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是很重要的概念。一直以来,人们视“圣人思维”为整个中华文化的本体,甚至有人直接将中华文化称为“圣人文化”。
虽然,我们无法以圣人的眼光审视世间的一切,但却可以在“圣人文化”的熏陶下,用平常人的思维和方法,同样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成长、成熟起来。毕竟,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我们自己,我们才能发现自己活在什么样的境界里。
本书内容就是圣人先贤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价值观、做事的准则等,提出以“圣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意在延续传统文化中圣人的“标准”,不管是消极的、积极的、开放的、保守的,各种类型的人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标准”——圣人的智慧。
“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视“圣人思维”为整个中华文化的本体,甚至有人直接将中华文化称为“圣人文化”。本书从德、道、志、味、学、争、淡、禅八大方面,讲述了圣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阐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使读者真正了解圣人在尚志、劝学、修身等方面的智慧,从而给自己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
第一讲:什么是至德
中国有一个比其他国家更加明显的特征:中国的文化强调继承与创新,有着很强的历史意识。所以现代人讲究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新鲜,这也是我们的传统之一。
在孔子所生存的时代,周朝已经没落了。周制既衰,诗书礼乐尽废,人心不古,大家都失去了一个道德的规范。为了使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重新振起华夏文明,孔子穷经皓首,上下搜讨,对夏、商、周三代典籍进行了一系列整理删修的工作。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六经”(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孔子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六经就是六艺。六经中,“礼”是指礼制;“乐”是指声乐;“射”就是射箭;“御”是指驾车,“书”是指识字;“数”是指计算。用六经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现代人,那就是:有礼貌、懂音乐、有文化、会算账、有驾照、爱锻炼。孔子以恢复三代尤其西周的礼文制度为己任。以六经为大家树立一个标准,是继承传统的一个很大的创新。
孔子自称“信而好古”,为了重新构建道德体系,孔子以周德为“至德”,他感叹道:“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意思是说:周朝的道德规范,真可谓到了极致呀!这种崇尚周德的观念,时刻体觋于孔子的言论之中,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等等。孔子这种“复周、好古”之举,其实并不是我们许多人观念中的“拉历史倒车”,而是倡导一种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观念。说到底,孔子这种“好古”,其目的是为了寻求贯通古今、人神共仰的“大德”,以整合和再建中国有史以来有,价值的道德精神,最终形成了儒家的核心精神:仁、义、礼、智、信。
在孔子的倡导下,经历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被各种道德理论搞得晕晕乎乎的中国人,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这种崇尚周德的思想一直延续至封建社会的结束。
老百姓还是很吃孔子这一套的,有了群众基础,政府的普及工作做得非常好,而且一直强调从娃娃抓起,像《三字经》、《二十四孝图》、《幼学琼林》之类,各朝各代在政府的提倡下,举国上下对孔子的理论身体力行。具体身体力行到了什么程度?历史上这种故事太多了.我们随便说一个宋代的故事,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P2-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是很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视“圣人思维”为整个中华文化的本体,甚至有人直接将中华文化称为“圣人文化”。
比如,在儒家思想里,讲究帝王之道应该“内圣外王”。这讲的是“王道”。也就是说帝王不要被外在的影响所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一言一行。那么在表象上自然体现出王者之道,老百姓自然就会尊重你,主动服从你的王道。
其实我们老百姓也是一样,如果能处理好自己的各种内部关系,顺势而动,不管别人怎么想,迟早也会成就自己的“王者之道”。千百年来,就是这种“圣人文化”,深刻影响着百姓的生活。
然而现在,圣人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圣人文化”被许多“平民文化”所占领。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是这样一种看法:圣人总是高高在上,离我们很遥远;圣人的道德标准太高,难以企及。
其实,这是一种惰性的想法。一般地,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往往还能够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等到而立之年以后,发现这种标准使自已并不开心,也做不成圣人,于是渐生懒惰之心,随波逐流,反正活得还不错,何必那么累呢——随着标准的模糊,斗志的消失,自然也就是得过且过。
古人有句话,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一个人,如果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他就是“取法乎上”,虽然只能得其“中”,但人生境界依旧能有很高的高度。若没有什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己就会纵容自己,心生怠惰之心,人生境界的高下也就无从谈起。
虽然,我们无法以圣人的眼光审视世间的一切,但却可以在“圣人文化”的熏陶下,用平常人的思维和方法,同样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成长、成熟起来。毕竟,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我自己,我们才能发现自己活在什么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