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0-6岁孩子教养小百科/好父母好孩子系列
分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作者 菅原MASUMI//汐见稔幸
出版社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根据孩子发育过程,将各个阶段应该进行的“教养”加以具体解说,讨论的是孩子在婴幼儿前期、自我意识萌芽时期、自控能力萌芽时期、伙伴意识萌芽时期的教养。本书的读者不止是幼儿的家长、幼儿教育工作者,对那些子女已经成人而自己的教养还有待完善者,或者是准备走进婚姻、将要为人父母者也都是适合的。

内容推荐

所谓“教养”,就是父母用语言和其他交流手段,告诉孩子“这件事应该这样做”“那件事不能做”等。而接受教育另一方的孩子如果没有培育出足够的交流能力,则完全没有效果。所以,在了解了孩子交流能力发育的原理之后再进行“教养”才会有效果。本书根据孩子发育过程,将各个阶段应该进行的“教养”加以具体解说,讨论的是0岁到入学前的孩子的教养。

目录

PART 1 婴幼儿前期(0~1岁半)

 问卷调查所得

 依恋的形成是“教养”的基础

 在“学习”的婴儿

 遵守婴儿的生活节律

 为“生活节律”困惑!

 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

玩游戏的专栏 快乐地游玩吧!

 从喂断奶食开始让孩子快乐地进餐

 为“进餐的教养”头痛!

 开始刷牙

专栏 为什么不能口对口喂婴儿?

 在责骂之前要了解孩子发育的特征

汐见老师的专栏 男孩和女孩养育方法不同吗?

 孩子会爬、扶着走后

玩游戏的专栏 快乐地游玩吧!

汐见老师的专栏 父亲与育儿

PART 2 自我意识萌芽时期(1岁半至3岁)

 问卷调查所得

 一岁半至三岁的孩子

 进餐的教养

专栏 孩子手指功能的发展

 为“进餐的教养”困惑!

 训练孩子上厕所

 为孩子何时“不系尿片”烦恼!

 养成孩子保持清洁的生活习惯

 为“卫生方面的教养”烦恼!

 打招呼的习惯

 想尊重孩子“想自己干”的愿望,但是

汐见老师的专栏 当妈妈发火时,请这样思考

 怎样对待孩子说“不” 

汐见老师的专栏 什么叫反抗期?

 创造一个能让孩子尽情玩的环境

玩游戏的专栏 快乐地游玩吧!

 孩子开始结交小伙伴

 培养“沉着的孩子”“能忍耐的孩子”

汐见老师的专栏 培育2岁多孩子的4个原则

PART 3 自控能力萌芽时期(3~4岁)

 问卷调查所得

 从家庭走向外面的世界

汐见老师的专栏 选择幼儿园的方法

 进餐的规矩

专栏 筷子的握法和使用方法

 非常重要的自我主张

汐见老师的专栏 什么是“ADHD”?

 怎样提醒孩子注意

汐见老师的专栏 这种时候要骂孩子

 教孩子说话的规矩

 鼓励孩子做小帮手

 怎样教育孩子当好哥哥、姐姐

 教育孩子守约

 公共规则

汐见老师的专栏 为什么需要社会行为规范?

 怎样带孩子去购物

“装什么玩儿”游戏培育分工意识

玩游戏的专栏快乐地游玩吧!

 孩子向父母报告在外面发生的事情

专栏 3岁的孩子会欺负人吗?

 让孩子喜欢图书的世界

 如果孩子对文字感兴趣了

专栏 什么是“3岁儿神话”?

汐见老师的专栏 关于“特长”的思考

PART 4 伙伴意识萌芽时期(4岁至入学前)

 问卷调查所得

 四五岁孩子的特征

 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汐见老师的专栏 通过游戏获得的动脑能力和专注能力对将来提高学力有益

 依靠运动和合理膳食增加孩子的体力

汐见老师的专栏 寒、暑假期间怎样培育孩子

 孩子受挫折时的理解

汐见老师的专栏 为了不使孩子患上“自闭症”

 回答“这是什么”“为什么”

 伙伴意识萌芽

 和小伙伴游玩的方式

玩游戏的专栏 快乐地游玩吧!

