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盛京老地名/辽沈晚报文化生活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顾珍妮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顾珍妮编著的《盛京老地名》一书集结了《辽沈晚报》开设的一个栏目——《盛京老地名》栏目连载的75篇文章,它从追溯一个个地名开始,传播沈城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对于人们知悉沈阳、爱国爱乡,从而探寻地名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内容推荐

讲述身为沈阳人就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朝代的更替,沈阳从最初的候城发展到接下来的沈州,再到沈阳路、沈阳中卫、盛京、奉天,最终成了如今的沈阳市。而随着沈阳城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一个个浓缩、反映了沈阳城各个街区历史与文化的地名,即便随着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许多老人、老事儿、老建筑、老传说变得鲜为人知,甚至消失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个个老地名找到追溯的线索。

《盛京老地名》就通过一个个老地名,追溯了老沈阳过去的那些人和摩儿!

《盛京老地名》作者顾珍妮通过实地寻访、打探,钩沉、整理了数十个沈阳老地名所在街区古往今来的世事变迁,以新闻的写法和活泼的语言,刨根问底儿地讲述了那些因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变得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和古老传说,在记录历史、收藏记忆的同时,为人们留下了寻根的线索。

目录

沈州路:探寻沈阳城最早的雏形

沈阳路:昔日的“皇家禁路”

盛京路:浓缩多少“盛京盛事”

奉天街:那些和“奉天”有关的往事

通天街:沈阳最古老的一条街

九门路:打开沈城“九门”之谜

文庙巷:让沈阳城有了属于自己的读书人

萃生里:昔日书声琅琅

魁星楼:赶考秀才的“风水宝地”

文中里:佣人家走出军机大臣

翰林路:胡同深处的“大宅门”

左府巷:左将军爱民如子,气壮山河

同善里:几十年博爱大义功绩如天

华山路:皇家御路通京城

东陵路:祭祖幽径踏出皇陵往事

北陵大街:承载多少古城文化

三陵巷:三陵衙门和清帝东巡

天坛街:曾经在这里也有个天坛

风雨坛街:风雨坛说当年风雨

中街(上):老建筑是沈城历史的“活化石”

中街(中):老字号见证盛京繁华百年

中街(下):那些藏在街巷里的逸闻轶事

正阳街(上):歌舞升平正朝阳

正阳街(下):闹帝隋思老字号

朝阳街(上):东北最早的“金融街”

朝阳街(下):古玩店主认子成就奇妙渊源

银元街:东北造币史从这里开始

八卦街:易进难出

十一纬路:老沈阳商埠地里的淘金岁月

十纬路:不是公馆的汤公馆

八纬路:公馆云集

光荣街:不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事儿

和平大街:曾经的国际大马路

南京街:满铁附属地的旧日伤痕

太原街(上):沧桑往事知多少

太原街(下):老字号背后那些动人的故事

中山路:异国老建筑里的财富故事

皇寺路:有多少故事里的事

堂子街:神秘的传奇故事

天齐巷:曾经有老沈阳最大的庙会

长安寺巷:闹市里的古巷古刹

慈恩寺巷:忠骨正气今犹在

八王寺街:此“八王”非“铁帽子八王”

珠林路:只剩下名字的记忆

太清官街:追溯至《射雕英雄传》的往事

天后官:仍没老去的传说

山东庙巷:镌刻着闯关东的回忆

大北街:寂寞古刹背后的故事

东北大马路:那些“风华”雪月事儿

讲武堂路:多少将校出此中

北大营街:燃烧心头的战争记忆

黑龙江街:曾发生在这里的正义审判

承德路:承载了多少血泪故事

北行:四根旗杆的传说

塔湾街:夕照下的名塔古刹

白塔堡:那些流传久远的神秘传说

罗士圈:当年骡子拉货的浑河渡口

上木场:盛京城的一大源头

总站路:老北站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市府大路:鲜为人知的往事

东站街:东北自建铁路在此始发

鹰市口:不得不说的和鹰有关的故事

艳粉街:那些胭脂飘香的日子

臭皮行胡同:沈阳曾经最有名的“皮草店”

乐郊路:乐土上的史海钩沉

大、小什字街:东北西医治疗自此开始

仙居、丙吉两胡同:不是冤家不聚头

津桥路:那些关于善恶的传说

观泉路:浑河古道的守望者

小河沿路:万泉河畔的陈年旧事

老瓜堡:神鸟乌鸦留下的传说

满堂乡:谐音背后的努尔哈赤杀子之谜

揽军路:“大墓”下的皇室风云

公主屯: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试读章节

通天街:沈阳最古老的一条街

如果将明代沈阳城的地图无限扩大,通天街便会瞬间彰显无余,那一条贯穿了城市南北的大道,便是如今通天街的前身。

提及老城区,这“通天”二字的意味便有了些模糊的概念——天子所在,道路通天。有人说,通天街的尽头直通天子的所在,今日的故宫仍可印证此说法;也有人说,这一条街之所以名日“通天街”,是因为它直通西天,故去之人,在此上路。“通天”二字,颇有震撼意味。或许绝大多数居住在这座城里的人们都曾听闻过这个响亮得无法掩盖的名字,但对于通天街的具体所在以及样貌,很多人脑海中还是模糊的。

 这条街为何命名为通天街,而通天之路究竟通往何处?翻滚的历史,曾在通天街上演绎过怎样的往事?

