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有道》是一部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是一部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和未来的鸿篇巨作。该书从青年学者的视角,采取访谈的方式,系统地挖掘和总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们的成长之路、学术生涯和治学经验。在本书中,几乎每一篇访谈文章都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品味大师的睿智话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上下)(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冠梓 |
出版社 | 方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学问有道》是一部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是一部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和未来的鸿篇巨作。该书从青年学者的视角,采取访谈的方式,系统地挖掘和总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们的成长之路、学术生涯和治学经验。在本书中,几乎每一篇访谈文章都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品味大师的睿智话语!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套向我们全面展示学部委员们为人为文之高洁品格的书。该书分上、下两册,共计237万字,是一套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所有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的访谈录。被访的142位学者在中国当代社科领域内可谓声名显赫,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诚恳做人,踏实做事,潜心做学问,不仅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更有以及高尚的精神操守和风范。 目录 前言 学部委员 方克立 为人治学崇平实 王叔文 光明磊落 风范长存 王家福 潜心法学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史金波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须向险峰 叶秀山 学无止境 田雪原 用知识和汗水,播撒学者正义良知 刘庆柱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刘国光 改革要让最大多数人利益共享 刘树成 潜心治学 锲而不舍 吕政 中国经济学家的理想 汝信 真理之树长青 江流 从爱国少年到共产主义者 江蓝生 她把学术看得很重 余永定 我的一些治学感受 冷溶 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张卓元 锁定目标笔耕不辍 张晓山 为了弱势群体的福祉 张海鹏 对中国近代史的不懈探索 张蕴岭 怀报效国家之志 走务实研究之路 李扬理 性严谨平和 李京文 热爱追求勤奋诚信创新奉献 李崇富 真学 真懂 真信 真用 李景源 基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李静杰 终生奋斗 不辱使命 杨义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 杨圣明 坚持真理开拓创新 汪同三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专家 沈家煊 世界眼光 中国立场 苏振兴 安于平凡 成于勤奋 陈佳贵 大家风范 朴实人生 陈祖武 为人为学 浑然一体 陈高华 业精于勤 卓新平 以真求学 以善待人 以美为鹄 周弘 真诚于心 努力在我 学无止境 以精求博 周叔莲 严谨执著的本色学者 解放思想的大家风范 林甘泉 历史的追索 郑成思 著书立说 治学济世 郝时远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耿云志 揭示真实的历史 使人们变得聪明 梁慧星 为权利而斗争 为民法而斗争 黄长著 学习无止 探索无尽 黄宝生 超脱处世 执著梵学 景天魁 兼容贯通 程恩富 为强国富民和人类进步而思想 裘元伦 为国家利益而工作 靳辉明 坚持、发展、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 廖学盛 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荣誉学部委员 丁伟志 路漫漫兮,上下求索 丁守和 从“小木匠”到荣誉学部委员 于光远 海纳百川 矢志不渝 于祖尧 身不由己 生由己 仇士华 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的始创者 孔繁 仰山铸铜 煮海为盐 王仲殊 汉唐考古与中日交流史研究的专家 王庆成 王庆成与太平天国研究 王贵宸 淡泊名利 德研双馨 王耕今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邓绍基 孜孜以求 见微知著 刘世德 古代小说版本学的创立者 刘克明 苏联问题研究的开拓者 刘海年 术攻法史兴法治 心系家国倡人权 刘起釘 考辨经籍 承先启后 刘楠来 筚路蓝缕 献身中国国际法事业 刘魁立 我选择了民俗学 吕大吉 一代文章必有宗 十分沉实见精神 朱寨 心存感激笔耕不辍 朱大渭 治史者应追求“德、才、识、学”的完美统一 朱绍文 苦读人类经典 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何方 刻苦学习 独立思考 何迺维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何振一 潇洒天地间:辉煌与淡泊的人生 何龄修 思精写佳作 余绳武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之路 余敦康 饮之太和 佟柱臣 神州踏遍觅新知 史前边疆均立言 吴元迈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吴宗济 析调论音七十年 吴承明 求知不懈 笔耕不辍 吴家骏 冷静严谨 认真 热诚 张炯 学术的反思与希望 张长寿 商周考古纵横谈 张守一 用定量化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先行者 张泽咸 勤读原著 考竟源流 张振鹃 历史贵在真实 张椿年 学问求真 宽厚朴实 李琮 潜学砺志 求索不已 李奇 倾力做人治学 一心为国为民 李步云 与时代共舞的法学家 李道揆 “我确确实实是爱国者” 杜荣坤 居高自远 恬淡人生 杜继文 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杨天石 漫卷风涛入史篇 杨绛 “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杨曾文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汪海波 执著于中国工业改革与发展的不懈探索 汪敬虞 真理总在下一句 谷源洋 爱党 爱院 爱事业 邵荣芬 认认真真做事 踏踏实实做人 陆学艺 脚踏实地胸怀全局 陈燊 “人生最恨是虚生” 陈之骅 历史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陈乐民 研究的是欧洲 想的是中国 陈启能 