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大文学史(上下)
分类
作者 柳存仁//陈中凡//陈子展//杨荫深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历经几千年的变迁,成为独树于世界文学之林的最珍贵的财富之一。中国文学的价值不仅表现于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多样,而且表现于高潮迭起,不断发出灿烂的光辉,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柳存仁、柯敦伯、陈中凡、吴梅、陈子展、宋佩韦、杨荫深、张宗祥这些专家学者,是在各时代文学史研究中独辟蹊径,有着权威性成就的跋涉者。他们对各断代文学史研究的成果,集中表现在这部文学史中。这些研究成果,曾经给后来的许多文学史研究者提供了十分丰富、翔实的资料和踏实认真的研究方法。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比较特殊的文学史著作,它是由民国时期出版的八部中国文学断代史旧著合成,包括柳存仁的《上古秦汉文学史》、陈中凡的《汉魏六朝文学》、陈子展的《唐代文学史》、杨荫深的《五代文学》、柯敦伯的《宋文学史》、吴梅的《辽金元文学史》、宋佩韦的《明文学史》和张宗祥的《清代文学》。这八本断代文学史大抵都是民国年代的名家之作,作者们对各时期文学特点的认识与解析。从书中能够体会到各家所持理论与方法的差异,对愿意思考的人来说,这应是一种颇有趣味的阅读。

目录

上古秦汉文学(柳存仁)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中国文学之起源

 第三章 《诗》三百篇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

 第五章 楚辞真

 第六章 苟卿制作与赋体之完成

 第七章 汉代之民歌

汉魏六朝文学(陈中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汉以前的文学界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一节 汉代文学的背景

第二节 汉代辞赋

第三节 汉代诗歌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复兴的原因

第二节 建安文学的特色

 第四章 魏晋文学

第一节 魏晋文学变迁的原因

第二节 魏晋诗的派别

第三节 魏晋赋及骈文

第四节 魏晋小说及杂文

 第五章 南朝文学

第一节 南朝文学勃兴的原因

第二节 南朝文学的嬗变

第三节 南朝文学的派别

第四节 结论

 第六章 北朝文学

第一节 北朝诗赋

第二节 复古运动

第三节 写景文

第四节 结论

唐代文学(陈子展)

 第一章 说到唐代文学

 第二章 初唐诗人

 第三章 盛唐诗人

 第四章 中唐诗人

 第五章 晚唐诗人

 第六章 古文运动

 第七章 唐人小说

 第八章 晚唐五代词人

五代文学(杨荫深)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后梁文学

 第三章 后唐文学

 第四章 后晋文学

 第五章 后汉文学

 第六章 后周文学

 第七章 吴文学

 第八章 南唐文学

 第九章 前蜀文学

 第十章 后蜀文学

 第十一章 南汉文学

 第十二章 楚文学

 第十三章 吴越文学

 第十四章 闽文学

 第十五章 荆南文学

 第十六章 北汉文学

 第十七章 民间词曲

宋代文学(柯敦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宋之散体文

第一节 文体之复古

第二节 宋初古文家

第三节 庆历以后古文家

第四节 欧阳修

第五节 曾巩、王安石

第六节 三苏及苏门文士

第七节 道学派与功利派

第八节 晚宋之文风

 第三章 宋之四六文

第一节 宋四六文之源流

第二节 宋四六文之应用与修辞

第三节 因袭派四六作家

第四节 改革派四六作家

第五节 南宋四六作家

 第四章 宋之诗

第一节 宋诗之总评

第二节 宋初诗人

第三节 西昆派

第四节 苏、梅、欧阳

第五节 苏轼及其门下士

第六节 黄庭坚

第七节 江西派

第八节 南渡后四大家——陆、尤、范、杨

第九节 南渡后别派诗人——朱熹、姜夔等

第十节 永嘉四灵与严羽

第十一节 江湖派与遗民诗

 第五章 宋之词

第一节 词之由来

第二节 宋词之概观

第三节 宋初词人

第四节 苏轼及其门下词人

第五节 周邦彦与宋徽宗

第六节 女词人李清照

第七节 辛弃疾及辛派词人

第八节 姜夔及姜派词人

第九节 吴文英、王沂孙、张炎

第十节 南宋词人补遗

 第六章 宋之戏曲

第一节 词与曲之递嬗

第二节 乐曲之种类

第三节 滑稽戏及其他

第四节 曲本

第五节 脚色

 第七章 宋之小说

第一节 诨词小说之由来

第二节 说话人之家数

第三节 传世之话本四种

第四节 话本作者之时代

第五节 各种话本之艺术观

 第八章 宋文学作者小传

第一节 宋散体文作者

第二节 宋四六文作者

第三节 宋诗作者

第四节 宋词作者

辽金元文学(吴梅)

