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时有许多视而不见的东西往往在三十几岁时才能够发现它的价值。面对二十几岁不以为然的东西,能够在现实的矛盾面前,选择让自己不后悔的一条路,这便是世俗的智慧。
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之间是个可以做任何事情,也可以不用动脑筋做任何事情的美好时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维持现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在努力向前一步,至少不会落在别人的身后。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敏锐,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对他们的人生历程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然而,仅仅拥有做事的水平还不够,我们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做事。一是做人。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涉世不深,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模仿别人做事,很少有人能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发挥专长,所以很少有人在这个年纪成就大事。
二十几岁是人生最佳的选择时期,而到了三十几岁,事业、婚姻、生活态度等。这一切都已经定型了,不再那么容易改变了。也就是说,到了三十几岁,再来改变就已经为时已晚了。
本书旨在指导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活出自己,活出心情,处理好二十几岁时人生应该重点面对的问题。
二十几岁的生命,活力四射,生机勃勃;二十几岁的人生,充满机遇,富有变化,二十几岁,面临着人生诸多角色的变化,面临着许多选择,二十几岁无疑会决定人的一生,本书旨在指导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活出自己,活出心情,处理好二十几岁时人生应该重点面对的问题。让你在品生活的艰辛、困苦、压力的同时,拥有良好的处事心态,使你的人生在追求完整和完美的过程中熠熠发光。
没有写在条文上,而在现实中切实存在的规则有很多种,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首先应该学会的是退让和妥协。
有这样一道脑筋急转弯题:飞机在高空中盘旋,目标紧紧咬住装载紧急救援物资的卡车,就在这危急时刻,前面出现一个桥洞,且洞口低于车高几厘米,问卡车如何巧妙穿过桥洞。
答案是把车的轮胎放掉一部分气即可。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开始时不是一筹莫展,搞得焦头烂额,就是硬往前撞,哪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壮。这固然表明一个人有勇气和自信,但往往会适得其反,事情会扯不清、理更乱。毫无价值的牺牲,最终受害的是自己。随着“吃堑”的增多,也长了些许的“智”,在每逢遇到类似的难题时,就应该如文中开头的司机,给车胎放一点气——低一低头。
无论各界名人还是无名小辈,低调的定位、合作的态度,都能使他们碰到的阻力更小一些,整个行程更顺畅一些。
香港娱乐圈中的常青树刘德华,在竞争异常激烈、是非恩怨不断的娱乐圈中,能处处逢源、四季发财,方方面面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和他坚守做人处世的谦恭之道不无关系。刘德华很少去争什么天王,他在屏幕上的形象也绝少像周润发那样以“大哥大”的面目出现,就算在记者面前,也总是一副“小弟怕怕”的样子。随着岁月与人事的消磨,一个个天王天后不是江郎才尽就是被明枪暗箭挤出了娱乐圈,唯有华仔在影视歌三界年年不老,从后劲以及持久性上讲,他才是香港娱乐圈真正的大哥大。
有一次,刘德华接受采访,记者问他:“听说您做人做事很低调,从不把争第一作为自己的目标?”刘德华回答说:“我是一个传统的入,做事懂得礼让,从不刻意争第一,你问我电影有没有跑到第一名?我没有。唱歌有没有跑到第一名?我没有。我两样都是第二名,但是就像十项全能比赛一样,加起来就是第一名了。”
刘德华处世态度反映出中国一种奇特的现象:能当好老大的,往往是那些甘当老二、会当老二的人。就像刘德华所信奉的那样:老二加老二等于老大。在中国这个古老深沉的国度,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摆正老大与老二的位置,也必须弄懂当老二的深刻内涵。该当老二时,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当老二。只有算得清这笔账的人,最终才可能获得成功。
《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也是论资历行事的。唐僧的行李看上去最不起眼,可也必不可少,走到哪带到哪。在五行山,唐僧救出孙悟空,行李自然是由孙悟空挑着,虽然有些大材小用,但没办法啊。在高老庄,唐僧收服猪八戒,大师兄顺理成章地解下行李。虽然八戒一百个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谁让自己是后来的,心中骂骂咧咧,可腿上肩上一点也不含糊。
在流沙河收沙僧之后,最开心的莫过于八戒了,终于可以摆摆师兄的样子,将行李交给了沙僧。沙僧知道“长幼有序,先来后到”的规矩,因此毫无怨言,忠心耿耿地一路挑着行李直到西天,终究也修成金身罗汉的正果。
透过唐僧的行李在师兄弟三人之间的轮换,我们发现当今职场也存在这样的潜规矩。新进的人员,无论能力多强,都要先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凡事从最基本的复印打字、端茶送水做起,不要有怨言,不管先来的人技术含量有多少,至少人家的经验比你丰富。
唐僧的行李看上去不起眼,可少了这些,唐僧能去得了西天吗?复印打字、端茶送水这类最没有含金量的事情,在办公室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既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孙悟空,如他一般斩妖除魔,那就做沙僧吧,他是最稳妥的。有了沙僧的任劳任怨,一样会有所成就!
