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文化纠错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杨加深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阳市新华书店、博库书城、杭州市新华书店、杭州庆春路购书中心、湖南省图书城、当当网、卓越网全力推荐“文化纠错丛书”。

解析读错字的种种原因,探索记忆字音的科学方法,一本播音员、主持人、教师、学生的必读书,一本一夜即可读完,却可以迅速、直接提升文化品位小册子。

许多人在公共场合读错字,本书寻根求源,旁征博引,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中国人读错字的原因;学术性、现实性、通俗性完美结合。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更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语音演变、字形、字义、声调、拼音输入软件、工具书对语音问题的规范与调整、外来词、书面语和口语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出错的根源。本书既反映读音错误的规律,又凸显语音错误背后所隐含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后者又主要通过本书的选字原则和编写特点体现出来。

本书选取的字是“常用的字”,而且是“普通话中容易读错的字”,当然还是“最容易读错的字”。

在编写过程中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鞭辟入里,寻根求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总结中国人读错字的种种原因;二是,“就字论字”与“旁及其余”的辐射状结构和同类联想的思维方法;三是,学术性、现实性、通俗性的结合。

目录

“艾”你在心,口不难开

“狭隘”“谥号”皆有“益”,常翻字典方知音

并不谙习的“谙习”

值得一提的“稗官野史”

读错“褒贬”也“别扭”

易犯错的“匕首”

刚愎自用读错“愎”

神秘的“秘”

包庇之“庇”,干“屁”底事?

非同一般的“般若”

“吐蕃”应该怎么读

“剥削”与“剥皮儿”

难继承的“衣钵”

曲终收拨当心画,收成“拔”字画什么?

“厚此薄彼”不读bao

“不”的读音大不同

粗糙不是粗制滥造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千年“古刹”读不怕,“刹那”“霎那”愁煞人

“谄媚”非陷媚,“献媚”自有音

“霓裳羽衣”

不同场合“场”不同

“乘客”也是上帝,读错罪当何如?

“踟蹰”与“踯躅”

“豆豉”罐头形似鼓,读作“豆鼓”岂能食?

“炽热”“炙热”的音义混乱

与古人“撞车”的“憧憬”

并不难处理的“处”

容易串音的“舛”字

并非“创造”的“创伤”

亲爱的“打”“令”

“逮”与“逮捕”的不同

都是“当日”,音却有别

“档案”与“档次”

唠唠叨叨说“叨”字

提防“提防”

莫“沾污”了“玷污”

“调头”即“掉头”,调整误作“条”

“忖度”要把握好“度”

平淡的“氛围”,平和的“气氛”

读“分外妖娆”,须分外小心

可怕的“讣告”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一“幅”画和一“副”对联

咖喱VS咖啡

“力能扛(kang)鼎”已惊人,仍输霸王三分雄

未“注册”的“辣炒花蛤”

“女红”本是女工做,当知“女红”读“女工”

保障“供给”

呱呱叫·拉呱·呱呱坠地

“纶巾”虽亦纺织品,却与“腈纶”音不同

“怒发冲冠”的“冠”心病

不识“贞观”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声”中

读成“粗矿”太“粗犷”

“皈依”本“归依”,“反”了也“白反”

瑰宝价昂不读“贵”,玫瑰虽美“疵”亦多

“壬癸”非“葵”,“戊己”非“已”

竟敢读错“刽子手”

“骸骨”与“颌骨”

“沆瀣一气”读音巧记

“貉子”与“一丘之貉”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纵横捭阖辨“横”音

内“工”引发的“内讧”

读成“古恶不俊”,也是“怙恶不悛”

徘徊在“徘徊”与“徘回”之间

读音“混乱”的“混”

“即”和“既”

“麂皮”还是“鹿皮”?——来自眼镜布的困惑

不稳定的“成绩”

“草菅人命”当“戛然而止”

“太监”非“监狱”,缘何都成jian?

悠然见南山,“见”该读什么?

校对学校

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

“攻讦”不读“攻奸”

“情不自禁”读错“禁”

“尽管”不易区分,“尽量”不要读错

以“儆”效尤

读错“劲旅”真没劲

读错“针灸”应内疚

《狙击战神》为“狙击”正名

说“橘”道“桔”

“矩”字读音有“规矩”

“角”字读音“角色”多

“龟裂”即“皲裂”,何故错读“龟”

披着羊皮的狼——高考题中的“同仇敌忾”

看书与看孩子的区别

“不卑不亢”甚得体,不“吭”不“抗”算什么?

