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问俗”的民间采风传统,民风民俗是历朝历代治国的根本依据。本书讲述了中国民居及民俗,所选的材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所有类型,书中穿插了大量精美的图片,立体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俗的方方面面,试图再现往昔先民的生活,回放依稀存在于民族记忆中的故事。以次纪念我们先民曾经走过的历程,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居与民俗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王军云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问俗”的民间采风传统,民风民俗是历朝历代治国的根本依据。本书讲述了中国民居及民俗,所选的材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所有类型,书中穿插了大量精美的图片,立体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俗的方方面面,试图再现往昔先民的生活,回放依稀存在于民族记忆中的故事。以次纪念我们先民曾经走过的历程,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内容推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许多方面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本书讲述了中国民居及民俗,内容广泛,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深邃,富于哲理。 目录 第一章 异彩纷呈的中国民居 第一节 皇城风韵,庭院深深——北京四合院 一、两千年文化积淀的家园 二、“天子脚下”别有洞天的建制 三、人文色彩浓郁的居住格局 四、别样天地的庭院 五、等级森严的门第 六、烘云托月的影壁 第二节 山环水抱,恬淡清秀——徽州民居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筑艺术的源泉 二、徽州民居是政治、经济、文化并举的象征 三、深受礼法和雷教影响的建筑艺术 四、技与艺的标识——“四雕”和园林 五、习俗和文化铸就的独特魅力 第三节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 一、水乡泽国伴台门——绍兴民居 二、风情蕴藉的小巷——苏州民居 三、弄堂交错的石库门——上海民居 第四节 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客家土楼 一、客家文化的源起 二、追根溯源话土楼 三、山坳里造型单纯的神秘家园 四、美轮美奂的土木工程 五、群山掩映的艺术瑰宝 第五节 建筑文化的前沿哨所——东南沿海民居 一、荟萃中西建筑文化的五邑侨乡 二、历史悠久的潮汕民居 三、海南传统民居 第六节 此景应是天上有——云南民居 一、 风雨千年,古城旧貌依然 二、美不胜收的独立凤凰——傣家竹楼 三、浸山遍野的蘑菇群——哈尼族民居 第七节 西南先民巢居的缩影——高原山寨 一、壮族村落中的“干栏”木楼 二、风雨桥、鼓楼、戏台和干栏交相辉映的伺族村寨 三、苗族居住风俗 第八节 北国雪域的居家建筑 一、碧空万里下的藏族民居 二、简朴实用的东北民居 第九节 古镇村藩和故居 一、中国北方民居的“活化石”——党家村 二、中国第一奇村——诸葛村 三、中国百里的乡村——西递村 四、青藤书屋——徐渭故居 五、北方民居的杰作——乔家大院 六、大家望族的村落——团山村 七、官宦府第——李鸿章 故居 八、庐山别墅的精华——美庐 第二章 绚烂夺目的服饰文化 第一节 服饰是中华文明史的承载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时期 四、宋元时期 五、明朝 六、清朝及近、现代时期 第二节 缤纷多彩的饰品 一、异彩纷呈的饰品 二、式样繁多的发型 三、肌体修饰和美化 四、中国特有的“三寸金莲” 第三节 底蕴深厚的民族服饰文化 一、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二、服饰是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三、服饰反映民族生活方式 第四节 各族人民独具特色的服饰 一、汉族衣冠源远流长 二、高原奇葩——藏族服饰 三、简朴大方的壮族服饰 四、女真人的烙印——满族服饰 五、游牧生活的载体——蒙古族的服装 六、银潮滚滚的苗族服饰 七、光彩夺目的彝族服饰 八、江南水乡的妇女服饰 九、中国旗袍 第三章 别具风味的食俗大观 第一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色 一、营养和保健在饮食中共存 二、色、香、味、形、器、效并举 三、四性分明,五味调和 四、五花八门的烹调技艺 五、恰到好处的火候 第二节 饮食文化的社会意义 一、渑池宴上,蔺相如以弱胜强 二、鸿仃赛,历史偶然的转折点 三、宴结同心,司马睿创建东晋 四、干叟宴,敬老尊贤的盛会 第三节 酒与酒文化 一、美酒浸滑的古文化 二、酒文化中的礼数 三、久负盛名的中国名酒 四、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 第四节 茶与茶文化 一、茶的种类 二、茶的功用 三、中国十大名茶 四、千百年传承不绝的茶文化 第五节 名目繁多的调味品 一、调味品的种类 二、基础调味品 第六节 中国八大菜系 一、鲁菜 二、苏菜 三、浙菜 四、徽菜 五、粤菜 六、囤莱 七、川菜 八、湘菜 第七节 兼收并蓄,万流归宗——京菜 一、京菜的特点和风格 二、满汉全席 第八节 风味独特的日常小菜 一、威菜 二、泡菜 三、酱菜 四、豆腐乳 第九节 我国古代十大名厨 第十节 中国民间传统的10种养颜食品 第十一节 中国各大城市特色小吃 第四章 民问信仰和中国神祗 第一节 龙——中华民族的图腾 第二节 麒麟——中国民间永远的吉祥物 第三节 生肖信仰与民俗 一、中国是生肖的国度 二、十二生肖的由来 三、十二生肖的选择和排序 四、生肖在国外 五、十二生肖与人生 第四节 中国人文信仰与民间神祗 