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文明冲突史。《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精)》作者周重林、李乐骏是国内茶叶传播史、茶叶观念史领域新一代领军人物,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资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古今中外的茶叶地图,其间充满了围绕茶叶而生的政治、战争、观念和法律冲突等,统合起来就是以茶为枢纽的人类文明史。
本书材料扎实,论证严谨同时也不失可读性,是该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周重林//李乐骏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茶叶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文明冲突史。《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精)》作者周重林、李乐骏是国内茶叶传播史、茶叶观念史领域新一代领军人物,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资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古今中外的茶叶地图,其间充满了围绕茶叶而生的政治、战争、观念和法律冲突等,统合起来就是以茶为枢纽的人类文明史。 本书材料扎实,论证严谨同时也不失可读性,是该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内容推荐 千百年中,茶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与血脉?近代以来,茶运与国运如何相互影响?今天,我们还能经由这片叶子,找回昔日的味道和生活方式吗? 周重林、李乐骏著的《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精)》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古今中外的茶叶地图。本书材料扎实,论证严谨同时也不失可读性,是该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目录 第一章 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一、卖普洱茶的老挝人 二、茶祖是谁?神农氏、诸葛亮还是陆羽? 三、不爱喝茶的人还是中国人吗? 第二章 茶:昔日的荣耀,今天捡回来了吗? 一、焦灼百年的中国茶人 二、中国VS印度:茶叶原产地之争 三、来自法国普罗旺斯的茶人 第三章 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复兴 一、张毅:普洱复兴的关键人物 二、不去勐海,敢说自己是做茶人? 三、从宁洱开始,追寻普洱的传统 四、沙溪:马帮的往事与近事 五、古道遗珍:博南道与霁虹桥 第四章 康藏: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一、甲巴龙活佛的茶室 二、若没有松赞林寺,贺龙该怎么办? 三、要深入茶马古道,先了解松赞林寺 四、雨崩村:让时间与生活慢下来 第五章 青海:茶叶贸易缔造的种种奇迹 一、古道遗珠:丹噶尔的缓慢生长 二、青海湖边的茶会 三、塔尔寺:信仰创造的奇迹 四、日月山下的哈拉库图尔城 后记 多少情怀尽在茶中 致谢 试读章节 张天丽不是到了景洪才接触到普洱茶,她在老挝就喝过。 “味道明明差不多,但我家那边叫绿茶,也不会喝放太久的茶。” “太久的茶也没有吧?” 她点头说:“是没有。这里也没有,他们喝的老茶都是从广东拉回来的,贵得要死,还难喝,喝多了喉咙不舒服。” “有翡翠贵么?翡翠有几百万上千万的呢。” “这不同。”她笑着说,“翡翠是玉石,不会再生;茶嘛,树上年年长。怎么会一样呢?” 我们想了想,对她说的话表示认同。 某些从广东、香港回流到原产地云南的普洱茶,被称为“湿仓茶”。制茶者通过洒水、加温、封闭等手段,去干预普洱茶的自然陈化过程,达到加速普洱茶发酵的目的。“湿仓”是一个与“干仓”比较而言的概念——干仓泛指普洱茶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然陈化。 普洱茶是晒青毛茶,通过阳光照射来干燥,水分一般保持在12%左右。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普洱茶后发酵的核心环节,是其可以在一定水分、一定空气和一定温度下完成自然发酵,到了一定年份,便会转化成“陈年普洱茶”,达到常言所说的“越陈越香”。 所谓纯粹的干仓茶,很难达到使普洱茶质转化的效果。