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诗中的大唐
分类
作者 侯磊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侯磊编著《唐诗中的大唐》选取了上百首最为优美、最有代表性的唐诗,讲述了每一首唐诗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诗写到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生活,反映整个唐朝的细微与辽阔、风尚与厚积。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不是普通的诗词赏析和内容介绍,而是一篇篇精致的文史随笔,讲述了唐代的方方面面,包括:大唐雄壮的一生、大唐聚梦的城市、大唐学子的酸甜苦、大唐女子的白富美、大唐高阶文化生活、大唐风尚志、大唐玩赏志、大唐的精神境界。作者参考众多历史典籍,以唐诗为切入点,用生动有趣的笔触构造出整个豪迈辽阔的大唐,让人读懂唐朝,读懂历史。

内容推荐

端一杯岑参的酒,看将士建功立业,看朝堂风起云涌。展一卷杜甫的诗,看古城贫富转换,看乡间百态人生。随王维隐居深山,看文人苦寻出路,看仕子问佛求仙。跟李白遍访各地,看游侠仗剑行走,看青梅等待竹马。听白居易讲故事,看街上鲜衣红妆,看坊间百戏千舞。……读唐诗,看唐史,解唐事。翻开《唐诗中的大唐》一起来阅读。

《唐诗中的大唐》由侯磊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大唐雄壮的一生

 零一 武功?以武力定天下

 零二 尊王?血流成河的玄武门

 零三 攘夷?东突厥中的“天可汗”

 零四 和亲?文成公主的嫁妆

 零五 远征?唐太宗亲征辽东

 零六 日常?全盛时生活富庶

 零七 时尚?中原胡风大盛

 零八 拉锯?吐蕃高原上的厮杀

 零九 使者?四海内万国来朝

 一十 平南?瘴气蚀骨的南诏

 十一 转折?大唐盛世的沉重一击

 十二 叛乱?吐蕃攻陷长安

 十三 宫廷?嗑药的皇帝们

 十四 宦官?街市上的横行者

 十五 藩镇?大唐国土上的割据政权

 十六 争夺?四十年干戈玉帛

 十七 甘露?朝堂大屠杀

 十八 废墟?冲天大将军攻克长安

 十九 乱世?沙陀国乱唐

 二十 末日?大唐的最后残阳

第二章 大唐聚梦的城市

 零一 长安?大地上的棋盘

 零二 大明?万国衣冠齐上殿

 零三 兴庆?大唐的政治中心

 零四 华清?温泉水滑与贵妃风流

 零五 洛阳?则天皇后发迹处

 零六 上阳?萦绕不去的哀愁

 零七 扬州?全天下二分明月

 零八 苏州?秀美婉约是姑苏

 零九 杭州?半湖半城让人忆

 一十 南京?唐前的旧时王谢

 十一 成都?蜀道通往天府

第三章 大唐才子的酸甜苦

 零一 读书?山林内学海无涯

 零二 社交?权贵决定命运

 零三 雅集?文人的诗意生活

 零四 干谒?拼保人的时代

 零五 落第?失败后不离长安

 零六 入幕?看遍幕府冷暖

 零七 归隐?云水悠悠做一牧童

 零八 问佛?大唐是一棵菩提树

 零九 求仙?那些向往成仙的人

 一十 任侠?遍地豪侠仗剑走

 十一 放榜?中举后的狂欢

 十二 中举?宴会高歌齐作乐

 十三 题名?名垂千古是科举

 十四 入朝?为国一定要早起

 十五 思乡?数千年的乡愁

 十六 罢黜?做官与被贬都很容易

 十七 流放?流放者归来

第四章 大唐女子的白富美

 零一 发式?翩若惊鸿的发型

 零二 女妆?婉若游龙的妆面

 零三 暴露?半露酥胸之美

 零四 女工?锦上添花

 零五 女皇?果然是千古一帝

 零六 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

 零七 公主?大唐的刁蛮公主

 零八 钟情?一见钟情,人面桃花

 零九 无猜?青梅竹马以后

 一十 闺怨?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一 婚妇?如果爱上已婚妇

 十二 女冠?女道士的时尚生活

 十三 风尘?如果爱上风尘女

 十四 剩女?为他人作嫁衣裳

 十五 分手?好聚好散

第五章 大唐高阶文化生活

 零一 琴?承接上古遗音

 零二 棋?阴阳黑白全在手谈

 零三 书?大唐草书天下狂

 零四 画?流传至今的千载丹青

 零五 剑?撒手绷直霹雳响

 零六 诗?万物皆可为诗

 零七 医?医圣与药王齐飞

 零八 茶?饮茶似神仙

 零九 酒量?大唐酒徒千杯不醉

 一十 酒器?玉液琼浆夜光杯

 十一 酒令?雅令引经据典

 十二 酒肆?遍地酒肆如开花

 十三 牡丹?国色天香花中王

第六章 大唐风尚志

 零一 男装?朴实大方的大唐衣饰

 零二 女装?缓解贵妇罗裙带

 零三 胡服?穿胡服是流行趋势

 零四 烧饼?长安烧饼最好吃

 零五 冷面?冰凉入齿的冷面

 零六 家禽?鸡鸭种种

 零七 水产?全做生鱼片

 零八 野菜?郊游采食

 零九 宅院?大唐豪宅

 一十 驿站?驿道奔波

 十一 屏风?时尚家居

 十二 胡床?李白睡的什么床?

