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风眠传/海派大师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重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林风眠是最早进行国画改革的画家之一,探索着将油画与国画的优点和美感结合起来。他的画多用正方构图,图为题款。他爱恋着自然、生命、憧憬着和平与宁静,以仕女和风景画居多。作品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具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孤寂之美。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

内容推荐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1900-1991)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 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 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人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凤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凤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到了晚年,1989年林风眠在台北展示了一批如《屈原》、《南天门》、《火烧赤壁》、《恶梦》、《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和平优美而为激烈惨淡的画面,墨线强劲而多斜势,多折落,多击撞,充满不安和张力。情感如狂风暴雨,激荡、冲撞着胸中暴裂的火花。

目录

第一章 最忆故乡 又怕还乡/1

白宫镇老屋留下的寂寞/3

祖父的凿子和孙子的画笔/4

母亲:画家心中的一片云/6

学堂、良师、诗社和诗友/9

第二章 巴黎:“调和中西”思想的萌发/15

枫丹白露的熏染:崇尚自然/16

校长的告诫:不要变成学院派/20

吸取毕沙罗的经验:各个流派兼收并蓄/23

艺术之神与爱情之神同时降临/27

再现阿波罗精神的霍普斯会/33

《摸索》:早期的艺术宣言/35

第三章 北京:点燃艺术运动之火/45

种子成熟了,播种在哪里?/46

呐喊:且看今日之中国,还有一点比较过得去的地方吗?/48

林风眠的结论:传统的中国绘画应该告一段落了/57

齐白石和克罗多的任教:“调和中西”的初次尝试/62

古都狮吼:震动北京的艺术大会/65

《人间》、《人类的痛苦》:血与火的融化/68

第四章 杭州:建设中国新艺术的摇篮/71

呜呼!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72

社会的解剖刀:《人道》/76

到西湖办学去/78

教师队伍: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群体/80

艺术家:破茧而出的美丽蝴蝶/86

和潘天寿的争论:合并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一系/92

第五章 杭州:艺术运动之火的再起与熄灭/97

艺术运动社的诞生/98

徐悲鸿与徐志摩:一场论战的弦外之音/103

百幅图画:反映大众与现实/108

“一八艺社”的诞生与分裂/111

鲁迅与林风眠/113

艺术运动的寿终正寝/117

热烈和冷静:林风眠性格中的多重因素/121

第六章 从西湖到沅江:流亡大转移/131

贵溪到沅江的路上/132

洞庭风波:林主任的两次辞职/136

新校长到任:学校大裁员/144

第七章 重庆:从斗士到隐士“风眠体”的诞生/147

仓库画师:新风格的诞生/148

拒绝文人画/158

黑院墙:重返艺术摇篮/175

又到西湖:黑衣女和红衣女的出现/183

第八章 上海:风风雨雨廿七年/187

再见了,西子湖:辞职离校/188

挂职美协的专业画家:卖画为生/193

异性知己:艺术与生活的温婉/196

戏曲艺术与立体主义/202

重新认识中国传统/209

对政治风向像对光和色那样敏感:躲过“反右”劫难/216

立体主义手法能画工农兵吗/222

画记忆中想画的东西/228

山雨欲来:画笔束之高阁/237

以画铺路:申请出国探亲/245

第九章 香港:中国现代派绘画的结束/255

初到香港:信札中的林风眠/256

巴西探亲:叙廿二年的离情别意/262

席德进造访:又见四十年前老学生/271

与画外人语:真知灼见知多少/277

巴黎画展:重寻六十年前旧梦痕/282

义女到港:一切都在改变中/289

婉谢侨商资助:建纪念馆并不重要/294

壮心不已:在画上要再变一变/299

福寿双修:依风长眠香江/312

附:林风眠在看守所写的自传/317

后记/329

试读章节

白宫镇老屋留下的寂寞

白宫镇是一个美丽的古镇,一条清澈的小溪贯穿其中,它可能就是刚刚从车上看到的那条小溪,溪底可见丝丝青苔依附在形状各异的鹅卵石上,各种银色的小鱼穿梭往来。两座新建的石桥中央夹着残桥一座,还剩下两个桥墩在向人们诉说着白宫镇的过去,使人顿生一种沧桑感。小河两岸长满了槐榉树,这正是林风眠笔下的风物,镇子上的人也告诉我,林风眠晚年,每逢家乡有人去看他,他总要问起家乡的槐榉树还开不开黄色的花。这时黄色的花瓣飘落在小石子路上,飘落在小河清澈的水中。

到了镇上,我才知道白宫镇是因为镇子上有一栋白色的宫殿式的房子而出名。房子前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矗立着一棵大榕树,很大的树冠,能给人遮风挡雨。