第五节 祈祉盼福的民间吉祥图 第五章 精妙绝伦的民族艺术 第一节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一、京剧 二、越剧 三、黄梅戏 四、昆曲 五、秦腔 六、评剧 七、晋剧 八、东北二人转 九、赣剧 十、梆子腔 十一、湘剧 十二、湖南花鼓戏 十三、祁剧 十四、闽剧 十五、粤剧 十六、桂剧 十七、川剧 十八、黔剧 十九、滇剧 二十、哈尔滨冰灯 二十一、福建泉州提线木偶 二十二、陕西华县皮影戏 二十三、蒙古族马头琴 二十四、哈萨克的冬不拉 二十五、瑶族长鼓舞 第二节 叹为观止的民间工艺 一、中国唐三彩 二、景泰蓝 三、中国刺绣 四、中国文房四宝 五、山东潍坊的风筝 六、江西景德镇陶瓷 七、江苏宜兴紫砂壶 八、杭州西湖竹骨绸伞 九、天津“泥人张” 十、江苏惠山泥人 十一、山西平阳木版年置 十二、山西平遥推光漆器 十三、安徽舒州竹席 十四、河北任县面塑 十五、河北蔚县剪纸 十六、大理草编 十七、云南纸马 第六章 节 日习俗与传统礼仪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节 日习俗 一、舂节 二、元宵节 三、清明节 四、端午节 五、中秋节 六、重阳节 七、节 日禁忌 第二节 传统婚庆习俗 一、说媒 二、相亲 三、纳采 四、问名 五、订盟 六、请期 七、迎亲 八、拜堂 九、进洞房 十、闹洞房 十一、回娘家 第三节 传统丧葬礼俗 一、搬铺- 二、竖魂帛 三、正寝 四、入殓 五、守灵 六、报丧 七、成服 八、吊唁 九、接三 十、放焰口 十一、送葬 十二、居丧 十三、传统祭扫仪式 第四节 婴幼儿寿诞礼俗 一、降生礼俗 二、三朝礼俗 三、满月礼俗 四、百日礼俗 五、周岁礼俗 第五节 成人寿诞礼俗 一、民同寿诞礼俗的渊源 二、寿诞的仪式 三、民同祝寿礼俗 四、寿诞吉祥物 五、民间祝寿程序 六、祝寿用品 试读章节 中国人的理想居住模式,非四合院莫属。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老北京人称它为四合房,其中厅堂、正房、院子、私塾、书房、游廊、厨房等一应俱全,大户人家甚至有园林和马车房,关上大门,自成天地。四合院的精髓在于“合”字,无论是物质的“合”、精神的“合”,都将所有家庭成员紧紧地“合”在一起。让居住在里面的人们,能充分发挥尊老抚幼、晨昏定省的和睦共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人文色彩。 四合院的形态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布局讲究,环境幽静。“高台阶儿红门楼,青砖灰瓦博风头”,屋脊上高高翘起的马尾脊饰、屋檐下油漆彩绘的山水烟云、磨砖对缝的墙面、玲珑精巧的花园,无不渗透着中国民居的古貌神韵。 庭院深深的北京四合院与皇城棋盘式街道网络格局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向心,方方正正。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只有一个院落的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驰名中外,世人皆知。一、两千年文化积淀的家园 谈及北京四合院,人们往往会想到元代建都北京及其街坊胡同形成的历史。其实,在中国,这种四合院式居住建筑形式的形成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目前能够见到的史料看,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祖先的居住建筑就已采取了四合院的形式。据现代考古发现,岐山凤雏的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呈矩形,是一座相当工整的四合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四合院。由此可见,四合院这种居住建筑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了。特别是元朝建都北京促进了北京四合院的兴盛和发展。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者,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便由此开始。整个京城,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经不断完善,形成了留存至今的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 建国初期,从高处放眼嘹望北京城,相形低矮的方方正正的北京四合院,在一个个街区里整齐地排列着,以大面积的灰色屋顶,烘托着北京中轴线上皇宫建筑的宏伟和金碧辉煌。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而四合院的内部布局方式。也十分切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家庭成员因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不同,在使用房间的分配上有明显区别。再者,四合院四周都是实墙,冬防严寒,夏避酷暑,也隔绝了尘嚣的干扰,兼具有相当的防御功能,形成一个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先遍布北京城的四合院大多消失到历史的尘埃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老四合院也就变成了难得一见的文物了。二、“天子脚下”别有洞天的建制 北京四合院的形制规整,营造考究,所蕴含的浓郁文化气息与繁复规矩,更是其他地区民居无可比拟的。