一条通天街,贯通沈阳城

通天街位于沈河区中部,该街今分为北通天街和南通天街。北通天街北起盛京路(即清初的金银库胡同,又称军署街),南至南顺城路;南通天街北起乐郊路,南至文艺路。

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说,通天街早在元代就有了,那时是一条土路,如此,通天街可看成沈阳市最古老的一条街。明代早期,沈阳老城成了夯土围成的一座方城,在城的四周分别设有四个城门,城内的街路也呈十字形,直通四个城门。而贯穿南北的那一条便是如今的通天街。等到了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时候,在沈阳土城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沈阳砖城,而这一条通天街仍保持着贯穿南北的姿态,作为沈阳城内一条主要干道而存在。

沈阳砖城建立之后,因十字街的格局并未改变,就在十字街的交叉之处修建了一座中心庙,意在屏蔽四方,使南北、东西相对的四条街不能直视望穿。那时通天街为土路,北起北门(即安定门,明末改称镇边门,清代民间俗称“九门”),南经南门(保安门)抵南郊,全长约2200米,宽约7米。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老罕王努尔哈赤进占沈阳后,改城门辟新街。因拆除了北门之外的三门,所以原两门之间的南、北通天街只剩下城内部分。待到修建皇宫之际,文德坊、武功坊占用了这条街的中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这条街被正式命名为通天街。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改建沈阳城,改原有的四门为八门。此时,因通天街所处的位置,其中段又被圈人禁地,它被截成两段,加上皇太极封死了北门,如此一来,通天街就变成了无法通天的丁字街。通天之路究竟通往何处

通天街为何被称为通天街?这一说法虽然已时过百年,但如今生活于此地的百姓们,仍旧对此念念不忘。通天街究竟通往何处,路边的一位老人捻着花白的胡须娓娓道来:“这通天街之所以被称作通天街,是因为它直通皇宫,而皇宫正是皇帝的住所。在过去,皇帝被称为天子,意为‘受命于天’。因此,直接通往天子所在地的这一条街便被称作通天街。”

然而,关于通天街的由来并非仅此一种说法。另一位老人说:“在前面不远处有一座小庙,过去如果谁家有人死了就抬到那里停灵,当时老百姓说,在那里走可以让死者的亡灵升天。这通天街是这么由来的。”

关于通天街名字由来的说法并不统一。通天街究竟通往何处?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说,“通天”二字实际上取意为“通往天子所在”。“努尔哈赤刚进沈阳城的时候,并没有故宫,但是他作为罕王不能没有住处,而彼时的沈阳城还是过去的十字形街路,通往四座城门。综合诸多因素,努尔哈赤将自己的宫殿选址在北门旁边,也就是后来的九门,一方面因为九门作为军事要塞可以大量屯兵,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位于城市中央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

当年努尔哈赤匆匆迁都于沈阳,在沈阳城内居住了短暂的十八个月后便匆匆告别了人世。这期间,他的住所既不见清朝官方文献有明确记载,又少闻于野史传说。据史籍《奉天通志》推测,努尔哈赤人沈阳后,居住在沈阳故宫,其理由是:“必沈阳宫殿已先修筑,始议迁都。”如此猜想沿用了许多年,直到《盛京城阙图》的发现才解开了这一谜底。在《盛京城阙图》内,首次一清二楚地标明“清太祖居住之宫”并非位于沈阳故宫之中,而是坐落于沈阳城的最北端,背靠着北面城墙“九门”而面南,这里才是努尔哈赤在沈阳新都的住处所在。

当时所谓的宫殿,不过是一处简陋的平房,因为正处战乱年间,所以并无过多人力、物力来大修宫殿。这样,努尔哈赤就住在这一处简陋的平房当中,至于简陋的程度,也不过是座二进四合院而已。因为那时通天街直通九门,也就是说直通太祖居住之宫,因此被百姓们称为通天街。

另一方面,在沈阳故宫建立以后,通天街直通故宫,其中一部分还曾被圈入禁区范围内,而如今的故宫也正是当年皇帝居住的场所,人们便将这一条直通皇宫的街称为通天街。

齐守成说,当然这两种说法也仅限于民间的传说,而关于通天街的真正由来,至今仍是无从考证。

通天街将成历史链

如今,通天街经历了数百年历史的洗礼,愈积愈沉。随着沈城街路不断增多,通天街变得愈发平庸无奇,如果不是拨开其上附着的尘埃,则少有人会将目光停留于此地,尽管它所处的位置,默默昭示着它曾有过的不凡。