 十三 骑马?尽收良驹于西域

 十四 车行?高朋满车

 十五 商贾?商贾不知何处去

 十六 耕作?珍惜粮食是第一课

 十七 打渔?鱼捕的比买的多

 十八 打猎?不忘马上

 十九 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

 二十 上巳?三月三日天气新

 二一 清明?寒食清明一起过

 二二 端午?龙舟竞渡祭屈原

 二三 七夕?晒书穿针叹姻缘

 二四 中秋?明月几时有

 二五 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六 除夕?一年到头又是春

 二七 奢华?良人玉勒乘骢马

 二八 唱和?大唐的诗词联欢

 二九 送别?送别即断肠

 三十 香道?全民用香

 三一 巫术?你想知道什么?

第七章 大唐玩赏志

 零一 锦瑟?思念是一种病

 零二 箜篌?李凭中国弹箜篌

 零三 琵琶?琵琶曲中论

 零四 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

 零五 篥 ? 篥本是歌

 零六 霓裳?最爱是霓裳

 零七 胡旋?群人乱舞

 零八 狮子?舞狮子的前身

 零九 戏曲?梨园弟子的风流时代

 一十 俗讲?街市上的说唱声

 十一 字戏?文字本是戏谑

 十二 投壶?不会射箭才投壶

 十三 藏钩?唐朝时的躲猫猫

 十四 斗鸡?羽毛乱飞的博戏

 十五 舞马?唐朝的马会跳舞

 十六 马球?武力多强,马球就有多强

 十七 戴竿?顶杆戏耍

 十八 绳伎?走钢丝的艺人

第八章 我的空中大唐

 零一 狂傲?普天之下,唯有大唐

 零二 家国?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零三 时空?江畔明月,江月何年

后记 大唐是一种辽阔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武功·以武力定天下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大意:边境突厥入侵.边塞的报警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我的心中十分不平静。将军领了调兵的虎符刚刚出了皇宫,军队就已经包围了龙城。漫天的大雪使得军旗的颜色都暗淡了,狂风声中夹杂着鼓声。看到这种场景,我真的宁愿去从军做一名百夫长,而不是做一名只会舞文弄墨的书生。

大唐王朝是以武力来定天下的。在初唐时期,战乱一直没有停息过,尚武的风气很盛,武将的地位比文官要高。就连十一岁被称为神童,二十六岁中了科举的杨炯,也仅仅是做一些文案、编辑类的工作。他先是担任校书郎,后又担任崇文馆学士、詹事、司直等,最后做到盈川县令死于任上。这都跟当时崇尚武力的环境有关。“初唐四杰”郁郁不得志,恰恰是因为他们虽才华过人,却没有什么战功。因此杨炯一直在写边塞诗,梦想着自己从军后靠军功晋身。

相比之下,武将就吃香多了。唐高祖李渊在隋代的时候,是太原的留守,独霸一方,他是趁着隋末农民起义的机会拿下长安的。入长安后,他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天子,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到了公元618年5月,李渊干脆自己当了皇上,定都长安。因为祖上受封为唐国公,就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皇帝如此尚武,他身边的人能差吗?唐代开国的武将,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都被封为很高的官爵。有一次李世民举行宴会,武将尉迟恭(也就是两位门神爷之一)发现有人的座位在他上方,就大发雷霆,几乎要动手打起来。任城王李道宗前来劝架,尉迟恭居然把李道宗给打了一顿。对此,李世民也无可奈何。《隋唐演义》以及后世的其他很多小说、戏曲作品,都把李道宗在这件事中的行为描述成了无理挑衅,将他写成了一个陷害忠良的大反派。李道宗也够冤枉的,作为劝架的不但被打了,而且还没人向着他。

李氏家族起源于陇西,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人,而李渊的母亲是鲜卑独孤氏,李渊的皇后是鲜卑窦氏,可以说李家的武艺是有传统的,关于他们家武功的传闻也很多。李渊征战多年,尤其擅长箭法,据说他成亲是通过比武招亲,因为一连两箭射中了画在门屏上的孔雀眼睛而成功。而他的儿子李世民尚武就更不用说了,他既能使剑,也能用枪,同样有百步穿杨的能力。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也出自鲜卑。中国有个成语叫“一箭双雕”,这个成语来自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的故事:他有一次见到两只雕在天上争肉吃,就一箭把两只雕都射了下来,可谓名副其实的射雕英雄。