每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应该认清世俗,学会沙僧的谦退。在招聘广告上,很多公司都会列出一条: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优先。这是什么意思?你以为他只是单纯地在强调工作经验吗?一个经营装修公司的老板曾说:“其实装修做一年的经验和做五年的差不多。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五年工作经验,他就会明白他不能在我的公司实现他做大设计师的理想。他要是大设计师,他早就找到成为大设计师的方法了,还等着我来发现他、挖掘他?他不会在我的公司抱怨我没有给他条件,我凭什么给他条件?我给我自己条件好不好?一般工作五年以上的人,会懂得把那些梦想藏在心中。而且一般比较清楚通过努力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他会算得清清楚楚,自己几年之后可以买车,几年之后可以买房。为什么西方一些企业在提拔主管的时候会考虑一个人的婚姻状况?因为企业一般认为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有责任感。而事实上,是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懂得妥协。想一想,工作不是和婚姻有很类似的地方吗?一桩婚姻要持久有效,难道能不学会自己给自己搬梯子,找台阶?要不,真僵住了,一个说‘离’,一个说‘好’,怎么办?真离了?那还过什么日子呀?工作也是一样,除非是你不想干了,否则老板说你两句,你脖子一梗,说‘老子不干了’,然后呢?可不能图一时痛快呀!好日子是怎么出来的?是过出来的。”
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妥协,像贝多芬那样,像布鲁诺那样,像许许多多的英雄那样,即使被五马分尸、被绑在火刑架上也不妥协,但是那和好日子没有关系。好日子讲究的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妥协其实等于迂回前进,二十几岁的人明白得越早越好,如果等碰得头破血流时再后退,付出的代价就未免太高了。P7-9
我们在少年时,还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当你活到二十多岁,不论是自己的心理。还是外围环境都慢慢产生了量与质的变化。一个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逐步完成由青涩少年到成熟人生的过渡,把握梦想,主宰自己的前程。是目前“活着”最重要的事。
年近八旬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人生的快乐。”
今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更注重个性的体验,不必再把自己的人生概括在某一句话里。但是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它正面的内容,比如成功与富裕,比如自由与爱情,追求人生的美好是切实可行而且无可厚非的一件事。
年轻人成长,要坚韧、勤奋、自信……这些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其间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耕耘才有收获。这是世间不变的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年轻人往往会迷失在“奋斗”的海洋里,形成一种必须经历忧患才能成功,必须经历漫长的艰苦奋斗才能成才的错觉。
事实上,这种观念与成功的现实意义并不合拍。
其一,一个社会尚且以文明、富裕为发展方向。对个人来说,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物质享受同样无罪。而且这种欲望,在适宜的条件下就可以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激发我们的信心和创造力。
其二,成功就是你对自己目标的达成,它不必再承载过多人为的附加意义。经历了艰辛苦难后采摘的果子固然甘甜,但在顺境中所得也具备同等的味道,这并没有让你投机取巧的意思。美国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在94岁临终时留下这样一句遗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态度,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他以成熟的、经历了社会检验的阅历重新选择人生,必然会少走不少弯路。同样,年轻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如果能早一些认识现实,消解身上的生涩、偏执和意气,成功就会来得更顺畅一些。
这中间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对世俗的认识与理解。很多人在二十几岁时涉世,受了许多挫折,吞咽了许多苦果之后,才逐步看清了现实的真实面目,明白了自己的得失与方向。但是在这几年或十几年的历练中,他们已经消磨了最初的激情与锐气,失去无数不可复得的大好机会。
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对压力、选择、金钱、人脉等现实问题认识得越早、越明确,就越可以稳妥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历程。林肯曾经说过:“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不必用烫伤自己的方法去体验火的炙热;也可以让我们在陷阱面前适时止步,做出明智的选择。”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所讲述的观念,不仅仅是对能力与信念的激励,对年轻人,同时也是一种睿智的提携。
一个人在二十几岁时的行止见识,将决定他一生的高度。
编著者
2007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