按照齐守成的指点,在狭窄的盛京路上,自东向西,过了东三省总督府已然破烂不堪的遗迹,一条平凡得足以被忽略的丁字路口呈现于眼前,如此,通天街便是这样在盛京路上凿出了一个缺口,并窄窄地延伸下去。通天街的路牌在四周林立的高楼之下显得更加单薄,这种单薄甚至让人无法相信它曾经是沈阳城内南北走向的那一条要路,难以相信它作为通天之路直通向努尔哈赤抑或是皇太极的住所。

“我刚搬来的时候,这条街比现在宽一些,往北一直通向故宫,往南到了城墙就断开了,这是北段,南段延伸到城墙外面。”路边的老人回忆说,“看到那条马路了吧?过去那里就是城墙,北通天街到此为止,要是想去南通天街,从城门绕过去吧……”他指着南顺城路的方向说。

齐守成介绍说,通天街将于今年被打通,从而形成一条历史链。“现在的北通天街到了盛京路就被堵死了,再往北就是楼群,无法直通故宫,也就失去了通天之意。将通天街打通之后,从故宫将可以直达帅府,无需绕路。”

随着街路的改造,通天街将再度恢复往日的雄风,并荣升为历史链的引导者,故宫、东三省总督府、张氏帅府,历史沿着时间的顺序,静静地在通天街上陈列下来,于通天街而言,这种陈列并不仅仅意味着陈列,更多的则是一种见证。

P19-22

序言

如今,地名学虽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它与历史、地理、考古、人类、社会、民族、宗教、语言、民俗诸多学科均有些关联。由于地名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故地名对国民经济、城市建设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地名呢?’简言之。凡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地域,通常都有自己的名称,就叫做地名。地名就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一种语言代号。一个地名要想广泛流传,必须经过人民群众的认可,否则就流传不开,也流传不下来。

城市街、路、巷的名称有两种社会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二是认识功能。众多的大街小巷和众多的人一样,都必须各有各的名字,以示区分和认定方位,便于联络,这就是实用功能。街、路、巷名称五花八门,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社会风貌、民间习俗以及历史画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百科全书,这就是其认识功能。

唠起盛京(沈阳)的街、路、巷(胡同)命名,确有其独到的地方特色。例如:一、用古迹与历史所命名的地名,主要分布在沈河区、大东区。沈河是沈城最古老的城区,辽金沈州、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卫治所均设于此,清初皇都乘坐盛京,及奉天府、承德县亦治于此。故在撰写《盛京老地名》时,即侧重写了沈州路、沈阳路、盛京路、奉天街、承德路、天坛街、风雨坛街、通天街等,以及大东区的堂子街、天后宫路、八王寺街等街路。二、用我国城市名称命名的街路大部分分布在和平区,其中还特选用了台湾的台北、高雄、基隆等作为路名,以示这些城市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以我国名山大川命名的街路,多集中在皇姑区。四、用“经”“纬”字加序数命名的街路,集中分布在和平、沈河两区交界地带,即清光绪年间开辟的“奉天省城商埠地”。五、铁西区原是沈阳最大的工业区,它的街路命名,如将字头连起来,即是“热爱祖国”“振兴铁西”“建立功勋”之意。  。

其他以天空星座命名的多在新城子(沈北新区),以花卉树木命名的多在苏家屯区。除用一些古迹命名外,东陵区的街、路、巷(胡同)命名大多以原聚落命名。

虽然沈阳的街、路、巷有近2000条,错综复杂,且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有新变化,但命名情况大体如此。其实,盛京(沈阳)的老地名,大多数是老百姓起的,大家集思广益、约定俗成,通过口耳相传逐渐叫开了,得到了公认。

正由于地名突出了各区或区域的街、路、巷名称特色。才使地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指位性,成为一座城市明亮的眼睛。

鉴古知今,展望未来,沈城的街、路、巷里到底有哪些精彩的传奇故事,就请您翻开《盛京老地名》来浏览品评。

《盛京老地名》曾是《辽沈晚报》开设的一个栏目,它自2009年7月6日至2010年8月13日,先后连载75期,当时报社还聘我为该栏目的特约顾问。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该报的编辑王坤、于文杰、胡琛若及摄影记者,尤其是记者顾珍妮,几乎每个星期都数次到我家来精心研讨每篇稿件,她们那种执著、认真、负责的精神和热情关怀,真使我深受感动,我只能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协助她们做好这件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好事。

《盛京老地名》一书集结了《盛京老地名》栏目连载的75篇文章,它从追溯一个个地名开始,传播沈城悠久的历史文化知识,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对于人们知悉沈阳、爱国爱乡,从而探寻地名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民俗学家 齐守成

2010年12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