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徽州访古(典藏图文本)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张和敬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里是朱熹、戴震、胡适、黄宾虹等文化大师的故里,是《辞海》中名人最多、明清进士五百多人祥集的灵秀之地。

本书介绍了徽州的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塔、古楼亭阁、名人故居、屯溪老街、花山谜窟等,读完此书,你一定能感受到徽文化的博大内涵。

内容推荐

徽州,是文化大师故里,是进士祥集之地,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有徽商高门大院。

本书以大量详实的资料,配以诸多精美的图片,介绍了徽州的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塔、古楼亭阁、名人故居、屯溪老街、花山谜窟等,让读者一卷在手,感受到徽文化的博大内涵。

目录

序言

一、古村落

 1.西递——桃花源里人家

 2.宏村——举世无双的牛形村落

 3.南屏——随《菊豆》走向世界

 4.雄村——“五世一品”美名扬

 5.许村——遍布名胜的古镇

 6.昌溪——歙南名镇

 7.唐模——忠孝铸胜境

 8.呈坎——古称双贤

 9.关麓——别具一格的建筑群落

 10.屏山——舒绣文故里

 11.碧山——历史文化古村

 12.万安——千年古镇

 13.五城——徽婺故道第一镇

 14.江湾——萧氏南渡迁居地

 15.卖花渔村——藏在深闰人未识

二、古民居

 1.承志堂——微商富庶的历史见证

 2.履福堂——书香浓郁福满堂

 3.西园——雅趣自得园林情

 4.东园——书香浓郁甚优雅

 5.程氏三宅——明代民居的瑰宝

 6.胡宗宪尚书府——二十四门阙

 7.黄村进士第——风采迷人的古建筑

 8.三槐堂——民间俗称“金銮殿”

 9.潜口民宅——明清民居博物馆

三、古祠堂

 1.棠樾村的男祠、女祠

 2.西递村内敬爱堂

 3.呈坎村的罗东舒祠

 4.龙川胡氏宗祠

 5.潜口汪氏宗祠

 6.大阜潘氏宗祠

 7.北岸吴氏宗祠

 8.祁门贞一堂

四、古牌坊

 1.棠樾牌坊群

 2.许国石坊

 3.胡文光刺史坊

 4.奕世尚书坊及都宪坊

 5.贞白里坊

 6.龙兴独对坊

 7.丞相状元坊

五、古桥

 1.歙城三桥

 2.屯溪桥

 3.麟凤桥与板石诗刻

 4.北岸廊桥

 5.登封桥

 6.渔亭桥

 7.阊江双桥

 8.徽溪桥

 9.清华彩虹桥

六、古塔

 1.长庆寺塔

 2.云门塔

 3.巽峰、丁峰塔

 4.文峰塔

 5.伟溪塔

七、古楼与亭阁

 1.六角楼

 2.太白楼

 3.绿绕亭与老屋阁

 4大观亭

 5.魁星阁

八、名人与故居

 十八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戴震

 一代珠算大师——程大位

 《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一位中国人——王茂荫

 天开文运创墨业——胡天柱

 举世公认的文化巨星——胡适

 一代画坛宗师黄宾虹及其故居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九、屯溪老街

十、花山谜窟

附录

 1 徽州的历史沿革

 2 徽学与徽文化研究

 3 风景这边独好——记雄奇险幻的黄山白云景区

后记

试读章节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歙县城内小北街。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陶行知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崇一学堂房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东朝西,三间两进,中有天井,原为住宅,1905年歙县耶稣教会在此创办崇一中学堂,简称“崇一学堂”,占地约五百平方米,前进为教学区,后进为生活区。扩建成陶行知纪念馆后,大门改为东向,用青灰色水磨砖砌就,黟县青石门额上镌刻胡耀邦手书“陶行知纪念馆”六个填金大字。门厅正中设陶行知塑像。后进为展厅,陈列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历史照片、手迹、图表、实物等。宋庆龄题词“万世师表”匾额挂在主厅内。在崇一学堂宿舍,北室陈设三张单人床,东侧床边写有“陶文浚床位”五个字,墙上留有陶行知当年题写的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他后来的丰功伟绩足以说明他确实这样做了,也做到了。