而且,每一个区域的湿润度都不一样,早晚的温差也各异,这对普洱茶的后发酵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我们接触过的人中,“中茶系”的几位代表人物如邹家驹等人都持这样的观点,这与他们长期和普洱茶主要消费者香港茶客打交道有关。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这一问题,曾引发过旷日持久的讨论。现在的情况是,云南茶区风头正旺的山头茶,正在瓦解普洱茶需要存放一定时日才能喝的“旧论”。较早以老班章村为基地推广普洱山头茶的陈升河说,他最以之为傲的就是普及了“普洱生茶也可以喝”这一观念。当然,他没有说的是,当下的老班章已经贵到了普通人根本喝不起的地步。同时,打着“老班章”印记的茶满大街都是,消费者难以辨别其真伪。一些人对茶的真伪则不以为然,只求进入到山头茶所营造的语境之中。 普洱茶生茶工艺的核心在于晒青,其与绿茶的烘青工艺唯一区别,在于干燥方式不同——或者说干燥的温度区别很大。 一般来说,绿茶烘干机内温度高达130℃以上,往往只需用六七分钟时间,便可结束茶叶的干燥过程。高温杀死了茶叶内残余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凝固了茶叶内的多酚类化合物,中断其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条件,或者说改变了其发展变化的方向。 普洱茶则不同,烘干茶叶的温度比较低,从而也保留了茶活性。湖南省农学院的科学家就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性质做过实验,最适合酚氧化酶生长的温度为37℃,它所能适应的极端温度为60℃,超过60℃就会迅速失活。普洱茶的晒青工艺中,温暖柔和的阳光为多酚类化合物的转化发展,保留并模拟了细胞体内的环境。 用文学语言来讲,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它不像绿茶那样,从制成成品那一刻起,就成为死去的叶子,失去生命和活性。 但普洱茶在晒青前也要经过炒青,只是温度更低,更易于保持茶叶活性。普洱茶国家标准的联合起草人李文华,从日常经验给出如下数据:普洱茶炒青常态下,锅温在100℃至120℃,叶温则为80℃。杀青,其原理是钝化多酚氧化酶的效用——60℃是临界点,80℃达到杀青的效果。杀青有老、嫩;杀青嫩,多酚氧化酶残余多,香气低、有青味;杀青老,香气高、显花香,缺点是易爆点,有焦片味。这考量着每一个工艺师傅的掌控水平,进而影响到茶质本身。 从加工到仓储,普洱茶涉及的每个环节都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话题。张天丽只是从习惯的口感略谈一二,我们并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深入讨论。 P004-006 序言 序言 一杯茶的力量 2014年7月22日下午6点42分,拉萨大昭寺门口,夕阳下熬茶的大铜锅泛着金光。似乎感觉到它传导过来的热量,我忍不住把手指收回裤袋。远远退开,发现这两口大锅就像许多汉地寺院的鼎,或大户人家的狮子,傲立在大昭寺门口,时时守卫着身后的领地。 扎堆朝拜的人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或相机,里面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惊奇与赞叹。但少有人会问询,这些锅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看着人潮往来,我脑海里掠过的却是这样一幅场景:数万僧众聚集在大昭寺门口,一场大法会即将开始。熬茶布施要消耗掉六十多万包茶,几百个熬茶僧人已经准备数月之久——从云南调茶,在当地购买酥油,法会即将举行的消息已经像风一样在藏地散播开来……信徒们围满寺院,没有足够多的杯子来招待,许多人只能用帽子或双手捧着喝酥油茶。 今天,我站在这里,只能向那些朝拜者发送有限的袋泡普洱茶——如同一年前我在青海塔尔寺门口所做的那样,用茶来打开他们的嘴巴。 西藏的夏天黑得晚,晚上八九点钟天都还亮着。我们坐在大昭寺附近的光明甜茶馆,花15元要了一壶茶,单买的价格是7毛钱一杯。但对面的两位藏族老哥说,以前买一杯只要5毛,更早的时候是3毛——那个时候还是鲜奶呢!不像现在,虽然涨价,喝到的只是奶精。 但为什么还要来? “从小就喝习惯了,我们今天出来逛,脚走顺了,就进来坐坐。”他们回答说。每天有数千人涌进光明甜茶馆,游客与本地人各占一半。当地人消费的是自小养成的习惯,游客消费的是茶,是环境以及好奇心。 然而在西藏,我们总是被“从前”的语境捕获:从前在西藏,一批茶要经过数月时间的运输才能抵达;从前,一块沱茶可以换到一头牛,直接拿茶叶发工资;因为茶,英国人曾两度入侵西藏……这些年来,我去过许多热衷饮茶的地方,但从未有一个地方,会如藏区与康区那样令人感慨。藏族谚语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我所遇到的每一位朝圣者,无论是在寺院里朝拜,还是在路边歇息,茶都是他们随身携带、不可或缺之物。 