汐见老师的专栏 对电子游戏的思考

 当孩子和小伙伴发生纠纷时

 关于零花钱

 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防备孩子发生意外事故

 入学准备

汐见老师的专栏 要把这些印刻在孩子身心中

试读章节

只有充分拥有自我主张才能有耐性

2岁多是孩子反抗的高峰时期,而3岁多的孩子度过了“第一自我主张期”,就进入了下一个发育阶段,“自控能力”开始发育。

自控能力就是抑制自己内心涌起的冲动的能力,也就是“耐性”“能等待的能力”。孩子能够自我控制后,就能够体谅他人的心情,也就能遵守社会惯例、与父母的约定。

例如“虽然我想要小明的玩具,但是小明也想玩玩具吧?”能像这样忍耐自己的欲求,体谅别人的心情。因为已经和妈妈约好了去超市只能买一样喜欢的糖果,所以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

前面已经反复说过了,孩子发育的迟早也有个人差异。有的孩子3岁就有自控能力了,但是也有孩子这时仍然处在反抗的高峰时期,根本没有什么“早就好”“迟了就不好”这回事。

重要的是要孩子顺利地从获得“万能感”向“迎来自我主张期”过渡,家长们只要沉静地关注自己孩子的发育成长状况就行了。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发育速度的反应过于敏感,孩子也会在精神上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发育迟滞。

容易冲动的人不能自我控制

近来,经常听见“冲动”这个词。“冲动”并不限于孩子,大人也会有“冲动”,有不少人之所以犯罪或者造成事故,也只能归咎于一时冲动。

这样的人不能忍耐,稍不如意,就可以为了一点小事向对方施加暴力,伤害别人。

前面已经说了,孩子没有顺利地从“获得万能感”向“迎来自我主张期”过渡,对于不能自我控制有重大影响。

有的家长会说“那么小的孩子要让他学会忍耐,真可怜”,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种做法会剥夺孩子的自控能力,所以毫不足取。有的父母认为可以等孩子长大了再教他自我控制,但是,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不久就可以看到孩子因不能自我控制而大吃苦头。

孩子的自我主张形成是培育自主性的非常重要的步骤。有坚定的自我主张、能够明确认识到自己的欲求是什么,与将来产生必要的耐性有直接关联。

孩子能否有耐性在于

家长采取什么方法和态度

2~3岁孩子的耐性当然还不成熟。耐性并不是毫无所求,只是把欲求暂时推后,或者用别的东西代替以获得满足,或者这个欲求我没有如愿、别人也没有实现,因而获得心理平衡,等等。

譬如孩子吵着要玩具,死活不肯离开玩具柜时,父母如果只是毫不留情地说“不行就是不行!”孩子就很难获得耐性。

如果家长采取另一种说法,例如许诺到生日再买,孩子就能高兴地一直等到那一天,或者说“这个玩具虽然不买,但是今天爸爸带你去公园玩个够”,也许孩子就能忍着不要玩具了。

并不是要严格地压制孩子的任何欲求,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创造一个孩子容易忍耐的状况。父母经常采取这种态度,不久孩子就会具有自己控制欲求的能力了。

在公共场所或给别人添麻烦时,家长必须绝对要求孩子忍耐,而在家里则不同,在教育2岁多孩子的章节中,我们曾经提倡“能让的时候父母尽量让”的精神,差不多的事情,孩子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要紧。

总之,家长要注意内外有别。如果大人无论什么事一味压制孩子,孩子会感到窒息的。妈妈们在为什么事情烦恼?