李渊一共当了九年皇帝,在他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全国境内一共有十四个政权;他退位的时候,唐朝基本上就统一天下了——那些地方政权不是归顺了,就是被灭了。汉朝开国时,刘邦是在韩信、张良、萧何这样的谋士的助力下打败的项羽;而唐朝的开国,主要靠的则是李元霸、李靖、罗艺、尉迟恭、秦琼、薛仁贵等武将,中期还有郭子仪、高仙芝、封常清等人。说白了,天下是打下来的,资本是抢出来的,而保家卫国更需要的是武力。如果没有武力,大唐就无法建国,更不可能有二百八十九年的社稷江山。

尊王·血流成河的玄武门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

九夷篷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大意:这是令人非常高兴的一个春天,现在是历史上最美好的时节了。于是我乘着辇车来到华林旁边.在皇宫前面大宴群臣。参加宴会的大臣很多,台阶上都站满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代表也来参加宴会,纷纷借此表示臣服。《诗经》中的祥和之音被吟唱,乐师们奏响了雅乐。酒杯中盛满了美酒,朱弦上淌下美好的音符。如今我君临天下,抚慰着整个大唐帝国。因此我一定要谦虚谨慎,亲历躬为,广罗人才,将大唐治理得更加繁荣富庶。

这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前大宴群臣时所作的一首诗。唐代文人能诗,帝王也不例外。实际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成吉思汗也精通治国之道,并制有法典、歌谣等。而这当中,最擅文采的就是李世民。他与大臣们关系融洽,多有唱和,既能接纳魏征等谏臣的意见,又能体恤民众。他读医书时看到人体内脏的分布图,就下令以后打犯人不能打后背,以免伤及内脏。

《全唐诗》中一共收录了李世民一百多首诗,他驾崩后第一个谥号是“文”,后来扩充为“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古人作诗是很会分场合的,李世民在这种场合作诗,自然不可能用南朝以来旖旎绚烂的宫体诗;再加上面对的都是饱学的文武大臣,自然用典很多,不可能将诗写得太通俗。诗中所写的玄武门是历史上的重地,位于大明宫北面,是王公大臣们上朝的必经之路, “玄武门之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带领一百多名亲兵埋伏在玄武门内,待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这里时,一起冲杀出去。齐王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射了三箭,但都没有射中。李世民还击了一箭,一下子把李建成射死了,大将尉迟恭也射杀了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兵马赶来与李世民的队伍发生激战,这时尉迟恭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割了下来,冲着对方大吼,意思是你们主人的脑袋都掉了,还打个什么。双方的交战这才停止,随后有人将消息报告给了唐高祖李渊。P2-5

后记

我们从小学习读古书,所采用的方式都是从今往古读,先读四大名著,然后读唐诗宋词,一直读到先秦散文。上大学后被告知错了,应该从古往今读,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是从古往今的。后来发现更是大谬,文章是包罗万象的,古人是不分学科的,只从文学的角度来读古书实在辱没古人。古人读书,考科举的,上来读《孝经》《千字文》《论语》《五经》,进而读到《十三经》等,宋代以后才有了《四书》。除了必讲的经典以外,很多书只读不讲,因为读通了必讲的经典,其他书就不用讲了。书读多了才发现,我们和古典文明之间,既不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不是什么继承、发扬之类的关系,而是彻底不同的两码事。从服饰、典章、制度到饮食、娱乐、文化,我们生活中,究竟还剩下多少古人遗留给我们的东西?

唐代的历史遗迹存世的已经不多了,最具代表性的木结构建筑,全国只剩下四处半——山西四处,河北半处;全国现存的唐代古塔也就一百三十多处。唐代现存的绘画真迹争议颇多,数量无法确认,但也不过数十卷,还有不少都在国外。唐代的寺庙大殿有七开间的,进深五开间,用巨型斗拱和整根的大柱子;唐代帝王陵墓都是开山为陵,站满了石人石马的神道长达四公里;唐代版图在不断向外扩张,唐人把突厥打到了欧洲,灭高昌,平百济,间接灭吐谷浑,活捉龟兹王,攻契丹、南诏,一直打到大食(今伊朗),还和吐蕃打了两百多年。而这一切都会被湮灭在历史中,无声无息。