即使在自己的故乡,林风眠仍是很寂寞的、孤独的。本来很少有人能记起他,更少有人谈起他。因为他自青年时代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这里。还是前几年,林风眠的作品到过梅县展览,白宫镇的人才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来这里办画展的人说,乡亲们看到几幅山水后,一下子就高兴地指点起来,说那山水画的就是阁公岭,许多旅居海外的梅县客家人,也一目了然地点评着。阁公岭是真正的乡村了,乡间的小路,曲曲弯弯,一塘碧波,闪闪泛光,芦丛水草,摇曳生风,塘边的堤岸是用山石垒的,临水坐落着一排泥墙青瓦的平房。走上一个斜坡,就是林风眠的祖居,石阶、大门、屋檐、屋檐下的门匾上仍留着清晰的墨斗方大字“敦裕居”,那门前的三层阶砌,是林风眠祖父所垒,有的石上还有着他祖父所刻的图案。进了大门,是卵石铺砌的天井,天井朝右三间是林风眠祖父的故居,白墙,木格直棂小窗,单扇木门露出清晰的木纹,只是贴在上面的“福如东海”的联匾,还有那旧房子已变成养猪的地方,时时散出猪尿味及猪叫声,屋后的园子还有鸡在走来走去,这些都告诉我虽然寂寞但现在还有人居住。林风眠并不是出生在这个祖居里,而是离祖居不远的一个所在,原先为他祖父作石匠兼营生的店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山洪暴发而冲毁,后被拆除,如今已不复存在了。离店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染坊,每天都有红红绿绿的布匹和衣服在这里染了出来。林风眠的童年生活除了看祖父和父亲打石头,看祖父在石头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花和鸟的图案,再一个乐趣就是看染坊染出的衣物,那各种各样的色彩在吸引着他,那里也是他常去的地方。如今,这个染坊和林风眠出生的老屋同样不复存在了。

但是这两间已不复存在的老屋之间曾经惹出的故事,却一直埋藏在历史的记忆中,现在又系在小镇人们的心头上,这关系着林风眠为什么一生不回故乡的话题。

祖父的凿子和孙子的画笔

1900年12月22日,阁公岭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长子。这时正是清光绪二十六年,按天干地支推算,岁属庚子。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很不吉利的年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2月24日,也就是这个男孩出生的第三天,父母还没有来得及给孩子起名,清政府就公布了一项有十二条款的联合照会,向外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的白银,这就是有名的庚子赔款。也许孩子的家长预感到不祥,给孩子起了一个很普通的名字:阿勤。入学读书了,老师给他起了名字叫林绍琼,但他不喜欢这个名字,自己改成“林绍群”、“林凤鸣”,到法国后改为“林蜂鸣”,最后定为林风眠。后来,林风眠自己也说:“我出生在那个倒霉的日子里。”可是,林家毕竟太穷了,祖父林维仁实在没有经营任何事务的能力,只好找了个不花一文本钱的职业,就是上山去打石头,虽是一个卖力气的职业,却又带着几分智慧。因为还要在石头上雕刻一些花纹,做成墓碑卖钱糊口。如果只是打石头,也是卖不出价钱的。不管怎样,人最后总归要葬进土里,并在黄土堆上立一块墓碑的。聪明的祖父看准了这一点,就把这个铁饭碗的技艺传授给了儿子——林雨农,也就是林风眠的父亲了。可是林雨农除了照父亲的意思刻石头外,还兼画几笔画,是画在画纸上,这在林风眠的眼里,父亲似乎比祖父要略高一筹。但在林风眠的印象里,最深刻的还是祖父的形象,他一生是很少提及父亲的。

祖父非常疼爱这个长孙。当他会走路时,祖父就背他上山打石头,任他在岩石上、在树林和青草丛中游荡;他有时也守在祖父身边,帮助祖父磨凿子、递榔头,看祖父在石碑上刻图案刻花纹。祖父告诉他长大了老老实实做石匠,不要去想那些读书做官的事情。祖父还叫他少穿鞋子,并告诉他:“脚下磨出来的功夫,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

在林风眠的印象里,无论四季阴晴,祖父都是光着脚板,头上盘着辫子,束着腰,卷着裤管,成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块上画呀、刻呀:

我不敢说,我能像祖父一样勤劳俭朴,可是我的这双手和手中的一支笔,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凿子一样,成天是闲不住的;不过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头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却是在轻薄的、光滑的画纸上消磨了一生。除了作画,日常生活上的一些事务,我也都会做,也都乐意做。这些习惯的养成,我不能不感谢祖父对我的教训。P3-P5

