

第三讲:有所求必有所苦 

第四讲: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 

第五讲: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治

第六讲: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

第七讲:万物与我齐一,死生本无两样

第五部分 一生都是在学:苟子给你讲学习

第一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二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第三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第四讲: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第五讲:君子善于凭借外物

第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七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八讲:一生都是在学 

第六部分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给你讲手段

第一讲:兵者,诡道也 

第二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讲: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第四讲:势者,因利而制权

第五讲: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第六讲: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七讲: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八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第九讲:激水漂石,势也

第十讲: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第七部分 采菊东篱下:陶潜给你讲淡泊

第一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二讲: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第三讲: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第四讲: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第五讲: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第六讲: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第七讲: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

第八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第八部分 自佛是真佛:慧能给你讲禅悟

第一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第二讲:于一切法,无有执著

第三讲:但能离相,性体清净

第四讲: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第五讲:人性本净,为妄念故

第六讲: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第七讲:思量一切善事,则修于善

第八讲:万法尽是自性现

第九讲: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第十讲: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试读章节

第一讲:什么是至德

中国有一个比其他国家更加明显的特征:中国的文化强调继承与创新,有着很强的历史意识。所以现代人讲究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新鲜,这也是我们的传统之一。

在孔子所生存的时代,周朝已经没落了。周制既衰,诗书礼乐尽废,人心不古,大家都失去了一个道德的规范。为了使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重新振起华夏文明,孔子穷经皓首,上下搜讨,对夏、商、周三代典籍进行了一系列整理删修的工作。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六经”(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孔子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六经就是六艺。六经中,“礼”是指礼制;“乐”是指声乐;“射”就是射箭;“御”是指驾车,“书”是指识字;“数”是指计算。用六经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现代人,那就是:有礼貌、懂音乐、有文化、会算账、有驾照、爱锻炼。孔子以恢复三代尤其西周的礼文制度为己任。以六经为大家树立一个标准,是继承传统的一个很大的创新。

孔子自称“信而好古”,为了重新构建道德体系,孔子以周德为“至德”,他感叹道:“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意思是说:周朝的道德规范,真可谓到了极致呀!这种崇尚周德的观念,时刻体觋于孔子的言论之中,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等等。孔子这种“复周、好古”之举,其实并不是我们许多人观念中的“拉历史倒车”,而是倡导一种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观念。说到底,孔子这种“好古”,其目的是为了寻求贯通古今、人神共仰的“大德”,以整合和再建中国有史以来有,价值的道德精神,最终形成了儒家的核心精神:仁、义、礼、智、信。

在孔子的倡导下,经历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被各种道德理论搞得晕晕乎乎的中国人,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这种崇尚周德的思想一直延续至封建社会的结束。

老百姓还是很吃孔子这一套的,有了群众基础,政府的普及工作做得非常好,而且一直强调从娃娃抓起,像《三字经》、《二十四孝图》、《幼学琼林》之类,各朝各代在政府的提倡下,举国上下对孔子的理论身体力行。具体身体力行到了什么程度?历史上这种故事太多了.我们随便说一个宋代的故事,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P2-3

序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是很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视“圣人思维”为整个中华文化的本体,甚至有人直接将中华文化称为“圣人文化”。

比如,在儒家思想里,讲究帝王之道应该“内圣外王”。这讲的是“王道”。也就是说帝王不要被外在的影响所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一言一行。那么在表象上自然体现出王者之道,老百姓自然就会尊重你,主动服从你的王道。

其实我们老百姓也是一样,如果能处理好自己的各种内部关系,顺势而动,不管别人怎么想,迟早也会成就自己的“王者之道”。千百年来,就是这种“圣人文化”,深刻影响着百姓的生活。

然而现在,圣人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圣人文化”被许多“平民文化”所占领。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是这样一种看法:圣人总是高高在上,离我们很遥远;圣人的道德标准太高,难以企及。

其实,这是一种惰性的想法。一般地,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往往还能够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等到而立之年以后,发现这种标准使自已并不开心,也做不成圣人,于是渐生懒惰之心,随波逐流,反正活得还不错,何必那么累呢——随着标准的模糊,斗志的消失,自然也就是得过且过。

古人有句话,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一个人,如果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他就是“取法乎上”,虽然只能得其“中”,但人生境界依旧能有很高的高度。若没有什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己就会纵容自己,心生怠惰之心,人生境界的高下也就无从谈起。

虽然,我们无法以圣人的眼光审视世间的一切,但却可以在“圣人文化”的熏陶下,用平常人的思维和方法,同样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成长、成熟起来。毕竟,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我自己,我们才能发现自己活在什么境界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