远在唐代,青海日月山下,藏族为了得到茶叶,吐蕃王朝与李唐政权开始了第一次茶马互市,由此形成了一个国家层面的茶叶贸易传统——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通过茶,来促进民族融合与疆土开拓。宋、明、清都设有专门负责管理茶叶贸易的茶马司,明代后蒙政权领袖俺答汗通过茶与黄教的结合而达成蒙、藏联盟,清代蒙古族则通过三次熬茶布施把满、蒙、藏三大族贯穿起来。千百年来的茶叶江山,有和谐,也有战争。 在我的故乡云南,饮茶更像一种社会传统。可以说我从小被茶叶泡大,研究茶叶则是后来的事。 16年前,我在云南大学读书。木霁弘是我的老师。他为我们讲茶叶、讲茶马古道,从西双版纳、普洱、丽江、大理一路跳转到西宁、拉萨……我们仿佛被带领到布达拉宫上空,那里天高云淡、经幡飘扬,奶茶的香味弥漫在整座宫殿,是那些朝圣或漂泊灵魂的停歇之所。 后来我阅读木霁弘等人所著《滇川藏大三角文化探秘》,从这里我获得茶叶与边疆的最初知识:茶马古道穿越整个大西部,牵动着四十多个民族的生活。他们之间如何做到语言互通?又是如何通过茶叶贸易,而走向交流融合?这里面有太多探究与书写的空间。 2003年。从《中国青年》辞职回昆,我在一家传媒公司上班。为丽江一个赛马场写方案,洋洋洒洒几万字,最后项目不了了之。好在留下来的文字已经散布于各大报刊,我也算踏进茶马古道研究的门槛。 接下来几年风云际会,普洱茶迅速回归生活与市场,数年间价格飙升。关于普洱的文化阐释与传播的需求也迅速增长,茶马古道也被激活。我先是和杨泽军合作撰写了《天下普洱》《云南茶典》,后来又参与《普洱》杂志创刊。影视上《茶马古道——德拉姆》和《大马帮》热映,文化上普洱热带动了茶马古道热,茶马古道旅游随之大兴,我们不得不在杂志开辟一个“茶马古道”栏目,以满足大家的书写热望。 此时的“茶马古道”名扬天下,将其列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经纳入计划,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正在全力完成《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研究》。因为这个课题,我离开了《普洱》杂志,加盟到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 这项研究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茶马古道是否能成为新的世界遗产?”当时,比茶马古道更加知名的丝绸之路并未列人世界遗产,茶马古道在许多地方连县级保护单位都不是,但我们却满怀信心地认为:无论丝绸之路还是茶马古道,都是人类的杰出遗产,且终将得到认可。 一直以来,中国存在一个文化经济联合体,通过这些经济物质能够传达出中国人的精神——茶、瓷、丝曾经风靡全球已经说明了这点。这其实就是一杯土(陶瓷)、一只虫子(丝绸)以及一片叶子(茶)在世界旅行的故事,世界也由此开始认知中国。 《茶叶江山》由一篇篇细小的故事组成,他们大都与我和李君乐骏的行走有关。我们在云南和康区探访古茶园,也借此机会回应百年以来有关茶叶的种种争论,并进而探讨当下中国茶叶复兴的种种机遇和可能。 在汉地,茶中有江山,有情怀;在藏地,茶中有礼仪,有信仰。从红土高原到青藏高原,茶叶所构筑的万里江山,其最初的故事,也不过始于眼前这小小一杯茶。问题在于,你感知到一杯茶的力量了吗? 周重林 2014年8月6日昆明 后记 后记 多少情怀尽在茶中 飞过昆仑,越过阴山,置身这个从未听说的草原腹地,我睡在四子王旗的帐篷里。 早上起来,一百多位“华茶青年”在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布置了各式各样的茶席,有人搬水,有人运器,他拿出普洱,她整理着龙井,好不热闹。茶会开始,四下安静,唯有风和水在沸腾。虽然涉世不深,但每一位“茶青”,都对茶充满敬畏与尊重。此时,浓浓的朝霞印在茶杯上。几位年长的老师眼眶湿润——他们抹了抹眼睛。 此前一周我在西藏,目睹了藏地煮茶的今与昔,在奶茶馆里喝了一壶又一壶,那里远比星巴克热闹。更早之前,我在武夷山绕进了“三坑两涧”,在江西晓起怀念云南的昔归,在勐海小镇注视过那威严寂寞的茶厂大门……我与周重林以茶为中心,结伴而行,来来回回,足迹遍布在大半个中国。而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投身于茶业,更没想到自己会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于:茶人。 2009年,我从上海回到故乡云南,选择进入茶业,同时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期限:两年。时至今日,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却越走越深,越行越远。在这段让人沉迷沦陷的时光中,我长时间地思考着茶叶给中国人带来的独特与神秘,也回顾着百年里茶业在国与民,内与外之间的种种际遇。这里面的故事让人不解,让人轻叹,让人痴迷,让人疯狂。 茶之于中国人,究竟有何意义?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需要给出比陆羽、赵估、朱权更进一步的解答。