序言

郑重先生是上海知名的记者、文人,在写好他的报道的同时,郑先生的一大爱好是与上海的一批知名画家交往,在谈诗论画之间结成了莫逆之交。郑先生的这种交往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交往当然是非功利性的。由于这一层关系,他受到了画家们的信赖,即使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之间也能说说真话。由此,也使得郑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有资格、有条件为海上画家们立传,写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代大家。传记责在真实和有文采,通过一个人物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如同司马迁为我们中华民族开创的纪实传统那般。郑先生循着这条路,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对他熟识的前辈画家——林风眠、谢稚柳、唐云、陈佩秋等一一道来。有时仅靠个人的回忆犹嫌不够,于是他又深入故纸堆里,在图书馆、档案馆不厌其烦地查找和核对资料。所以他的传记不是一般的回忆文章,而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结晶。这次,以他领衔撰写的这套海派画家传记陆续出版,带动了上海其他一些文人的加盟,我认为是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现在的时代,人们比较的浮躁,空泛地谈论海派概念,颠来倒去地玩弄一些词句的人何其的多,而沉静下来,扎扎实实地做一些梳理、考证、研究的,又是何其的少。

我们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热爱它、依恋它,除了每年走在长满悬铃木的街道,闻着白玉兰花开的香气,看着灯光在老洋房之间闪烁,体味城市那种独一无二的温馨,最使我们难忘、引为骄傲而又似乎永远读不完的那本书,其实是这座城市中曾经生活过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就像我每次去法兰克福书展自然要想起城市中歌德的故居,每次到阿姆斯特丹必定会去看看梵·高的艺术馆那样,名人是城市水远的名片。

上海的名人真是太多了,从政治家到文人,从学者到艺术家,真是写也写不完。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对海派画家有一点了解,同时也乐于看到有关他们的书一本本地出版。因为海派文化、海派,最早的出处恰恰在于“海上画派”,后来的用法都是它的引申义;因为海上画派确确实实出了一批大师、大家:如国画家就有赵之谦、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陆俨少、唐云、沈尹默等等,留洋归来的油画家就有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关良、朱屹瞻等等。海上画派仅中国画,最早确定的代表性人物就有60多人,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大师、名家就远不止这些了。

海上画派是有价值的,海上画派是什么呢?很难下一个科学的结论。我认为它是江南文化的精灵,是西洋文化的还魂。宋代南迁,在江浙苏皖尤其在江南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文人画是其中的精华之一,宋以后的绘画史几乎成了江南画史,赵孟频起始的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王、浙派、皖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西泠八家、华亭画派等等,这血脉相承的名流画派,最终都回归江南,汇结到文商并举的大都市上海。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五口通商,又使西风随商东渐,西洋文化在上海登陆、浸润、植根,开出了灿烂的新花。海上画派传承了祖宗传统的精华和异族的光辉,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分外妖娆,殊为难得。所以,它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去,都是绚烂多姿的,也是价值连城的。为有价值的画派、事物、人物立传,不是很有价值的吗?

祝君波

2007年12月

后记

在我认识的老一辈画家中,和林风眠是没有深交的,也没有收藏他的画。他住的南昌路那幢两层小楼,我也去过两次,在某些公开场合和他相遇,也有过握手和交谈,彼此都是淡淡的,始终没有进入他的世界,对他总有着一种陌生的甚至神秘的感觉。

我喜欢林风眠的艺术。他的画既不是传统的中国画,也不是传统的油画,他搞现代派,但又不完全是西方的现代派。他使东方的水墨和西方的色彩接吻,孕育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眠体”。我觉得他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艺术氛围:在孤寂中有着热烈。在沉静中有着壮美,在失望中有着希望,在向往与怀旧中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这正是生活在历史峡谷中人们极为复杂的情绪。在和他同时代的画家中,没有人能觉察这种情绪,更没人能把握和表现出来。

这位时代感极强的艺术家,受到时代的冷落。到了晚年也热闹过一阵,但和他对艺术的贡献相比,那还是很不够的。

由于对他的陌生,也由于他受到冷落,催发了我为他写传的心芽,想写一本孤独的林风眠。一旦入手。又有一种逆水行舟背纤而行的感觉。虽是如此,我还是竭尽心力,在他的生命河床上走着。

起始,我阅读他同代人的传记,有的已被封为大师级的人物了。初读时甚有启发。后来,我有机会去法国,到了巴黎,访问了他们当年读书的巴黎美术学院,访问了几个画室和学生,在拉丁区的鹅卵石铺的路上走来走去,又不止一次从美术学院经过拉丁区,穿过架在塞纳河上的艺术家桥到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我无法体验到他们当年在巴黎学画时的辉煌,即像传记中写的那种辉煌。我感到被抛得很远很远。在巴黎我访问了赵无极和朱德群,他们当年都是林校长的学生。在国立杭州艺专学画或教画,谈论的仍然是林风眠在中国的事情。