关于3岁多孩子的耐性问题,妈妈们 抱有什么想法和烦恼,以及怎样努力去 加以解决,我们从寄来的问卷调查中选 择一部分回答刊登于下。  玩玩具、换衣的时候,如果不能按自己所想的做好时,孩子立刻就会啼哭,怒气冲冲地说:“我不会!”如果慢慢做就能做好,但是这孩子就是太性急了,不要紧吗?(女孩)

我孩子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却常常因争夺东西打架,见别人的东西就想要,自己的东西又不愿意借给人家,为这些事经常弄得哭哭啼啼的。因此,我在去玩之前就和孩子讲好了,如果不轮着玩就不行。总之,是同一件事情耐心地反复地和孩子说,例如“等某某不玩了,我们再借他的玩吧”。(男孩)

作为妈妈我还不想给孩子化妆品(如口红、粉底等),但是有的孩子就有这些东西了。我女儿也想要,我干脆地拒绝了她“你还太小了”。不过,什么事都要她忍,孩子也怪可怜的。掌握这个分寸确实很难。(女孩)

当亲戚来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没说要果汁,唯独自己孩子没完没了地死活吵着要,还大发脾气。这时我就说给孩子听:“某某也没说要喝果汁呢,你也要忍一忍!”因而我决定平常吃晚饭时不再给她喝果汁。(女孩)

当孩子在超市吵着要买什么时,我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没说好要买吧?”终于她也同意了。她在医院吵闹我就说给她听:“这里有很多小朋友在发热,正难受着呢,你不要吵吧。”(女孩)P96-98

序言

现在大多数少年儿童要远比他们的父辈、祖辈幸福:营养状况良好,甚至因为营养过剩还造成了无数的小胖墩;在知识、学习、技艺等方面的起点也要高出很多,小小年纪,会英语、会电脑、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会拉小提琴的比比皆是。营养、学养都一代比一代强,但是,说到孩子的教养恐怕很多人都会摇头。我们很少看见彬彬有礼的孩子,而缺乏教养、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孩子却随处可见,如不尊敬长辈、没有不礼貌,言行举止粗鲁,不能和人有礼貌地打招呼、打电话,大人说话时插嘴,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不能遵守秩序,随地乱丢垃圾,践踏公园花坛、绿地等。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从大环境上说,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沉重、生存竞争激烈和不断升级的应试教育使父母的职责异化,教养方式也发生了舛错,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千方百计提高孩子的成绩、训练孩子参与竞争。从考上好小学开始,直到中考、高考,一次次的竞争全看成绩。在这些家长和孩子眼中成绩高于一切,从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德育、教养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保持竞争力所需要的品质也往往会破坏社会行为规范。

从小环境上说,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我国已经累计出生9000万个独生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养观念,父母甚至再加上祖辈(祖父母、外祖父母)众星捧月似的围着“小皇帝”转,孩子很容易变得“自我中心”,而“自我中心”正是导致无视社会行为规范、表现没有教养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则,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家庭教养子女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过去电器化程度不高,家务劳动量大,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这个共同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孩子作为家庭一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今后进入社会,都不会太“自我中心”。而现在家庭中即使有些孩子能做的家务劳动也被学习冲击、替代了,父母的口头禅是“家务活你可以不做,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另外,现在家庭学习条件也今非昔比,电脑(互联网)、复读机、电子词典、MP3代替了过去的口耳相传,孩子过多地与这些机器打交道,容易沦为机器的奴隶,孤独地沉溺于虚拟、被动的世界中,脱离实际生活,不善于和人交往,遇事就很容易产生“自我中心”的做法,表现为没有教养。

那么,教养的目的是什么呢?换言之,父母真正的职责应该是什么呢?

本书作者认为教养“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自立而教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规范”。儿童心理学家阿尔文·罗森菲尔德说,父母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训练孩子们能在社会中占据合适的位置,也就是学会遵守规矩和与人协作。

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为了在社会上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了能够生存、自立,人必须要与人交往。如果没学会“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规范”,不但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到头来也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挫折、失败。

譬如,教孩子怎样拿筷子是基本生活习惯,而教孩子怎样使用筷子进餐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书中指出:“譬如长大成人以后也拿不好筷子,这虽然不会给别人造成麻烦,但可能会使同席的人感到不快。即使没有达到令人不快的程度,别人也可能会怀疑你的素质太差,也许会导致要交涉的事情以失败告终。”

当你同桌进餐的某一位“用筷子在菜碟中来回翻找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进餐时用筷子指人或物”,或者“舔筷子上沾着的食物”,或者“用筷子夹住食物到口里的途中滴滴答答地流汤汁”,等等,您会认为这样的人有教养吗?您会与这样的人建立起良好的、真诚的关系吗?