这时候才想起了唐诗。其实我们对于唐诗的定位,一直都有些问题。对皓首穷经的古人来说,诗根本算不上学问,只是才情的显现,是长沙窑上的装饰,或者干脆就是语言的形式。他们觉得用五言、七言比用白话更为简洁有力,言简意赅。以前文化人最为基础的修养,现在我们都当做学问来研究了。民国时还特意把王梵志的诗提出来定为白话诗的先驱,古人并不这么看待,只认为他太过俚俗。唐诗只是古人生活中的佐料,是我们和古人都熟悉的东西。他们穿越千年,就是要告诉后人什么是生活。当我多年出门在外,坐火车回到故乡时,透过车窗看到北京城的东南角楼,听到车厢内的人满口京音京语,我才想起故乡的口音——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我走进胡同,走到自家大街门门口,刚刚穿过门洞抬起头来时,院子里跑出来个小屁孩,奶声奶气地笑着问我:“你找谁呀?”——这就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现在都改了,看到网上的帖子,人们都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音未改乡音改。儿童相见不相识,何人将我家乡卖!”拿首宋诗来说也一样:坐长途车到南京长江大桥上,一望北边是京口古渡,南边是瓜洲古渡——“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扭头——“钟山只隔数重山”;再看江南的植被比江北茂盛——“春风又绿江南岸”;再抬头看看月亮——“明月何时照我还”?可如今,城墙没了,老街老巷没了,江南也不再那么古朴典雅,到处都是旅游景点,却没有什么真正的人文和风景。这时候,我只剩下唐诗了。

越是熟悉的东西,猛然回头间,就越觉得陌生。换句话说,被电视剧拍得越多的朝代越是搞不懂。大唐就是这样,李白、杜甫都读熟了,反而觉得讲不出个一二三来。有一位日本学者,名字忘记了,他一生最为崇敬、酷爱的就是杜甫,他立志要把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全背下来。写文章记录这件事的时候,他已经背了一百八十多首,还在文中不停地自责,说自己太不用功了。我们研究杜甫的学者,有多少能背下一百八十首杜甫诗呢?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教大字的老师,他十分喜欢古诗词,每节课上来都让我们比赛背唐诗。有位同学瞠瞠瞠地一口气背下《木兰辞》,引得我羡慕不止,也私下里比赛般背了一些,不少诗都是那时候记下的。现在才发现这种能供我们贫穷饥饿时意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句子,这种即便不懂文言,没有文化也能懂的诗,能像唐代连接起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样,供我们连接古今。当大唐的太阳照耀世界三百年的时候,读读唐诗,多少感受到一点那昔年落日的余温吧。

由此,我开始像复习功课一样,努力写这本《唐诗中的大唐》。在此感谢梁伯健、张卫东二位不同时期的有夫子气的老师,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有了一颗慕古之心:感谢出版、媒体界众多朋友多年来的帮助,我总是在和大家的交谈中找到灵感或发现错误;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王聪,正是她努力促成了本书的出版,并鼓励我接着写了《宋词中的大宋》。特别感谢夏女士对本书出版的帮助和支持,没有她的指点和鼓励,我是难以选择写作这条路并坚持下去的。

大唐给我的印象是辽阔的,辽阔的不仅是国土,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胸。那时没有太多的禁锢,尽管古代社会很不发达,但人们自由自在,心无芥蒂,祥和快乐。我想通过唐诗来讲讲唐朝时的事,表现大唐的精神面貌与人文情怀,但也是挂一漏万,错漏肯定不少,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但愿《全唐诗》那五万首左右篇章,留给我们些追忆辽阔唐朝的素材吧。

书评(媒体评论)

即使大唐,也要向唐诗借光,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著名学者 李冬君

中国向称诗国,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从诗中所观的,不仅是时代的印迹,更是历史。传统上诗的意义更在历史之上,“诗亡而后春秋作”,诗人失职后,才轮到历史学家出场。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所呈现给后世读者的,不仅是诗人们狂狷的人生、痛苦的心灵,更是在历史书中读不到的鲜活的历史。所以,不是大唐盛世、大宋承平才有了传颂至今的唐诗宋词,而是因为有了唐诗宋词,才有我们想像中的大唐与大宋。

——著名诗人、学者 徐晋如此书最大的特点是“见微”,是从解读诗的一粒粒文字的、细心的辨析、猜测与想象中,考证历史、历史风物与灵长时空,这不是沿波讨源式的探颐索隐,而是从《康熙字典》《辞海》的逐字寻觅探奥与苦思深钻中,发微之光照以为是的狂想与论证。

鲁迅文学奖得主 王久辛

这两本书会在闲暇时成为您的伴侣,也是了解古代文化才情的目录,相信有了这个基本点会使您了解古人对中国的热爱,我们爱国便是来自那个时代的启发!

——昆曲艺术家,戏曲民谷、古诗文吟诵学者 张卫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41:43