尚未注册的“甲壳虫”

读错“可汗”应汗颜

悬崖乱“勒马”,后果大不同

“赢弱”与“赢政”的不解之缘

只知古人有范蠡,不知“贩梨”者何人

《笑傲江湖》“错案”之一——令狐冲

“佝偻”和“伛偻”

永远的“鸭绿江”

“捋袖子”和“捋胡子”

别被“蒙”字搞懵了

南无阿弥陀佛

“按摩”的音变与“质变”

神秘的“宓”姓

“那”字用作姓氏时,要知应读“那”个音?

“按捺不住”的“捺”,无可奈何的错

“拘泥”“水泥”“泥”不同,准确读音要分清

堂堂《大宋提刑官》,频频小错不服民

宁静的生活不宁静,两个“宁”音是否同?

难以区分的“区”姓

“蹄膀”应该怎么读?

“香喷喷”与“喷喷香”

“鞭辟入里”析“辟”字

“扁舟”并不“扁”,何故偏念错?

孔雀开“屏”乱人耳

朴雪口服液不“补雪”

“栖霞山”和“徂徕山”

来自“千里走单骑”的争议

两位歌星唱错的“低绮户”

卡被卡住了

荨麻与荨麻疹

“纤绳”“纤维”无人不晓,何故出错屡见不鲜?

“呼天抢地”不是“抢”

若遇太白《将进酒》,“将”字读音将不同

“强人所难”的“强”字

一起一落“跷跷板”,“蹊跷”声调是阴平

“翘首”“翘尾”都是“翘”,却只声同调不同

“提纲”没问题,“携领”要不得

“锲(qie)而不舍”精神可嘉,“弃而不舍”自相矛盾

复仇的“仇虎”

读错“面面相觑”,引来一片“嘘”声

丢了“入场券”,如何“胜券在握”?

都是“大家”惹的祸——解读陈寅恪和贾平凹

《笑傲江湖》“错案”之二——任氏父女

只知“鸡茸”能做料,未闻“鸡耳”可做汤

“儒(ru)”的家族病,尚“需”一起治

“散”字读音并不“散”

“不事稼穑”,多因不识“稼穑”

“封禅”读音不“禅让”,只读“善”声不“参禅”

“搭讪”难为情,读错遭“讥讽”

张韶(shao)涵是谁?

“召公”确有“号召”力,一朝读错招是非

“余”“佘”本同姓,汉后不同音

亦真亦幻难取“舍”

谁(shei)没错,谁(shui)也没错

“妊娠”与“分娩”

“学子”虽辛苦,“莘莘”不读“辛”

台阶能登不能捡,“拾”级而上另有音

“狩猎”能获禽兽,“守猎”无异“守株”

“说”就能说清楚

“好似”与“似的”

奇怪“骨髓”壮骨粉,广告“髓”音“随”人变

要学会“珍惜”,莫“暴殄天物”

“挑(tiao)大梁”责任重大,“挑(tiao)大梁”谁吃得消?

如何读“帖”才“妥帖”?

委屈的“臀部”

时“垂”时“唾”,孰是孰非?

纨绔子弟不识“纨绔子弟”

“唯一”的“唯唯喏喏”

“违”“韪”道来

“因为”不能为所欲“为”

“毋”“勿”读音勿误读

容易出问题的“膝”关节

解铃还须系铃人,“系”字究竟读何音?

“吓(xia)唬”与“恐吓(he)”

读错“弦”,一点都不玄!

听着难受的“享(xiang)受”

“惟妙惟肖”的“肖像”

混“血”

用尽“解数”说“解”字

一“芯”可以二用

“挑衅”虽恶无大碍,“挑”成别的生事端

母乳馨香儿难忘,奈何“臭”味终不干?

令人眩晕的“眩晕”

一旦有“外遇”,“一”字也“疯狂”

“造诣”不深成“造纸”

“瑕不掩瑜”的周瑜

“源远流长”的误读

“载不动”许多愁

“暂时”错了马上改,时间长了后果多

“臧”作姓时读阴平,读成去声查无踪

言之“凿凿”的分歧

爱“憎”分明是平声,岂能再“赠”一声调?

《笑傲江湖》“错案”之三——作者查良镛先生

“择菜”是另一种“选择”

“占便宜”和“占卜”

沾亲带故的“占”姓和“詹”姓

“粘贴”无须胶水,何故读作“黏贴”?