陶行知(1891—1946年),歙县黄潭源村人,原名文浚,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曾用名知行。他十五岁入学先后就读于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师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7年学成归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始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通过不断的实践,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于是毅然抛弃了“知行合一”和杜威的“自然主义经验论”思想,正式更名为陶行知。1927年,他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要办求大众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教育。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实践相联系,反对死读书,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论。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其中“做”是中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并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陶行知在晓庄师范茅屋礼堂两旁写了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寂麦黍稷下工夫。”体现了他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生活教育论”在中国教育思想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文章。1932年创办了平民教育组织——山海工学团。工是工作,学是科学,团是团体。他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陶行知创立工学团旨在将工场、学堂、社会打成一片,以最敏捷的手段,对大众实施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识字能力、运用民权的能力、节制生育的能力等“六大训练”,以达到人人生产、人人长进、人人平等互助、人人自卫卫人的目标,从而拯救整个中华民族于生死关头。1939年,他在重庆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1944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不久当选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杂志。1946年1月,与李公朴等人创办社会大学,并担任校长。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46年7月25日,他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他以为人民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的赤子之情,实现了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宏愿。陶行知病逝后,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痛博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周恩来高度地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逝世了,然而他的精神不死。其创立的事业后继有人。在今日安徽尤其是教育界,学陶师陶研陶蔚然成风。位于黄山市的安徽省行知中学,是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的实验基地,自1983年以来,共培养了蚕桑、多种经营、茶叶、园艺、美工、水利等二十多个专业的二千多名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有用之才。歙县行知小学开展了“文化早餐”、“社会实践”实验,1990年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基金会“陶研优秀成果奖”。陶研之花在黄山开出了丰硕之果。P193-195

序言

朋友,倘若你到著名风景区黄山旅游,无论是导游,官员,还是百姓,都会告诉你一句话,“山上看风景,山下看文化”。

所谓“山上看风景”,指的是黄山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就成了人们的共识,但遥想当年汉武帝敕封五岳时,尚不知有黄山,如此有如仙境的天下奇山奇景,可惜当时还藏在深闺人未识。而黄山的一举成名天下知,无疑要归功于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遍游天下名山大川的徐霞客,在作出一番比较后给予的这一评价极其恰当。其一,黄山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庐山之秀丽、衡山之烟云、峨眉之清凉、雁荡之巧石”诸多特点,集天下名山之优点于一身,怎能不让人叹为观止?其二,黄山拥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加上冬雪,每一种奇景都无比丰富,巍然大观,美不胜收。其三,黄山最大的特点是以变取胜,可以说是季节不同,景色不同;气候不同,景色不同;角度不同,景色不同。雄、奇、险、幻、再加上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可谓千奇百变,令人百看不厌。刘海粟大师十上黄山,发出“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的肺腑之言,绝非偶然。

所谓“山下看文化”,指的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徽文化系地域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一部分。安徽省建立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而古徽州的建立却要早得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于此建立歙、黟两县,先后隶属于鄣郡、新都郡,晋太康元年改称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置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徽州,一直管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六县,虽然上个世纪30年代将婺源划出,1947年在多方呼吁下回归,1949年又一次划走,1987年绩溪县又因故划走,然而它们一直是古新安、古徽州的重要县邑,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同源,一脉相承,与源远流长的徽文化终归无法割开。安徽地跨江淮,长江、淮河穿境而过,把这块土地划分为淮北、江淮、皖南三个地域,唐贞观年间,这三部分分属于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应是最能代表这一区域特征的。因此整个安徽的文化涵盖了包括老庄哲学、建安文学、《淮南子》文化在内的淮河文化;以桐城文派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以及徽州文化。而徽文化则是起于南宋、成于明清,与徽商互为因果,同藏学、敦煌学齐名,自成体系的地方文化。徽文化被确认为显学,首先是其内涵极为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州工艺、徽派建筑、徽墨歙砚、徽戏、徽菜、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方言、徽州民俗、徽州科技、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派盆景,等等。其次,徽文化的历史遗存十分厚重,时至今日,在一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能看到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塔、古亭阁,等等,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明清博物馆。以至于像西递、宏村那样的皖南古村落,不用任何包装而能顺利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于此可见一斑。再次,由于徽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徽州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耀眼的人物,朱熹、胡宗宪、许国、胡开文、胡雪岩、渐江、黄宾虹、詹天佑、王茂荫、戴震、胡适、陶行知,等等,无不是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的重量级人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山是百看不厌的画,徽州是百读不倦的书。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集于一身的黄山,描写她的文章早已汗牛充栋,本书主要是介绍徽文化的历史遗存,即老徽州的文化古迹。书中用大量详实的资料,以散文的笔法,配以诸多精美的图片,对徽州古迹进行了介绍,如能让读者朋友一卷在手,感受到她是游览徽州人文景观的指南,研究徽文化的索引,与黄山市和黄山人民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纽带,写作本书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古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较今安徽省黄山市辖区略大),群山环抱之中,历来有“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之说,每当中原战乱之时,这里就成了藏龙卧虎之地,她既是乱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宝库。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辞海》中列举的名人,属徽州籍的就有五十多人,排在全国各州府之首。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徽州中进士者有五百四十二人,中举人者多达一千五百一十三人。出现了“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四世一品”的奇迹。