 第一章 辽

第一节 文家

第二节 诗家

 第二章 金

第一节 文家

第二节 诗家

第三节 词家

第四节 曲家

 第三章 元

第一节 文家

第二节 诗家

第三节 词家

第四节 曲家

明代文学(宋佩韦)

 引言

 第一章 明初文学

第一节 明初的散文作家

第二节 明初的韵文作家

 第二章 永乐以后的文学

第一节 台阁体

第二节 台阁体以外的诗人

 第三章 弘治、正德间的文学

第一节 茶陵诗派

第二节 文学的复古

第三节 这一时期的独立作家

 第四章 嘉靖、万历间的文学

第一节 嘉靖间的诗人

第二节 变秦汉为欧、曾

第三节 复古派的再兴

第四节 复古派的反对者

第五节 公安体与竟陵体

第六节 万历间的诗人

 第五章 明末文学

第一节 明末的散文作家

第二节 明末诗人

第三节 明清之交的文学家

 第六章 明代的八股文

第一节 八股文的起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八股文的作用及其影响

第三节 明代的八股文作家

清代文学(张宗祥)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清初文学概述

 第三章 乾隆文学概述

 第四章 嘉庆文学概述

 第五章 道光文学概述

 第六章 咸同文学概述

 第七章 光宣文学概述

 第八章 清诗概述

 第九章 清词概述(附戏曲)

 第十章 结论

试读章节

第十五章 荆南文学

荆南,《新五代史》作南平,因武信王高季兴曾受后唐封为南平王的缘故。但《宋史》、《十国春秋》均作荆南,故我们也称荆南。

荆南在十国中是一个最小的国度,只有州府三。所以他们也是臣事中朝,惟受中朝的封爵而已。计自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武信王据有荆州起,至宋太祖乾德元年(963)高继冲降宋止,凡五十七年,其间称王之年不过四十八年(自913年梁封渤海王起,至960年贞懿王薨)。史称武信王虽一武人,颇折节好宾客,游士缁流至者,无不倾怀结纳。故当时著名词人孙光宪、诗僧贯休、齐己,均在荆南。贯休后以忤成汭故,遽放黔中,故今只述孙光宪与齐己二人。此外如梁震、王贞范之辈,也附论之。

孙光宪(?-968),字孟广,贵平人。家世业农,至他独读书好学,唐时为陵州判官。天成初避地江陵,时武信王方招致四方之士,因梁震的推荐,入掌书记。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御史大夫。及宋灭湖南,假道于荆,他乃立劝高继冲献三州之地归宋。宋太祖嘉其功,授黄州刺史。乾德末卒。

他博物稽古,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作颇富,惟最著者乃他所作的词,当时《花间集》辑他的词最多,至六十篇。十国词人,除西蜀与南唐外,其他只有荆南光宪一人而已。而他的作品,意境也都十分高妙,不愧为第一流的作家。如《思帝乡》:

如何?遣情情更多。永日水堂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宰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又如《谒金门》: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这种写少妇的离愁,真是刻画殆尽。他也写隐士生涯,清逸潇洒,别有情致,如《渔歌子》: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書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此外,他又著有《荆台》、《橘斋》等集。又有《北梦琐言》,多采词家逸事,今传于世。

僧齐己,益阳人。本佃户胡氏子,名得生,七岁在大沩山寺落发为浮图,久之,居湖南道林寺。后欲游蜀,武信王闻他名,遮留不令去,署为龙兴寺僧正。终于江陵,自号衡岳沙门。

他在当时,与僧贯休为两大诗僧。初以诗师郑谷,后在湖南,徐仲雅、廖匡图、刘昭禹辈皆心折之,时人有戏呼之为“诗囊”。有诗八百首,孙光宪为作序文,名《白莲集》。

他居恒郁郁,故写诗亦多郁郁之词。此外则不脱佛家本色,另有其清逸之致,如《惊秋》:

晓窗惊觉向秋风,万里心凝淡荡中。池影碎翻红菡萏,井声干落绿梧桐。破除闲事浑归道,销耗劳生旋逐空。妖杀九原狐兔意,岂知丘陇是英雄。

此种“岂知丘陇是英雄”,大有自叹不如之意。又如《日日曲》:

日日日东上,日日日西没。任是神仙容,也须成朽骨。浮生灭复生,芳草死还出。不知千古万古人,葬向青山为底物!