“破绽”非“破腚”

令人头晕的“涨”

“鹰爪”和“猫爪子”

“折腾”来“折腾”去,“打折”原来不“折本”

“丁丁”与“铮铮”

“症结”误读的症结所在

“栀”字声旁不是“厄”,何故讹读“厄子花”

有弹性的“脂肪”

“吱声”若读错,不如不“吱声”

体验“桎梏”的桎梏

“中肯”中的“中”

“一撮(zuo)儿”和“一撮(cuo)儿”

众口难调的“作料”

试读章节

不识“贞观”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声”中

“贞观之治”,几乎家喻户晓。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649)。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期间励精图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口增加,史称“贞观之治”。

从小到大,我们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听来的“贞观”,基本都读作Zhenguan,所以我们也一直以为“贞观”的这个读音是正确的,是不存在问题的。然而,电视剧《贞观长歌》的广告和《贞观长歌》本身出现的读音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贞观”读音的好奇。

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前的《贞观长歌》广告中,“贞观”读作Zhenguan,而在电视剧中却读成是Zhenguan。到底孰是孰非?

《现代汉语词典》中,“观”字在表示“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时读guan,如“观察”、“观光”、“观摩”、“观赏”、“观念”等等。在表示“道教的庙宇”时读“guan”。另外,作姓时也读“Guan”。我们从中找不到哪一个适合“贞观”的义项。好在“贞观”词条下注了zhen—guan,至少让我们有了读音依据。

原来,“贞观”两字取自《易经·系辞》“天地之道,贞观(guan)者也”。宋朝朱熹注:“观(guan),官换反。观(guan),示也。”如今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贞观”条下依旧注Zhen guan,就是忠于历史。

希望电视剧《贞观长歌》能早日改正“贞观(Zhenguan)”的读音错误,莫让《贞观长歌》变成“贞观长恨歌”。

读成“粗矿”太“粗犷”

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或作品风格粗壮豪放,常用“粗犷”一词。粗犷的“犷(guang)”,很多人错读为“矿”。

“粗犷”错读为“粗矿”,主要原因在于,常用字中,读音与声旁“广”相同的形声字,只有“犷”这一个字,而读作“矿”音的却有很多,如“矿”、“旷”、“邝”、“圹”、“纩”。

“犷(guang)”是个形声字,从“犬”,“广”声。本义指犬凶恶,凶猛。如“犷兽”表示凶猛的野兽;“犷狂”表示凶猛野蛮;“犷恶”表示凶猛,凶恶;“犷戾”表示凶暴而乖张;“犷狠”表示横暴凶狠;“犷暴”表示凶暴;“犷犷”表示凶暴,凶恶。另外,“犷”字有“粗野”之义。如形容“粗野的语言”称之为“犷语”;形容“粗野愚钝”称之为“犷卤”;形容“粗野不驯”称之为“犷顽”;形容“粗野好斗”称之为“犷锐”;形容“粗壮豪放”称之为“粗犷”。

“秀才见字读半边儿”,常常会出笑话,如“呱呱(gugu)坠地”错读成“guagua坠地”,“挑衅”读成“挑半”, “玷污”读成“沾污”等等,可“犷”字若是真读半边儿反而读对了,我们却往往不敢读。

将“粗犷”错读成“粗矿”,也未免太“粗犷”了。

“皈依”本“归依”,“反”了也“白反”

“皈依”原指佛教的人教仪式,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如“皈依佛门”、“皈依三宝”、“皈依弟子”、“皈依何方”等。“皈依”也写作“归依”。

写作“归依”时,当然不会有人读错;而写作“皈依”,念错的就大有人在了。怎么错?基本都读成banyi。为什么?主要原因就是不认识这个“皈”字。平时我们听到guiyi这个音时,尤其是听到“guiyi佛门”时,几乎没有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都知道是说信奉佛教了,或者说当了和尚了。为什么真正见到“皈依”时,就读错了呢?这岂不像叶公好龙,喜欢龙,家里摆设全刻着龙,一见真龙却不知所措了吗?

究其原因,就是人们脑海中的“guiyi”是此“归依”而非彼“皈依”的缘故。那又为何将“皈”读成ban呢?估计原因只有一个:因为“皈”很像“板”。

瑰宝价昂不读“贵”,玫瑰虽美“疵”亦多

中央电视台1997年12月3日的《东方时空》节目、1997年12月7日《97环球》节目以及1998年11月21日的《焦点访谈》节目中,三位主持人均将“玫瑰”错读为“玫瑰(gui)”。中央电视台1998年12月19日的《体育节目》介绍第十三届亚运会散手比赛时,主持人将“瑰宝”错读作“gui宝”。

“瑰”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一个读音:gui。有两种释义:①一种像玉的石头;②珍奇,如“瑰丽”、“瑰异”等。在“玫瑰”这个词中,瑰读轻声gui。