在巴黎,我想通过朱德群找林风眠的义女冯叶,这时她不在巴黎,到别的地方去了。写林风眠传,冯叶和她的父母冯纪忠、席素华是绝对重要的采访对象。冯纪忠和席素华已定居美国,林风眠在香港时又是由冯叶照料。去巴黎之前,我曾到香港搜集传记材料。冯叶是我当然要采访的对象。通过朋友介绍,她不愿和我见面。后来还是由新闻界的前辈卜少夫设宴把冯叶请来,席未终她就走了。我送她到门口,站在马路边说了几句话。她说许多人都要为她干爹写传记,都找她要材料,但她都没有时间,将来肯定要把材料整理出来,交给哪位传记作者还不知道。说罢,她就消失在香港的夜色中。

我只能自叹与冯叶无缘。

我多次去了杭州。在国立杭州艺专旧址——罗苑散步,从罗苑绕道孤山到林风眠的故居,走了几个清晨和黄昏。中国美术大学有林风眠研究会。他们开过两次林风眠研讨会,出版了几册林风眠研究文集。主持研究会日常工作的金尚义倾力相助,把他收集到的资料照片及出版物都交给我;还有中国美术大学教授郑朝,曾对林风眠的挚友林文铮作了多次访问,写了许多研究林风眠的论文,可以说他是对林风眠知之最深、了解最透的人。我和郑朝、金尚义曾多次共谈,讨论林风眠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风眠被冠以特务罪名在铁窗下度过四年岁月。这在林风眠的生命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我到了公安局档案处,看了预审档案。预审档案是公安局内部档案,不是定案结论,加上林风眠的冤案已经平反,外人很难看到的。感谢公安局对我工作的理解,还是让我看了,我也遵守诺言,只抄录和传记有关的资料。几十次的预审,都是有关他的历史及和一些人的关系,谈来谈去,那些历史事实都是不变的。除了那些“触及灵魂”的自我批判,我感到他是以极平静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故事。但那些“触及灵魂”的自我批判,对老人是极大的精神折磨。除了那一段一段的陈述外,我把他在狱中写的“自传”完整地抄录下来。如今重读,使人不相信中国怎么会有那样一段历史!  还有袁湘文,现在我都称她为“袁大姐”,我认为她是林风眠的“健康保护神”。她不但接受我几十个小时的录音采访。并向我提供林风眠初到香港写给他们夫妇的几十封信。整个传记中,我觉得“信中的林风眠”是最真的林风眠。为了保持史料的真实性、珍贵性,我没以这些信为基础加以改造,而是原信照录。这比任何执笔重写更有价值。这些信虽然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写的,但它足以映照出林风眠的性格、人生哲学及处事准则。

我去广州时,也绕道去了林风眠的故乡。似乎故乡人已把他忘却了,没有找到什么材料,只有一种感受,看了他故乡的风景,对他的画更理解了。

我感到遗憾的是,没有能采访到金碧芬。她曾在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画室学画,在上海时和林风眠过往较多。林风眠初到香港,金碧芬对他有许多照料。林风眠在香港定居,去巴西探亲,金碧芬又作了许多奔波。但是。我没能采访到她。

叙述了这样一个过程,已足以说明写作林风眠传的材料的几个来源:金尚义提供的许多原始资料及研究资料:王良福提供的林风眠到香港后见诸香港及台湾的报刊文章;上海市公安局档案处提供的资料;袁湘文提供的林风眠到香港后写给他们的信。不敢说我掌握的资料最全,但应该说,我掌握的资料较多。

我感到林凤眠的一生是在被误解中度过的。或者说,他的一生有许多地方被人误解。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写作中我就采取特别谨慎的态度,特别老实的叙述方法,把事情说清楚,以消除人们对他的误解,由于要把事情说清楚,我就特别注意历史的真实,包括对林风眠持支持或反对的人和事都作真实的记录。我只是记录史实,没有评判是非。历史已经过去,恩怨也已消除,何必再去评判那时的是非呢?否则就徒增烦恼了。

我还特别注意林风眠和徐悲鸿。这两位极有光彩的人物,由于各人性格上的弱点,都给他们带来了局限性。我常常想,如果两个人能携起手来,志同道合地去发展中国美术事业,现在的中国美术事业会是什么样子?由于性格及艺术见解的不同,他们都没有达到自己应有的高峰,更不用说共同攀登中国美术的新高峰了。本想写一章林风眠和徐悲鸿的比较,考虑到不是写作本传的任务,也就作罢了。

傅雷生前和林风眠有约,要为林风眠写传,而且作了相当深入的交谈。但时代不让他们实现约定,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如果林风眠传由傅雷来写,那该是什么样子呢?

郑重

盛暑于百里溪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