此盖写禅家所谓“空”的一字,万事皆空,何必留葬于青山呢?

梁震,邛州依政人。唐末进士,流寓京师。梁初归蜀,路过江陵,武信王喜他才识,留而不遣,欲奏为判官,他以耻为强藩属吏,但求。为宾客,王因称之为先辈。文献王继立,固请退居,王为筑室于土洲上,自是他披鹤氅,逍遥若仙,自称荆台隐士。著有文集一卷。

王贞范,江陵人。事文献王为推官,累官至少监。他素精于《春秋》,有驳正杜预《左传注》数百条。他又为女弟曲谱制序,一时咸诧以为异。

第十六章 北汉文学

后汉既为郭威所篡(951),高祖弟曼因据太原以北诸州,自立称帝,是为北汉。故北汉在十国之中建国最晚,凡传四主,至英武帝广运六年(979)亦为宋太宗所灭。在十国中,亦以它亡国为最后。

北汉北有强辽,南有周、宋,区区一隅,不速亡已属幸事,欲求其兴,自属难乎其难。且年祚又促,不过二十九年,故言文学,几等于无,而诸帝亦忙于纳贡遣兵之事,当然对于文学是无暇来顾及了。无已,姑将当时称能文者略述如下:

 赵宏,蓟州渔阳人。后唐清泰中举进士。世祖称帝,雅爱其才,累官至翰林承旨、兵部尚书。睿宗天会四年(960),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出知岚州,为宋太祖所围,他乃出降,授检校太傅、安国军节度使。年六十七卒。

他雅善音律,能吹笛,又善为诗,人多讽诵。著有《观光集》若干卷,惜今已不传。

李恽,字孟深,汴州阳武人。后汉乾祐初进士,客游岚州。世祖称帝,署为州从事,后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仕睿宗父子,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他可说是北汉最得荣任的大臣,可是后来也降于宋,降为殿中监,后又出知广州。年七十三卒。

他性躁达,善谈名理,又工文词,以骈丽见称于当时。英武帝时天龙寺干佛楼成,诏他撰碑铭,文长千余言,一时无不叹绝。

又有杨梦申者,不知何许人,睿宗时累官右谏议大夫,亦长于碑铭。曾奉敕撰《定王维顒神道碑文》,文不加点,朝士多称赏之。王保衡,亦不知何许人,仕英武帝为中书舍人,直翰林院。博学有文名,著有《晋阳见闻要录》行世。王景纯,太原人,与谭用之为文友,以文章相砥砺,不求仕进。时时购钞四方之书,晚年集书至数千卷。国亡入宋,终于汴京。(P375-379)

序言

一部特殊的中国文学史著作——骆玉明

上海书店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大文学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文学史著作,它是由民国时期出版的八部中国文学断代史旧著合成,包括柳存仁的《上古秦汉文学史》、陈中凡的《汉魏六朝文学》、陈子展的《唐代文学史》、杨荫深的《五代文学》、柯敦伯的《宋文学史》、吴梅的《辽金元文学史》、宋佩韦的《明文学史》和张宗祥的《清代文学》。这些书原来均是独立写作、分别出版的,完成的年代亦各不相同。如今合为一体,要说理论主张前后如一,各部分的关联自然而顺畅,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很多益处:因为这八本断代文学史大抵都是民国年代的名家之作,在学术史上固然有一定的地位,作者们对各时期文学特点的认识与解析,也自具特色。从书中不仅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而且能够体会到各家所持理论与方法的差异,对愿意思考的人来说,这应是一种颇有趣味的阅读。