正是由于这个轻声读法,导致了人们对其读音的误解。因为这个轻音发的稍微清晰一些、或者稍微拖长一点儿,就和去声的gui很接近了。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如作词尾的“子”,“桌子”、“凳子”、“孩子”、“蚊子”、“鞋子”中的“子”,都读轻声,稍微拖长一点儿,听起来就和zi非常接近。好在大家都知道这个“子”是个词尾,因此不会产生“子”读作zi的误解。

玫瑰的“瑰”就不同了。在这个名词中,玫和瑰都不能单独表示什么意义,只有当两个字联在一起时,才可以表示这种花的名字。所以,“瑰”并不是词尾,也就引不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所以就容易被错读成gui。

玫瑰中的“瑰”错读成了gui,那么表示“珍奇”义的“瑰”(虽然本身也有意义),也就自然而然地被错读了。

一般人读错,作为大众普通话榜样的央视节目主持人也读错,误导的效应就会越来越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罢,总之由于上述原因,这个“瑰”的读音就被稀里糊涂地搞错了。

P46-49

序言

从文化纠错到观念提升

——“文化纠错丛书”出版前言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推出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日益彰显出了它的社会影响力。作为该书最初的创意策划者,以及后来我们关于“文化纠错丛书”的总体设计者,我愿意将这些想法的缘起以及一些思考奉献给大家,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思考,甚至是批评。因为作为出版人,找到或形成一个出版方向固然重要,但得到读者的反响和关注却是考量出版价值的最终期待。

还记得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在接待台湾出版界的朋友时,在酒席上他们提起陈水扁有一次赞扬义工的善举时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义工的功绩,被引为笑谈。此虽是酒资茶余,却启发了我的思路。因为不惟在台湾,就是在内地,也不乏公众人物在引经据典时文不对题,弄得斯文扫地,好不尴尬。比较著名的事件是某大学校长在接待客人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的炎热,某大学校长在送给外宾书法作品时当场念错别字,这些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文化现象是偶然的吗?虽然在知识日益累积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做到像古人所说的那样“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但作为文化工作者或公众人物对文化通识的缺乏,这种文化症候是内在于我们时代的学风与人心的。基于此,我萌生了策划一本针对比较容易错,比较容易混淆的文史常识的书。这就是《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出炉的初机。

紧接着不久,在电视上看到某歌星将《水调歌头》里的“羽扇纶巾”的“纶”唱成了“伦”,联系到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发错一些字的读音经常会使我们感觉别扭。比如“别墅”有人读成“别野”,“造诣”读成“造旨”,而更可能存在的现实是,除非是很好的朋友或亲人,一般人都不会去替人纠正这种错误,一则怕引起尴尬,二则怕得罪人。所以《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由此进入了我们的出版视野。同时,针对目前网络、电视、手机短信、广告中频频出现的错别字,又推出了《中国人最易写错的字》。循着这个思路我们系列推出了《中国人最易误读误用的诗词》、《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等等“文化纠错丛书”。

在组织出版这套书的过程中,在没有任何主动宣传的情况下,《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解放日报》等十多家报刊主动联系要做连载《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直到某天下午翻开《新华文摘》2007年22期,发现有三个版面的转载,并同时接到该书被评为全国“2007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奖”的通知时,我们愈发坚定了把这个系列做好的决心。

很多事情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凸现其意义的。

在组稿和审读的过程中这套丛书的文化意义渐渐凸显。

从普及的层次上来说,这套丛书是通过文化纠错来提升文化形象。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有文化形象的问题。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有损个人文化形象的口误、笔误,除了公众人物会被媒体曝光进而吸取教训外,很多人可能没有自我发现和自我纠正的机会。事实上,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社会压力的增加,很多人并没有专门的时间与机会进行这种文化通识的检点。而很多杰出公众人物在专业领域是翘楚,却因为一时犯错而颜面大伤。这对本人对社会都是一种伤害。所以,这套丛书的推出,正是因应现实的需要和改善与提高大众文化形象而产生的。

从教育层次来说,这套丛书是对仍然活在我们身边的传统通识进行一次普及与推广。这是对不恰当地否认和摒弃传统文化从现实角度进行的一次反动,是对仍然活着的文化进行梳理。而其更深层次的隐喻是,我们要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对于不了解或不懂的文化的无知而口无遮拦其实际是一种虚伪,一种作秀。我们时代的浮躁正在于我们很多人不好学习而好表现。所以强调学习的精神,对于当下的国人尤其重要。同时。对本国传统文化通识的学习,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起码的文化标识。所以当有人把国外著作中提到的孟子翻译成“孟修斯”的时候,我们虽觉可笑,更觉可悲。

对于文化纠错和提升文化形象来说,这套丛书只是一个开端。

感谢参与编撰此书的大学教授、博士,以及社科院的学者、专家们。

期望得到读者的支持。

刘伟见

2007年11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