教养都体现在拿筷子这类小事上,像和人打招呼也是如此。

我们周围有多少人能礼貌、明朗地和人打招呼呢?有这样的大人,还能指望他们的子女能向别人有礼貌地打招呼吗?而实际上“与人打招呼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开始”。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见,教养无小事,教养并非小事,教养是关系能否在社会生存、自立的大事,是关系人生事业能否成功的大事。

既然教养如此重要,为人父母者应该怎样教养孩子呢?

本书中提出了教养的“活力”理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孩子本来就具备一种“活力”,具有失败了自己站起来的能力,即使与人交往时发生冲突也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

二、教养的奥妙在于相信孩子的“活力”,父母管教孩子既不能严厉、苛刻,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自流。家长不要莽撞地压抑孩子的自我主张、剥夺孩子的“活力”。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是进两步退一步,父母要朝前看。要推动孩子以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成长,培育出在社会中有着顽强活力的孩子。

三、幼儿时期多做游戏、多与小伙伴接触、良好的睡眠和合理的膳食对于培养“活力”都是不可欠缺的。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的教育现状可谓切中时弊,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

譬如,我们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孩子的优点,这样常常会压抑孩子的自我主张。

又如我们有不少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大包大揽,甚至帮孩子设计人生规划,实际上是不相信孩子的“活力”,而家长这些越俎代庖的做法又会使孩子丧失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总之是丧失“活力”,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也难以独立、生存,人生事业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还有很多父母逼迫孩子从一两岁就背古诗、学英语、拉小提琴,进行“早期教育”,而往往忽视了游戏。其实,游戏是幼儿期教育、生活的中心,孩子通过做游戏培养好奇心、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和话语、学习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培育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教养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等。

此外,本书中有关教养的一些观点、方法也都新颖、有趣,颇有启发意义。

如作者提出,从婴儿时期就享受了父母大量关爱和充分照料的孩子能对父母产生依恋,拥有基本的信赖感,这是今后对孩子进行“教养”的基础。

又如作者主张父母教养孩子要采取宽容的态度,要正面看待反抗期的行为,文中说到当“迎来这个孩子接二连三说“不”的时期,对父母而言实在是件喜事。这是对迄今辛苦育儿的回报,夫妇俩和全家人大可为之庆祝一番:太棒了,我们孩子已经成长到这个地步了!

又如作者反对父母只用自己值观和感情去评价孩子的个个性。有时父母看上去是缺点,换一个角度去看也许是孩子的优点。如果对父母的话百依百顺,这样的孩子和别人打交道时,很有可能完全没有主见。

孩子的个性人各不同,当然也不会有好坏之分。父母亲要认识到孩子个性的差异,爱护孩子的个性,而且为了使孩子的个性发扬光大,家长要经常思考要为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和进行什么样的教育。”

像这类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还有很多,不能一一罗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本书译介出版后能有助于我国的广大父母对孩子进行教养。但是,正如作者所说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父母要作出榜样”“要想孩子具有在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教养,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首尾一贯”“孩子是映照父母的镜子”,如果孩子缺乏教养,家长需要反省自己言行举止是否有欠妥当之处;有些父母还不知道自己孩子教养欠佳,见惯不惊,甚至把没有教养的行为看成是优点,如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认为是“精力旺盛”“有孩子气”。这样的父母要想教育得孩子有教养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的读者不止是幼儿的家长、幼儿教育工作者,对那些子女已经成人而自己的教养还有待完善者,或者是准备走进婚姻、将要为人父母者也都是适合的。

本书主编是日本两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但是行文深入浅出尽量避免使用专业的说法和术语。譬如书中说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理由,“就说遵守规则自己心情愉快、大家也高兴就行了”。其实,这中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它说明了遵守规则、规矩实质上是“在符合孩子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利益”的行动。全书写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是一本轻松而颇有教益的书籍。只是译者限于水平,难免有翻译得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读者诸君见谅。

在翻译本书过程中,获得了日本友人山田滨子女士的诸多指教和帮助,在此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周逸之于安徽省立医院

2006年1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