《上古秦汉文学史》出版于1948年(商务印书馆),是柳存仁教授的早年之作。柳先生后来主要在澳大利亚从事研究工作,是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首届院士、英国及北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会员,在国际汉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他的学术研究工作的一些特点,在本书中就已开始呈现出来。

作为阐述中国早期文学的断代史,此书着重辨析中国文学萌生的过程和早期各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富于理论色彩是其一大特色。作者不仅广泛汲取了到那时为止国内各种专门研究的成果,对西方文艺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状况也非常关注。书中从一开始论何为“文学”何为“历史”,及历史的价值观,到探讨文学的起源、诗歌的产生,均以大量中国古代文献与西方理论结合。显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总之,从这部著作中,可以看到研究者在文学史理论阐释方面作出的努力。

陈中凡先生是文史研究方面一位有声望的前辈,曾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虽比较简略。却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汉魏六朝文学》出版于1929年(商务印书馆),也是国内最早的断代文学史之一。此书虽然年代很早,但至今读来,仍能感觉到陈先生富于开创性的学术风格和明快的见解。如书的《绪论》部分一开头就引苏轼称颂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名言,然后通过分析中国文学演进的基本过程,得出八代文学“是上承周楚,下启隋唐,中间的一个枢纽”的结论,虽是写断代文学史,全史的意识十分清楚。又像第五章论南朝文学,指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极盛时期”,这不仅与“八代之衰”的旧论相背,就是在新一代学者中恐怕也很少有人说得如此明确。而事实是,只要真正站在文学的立场看问题,就不能不承认陈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联想到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相当长时期中一般文学史对南朝文学总体上持否定态度,令人不禁生出许多感慨。

本书作者中我唯一有过交往的是陈子展先生,他是我们复旦中文系的老师,早年曾经做过系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段时期我经常到先生府上去,听他谈各种往事。他的经历非常丰富,早在大革命时期就与毛泽东等多位中共早期领导人有往还,曾经被敌人以重金悬赏购其头颅;后来作为左翼文化人,又与鲁迅夫妇、郭沫若等颇为熟悉。但因为脾气耿直,以其一向为赤色的历史居然也领回一顶“右派”帽子。陈先生喜欢谈他如何跟人“抬扛”,并得意于自己的经常获胜;好像曹聚仁的回忆录中对陈先生的这一爱好也有所描述。我曾经劝陈先生写回忆录,但后来先生身体差了,这事终于没有做成,想起来是很可惜的。

陈子展先生的《唐代文学史》(上海作家书店,1944)规模不大,属于简史式的,述唐代诗、文、小说、词的演变线索很清楚。不过他也并不总是均衡地花力气,个人的趣味与好恶还是很明显的。譬如说到陈子昂和他的文学主张,不过寥寥数行;而对喜用口语的王梵志诗、寒山诗,却不吝笔墨地加以介绍。包括王绩,书中也着重介绍其近于白话的诗作。这一方面与陈先生喜好畅达而富于谐趣的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他在当时文坛上的活动有关。1934年,陈子展先生曾与陈望道等人一起,发起了一场“大众语运动”,倡导“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白、写得顺手”的语言,与一批否定五四新文化、倡导所谓“文言复兴”的人相对抗。这一活动在他的文学史中留下了间接的痕迹。另外,像说李白的“游侠富贵”思想,以及“超世”与“颓废”相重合的性格,都点得很准。其实李白是非常赞赏富贵与享乐生活的,只是人们爱惜他是一位自由纵放的天才,不大愿意在这方面多加批评。

五代为时甚短而分裂割据状态严重,人们习惯上将它视为唐王朝崩溃后的余波或宋王朝建立的前奏,较少从独立的意义上分析这一时代的思想文化,在文学史的分期上,通常也是把“晚唐五代”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杨荫深先生的《五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5)一书就显得有些特别。其书叙北方五朝情况甚简略,但即使如此,有些内容仍然是一般文学史所忽略的。如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风格纤柔的词,恐知之者甚少。至于花费笔墨较多的南方南唐、前蜀、后蜀的文学创作,也不局限于词,对诗亦有较系统的介绍。

五代实际上是一个文学发展变化相当丰富的时期。此书虽是一部旧著,仍然使人注意到长期以来对这一阶段文学研究的不够充分。作者杨荫深先生除了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又是编辑界的元老,是《辞源》、《辞海》编纂的重要人员。