把史学理论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陈宝森 求真务实做学问 陈栋生 循理求道 春华秋实 陈筠泉 哲学的天地和哲学所的天地 陈毓罴 曲径通幽处 桃源苦觅寻 固定一 学者气度 诗人情怀 巫白慧 构筑中印学术研究交流的桥梁 庞朴 传中华之慧命 探古历之幽光 金宜久 研究宗教要关注现实 柳鸣九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胡庆钧 在比较中探求奴隶制社会的规律与特点 赵人伟 书山无顶真为途 学海无边勤作舟 赵凤岐 一位求是进取的哲学家 姚介厚 走上西方哲学的治学之途 骆耕漠 百年沧桑与持续发展 徐葵 苏联东欧研究领域的铺路者 徐苹芳 探微与纵览盈卷 实践并思考争辉 徐崇温 咬定青山不放松 浦寿昌 回忆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涂纪亮 道德文章五十年 贾芝 我是草根学者 资中筠 身居斗室观天下 郭松义 老实平淡做人 实实在在做学问 钱中文 现代性与当代文学理论的新的建构 高恒 学术研究 首先要有研究 高莽 岁月 人伦 生命的风景 高涤陈 中国第一位商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梁存秀 我喜欢德国古典哲学 黄心川 平章华梵 融贯东西 黄绍湘 绚丽多彩的人生 葛佶 感动非洲的中国人 董衡巽 冰山在海面以下的部分 道布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韩延龙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照那斯图 独具慧眼阅汗青 蔡美彪 情系千秋青史 樊亢 “希望有更深入、更好的世界经济史研究” 樊骏 中国现代文学的守护者 戴园晨 皓首穷经青灯伴 苟利国家乐不倦 瞿同祖 为学贵在勤奋与一丝不苟 附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首批学部委员的决定 关于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的决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次学部委员大会上的报告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章程》(试行)稿的几点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章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推选办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光明磊落 风范长存 聂秀时(以下简称聂):莫老师,你是王叔文先生的嫡传弟子,你为什么会选择做王叔文先生的学生呢?王先生身上有哪些东西吸引了你呢? 莫纪宏(以下简称莫):记得最早熟悉先生的宏名是在北大法律系学习期间,当时在图书馆阅读了先生在《法学研究》上发表的《论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一文,感觉到先生文章逻辑性强、语言朴实,说理很透,从內心产生一种崇拜感。到后来考研究生的时候,尽管当年我对刑事法律制度很感兴趣,但一看到法学所招生简章中刊登了先生招收3名硕士生的信息,就义无反顾地报考了法学所。其实当时作这样的考虑多少是有点小算计的。一来先生一次招收3名宪法专业硕士生,考起来把握性大一点;二来法学所历来门槛很高,考上了很是值得同学们羡慕。记得在上行政法课的时候,罗豪才先生还问起我准备考哪儿的研究生,我说想考法学所王叔文先生的硕士生,罗先生在惋惜之余表示了赞许,这着实让我自负了一把。后来如愿以偿地来到西八间房学习。 聂:从你师从王叔文先生20年的学术经历来看,你觉得王叔文先生为人和为学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莫:我觉得王叔文先生为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光明磊落、待人真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为学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执著、踏踏实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这些都是我自己切身的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对我个人学风的关心,特别是在我撰写硕士论文时,可以说,王老师的认真求实的治学态度让我终身难忘。 我那时受到社会时尚的影响颇深,喜次赶热闹,说大话,想什么问题都是空洞不切合实际,动辄就是要搞体系,从宏观战略、哲学高度出发,思想火花是层出不穷,但缺少实证精神。所以,刚开始选题的时候,我就想着要搞一个一鸣惊人的举动,希望自己的硕士论文一炮打响。当时的气氛是,谁都在谈改革,以改革为时尚,所以,我就异想天开地想了一个很宏大的论文题目“展望中国宪法未来的改革方向”。自己对这个题目很有几分得意,凭着几年中在研究生院耳濡目染得来的闲散知识,勾画了一个庞大的写作提纲,只等获得先生的赞许了。没想到提纲送上去半个月,先生也没有回音。好像先生已找其他两位同门师兄弟妹去谈话了,我这时在屋里整天坐立不安,不知是福是祸。好不容易先生让师兄弟传话,让到他办公室里谈话,也不说谈论文提纲的事情,听到消息后我着实惶恐不安。果不其然,那天一进先生的办公室就觉得气氛不对。先生没有正眼看我,只顾低头忙着自己的事情。等了好半天,他也不说话。我在沙发上是六神无主,心里跟小猫抓痒一样。不过仍然在幻想着先生看了我的提纲后,是不是很高兴地发现了一个人才。不过看那气氛不对,先生脸上没有笑容。凭着在研究生院练就的几分小聪明,我私下在寻思自己的提纲好像没有什么纰漏。而且即便有挂一漏万的地方,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定会说服先生接受我的创意和观点。一阵沉默的气氛过后,先生若有若无地冲我说到:“小莫,你这几年没有好好学习吧?”“啊哟,先生要是说点别的,也许我还能接受,说我没有好好学习,这不是冤枉我吗?我这几年在研究生院好歹勤奋用功是有点小名气的,而且我的各科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先生怎么会得出这么个印象呢?完了,彻底完了!先生真是葫芦里卖啥药猜不透啊”,我自己內心本能地思忖着,极力排斥先生刚才的话语。“唉唉,老师,看了一点书,但看得不多”,我只能语无伦次地搪塞一下。先生表情显得有点慍怒,若有所思地说道:“你这个提纲好高骛远,太不扎实,你应当向你师兄弟学习,找点前几届写的论文看看,文章要有内容,不要空说,立论要扎实,要做你能做的事情。你这个论文不行,回去重新写吧!”先生说完,又低头处理自己的事务了,我自知无趣,本来想好的那些狡辩词此时都已经忘记,脚上像注了铅似的,满脸通红,嗓子略带嘶哑地低声跟先生打了个招呼,“先生,那我就回去了,我把提纲修改好了再给您”。说完,就慌不择路地退出先生的办公室。 回来的路上,只觉得心里堵得慌,有点觉得委屈,自己好不容易搞出的得意之作,没有想到先生连说都没有说就给退回来,自己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回到宿舍又将论文提纲琢磨了一下,还是觉得没有什么纰漏,一时间陷入了彷徨和巨大的困惑之中。接下来的一个月,许多同学的论文提纲都已通过,而且有的已经完成。而自己的论文确实陷入了困境,因为先生连一句指导性的意见都没有说,真是让人着急。无奈,我只能向已经毕业的师兄借来他们的毕业论文。一看他们的论文,心里简直就是乐开了花。论文选题都很窄,层次也不多,主要都是引经据典写出来的,只要认真地查资料,很快就会完成的。根本不像我拟制的论文提纲,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杜撰出来的,自以为会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其实就是好高骛远。