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的突出特点如下: 其一,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方方正正,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二,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都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而且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而其他地方的四合院,庭院的四个拐角处也是房屋相连,四面房屋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不少的正房多为楼房,建筑装饰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其三,北京四合院有名副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良好。而南方习惯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口“井”。 其四,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比如“人心归一”、“四季平和”、“长幼有序”等等,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三、人文色彩浓郁的居住格局 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而建,一般都有三个院落,中心院落居于核心地位,其前面有倒座院,后面有后罩院。中心院落的北侧是四合院里最大、最重要的正房,正房多为三间,中央一间是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之所,也是家长接待重要客人的场地,供奉着祖先牌位,神圣而庄严;东侧的次间往往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东边的次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四合院中,除中轴线上的堂屋外,东屋被认为是次好的房间,所以人们也把主人称为“东家”、“房东”。 正房前的东西厢房是儿子的居所,通常大儿子、三儿子住东厢房,二儿子、四儿子住西厢房。这种安排是由旧时家庭长幼有序的观念决定的。 中心院落的四个角上都设了抄手游廊,用以连接东西厢房和正房前面的檐廊,人们可以顺着抄手游廊和檐廊,绕中心院落行走一圈而不被日晒雨淋。抄手游廊是敞开式附属建筑,不仅具有遮阳避雨的实际作用,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更增添了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气息。 中心院落正房的两侧都建了耳房,高度和宽度较正房为小。如果将正房比喻为人的脸,那么耳房就相当于人的双耳,所以称为耳房。耳房前方正对着东西厢房的北山墙,它与厢房之间形成一个私密的小院子,这个小院子不铺砖石,因而被称为“露地”。通常用来栽植房主人喜爱的花木。一些文人喜欢将书房设在耳房,日有阳光,夜有月色,轩窗静寂,光影斑驳,是极好的读书环境了。 四合院最前面的一排房间称为倒座房,也称南屋。倒座房的中央正室,是作为日常生活中接待一般客人的客厅;最东面一间为私塾,配有私塾院;从东数第二间的倒座房为大门;第三间为门房,供男仆居住;倒座房最西面的一间,即院落的最西南角,往往规划为厕所。尽管厕所设在院落的最前面,却因为不在人们进出的主要路线上,仍然得以保有隐秘性。 四合院最后面的是后罩院,是房主人的女儿及女仆居住的地方。女儿住在后罩院,进出都要经过父母亲居住的正房,父母亲很容易监视女儿的行动,这是传统的封建家庭为了教化儿女而设定的理想的居住格局。P3-7 序言 在中国这块富饶美丽的宝地上,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这里有绵延的群山、苍莽的草原、壮美的雪山、广袤的平原、浩淼的湖泊……物产丰富,气候宜人。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人民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创造祖国历史和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自己重要的贡献。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富有生机、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它内容泛,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深邃,富于哲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衣食住行上、在婚丧上、嫁娶上、在宗教信仰上、在社会结构上等等许多方面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问俗”的民间采风传统,民风民俗是历朝历代治国的根本依据。如今,世界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进一步融入到世界大家庭里,我们要了解世界,同时也要让世界了解我们,不仅了解我们的现在,还要了解我们的过去,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我们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编著了这本《中国民居与民俗》,所选的材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所有类型,书中穿插了大量精美的图片,立体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俗的方方面面,试图再现往昔先民的生活,回放依稀存在于民族记忆中的故事。我们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纪念,纪念我们先民曾经走过的历程;其二是为了弘扬,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此等目的若能实现一二,夸大一点说,这就是我们对人类文化传承的点滴奉献。 是为序,以敬——即将开启文明之旅的读者诸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