南宋迁都临安,使古徽州获得了京城的辐射,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济、文化更趋繁荣。自此徽商开始萌芽,至明清时代,达到鼎盛,曾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贾而好儒,崇尚文化,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文化。另一方面,徽商们又难以摆脱“光宗耀祖”的封建传统思想,于是便将在外经商赚取的金银钱财带回家乡,广置田地,或建宅院、造园林、筑祠堂,或修桥、补路、立牌坊,于是在徽州境内,至今仍留存着大量的古桥、古塔、古亭阁、古祠堂、古牌坊,现已发现的地面文物有四千九百多处,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四十五处,可以说,徽州大地犹如一座天然的、巨大的历史博物馆。

后记

2006年上半年,我与几位同事以及黄山市的几位学界名人,筹划写作一本宣传黄山的书,书名为《神奇黄山,魅力徽州》。经两次碰头研究。详细提纲业已列出,初步设想为五辛:第一章,黄山归来不看岳;第二章,新安山水天下秀(黄山、徽州古称新安。这里主要写黄山以外的其他自然风光,如齐云山、牯牛降、清凉峰、新安江、太平湖、花山谜窟等);第三章,博大精深徽文化;第四章,亦贾亦儒古徽商;第五章,群星璀灿话人杰。

所以要写这样一本书,一是因为我在黄山市委工作过五个年头,恰逢世纪之交,对这里的山水很熟悉,对这里的干部群众很有感情,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二是因为在黄山这样一个市的范围内就有两处世界遗产,三顶世界级桂冠,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堪称天下无双,极具魅力,“黄山是百看不厌的画,徽州是百读不倦的书”,名副其实。因此,写出来向世人加以介绍,应当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后来全书因故未能面世,令人遗憾。但我本人所承担的第三章即博大精深徽文化,已率先完成,它是能够独立成篇的,可以用来向世人介绍徽州的人文古迹,同样是件好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修改,形成了目前这样一篇东西。并将徽州的历史沿革、徽学与徽文化研究列入附录,作为补充参考之用;另外加上一篇写黄山自然风光的纪游作为点缀,以帮助读者诸君领略黄山的雄奇险幻与秀美。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历史上的徽州千百年问均包括一府六县,但我本人在黄山工作期间已不包括绩溪,更不包括婺源,因此对这两个县了解不多,也涉猎不多,绩溪只写了四、五处,而婺源仅仅写了清华彩虹桥和江湾镇两处,以保持徽州人文古迹的完整性。

承蒙九州出版社大力支持,使之得以面世,不胜感激之至。本书参考了《江南胜迹》、《绿色明珠》、《寻梦到徽州》、《徽州精华游》、《徽州文化研究》、《徽州五千村》等书籍,以及黄山几个县的县志,在此表示感谢。书中半数以上图片系由黄山广播电视报总编施广德先生提供,安徽省委统战部的李传玺同志亦提供了一些图片,陈川木同志帮助做了图片的整理工作,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