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之后,我很快抛弃了原来的选题,尽管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尽管也舍不得,还是忍痛割爱了。选了一个资料比较丰富的“代表制度研究”的选题。我很快列出提纲,依照几位师兄的论文模式,列出了非常简明清晰的章节,并且详细注明了相关的参考资料。然后送到法学所转交先生。这次交上提纲后,心里不像上次那么激动了,也踏实了不少。估计先生肯定会表扬两句。虽说论文选题太平淡,不可能产生轰动效应了,但至少通过没问题。 事实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先生第二天就打电话告诉系里的老师,让我扎扎实实地把论文写出来。当系里老师转告先生的吩咐时,我那高兴的劲儿就不用提了。先生这次连一句反对意见也没有就让我好好写论文了,说明这次脉把得很对。后来,为了保险起见,我花两个星期的工夫泡在图书馆,查阅了能查到的所有资料,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三万字论文的写作。将论文交给先生后,先生什么话也没有说,就让参加答辩了。答辩时,我记得先生说了一句,“小莫的论文,资料比较丰富,层次清楚,观点鲜明,符合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虽然没有太多的表扬之词,但是比起第一次到先生办公室里汇报论文提纲时的尴尬之情,心里着实舒坦多了。从此事可以看出,先生对弟子的关爱是非常实在的,既不喜形于色,也不会恨铁不成钢,先生不希望弟子成为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的人,而是能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真正能干出点实事的人。所谓“大爱无痕”,也莫过于先生所具有的这种境界。记得跟随先生二十年间,从来没有看见先生有什么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追思、回忆或感想什么的,先生的心境是那种特别平和的,从来没有想拔高或者是突出过自己。P16-18 序言 时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部成立一周年之际,《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一书出版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长发展的30年,是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30年,是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3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发来贺信,明确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要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努力建设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过去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诸多前辈大师的丰富学识和他们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是几代学者和全院同志共同奋斗的结果。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的老一辈学术大师,以他们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奖掖后进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被学界同仁尊为楷模。展望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后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必须培养出更多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后来居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一条通向学术大师的成长之路,培养新一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需要,也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过长期酝酿、反复比较和慎重决策,于2006年8月组建学部,推选首批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优化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育学术大师为目标的一项重大改革。 第一批当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47人)和荣誉学部委员(95人),都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学术水平为国內或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专家学者。虽然他们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治学之道各有所异,成长之路各有千秋,但在他们身上,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潜心学问、勇于探索,淡泊名利、垂范后世的精神和风格却是共通的。青年同志要想跻身学者的行列,首先要学习、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德。 今年3月,院青年中心在院学部主席团的支持下,组织青年学术骨干与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开展“一对一学习访谈活动”,《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一书,就是这次学习访谈活动的成果。它力求真实记录142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的人生之旅和治学之道,生动展示他们的学术成就和精神风范,为后辈学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青年学者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学者爱国敬业、献身学术的人生境界。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以学术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崇高志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心无旁骛、一往无前、不懈奋斗。如郭沫若同志所言:“中国人应该自己起来,写满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青年学者要像老一辈学者那样,把报国之志深深地融入学问之道,安于清贫,甘于寂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青年学者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学者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不畏崎岖、险阻的人有希望到达新的境界。