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仅是历史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视角和资料,茶叶也超越其本身上升为图腾,成为中国人赖以栖居、回昧的家国味道。在这条路上我越走越珍惜,越走越清醒。我开始明白,那片茶叶之所以吸引中国人长达千年,赖以维系的竟是一种称为“情怀”的东西。 我手机里始终存着一张照片:毕业于巴黎大学的范和均先生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诚先生,与一众飒爽青年站在一起,身着西服,胸佩领带,炯炯的目光透射出理想的熊熊火焰。那一年,是1938年,他们在佛海建设了一个致力于农业现代化的茶厂。那一年,民族危亡,他们以茶救国。他们眼神里的坚毅与笃定,每每让我在迷茫的夜里重拾信念。多年以后,吴远之先生跟我说,他原本学飞机设计,之所以愿意彻底投身茶业,也是深深感动于这张照片。一个眼神,流露的是中国茶业的复兴之梦,是那一代人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这一刻,茶虽一叶,何其壮哉! 我的祖母出身大理中医世家,我幼时偶有患病,总是一服中药下去就好了。煨药的罐子是陶制的,底部被火熏得乌黑。同样继承中医的父亲告诉我,用这样的罐子煨药,有一种本草的香味,闻得久了,鼻子就能记得住这种味道。祖母尚还走得动时,最爱带我到她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公家。每次过去,老人家拿出同样的陶制小罐子,用烤茶相待。茶叶未必有多好——想必是云南大叶种,投茶入罐,先用火干烤;稍等片刻,茶香飘出,此时注水,一阵烟雾过后茶香更浓。祖母说,这是大理的味道。2011年的一天,我从昆明赶去清华西门旁的大益茶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授课。刚到机场,家里来电说奶奶身体有些不好,我转身飞奔回家,祖母却已经离我而去。那些罐子、茶叶、烤出的茶汤,是童年的味道,是血缘的记忆,是一代代的承传。这一刻,茶虽一叶,何其温情! 2013年,我来到庐山,和百名茶人一起讨论茶叶与茶业的未来。后来,我与张卫华、王琼、吴军捷、周重林等众多茶界师友一起,发起设立中华茶馆联盟、华茶青年会等全国性茶业联合组织。我们在深夜里开会、讨论、激辩,不论年龄,不论经历。我受大家的关于茶叶的理想所感染,热血澎湃。 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茶业的产业集中度仍然低下,整体行业效率仍然不高。从文化角度来看,茶文化也面临着历史传承的新课题——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今天,年轻的“80后”“90后”面对海量的饮品,他们的选择里还会有茶吗?一个个问题牵扰着我们的心。 毫无疑问,对于中国茶,当下既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对于中国茶人,这既是不幸,也是幸运。而我们,选择前进,选择改变,选择合作,选择相信。在每一家坚守清茶的中国茶馆里,在每一座守护绿色的中国茶园里,在每一位从我做起的中国茶人心中,都充溢着源于热爱的执着,源于担当的勇气。这一刻,茶虽一叶,何其百味! 我们的情怀,在家国里,生活在味道里。中国古人相信,文章不过是案头的山水,山水就像是地上的文章。我们书写这本书,也希望借由文字,能让更多人相信,江山就在杯中,一片茶叶的故事就能牵连起万里江山。没有这片中国茶叶,我们的版图或与今天大有不同;没有这片中国茶叶,我们的民族或许不会充满相同的记忆;没有这片中国茶叶,我们情感表达或许缺少了重要依托。一杯茶,一片叶子,让我们重新上路,慢慢道来。 在当下,一本茶书的推广发行,非常不易。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冯俊文先生的大力支持。他充满热情,极具智慧,采用联合出版的方式,在新书正式发布前,就征集到了二十余名联合出版人,预售数量两万余册,创下了新时代茶类书籍发行的不小奇迹。这些令我深深感佩的联合出版人充满文化情怀,他们的支持_使得一本茶书对内走入行业,对外则走向更多的大众。这种大情怀、大格局不仅是温暖作者,更让大家感受到各自对茶叶,对我们的记忆与味道,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 最后,感谢我的母亲和父亲,感谢所有爱我的亲人、朋友。拥有你们的支持与关爱,是我最大的幸福。 请相信,有茶滋润的灵魂,充满情怀。 是为记。 李乐骏 于昆明弘益茶文化中心 2014年7月21日 书评(媒体评论) 茶乃国饮,与酒和咖啡,三足鼎立。日常生活中,茶与米、油、盐并列。本书表彰茶事,堪称陆羽知己。 ——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 许倬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