柯敦伯先生的《宋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是最早的宋代文学断代史,以分体方式叙说,散文、四六文(骈文)、诗、词、戏曲、小说各一章。《宋文学史》总共约12万字,是本书所收八部著作中规模较大的一种。作者的研究态度倾向于平允,虽不以见解特异见长,然善于折衷各家意见,因此各部分引用的材料堪称丰富,介绍分析较为系统和细致。书中宋词一章篇幅超过宋诗,在当时来说,这是对宋词表现了很大的重视,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书中对宋词的一些提法,如“辛派词人”、“姜派词人”之类,亦常为后人所袭用。另外,关于“四六文”的一章也值得注意。通常人们容易有一种误解,以为宋代已经是散体文流行的天下,其实并非如此.骈文的应用仍然相当广泛。

《辽金元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的作者吴梅,是一代曲学大师,北京大学全盛时期的名教授之一。其书以辽、金、元各为一章,每章下分列文家、诗家、词家、曲家诸类。全书总体上以作家述评为主,对每一作家先叙仕履及著作情况,然后略言其写作风格与得失,并举例评论。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简单的写法,带有旧式学问的味道。但作者学问根柢深厚,并征引之恰当,议论之剀切,皆非易至。在中国文学史各阶段中,辽、金、元文学研究相对薄弱一些,而吴梅先生此书差不多涉及了这三个朝代所有有成就的作家,虽并不展开评说,但要言不烦,各人名下举例的作品都很出色,体现了吴先生的兴趣,至今读起来还是能够津津有味的。

《明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的作者宋佩韦,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影响广泛的开明书店印行之《中学生》杂志的主编宋云彬先生。其书历述明代诗文的发展变化,于戏曲、小说并无涉及。但作者的态度并非特意排除后者,而只是由于后者“另有郑振铎的专篇叙述”。但正是因此,书中对明诗文作家的介绍和评述显得较有系统也比较充分,后来通行的文学史在明代部分特重戏曲、小说而忽略诗文,反而衬托出此书的一种特色。

此书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以末章专门介绍了明代的八股文。八股文是否应该写到文学史中去,在理论上可能会有许多争议;但八股文与明、清士人的人生道路关系极大,对文学的影响甚深,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作为一种文化知识,人们有必要了解它。就此而言,本书的写法还是值得称许的。尤其到今日,已经极少有人知道八股文是什么玩意,这又增添了本书的阅读价值。

《清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0)作者张宗祥,是一位经历很丰富的学人。他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后任浙江高等学堂兼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倡导新学。曾与鲁迅、许寿裳等一起反对思想顽固的校长——夏震武(外号夏木瓜),号称“木瓜之役”。民国初赴京任教育部视学,兼京师图书馆主任。解放后做过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和西泠印社社长。其书规模较小,实为概略性质,唯于各时代中选择若干对象重点评述,则稍为展开。作者目光所关注者,主要在清代文化变化之大势,所谈问题,亦不以狭义的“文学”为限。如第七章《光宣文学概述》,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林纾,至王国维而终,实际是描述了整个清末思想文化的变迁,而及于受此影响的文学的情况。对许多重要问题,作者常有独特的看法。如论王国维在辛亥革命前提出的文学见解与主张,认为实与“后此十余年间胡适之、陈仲甫辈所提倡之文学革命论不谋而合”,此说极有见地。

以上分别简述了组合成《中国大文学史》的八部中国文学断代史旧著各自的特点。毋须多说,学术研究是不断发展的,在这些旧著出版之后出现的研究成果当然不可能被它们吸收,所以比起新出的文学史著作来,本书难免有些缺陷。但也要看到,中国古代一文学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存在,对它的理解和阐释也绝不可能是单一的。后出之作尽管具有某种必然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前人之作。甚至,另一种事实也确实是存在的: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后出之作有时并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而是向后倒退。当我们拿新旧文学史著作来对照时,会发现人们在这一领域内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以及曾经遭遇或仍在遭遇的挫折。

而名家之作不能够被取消,不仅仅因为它代表了学术史的历程,更因为它体现着研究者的个性与才情,而这恰恰是最不可能重复的。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读这类著作,都是与智者的对话,而收获之多寡,每视叩问之深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