要想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必须具有自强不息的从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价值信念,“修辞立其诚”的治学态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天才只能出自勤奋。青年学者只有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努力实践、辛勤耕耘,才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成就。浅尝辄止、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等不良学风,是做学问之大忌。“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希望青年同志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刻苦钻研,永不懈怠。 第三,青年学者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学者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学术勇气。古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已知探究未知,依旧知求索新知,是学术研究的使命。科学的发展,学术的繁荣,一刻也离不开学术创新。因此,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当然,学术创新绝不是信手拈来的语言和文字,而是在深厚的知识积累、刻苦的钻研探索、缜密的深思熟虑、严谨的推理论证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或新论断。采用新方法,运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等等,都是进行学术创新的途径。学术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迷信权威、不沉溺于前人的结论。青年学者要善于学习前人的智慧,吸取他人的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攀登学术高峰,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为理论创新添砖加瓦。 2007年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提出,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任何胸怀报国之志的青年,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都可以找到发挥才干、体现价值的机遇与舞台。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适逢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广大青年学者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己任,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后记 清朝著名词人陈廷焯有句名言:事非经过不知难。从开始策划、组织这次“青年学者与学部委员学习交谈”活动,到现在定稿付梓,回想几个月来的曲折辛苦,的确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这次活动有几个特点: 一是参与规模大。142位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当然是这次活动的“圆心”,围绕他们,共有150位青年学者参与了访谈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共有22位同志承担了组织联络工作;院报编辑部作为支持单位,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加编辑、审核工作;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相关研究所的所领导都对这次活动给予了热情支持,各所办公室、科研处同志为活动提供了大量帮助;院学部工作局、院办公厅、直属机关党委的领导及有关同志对活动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支持;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这项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院领导的关怀,陈奎元院长为活动成果题写了书名并欣然作序,冷溶副院长不但对活动给予具体的关心和指导,而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了近2万字的访谈稿件,并对稿件内容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李慎明副院长多次指示,要切实搞好访谈活动。可以说,这次访谈活动,就是在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这一个个“圆心”之外,建立了无数个“同心圆”,大家一起围绕这些“圆心”来完成工作。粗略统计,这次活动所涉及的人数几近500人,这个规模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二是组织难度高。由于各位委员的学科不同、单位不同,甚至由于学者的性格、志趣等原因,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难题,特别棘手的是,有两位学部委员和一位荣誉学部委员已经过世,有个别委员因年龄或身体原因已不能参加访谈,因此,我们的活动还具有“抢救”或“挽救”的性质。为此,我们动员了几乎所有可动员的力量,有关单位领导、学者家属及学生弟子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个别年逾花甲的老同志、个别所领导还主动承担了与老师的访谈写作或回忆整理工作,保证了此次访谈活动的完整性。 三是活动时间紧。从这次活动正式启动到成果出版面世,只有不到五个月的时间,由于各位委员的访谈进度和资料提供的情况参差不一,有时要来回反复好几次才能最后定稿,这给最后的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为赶在学部成立一周年之际顺利出版,院报编辑部、院网络中心、院图书馆及有关同志提供了相关图片资料,由于时间紧迫,这些图片未能一一署名,在此谨表歉意,同时致以谢忱。方志出版社领导亲自督促,负责组稿、审稿、校对、制版工作的同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体现了极强的敬业精神。因此,完全可以说,现在展示给大家的活动成果集,除了凝结了学部委员、学术大家们的心血、智慧外,也凝结着其他所有参与者的心血和智慧,是大家的合作、奉献、敬业精神保证了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们也在老一辈学者的人生经验和治学经历中感悟着,在全体同志的积极协作和无私奉献中感动着,这是一段难忘的、快乐的经历。由此,再来回想“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或许可以再加一层理解:难并快乐着。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2007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